//
有人说:强迫症就像是一个欺软怕硬的狗东西,你越害怕,它越得意;越躲它,它越猖狂;
直到你被折磨得像那千疮百孔的楼阁,摇摇欲坠,随时都在准备走向溃败。
它还依然在那嗤笑着告诉你:还没完呢...
01.永远收拾不完的屋子
小晓(佚名)是个正在上大学的女生,作为本期案例的女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乖巧、甜美;
此刻,她稍显拘谨的坐在沙发上,双手放在在膝盖上;僵直着手臂以此支撑着自己的身体。
她告诉咨询师,这样坐着能让她缓解心情,感到舒适些。
外在的紧绷和内在的安全感在这一刻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平衡。
据妈妈描述,她经常需要收拾屋子到凌晨一两点。
将屋里所有的东西都进行重新的摆放,每一把椅子都需要严格摆放在每一个位置,顺着地板的缝隙,以它们为标准排列。
抽屉里的东西都需要被严丝合缝地塞满,不能留出丝毫的空隙。
每一样物品,都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固定的摆放方式。
但第二天醒来,又需要重新再来一遍;
对她来说,仿佛每一样物品在经过一夜后又出现了些许的变化,又需重新调整。
只要有一个物品发生变动,她就要重新开始摆放。
日复一日,当妈妈每一次进入屋内,会发现屋里依然是一片混乱。
为此,母女俩也都非常的痛苦。
每当妈妈想要帮助她做些调整时,却会让她陷入崩溃。
因为每一样物品,还都必须由她自己亲手摆放整理。
这个永远收拾不完的屋子,成了束缚母女两人的媒介;
一个出不来,另一个进不去。
02.强迫症人群的日常
除了收拾屋子,强迫症人群还有的常见表现,强迫性洗澡,洗手,反复检查门窗,害怕一些灾难性的事件发生,担心细菌感染,有严重的洁癖.......
就拿洗澡这件事来说,强迫症的人每天都需要洗澡,每次洗澡至少需要花费三个小时,有些甚至更久。
一边洗澡一边会忍不住去回想那些恶心的画面,结果越洗越痛苦;
严重的时候,连浴室都得跟着清洗一遍。
有的时候洗的时间久了,都能忘记自己是否清洗过。
有位妈妈,她的强迫主要表现在拖地上。
她觉得拖把很脏,于是就趴在地上用抹布擦洗。
经常是一手拿着清洁剂,一手拿着抹布,顺着每一块瓷砖,每一条缝隙去擦洗。
一遍往往还不够,从头到尾,至少擦拭两三遍。
时间上更是越来越久,一开始是用一个上午的时间,然后变成一个白天;
现在得忙到天黑才能结束。
这不仅让她感到痛苦,连同着她的家人也无法忍受了。
当她擦地的时候,是不允许有人经过的。
而这就导致了其他人没办法在家里生活。
当我们身边出现强迫症的人群时,和他们的相处往往会令普通人倍感压力。
一些极度苛刻的自我要求常常令身边人唏嘘感叹,
而一旦和这样的人处事,更是让人压力倍增,就怕稍有欠缺,就得推翻重头再来。
这些需要不断反复的行为,控制不住的想象,就像魔咒一样纠缠着这类人。
现实和想象在这类人的体验当中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想象所带来的恐慌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得不通过这些重复的行为来抵御危险。
03.强迫症的线索
强迫症往往是由一系列条件造成的,主要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遗传、成长环境、重大事件刺激以及来自大脑的控诉。
第一个是遗传的影响;
目前来看强迫症并不排除遗传的可能性;
很多强迫症患者患病之前就已经具有强迫性人格的特质,
尤其是那些患有强迫症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往往都带有强迫特质。
第二个是成长环境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具有强迫性人格特质的孩子,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例如平常的功课,生活作息,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都过度关注,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
最为关键的部分,一旦孩子无法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达不到我们的标准时;
我们对于孩子的态度便会发现变化,指责,生气、愤怒等等这些负面的情绪直接向孩子释放。
对孩子造成的第一个创伤性的影响: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
只有我学习好,才值得被肯定;只要我按时作息,才是好孩子;只有...
紧随其后的,就是不值得被爱而带来的强烈的不安全感。
很多孩子在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时,往往会下意识的通过其他行为去抑制这种体验。
也就有了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强迫性行为的出现。
第三个是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冲击;
例如亲人的离世、父母间的争吵、严重的打骂、一些重大情境的冲击等。
重大事件也并不局限在我们客观条件上认为的这个事情很严重;
很多时候,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本身对当事人的内心造成的剧烈的动荡。
例如,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第一次登上主席台讲话对他而言就是一种万众瞩目的体验。
但如果因为第一次而造成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以至于在众人面前出了丑;
这个事件本身在我们看来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属于常理可以被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其实很快都会忘记这个事情。
但对于这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站在台上那一刻,却让她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
面对台下众人的哄笑,自己那刻的慌乱,这些画面开始反复不断地出现在她的脑海里。
这种慌乱、羞愧的负面体验无法被很好地释放或处理,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第四个是来自大脑的控诉;
也就是在上面三种条件的综合情况下,对我们的认知带来的影响。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十分信赖我们的大脑,理性的思考,智慧的创造;
它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意义。
但另一方面,大脑也存在着进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局限。
例如此刻,我想让你试着不要去想象一个粉红色的大象。
你会发现自己的大脑当中是不是就会冒出一个这样的画面。
在催眠当中我们也经常会谈到,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否定性的语言”;
所有的“你不要,你不能...”都会被大脑自动接收为”你要,你能...”。
我们更习惯接受陈述句式的表达。
同样的,除却意识层面我们能够进行掌控并梳理的部分外;
我们还深受着潜意识的影响,在不曾觉察的部分,甚至是某种掌控。
对于强迫症的人群来说,最容易感受到来自大脑的控诉。
“你并不优秀”,“你很糟糕”,“你很坏”.....
这些负面的指控常令他们深陷恐慌。
为了不让恐慌蔓延,他们才会不断试图把事情做完美,不让自己出错。
04.自我调整的4个练习
第一步:觉察探照灯
强迫症患者第一步最为困难的就是被这种恐惧本身所吞噬,而失去了最为基本的识别能力。
唤起觉察力,是帮助自己以相对清醒的状态去面对一些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冲动。
能够相对清醒地意识到此刻大脑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想法。
它们正像一个个小怪兽一样,在不断试图摧毁心中的城墙。
此刻的自己作为城头将领,只有保持冷静,沉着指挥,才能威震士气,拥有底气。
保持充分的觉察,就像被黑暗包裹住的自己,手中持有的一盏探照灯。
虽不足以照耀星空,却能环绕四周。
让人眼里有光,心有所安。
第二步:顺其自然
保持充分的觉察,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大脑的控诉。
接下来,则是《森田疗法》里所强调的“顺其自然”。
允许大脑中所产生的控诉,理解这些所有的控诉都是由于创伤造成的。
它们更像是一个个曾经备受委屈的自己,为了试图让你看到而假装的强大。
所有的伤害都无法被忽视,也不应被忽略。
允许它们在此刻争先恐后的冒出头来,想要试图向你示威。
看见它们,就是此刻对于内在受伤小孩的尊重与关注。
可以尝试和内在进行这样一番对话,试着想象那个受害的孩子(或者是此刻的小怪兽)就坐在你面对:
“听到你一直在不断地贬低我,不停地催促我时,我感受到了你此刻的不安;
这份不安让我想到了我们曾经那些备受伤害的日子,
那个时候的自己.....(讲述那些故事)
我知道你也会委屈,你也很无辜......(充分共情内在的小孩/此刻的小怪兽)
我能听到的,当你在我大脑里第一次控诉时,我就知道的。
现在,我愿意和你一起去面对,不再让你只身一人...(真诚的支持,赋予力量)
第三步:为所当为
顺其自然的下半句,为所当为,回归当下的生活。
过去的创伤无法被忽视,也不应被忽略,更不应该用自己来伤害自己。
可以被理解的是这个过程对于重度的强迫症患者而言,常常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哪怕伤害了自己,也不要再去苛责自己。
试着在空闲之余,回归当下的生活,重新尝试去做一些基础的生活琐事。
去感受此刻的呼吸,此刻身体的运动,此刻空气的湿度,此刻眼里所见,耳里所闻,心中所感......
通过充分投入到当下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物当中,去感受生命本身存在的样子。
试问自己,有多久未曾看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有多久未曾好好晒晒太阳?
有多久未曾专注地用过一顿午餐?
......
当我们何时能够为活着本身而深感庆幸,能为一草一木而轻言感动之时,
内在的力量就在此滋生。
第四步:内在价值感
内在的不安全感是最为折磨人的。
由于过去不断被否定,深陷讨好的怪圈,导致我们时刻活在惶恐当中。
所以此刻,如果一定要有所作为,那一定就是试着“自我肯定”。
如果父母此刻能够理解过去对孩子的伤害,那么试着在往后的日子里,
不断给到孩子肯定与支持,就是在修复孩子内在的安全感。
这个过程里,依然需要借助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意识,学会不带伤害地和孩子沟通表达;
另一方面,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尝试和父母重新建立链接。
但这个部分需要时间,父母的耐心和恒心尤为重要。
而作为患者本身,可以多去从事自己能够感受到价值感的事情。
不断增强内在的价值感,就能不断进行自我肯定;
随着不断地自我肯定的积累,便能逐渐创造出“后天的安全感”。
我们总说安全感来自于童年,一旦遭受创伤,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疗愈。
这样的理论假设哪怕有其更深的寓意,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第一反应难免深陷悲伤。
在这样的隐喻当中,人难免显得脆弱,虽然这也是一部分事实。
但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当我们拥有了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创造的天赋。
虽是一棵脆弱的芦苇,却也在风中,阳光下,摇曳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