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铮心理第三届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大会圆满落幕

2024年12月20日征铮心理第三届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召开。本届大会由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格式塔疗法专委会、山东省公共健康与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作为指导单位,征铮心理主办,山东征铮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济南徳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国内知名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汇聚一堂,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爱好者和家长参与,围绕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多元的探讨。 开幕式由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主席王铮主持。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易继湖、山东省公共健康与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傅继华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致辞。 本次大会以“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主题。会上,四位来自心理和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的分享深入浅出,不仅提供了理论阐释,还对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的见解为家庭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在推动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南京大学“登峰人才计划”A学者周仁来博士从情绪调节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障碍的干预效果,通过考试焦虑切入,展示了良好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预防和干预心理疾病的重要切入点。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茂荣博士则从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应对策略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青少年抑郁与焦虑的判断标准、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产生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合作提供全面支持体系,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他的分享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为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主席王铮博士,以格式塔疗法在个案社会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为主题,为大家现场呈现了空椅技术。 北大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胡蕾主任做了题为“情绪障碍的诊断、干预及用药策略”的精彩分享,以丰富的实践经验、真实的案例展示揭示了青少年抑郁障碍识别的复杂性,并强调及时干预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性及科学的药物干预对帮助青少年克服情绪障碍的积极作用。 会议期间,征铮心理平台优秀咨询师,结合大会主题及自身经验做了大会分享;征铮心理优秀学员代表,举行了圆桌会议,王铮老师作为主持人兼引导者,促进了台上台下的提问互动。大家积极参与其中,现场氛围热烈!由征铮心理创始人王铮老师与六位导师启动了成长学院双星计划,意味着更多的家庭将有机会学习专业、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让更多家庭受益。 在大会“家庭蜕变案例分析——我与征铮心理的故事”环节,征铮心理的优秀学员们上台演讲,分享他们在心理健康学习中的成长故事,令人感动与振奋。 每位参会的家长们汲取了前沿的教育理念,掌握了实用的心理技巧,能够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应对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征铮心理希望通过深度融合家长那份无私且炽热的爱,与咨询师独特的视角及技术,双轨并行,为每一个仍在迷茫困境中徘徊的家庭开辟一条通向光明的路。 征铮心理始终坚持“助力中国父母,成就天下少年”的理念,让更多的家庭因征铮心理而变得更加幸福、和谐。使家庭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港湾,让爱与专业的力量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25 2024-12

征铮心理祝贺山东心理学会2024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10月25至27日,山东心理学会2024学术年会在山东航空学院盛大举办。此次会议由山东心理学会主办,山东航空学院承办,Credamo 见数、学能通(山东)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山东喻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共同协办。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学术盛会上,山东心理学会理事长高峰强、山东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及校长李伟年、山东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孙宏伟、佟月华、郑洪利、赵富才、司继伟,秘书长王大伟以及苏州大学心理系主任周成军等领导纷纷出席,同时,近800名省内外心理学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也齐聚一堂。        而在众多参会者中,征铮心理创始人心理学博士王铮老师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王铮博士作为心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次学术年会上备受关注。他积极参与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与来自不同地区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心理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心理学博士王铮老师的观点和见解,为本次学术年会增添了许多亮点和价值。他的出席,不仅展示了他对心理学事业的高度热忱,也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树立了榜样。此次山东心理学会2024 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为心理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而王铮老师的积极参与,更是为推动心理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开幕式上,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教授,山东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伟年教授,山东心理学会理事长高峰强依次致辞。在这个重要的时刻,王铮老师也格外专注地聆听着各位领导的发言,游旭群校长在视频致辞中向山东心理学会和承办此次会议的山东航空学院表示热烈祝贺,这一时刻,心理学博士王铮老师深感此次会议的重大意义,也对未来航空航天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充满期待。李伟年校长介绍山东航空学院的发展历程时,王铮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在建设航空航天心理学中的独特优势,同时也为学校的坚定信心所触动。高峰强理事长代表第十三届理事会发表讲话,总结山东心理学会在诸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时,王铮老师备受鼓舞,他深知心理学在民众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期望自己能为心理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助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外,代表们认真审议并通过了王大伟秘书长代表第十三届理事会作的2023年度工作报告。王铮教授积极参与其中,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议程,展现出对心理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本次山东心理学会 2024 学术年会围绕 “心理学助推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展” 这一重大主题,成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与会代表们带来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学术盛宴。        在这场盛会中,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王铮副教授的表现尤为突出。王铮副教授作为大会特邀报告人之一,带来了极具深度和价值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在格式塔家庭治疗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深刻见解,为参会者们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        此次会议还邀请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如中国心理学会行为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甘怡群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胡理研究员,Credamo 见数创始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姚凯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伍新春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主任陈辉教授等。他们与王铮副教授一起,为与会者呈现了涵盖应激管理、疼痛、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父母教养与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人类信息选择的理论与应用等多个领域的精彩内容。        同时,会议举办了首届山东省心理学科 “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心理学院贾丽萍副教授,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张克顺教授,山东航空学院李姗姗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叶天博士等青年学者在论坛上交流学术前沿、碰撞学术思想。而王铮副教授作为优秀的青年学者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论坛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他与其他青年学者共同探讨的内容涉及情绪注意偏向、决策框架效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视角采择等方面,为推动山东省心理学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此外,大会提交论文摘要95篇,录用论文摘要70篇,会议交流了分组报告50篇,涵盖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应用心理等多个领域。王铮副教授的研究成果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交流,为心理学领域的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富才教授、曲海英教授、苏琪教授、赵洁教授、张红静教授、王红菊教授、王壮生医师开展的工作坊也获得了代表的一致好评,而王铮副教授在参与这些工作坊的过程中,积极与各位专家交流互动,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在山东心理学会 2024 学术年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学术贡献和精彩表现为会议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推动山东省心理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10月27日上午的闭幕式上,会议表彰了第十九届山东省心理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131项。在众多优秀的心理学工作者中,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王铮副教授的成果也备受瞩目。王铮老师以其扎实的研究和创新的思路,在此次评选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山东航空学院、滨州医学院、滨州职业学院、枣庄市教育局、聊城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赵富才教授致会议闭幕辞,他指出以高峰强理事长为核心的第十三届理事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而在此次会议中,征铮心理创始人王铮老师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展现了山东心理学工作者对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敏锐性。王铮老师的研究和贡献,进一步彰显了山东心理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与进步。         迈向新征程,奋楫再出发。山东心理学会将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智慧与力量。征铮心理创始人心理学博士王铮老师也将继续在心理学领域深耕细作,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为山东心理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与众多心理学工作者一起,共同书写山东心理学发展的新篇章。

02 2024-11

从养废孩子到重新出发,一个母亲的心路历程 | 我与征铮心理的故事

       我已四十有余,作为一位平凡的母亲,本应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的一击,当我回首自己走过的这段旅程,内心百感交集。从2021年开始,我十八岁的儿子突然像变了一个人,辗转求医,最终给出了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的诊断。这个结果让我心头一紧,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更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我的生活仿佛被乌云笼罩,一片阴霾。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我一直以为我给予了儿子最好的关爱和教育,却不知为何,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不再热爱学习,不再关心任何事情,整天躺在床上,不愿与人交流。看着他日益消瘦的身影,我心疼得无法言喻。        面对孩子的困境,我感到束手无策。我试图与他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但他总是冷漠的应对一切,甚至与我产生冲突,让我无法靠近。我开始怀疑自己,作为一个母亲我是不是很失败?是不是我的原因导致了他的抑郁?我开始寻求各种帮助,希望儿子能走出来。我阅读了大量关于抑郁和焦虑的书籍,参加心理讲座,甚至尝试与儿子一起接受心理治疗。然而,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我开始担心,如果再这样下去,他会不会开始伤害自己,与这个世界失去联系?我会不会永远失去我的孩子?        在我即将绝望的时刻,上天还是眷顾了这个可怜的妈妈,让我在抖音上刷到了王铮老师的视频。第一条视频,只是让我觉得这位老师的观点好像有点不太一样,持续关注两个月之后,一个和我孩子相似的案例出现了!王老师的话像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迷茫的黑暗。他的视频里,讲述的这个案例,每一句话都说中了我的需求。那些情况就像是我的生活写照,让我感同身受。我发现,原来我的孩子并不是特例,他的困扰和挣扎,都有其成长的必然性。王铮老师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我,如同黑暗里的一束光,让我重新找到了希望。        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王铮老师的2+1家庭成长计划。这个计划让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知识,让我明白了,作为家长,我们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2+1家庭成长计划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儿子沟通,如何理解他的困扰,如何给他提供支持和帮助。我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与儿子相处,我发现,我们的关系逐渐变得融洽,孩子的脸上也重新露出了笑容。        我初次接触2+1课程时,感到有些困惑,甚至有些无法理解,更没有办法跟着训练,觉得它有些故弄玄虚,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在心里暗自怀疑,这个课程是否真的有用,还是只是一个噱头。过了几天,助理老师来询问我学习的进度。于是我将心中的疑惑告诉了她,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助理老师并没有生气,也没有责怪我,而是非常耐心地和我沟通,她告诉我,这个课程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学习能力。一番交流后,我认识到了自己深深的焦虑,这种焦虑下,我根本无法很好地帮助我的孩子,我意识到只有我深入学习成长了,我才能帮我的孩子!我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下去。        每当遇到难题时,我不再回避,而是多次反复学习,直至理解为止,并且我还开始做笔记,记录重要的部分,并向助理老师请教。这一次的学习,我不仅坚持下来,还从中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教育孩子,还改善了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对自身的原生家庭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解。现在,我已经不再迷茫,我知道,只要我坚持学习,坚持改变,我就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重新拥抱生活。        随着我对自身的觉察不断变化,我学会了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与他建立起真诚的沟通,给予他温暖的陪伴和无尽的支持。从孩子对我冷漠以对,不愿与我交流,渐渐地,他开始敞开心扉,与我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绪也趋于稳定,真正地与我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我不仅在2+1学习群中积极参与讨论,而且还向其他家长提供解答和指导,分享个人成长的体会,我们在群里相互支持,互相激励,共同追求进步。在学习中,我意识到我的丈夫承受着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为了更好的支持我的孩子,我让我的丈夫一同参与由王铮老师主持的家庭关系疗愈工作坊,一开始,他对参与这个活动一直半信半疑,认为纯属消耗时间与精力,然而,我坚持让他一同参加,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坚持是正确的。        在工作坊我看到了那么多的家庭都在寻找出口,具象化的体验、空椅子技术的震撼,看到了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和深远的影响,让我醍醐灌顶!三天的工作坊流了三天的眼泪,并且王铮老师与我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他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针对孩子状况难以彻底改善的核心原因进行了犀利的剖析这种针对问题本质的精准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作坊结束后,我的丈夫也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反思以前行为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他内心播下了转变与成长的种子,我们共同找出问题的症状所在,夫妻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我们不再争吵、指责与回避,取而代之的是相互沟通与面对。        在今年的五月份,经过家庭成员的齐心协力以及征铮心理的辅导,我的孩子终于实现了成功复学,其社会功能得到了基本的恢复,得以重返校园,正常参与课堂学习,并能与教师及同学们和谐相处。与此同时,我的家庭氛围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夫妻间的情感重新焕发,这一系列的变化令人惊叹,像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通过参与征铮心理的学习,我不仅获得了洞察自我和倾听他人的能力,亦学会了与家人和睦共处,这一过程促使我结交了许多理念相近的家长伙伴,我们彼此勉励、支持,共同在教育的道路上取得进步。这样的改变,不仅使我成为一名更加称职的母亲,亦使我家成为一个更加温馨和谐的幸福港湾。        得知王铮老师即将主持一场年终盛会,我即刻萌生参加之意,动机之一是期望借此机会深入自己的知识储备;二是渴望亲自向王铮老师报告我的孩子成功复学的喜讯;三是期待与那些在征铮心理学习群中共同进步的家长们再次相聚。我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对我莫大的鼓舞。因此,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并且和丈夫与孩子一同前往。        我衷心感激王铮老师的指导,以及征铮心理大家庭给予我的精神滋养,它们使我重拾对生活的热爱,这不仅是我孩子个人成长的救赎,更是我们整个家庭经历的一次深刻变革,在未来,我决心继续追求知识,用心灵呵护我的孩子,并与伴侣携手维护我们幸福的家庭生活。

02 2024-11

第二届征铮心理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大会圆满落幕

第二届征铮心理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大会圆满落幕          2023年12月22日至24日,第二届征铮心理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大会成功举办。本届大会由征铮心理主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国内知名心理学、教育学专家齐聚一堂,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朋友们参加,就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为主题展开了深入、多元的探讨。 本次大会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召开的,是为了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儿童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而举办的一次知识盛宴。          12月22日上午,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主席王铮主持。山东省公共健康与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傅继华、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易继湖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大会上,四位心理和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紧扣主题,深刻而细致地探讨了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议题。他们的分享不仅是理论的阐释,更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度剖析,为家庭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首先,中科院博士、硕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专家李瑛博士从系统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养育的重要性。他深刻地指出,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最初学校,父母的养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发展。通过多个案例的分析,他向我们展示了建立健康家庭关系对培养良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医学博士、博士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身心医学科主任阎兆君主任则从中医心理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常见心理障碍的干预方法。他以多动、抽动、强迫、抑郁为例,结合中医的智慧,为家长提供了实用的心理干预策略。他的分享为我们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然后,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主席王铮老师登台演讲,他深入分析了抑郁青少年社会功能恢复的路径,通过真实案例、现场展示,指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抑郁青少年,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定位。          最后,北大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胡蕾主任的演讲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情绪障碍的评估、诊断以及药物干预的重要性。她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我们揭示了情绪障碍在青少年中的复杂性,并强调了及时干预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性。通过她权威的解释,我们更加明白了科学的药物干预对于帮助青少年克服情绪障碍的积极作用。          这四位专家的分享不仅为大家提供了深刻的心理健康知识,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通过这次大会,我们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同时也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注入了更多的动力和信心。          在大会第一天晚上,王铮老师带领着征铮心理优秀咨询师——刘佳、段红岩、杨诚、游涛、郭丽芳、蒋政伟等六位杰出的心理咨询师,共同进行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圆桌会议。这次圆桌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成为家庭问题解决的专家?”。在这场圆桌会议中,王铮老师作为主持人,引导着六位咨询师各自从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分享了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独到智慧,使得这次圆桌会议丰富生动而深刻。          接着,我们来到了大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个庄严而意义非凡的瞬间,征铮心理正式宣告了成长学院的启动。在成长学院启动仪式上,由征铮心理创始人王铮老师与六位优秀的的咨询师共同见证了这一里程碑时刻。成长学院的成立,将意味着更多的家庭将有机会学习专业、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迈向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          在大会之后的两天里,我们聆听了来自刘佳咨询师的《如何与父母、伴侣、孩子重建亲密关系——走出童年情感忽视》的深刻分享,感受到孙晓琳咨询师关于《破解内驱力之谜,如何帮助青少年群体走出困境》的启发,沉浸在段红岩咨询师的《如何重塑家庭关系中的边界感》的智慧之中。张艳咨询师教会我们《与躺平孩子建立信任改善现状的方法》,游韬咨询师深入剖析《夫妻亲密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而秦佑凤咨询师则分享了《家庭中如何营造学习力支持系统——基于孩子复学复工前后的变化》的实用方法,还有衣桂花、杨诚、郭丽芳、刘杰宜等咨询师的精彩分享。每一位咨询师都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为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贡献了一份宝贵的礼物。          在大会“我与征铮心理的故事”环节,我们邀请到了征铮心理的优秀学员们上台演讲,分享他们在心理健康学习中的成长故事。这一刻,舞台上的每一位学员都是闪耀的明星,用亲身经历诠释了征铮心理“助力中国父母,成就天下少年”的使命。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自己勇敢探索的勉励,更是对在场每一位家庭的鼓舞。          除了优秀学员的精彩分享,我们举行了温馨而庄重的颁奖仪式。这一时刻,拿在手中的奖杯,不仅是对他们在学习路上的不断坚持与努力的褒奖,也是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愿。更是象征着他们前行路上即将展开的新征程。愿他们在获奖的光芒中,继续前行,战胜更多的挑战,书写更加辉煌的人生篇章。          大会最后,主持人宣布第二届征铮心理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大会圆满结束。大会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努力,不忘初心,让更多的家庭因征铮心理而变得更幸福、更和谐。感谢每一个与我们共度时光的你,因为有你们,征铮心理第二届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大会在济南如期举行,圆满结束。未来的路上,让我们一同前行。愿我们的心灵因这场盛会而得到滋养,愿我们的家庭因这场盛宴而更加美满。期待再次相聚,感悟更多的成长和温暖。

28 2023-12

高自尊的孩子:“我希望我死的时候,动静能大一点”|2023年9月06日(案例总结)

2023年9月06日(案例总结) 高自尊的孩子:“我希望我死的时候,动静能大一点” 今天的案例不同以往的公益咨询,是一个长程个案的第二次咨询。案例里的孩子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躺平不去学校有一段时间,情绪极度不稳定,而且在他的认知里,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很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都没有办法打开他的心门,是个典型的高自尊的孩子。他的爸爸是高知,是大学的教授,妈妈平时工作也很忙,有时情绪也不是很稳定。爸爸比较理性,妈妈比较感性,而孩子总觉得父母不理解他,内心充满愤怒、委屈、压抑等复杂的情绪,没有办法走出来。 这个孩子看起来很想回到学校,但是去了两天又难受回来了,还不具备回到学校的能力。这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躺平的、去不了学校的、状态不好的孩子,基本上都有类似的家庭结构,有很多相似点。希望大家在这个案例的分析训练中,能够领悟家庭核心的问题,学习王老师帮助孩子帮助家庭的具体技术,从而每个家庭成员去调整彼此间的互动模式,以及自我认知上的一些偏差。 孩子的防御高 防御的表现 无端的笑 咨询中这个孩子每说两句话就自顾自地哈哈笑起来,比如问他“吃饭了吗?”,他回答“哈哈哈吃了”,问他“玩得怎么样?”,他回答“哈哈哈玩了”,经常讲话讲着突然就笑起来,其实这个微笑是一种“防御”的表现。虽然是在聊很普通的话题,诸如“吃了吗?喝了吗?去哪玩了?”,但他笑得很突兀很不自然,没有太松弛,还是在用微笑作为一个防御。 微笑防御的功能是让他不这么紧张,不这么害怕,不这么恐惧,所以在跟这一类孩子交流时,当我们意识到他在防御了,先不着急,不要急于和他探讨太深的内容。他此时此刻在防御状态下讲的这些话,并不一定代表着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们接下来先要去破开他的防御,让孩子能够更真实地表达。 思维偏转 这个孩子的思维很跳跃,他不想谈某个问题了,就开始跳走,转到别的话题,临床上专业术语叫做“偏转”。偏转是有“回避”的,他把谈话中心拉到了自己身上,试图用这种牺牲自我的方式让父母都关注到自己,潜意识在表达“你们都来看我,还是来看我,还是来谈我自己,把你们夫妻关系上的问题都转移到我身上,你们都来关注我”。孩子潜意识里希望自己作为一个中介,去疗愈父母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开始偏转。 这一类孩子是很让人心疼的。他外显出来的表现是思维跳跃,他自己意识不到潜意识有这样的一个作用和功能,就是不想提这个话题了,父母别再因为这个事吵起来,他潜意识里想把话题拉到自己身上,试图表达“我现在是最重要的,你们的焦点不要在你们之间了,要放在我身上”。 2.当孩子敞开心扉,卸下防御 咨询中孩子曾一度提到过父亲,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在家时间多了,孩子和父亲之间产生了更多冲突,他谈到这的时候,在场的孩子和爸爸都是有变化的。多数家庭咨询中王老师可能会在此打断孩子,接着转向父亲,让父子之间产生接触,引发冲突也好,成为一个新的刺激点——但这一次,王老师并没有选择转向。因为这个案例是这个家庭的第二次咨询,首次咨询孩子防御得更深,基本没太说话,都是父母在说,主要在夫妻关系之间做了一个疗愈;而这次孩子的这些表达,虽然也带着防御,但对于他来讲已经非常不容易。这个孩子本身防御很高,很难打开,而他今天能够打开这么多,并释放了情绪,所以王老师又给了他更多倾诉的空间和机会。 这一类防御很高的孩子一旦进入漫长叙事的状态,就说明这个孩子的防御正在被我们一点点地破解。接下来要让他诉说,他能够多说、多哭,在咨询早期是最有意义的,说得越多,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看得越多,就可以更深入了解他。这类孩子的这种状态,被称之为“惊喜时刻”,就是孩子卸下防御,敞开自己的时刻。 当孩子好不容易敞开心扉,好不容易开始大段表达,有时候他觉得自己表述得很清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他想象得表达那么清楚。此时家长要如何承接他的这些倾诉和表达?如果你的孩子开启了这种大段的叙事,这个时候要以他的倾诉为主,我们要找他整个倾诉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词和重点,给予他重复性、总结性、澄清性的回应。 “重复性”:比如孩子讲“哎呀我去夏令营了”,我们便重复他的话说“哦你去夏令营了吗”;“总结性”:比如可以和孩子说“你刚刚讲了这么多,你好像在告诉我,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坎坷”“你刚刚讲这么多,你想告诉我,你是想回到学校,但是心里好像又做不到”;“澄清性”:我们对孩子的表达要有一个澄清,比如“你刚刚说你见到同学就特别恐惧,我能不能理解,你很希望能够适应环境,想和同学有更好的关系?”,“你刚刚讲,你说‘全班同学他们都不做这个作业,一来就给我布置了这么多作业’,我能不能理解,你是不是觉得被针对了?是不是觉得有压力?”。不断地澄清,然后引着他往外说,往外表达。 所以我们尽量在对话的过程中不要去分析他、解释他、预设他、评判他,你分析得越多,分析得稍有不对,孩子就会觉得你不理解我,不是你说的那样,对话就终止了。我们就做好重复、总结、澄清,包括“描述”,他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贴着他走,理解他,让孩子能够更多地体察到“我现在虽然在倾诉,但是对面的人有在全身心地关注我”,让他有一种“在场”的感觉,即“在这个场合下,你与我同在”。如果总是打断他,总是教育他,总是急着表达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急着去告诉他“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可能这个孩子难能可贵的倾诉欲就没有了,就又防御起来了。 孩子的要求高 自己很失败 这个孩子一方面很想回学校,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这个普通的学校让他接受不了,很差劲,回去就代表了他的一种失败,因为他觉得他应该属于更好的重点高中。他其实是接受不了当下的自己,接受不了自我的失败和弱小,这是高自尊孩子的通病。 孩子之前有过短暂地回到学校,但是去了两天又不行了,又难受又退缩了,说明他还不具备回到学校的能力。回校第一天可能还有兴奋感和新鲜感,但是第二天就感觉“不对味”了,特别想回家,特别想离开学校。虽然身体没有不舒服,情绪上也没有大变化,但就是感到一种“急躁”,像是急于逃离这个失败的现实。 很多孩子回到学校,既没有躯体的表现,情绪也稳定,但是他的大脑里总有一种“觉得”,“我觉得我不行”,很多时候其实是自卑与否定带来大脑上的认知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让孩子在学校待不住。因此,家长们在给这一类在家待久了的孩子做复学前的心理建设时,一定要告诉他们:第一,回到学校以后,如果有点烦躁,有点恐慌,首先要觉察身体上的变化,是否呼吸困难、手抖、心慌,以及其他躯体的表现;第二,觉察情绪上是不是烦躁,这个烦躁是无缘无故的烦,还是看到老师同学在做什么引发的烦。 因此当孩子复学回到学校,当他有点情绪的时候,先让他关注自己当下真实的感觉和感受,觉察身体的变化,躯体有没有反应。很多孩子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差,他在学校里既不慌,也没事,但为什么就是想回家,其实是他的认知的影响或者说是他的一种惯性使然。所以这个部分家长要和孩子好好沟通,比如孩子跟父母讲“我在学校里好烦”,父母可以让他去不断地关注自己身体的感觉和感受。当他回归身体感受,会发现实际上他的呼吸正常,心跳也是正常,身体也并不颤抖,只是他大脑里觉得他不行,觉得烦躁。“觉得”的心慌和“真正”的心慌,不是一种慌。 学校和同学很垃圾 孩子之前一直很优秀,直到初二被医院诊断为抑郁,之后初中的两年也没有休学,一直在家里,偶尔去学校,对学校还有挂念,最后还参加了中考。但是中考他没考上心仪的重点高中,很多原先不如他的同学都考上了,他却只考上先前一直瞧不上的普通高中,完全跟他的期待、跟他的规划不沾边,孩子一下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想回学校,但又觉得目前的学校这不好那不好,想让父母去找他需要的那种学校,他讲了很多条件,妈妈也说很难找到符合他条件的学校。返校失败以后,孩子受挫感特别强,也不运动了,也不对自己有要求了,同时又特别痛苦。 有一些孩子,当他去不了学校、返校失败之后,回到家里就完全成为一种躺平、摆烂、毫无动力的状态,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疯狂地玩,睡到几点就几点。因为在那一刻他受挫,他觉得自己不行,然后就开始挥霍自己的生活,惩罚自己,觉得“活该了,我的生命就这样了,我无所谓了,我不再珍惜了”。 这个孩子虽然躺平了,但是他又很想回到学校。他对自我的要求变低,但是他对周边的要求特别高:学校得是什么样的高中,要求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同学,怎么样的一个学习环境。他看不上这所学校,也看不上这里的同学,觉得这个学校和同学都是“垃圾”。他要求得越多,说明他内心越恐惧,说明他的防御性越强。 很多家长就此真的按照孩子的要求去拼命找学校,费好大的劲打点,甚至辞去工作,离开自己的城市,终于带着孩子到了他想去的学校,结果没两三天,孩子又不去,又回来了。很多父母因此就崩溃了,开始指责孩子“你知道我给你找这个学校有多难?!”。其实这些家长没有理解,此时孩子仍不具备回到学校的能力。当一个孩子对父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这样高要求达到的结果和真正的目的是: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学校,或者说他根本不想回去。就像这个案例里孩子后来领悟到的那样,“设置这么多条件,有可能是我不想完成”。这么多框框条条,有的甚至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条件,都是他需要合理化的理由,只是他没有办法直接告诉父母他回不去,无法拒绝父母,无法面对父母,也接受不了他自己,所以用这样合理化的防御机制给爸妈提出很多的要求,让爸妈不停去找,去折腾。 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目前的状态 这个孩子是明显的高自尊,觉得自己很牛,看不上现在的学校,看不上现在的班级,看不上现在的同学。但是他自己目前处于病理性的状态中,又回不去学校,即使回到学校,也不愿意与这批同学为伍。这类孩子高自尊,但是自己的能力又承载不了,是非常痛苦非常矛盾的,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不能面对现在这种真实的、躺平的、无力的、处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状态下的自我。 对于这样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让他看到他现在的这个状态,告诉他他此时此刻的状态就是这样。他现在痛苦的是还活在当年的状态里,当年多少名,当年什么水平,当年多么优秀,他还活在那样一个高自尊里,活在过去的那个辉煌时刻里。但实际上他现在是一个躺平、无力、没有能力学习的状态,他很难直面现在的自己,如果直面不了,他也就接纳不了自己。 家长首先要反思,孩子现在回不去学校,孩子现在有问题了,我作为父母,是否能够直面他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个事儿。我的意识也好,潜意识也好,我的知行是否合一,是否真正地接纳了他,是否直面了他就是个有问题的孩子。有的父母还不接纳,不觉得孩子有问题,就觉得他是懒,玩手机玩的;有的父母接纳了直面了,但孩子不接纳;有的是孩子接纳了,父母却不接纳,这些在家庭中都是有冲突的。因此家长们首先要反思,我们是不是能够直面我们孩子的问题。 例如这个家庭中的孩子,初中时医生给他诊断了抑郁,他的父母就崩溃了,觉得他没有抑郁,接受不了,直面不了他的问题;而这个孩子本身高自尊,他也接受不了自己现在当下的状态,所以这个家庭肯定会出问题。孩子接受不了,父母也接受不了,又没有能力去承载他,所以就逼着他要回到学校,但他又有病理性的、心理性的原因,他做不到,回不去,所以就要有一种症状来表现。最终所有症状、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合理化的部分就都出现了,就逼着他要生病。 咨询中孩子说到感觉药物对他一点用都没有,他边说边掉眼泪,这句话背后他想表达的是“我没病”,他是一个极高自尊的孩子,他很难接受自己现在这种生病的状态。一个从初二年级就去看过精神科心理科,一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奔波、一直在用药的孩子,他依然是很难接受这一点。可见这一类孩子我们要让他去直面他的这些问题,要让他看到他自己的这个状态,是很难的。 三、父亲的要求高 对孩子的伤害 这个案例中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情绪很难自控,对待妻子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一根筋,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一路走来都很优秀,也是高自尊。父亲从小对孩子就是压迫式教育,但凡有什么问题,都是先训自己的孩子,情绪一来,就把孩子的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大一点就拿皮带抽孩子,孩子吓得直哭。孩子上初中时,父亲从部队自主转业到大学里任教,在家的时间就变多,和孩子的接触也多,冲突就更厉害了。每每看到孩子在家玩手机,父亲就看不惯,不停唠叨;找孩子聊天,孩子不想和爸爸交流,关了房间门,爸爸认为这是一种逆反,就陆续把家里的三个门都踹坏了。 踹坏一次门,就已经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创伤,就得修复好久,通常父母知道这回做错了,下回便不踹了;但这个爸爸下回忍不住还是踹,连着踹坏三个门,说明他控制不住自己,又偏执又强势。实际上他踹坏的不是门,踹坏的是孩子和父亲心中的纽带和连接,踹坏的是父子之间的情感。所以咨询中爸爸一开口说话,爸爸的姿势是向后靠,而孩子立刻从瘫坐的状态里坐起,往爸爸相反的方向靠去,一眼不看爸爸。从身体姿势上就能明显看出爷俩之间的距离很远。 再加上几次创伤事件的激化,父子间的隔阂更深了。一次事件发生在初二开学,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找爸爸哭诉,爸爸却当着许多同学的面斥责他“我不养废物!”,孩子积累的情绪一下爆发,去医院被诊断为抑郁,从此开始吃药。另一个创伤事件则是姥爷的离世,这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造成了父亲和妻儿之间深深的隔阂。姥爷病重时,妈妈想让爸爸陪同一起去医院检查,但是爸爸以“学校不能调课”为由拒绝了,并且后来还同妈妈发生争执,姥爷在病痛中当着大家的面给爸爸下跪,孩子也看到了,不久后没几个月姥爷便离世了。 这件事不仅对妈妈和跟姥爷感情很深的孩子造成了很大创伤,爸爸对此也非常愧疚和自责,觉得“让姥爷死得没有尊严”,是自己这辈子都无法弥补的亏欠。孩子当时刚好放学回来,看到姥爷向爸爸下跪,目睹这一幕被惊吓住了,关在屋里哭;另外一个更深的层面,姥爷的离世还给他带来一种强烈的突兀感、无意义感,好像人一走,什么意义都没有了。所以他对自己要求高,也是希望“至少自己死的时候,动静能大一点”,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不是悄然无息地就离开。 反省与改变 这个孩子去不了学校,没有心思学习,没有一点动力,至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在这样一个糟糕的家庭环境下,在这么深的创伤隔阂下,如何指望这个孩子有动力地好起来,如何让他走得出去。在外人眼里爸爸是博士是教授,妈妈是贤妻良母,孩子也很优秀,一切表面上风平浪静,但“窒息”的感觉弥散在整个家庭之中,久久无法散去。纵然孩子在这次咨询中看似讲了很多他的问题,带着很强的防御机制倾诉了这么久,表达了这么多,也不过是他日积月累情绪中很小的一部分倾诉,冰山一角而已。 好在这个父亲已经开始有所觉察,有反思,有改变。这次咨询中他一遍遍重复“确实对孩子伤害太深了”,一次次表达自己的愧疚和自责,说着说着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自己高要求的模式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信念,意识到因为自己的高自尊,的确会把不得志的憋屈释放在家人同事身上,意识到可能一直在用“老婆太强势”作为推脱自己责任的合理化借口。 孩子病了以后,这两三年父亲跟着王老师的课程学习,有了很大的反省和改变,孩子也觉得爸爸变化挺大的。但此次咨询中,当王老师试着促成父亲和儿子的接触,让孩子看着爸爸说出“爸,你改变挺大的”,孩子依然无法做到,甚至不想尝试,连不说话只看着爸爸都做不到。父子接触不上,孩子很难去面对他的父亲。很多孩子都处在这样的状态,就是大脑知道父母改变了,但是依然很难原谅,“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潜意识的创伤还没有完全被疗愈。 这个家庭很难。这次咨询是长程个案中的第二次交流,王老师没有急着干预,没有急着修通关系,没有任何花哨的技术和实验,只是呈现家庭中最真实的冲突和表达。在后续咨询中,王老师先从夫妻咨询入手,去化解夫妻之间的隔阂,爸爸做出真诚的道歉,进行创伤处理;然后,再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产生接触互动,再去平衡家庭的关系,让每个人为自己负起责任。爸爸妈妈之后也去过王老师的家庭关系疗愈工作坊,在工作坊里痛哭流涕,真诚道歉,各自反思,释放情绪。现在夫妻关系改善很多,孩子也能看着爸爸妈妈说话,家庭成员彼此间有了更好的情感交流。孩子后来也改变了他的认知,觉得“或许这个学校不错,或许他们不是垃圾,我好像可以换位思考了”。 因此希望所有的家长朋友们要有耐心,要有信心,这么难的家庭都能好起来,都有希望,只要我们专注地付出,真诚地沟通,持续地学习,直面自己的问题,一样能创造不可能。不管我们现在的家庭有多么破碎不堪,征铮心理一定会为大家缝缝补补,和大家共同创造奇迹。

30 2023-11

如何调整和应对“感觉受限”|2023年8月23日(训练课堂)

2023年8月23日 训练课堂 如何调整和应对“感觉受限” <上期案例回顾> 上期案例的爸爸比较理性,情感表达少,感受性的、有温度的言语表达困难,甚至表达障碍。而妈妈很渴望和爸爸有情感的融入,有更多情感的表达,但由于长期得不到、感受不到被关心被关注,她从生气到焦虑到无奈到最后关闭心门,把更多注意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不要像爸爸一样。孩子则天天跟妈妈粘在一起,非常在意妈妈的表情、状态、情绪,对妈妈非常担心和顾虑。 根据上期的案例,本期训练课堂我们主要来谈谈“感觉受限”。 首先,感觉受限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情感隔离和低敏感。 情感隔离,顾名思义,当事人有类似“解离”的隔离状态,他的大脑和身体都不在此时此刻,看似好像在交流,在“嗯、啊”地回应,但他屏蔽了绝大多数感受和信息,走神了,在想其他事儿。往往跟这样的人交流很痛苦,好像跟他都表达了都说了,但过会他都忘了,并不放在心上,感觉感受都很木讷。比如家人说什么,爸爸都回答“嗯、啊、好、是”,即使冲他发脾气,他也很木讷,反应迟钝;比如很多孩子,问他什么感觉感受,他只回应“嗯啊、哈哈”“没有、好啊、是啊”。 低敏感,这类人的感觉感受不敏感,没感觉,没感受,不是“情感隔离”,他想感觉,但是感觉不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状态(快感缺失)和动力不足的人。常见会说“没觉得怎么样,没感觉”“并且,我觉得吧……”,这类人低敏感,并活在自己的认知里。 其次,感觉受限有下列几种影响: 没有动力:不断叹气,能量很低,因为感觉上出问题了。 社交功能受损:“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和世界连接的基础。感觉受限的人,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一定出了问题。比如情绪低落的孩子,都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交朋友,别人和他们交流起来怎么也连接不上,怎么也进入不了,此时要多做提升感受性的训练。 缺乏感受性的同时,大脑很发达:在超理智的状态下,当事人情感不丰富、感觉少,同时,大脑很发达、理性、想得多。这样的优点是工作上有优势,逻辑性强,做事有条理,追求完美;但同样缺点也很明显:自我、强势、控制、偏执,此时大脑运转很快,想得多,说得多,讲道理多,解释多,分析多,精神十分内耗。 逻辑越清晰、思维越缜密的人,越容易形成防御隔离,其他人都没法走近和他交流;同时因为这类人活在大脑思维里,他本人感觉不到、觉察不到自己的状态,最终就会出现“头疼”等躯体化的症状,让其不得不去面对,待到去医院检查时,才能觉察到自己的焦虑。如果一开始感受性很高,能觉察到自己的状态,就不会往躯体层面发展。 所谓“我痛,故我在”,有痛的感觉才有存在感,出现躯体化症状才能帮助这一类的人恢复感知,才能觉察到自己的状态。正如一些抑郁孩子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看着血流出来就释怀了,痛和刺激才让他有了感觉。 上个案例里的爸爸说他模式上有很多“惯性”的部分,想调整但是很难改变,想多了就停不下来,变成大脑需要他去想。想得越来越多,如果往“症状”方向发展,会渐渐形成闯入性思维,思维障碍,强迫性思维等;如果不往“症状”发展,没有形成惯性的、刻板的思维模式和障碍,也会一直在生活中不断重复解释、分析、教育的模式。早期头脑里还是偏执的想法、不合理的信念,一旦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偏执想法就会影响行为,继而影响关系,最终影响人格,变成“偏执性人格”(没到“偏执性人格障碍”)。有的人偏执了一辈子,孤独没有朋友,但依然还在不停解释,诸如:“这个社会交什么朋友啊,一个人挺好,吃吃喝喝有什么意思,人没有朋友一样活着,我也工作很累,在家里休息休息”。这种偏执性人格的状态,会反过来应和他的想法,从而陷入恶性循环里。 因此,当早期偏执还只是一种“想法”的时候,还是好化解的,比如孩子还小的时候,应尽早去矫正他的某些偏执想法;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想法不关注,不引导,他就会用这个想法抓取更多的信息,想法和信息不断相互作用,最后形成“信念”,这时候就很难调整了,甚至有的会上升为“信仰”,那就更难调整。所以当孩子年龄还小(十几岁时),情绪不稳定,要趁早调整,慢慢重塑;否则待他年龄大了(三十几岁),处于某种偏执或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下久了,行为习惯和刻板模式就会反过来渗入人格,再影响关系,恶性循环,大脑会越来越偏执。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和成人,CBT的“矫正不合理信念”不起作用,越矫正越难,因此有些家庭教育并不适合孩子。 那么要如何调整和应对“感觉受限”呢?可以针对性地展开“感受性训练”。这类人想得多,感觉少,思维内耗,还对他人防御很深,此时反复和他争辩、讲道理,没有用,需要用感受性情感性的东西“打动”他。 第一步,可以用“谈情说爱”的交流方式和他沟通。“谈情说爱”不仅指亲密关系,此处泛指用情感打动对方。 先顺从和支持。当对方表达他的想法、观点、信念时,先托住他,顺着他,找到可以支持他的点。不正面迎击,不要正面杠,不要总想纠正他,否则双方都只停留在认知争辩上,会有冲突。如果讲过他了,他以后可能会回避、屏蔽;讲不过他,他又会强化自己思维的自恋性。 此时还不是“共情”,不要急着共情。可以说“哦,原来你是这么想的,是的是的”“嗯是,你能跟我多说点吗”“你觉得压抑是吧,我也看了新闻,我也很压抑”“你确实累,最近我也看到你累”。 再从理性导向感性,从“就事论事”导向“谈感情谈感受”,共情。此时还不是“给建议”,不要急着给建议,也不要急着问“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比如,孩子说不想去学校,觉得人生不一定只有上学这一条路,此时家长可以回答:“孩子,你说得妈妈都理解,确实像你说得那样,不只有上学一条路(顺从和支持)。你现在说这些话,妈妈现在坐在你的对面,看到你的状态(描述),我很心疼(父母的感觉感受)。你今天能跟妈妈说这样的话,愿意把心里话和我讲,我很高兴,很开心(父母的感觉感受)。你还记得半年前你不跟爸妈说你心里的想法,那时候我多难受(父母的感觉感受),那时候你是什么状态你记得吗?你看你现在能说你的想法,妈妈很开心很高兴(父母的感觉感受)”“妈妈没想到你对自己还有这么多的的思考,除了不上学以外,你还有很多的想法和规划(顺从和支持),这也让我很感动(父母的感觉感受)”“另外,你刚刚说这么多,我看到你总是说话的时候叹气,挺低落的(描述),你心里是个什么滋味(转向孩子的感觉感受)?你谈到这儿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孩子的感觉感受)? 以上回答有几个要点: 通过描述对方的状态,开放或者表达家长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比如可以说“你刚刚一直在讲(语言描述)……我看到你一直低着头,听到你声音很小,有叹气,(若感觉精准,转向孩子)我感觉你好像很无奈……(若感觉不精准,先转向自己)妈妈看到你这个状态,我心里感觉很无力/心疼/难受,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再转向孩子)? 重点不在讨论具体事件上,重点在于当下对方的状态有没有被看到。当一个人处于偏执状态表述时,他实际上是有情绪流露的,比如他的焦虑、恐惧、害怕,只是他偏执的状态让我们很难接受,会一下产生反感,不愿意去感受他内心的情绪。所以我们要先看到对方当下的状态。当他被看到,一下说到他心里,觉得你说得很对,他就愿意说得更多。 重点在于回归感受性。当大脑不停运转时,已经产生很坚固的想法,要用情感的东西催化他,用感受性软化他;感受性越来越多,他大脑的运转就会慢下来,停下来。 另外,很多人明明知道该怎么说,但就是对伴侣说不出来,因为本身夫妻之间、家庭之间就有很大的矛盾。一见到对方就烦,心里就对他有刻板印象,对他有很深的怨气,觉得都是因为他,孩子才成了这样,家才成了这样,所以很难再低下身,既学习又训练,还一点点求着对方。我们心里不甘心,心里委屈,没办法以很松弛的状态去和伴侣交流,不想打破夫妻相处的旧模式,不愿意直面问题。但是你不愿意去做去改变,受伤的就是孩子。我们不能把父母的问题交到孩子身上。 每对夫妻如果持续用这样“谈情说爱”的方法交流两到三个月,一点点调整心性和对方表达,再坚固的人也会有软化的一刻。并且夫妻关系和睦仅仅是孩子好起来的第一步。夫妻双方是平等的,不是谁哄谁,也不是谁去改变谁,而是要相互尊重,从自身出发,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和对方交流,一点点软化,一点点接触,重新形成连接,家就会慢慢好起来。 第二步,要提高自身的感受性,降低感受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我们要有意识地一点点提升对感觉、感受性日常的觉察。比如低敏感的孩子感受性不好,嘴里没有味道,爱吃甜食、辛辣的食物刺激味蕾。当被问及“多久没有感觉到快乐了?”,抑郁的孩子经常会说“从来没有”,其实他们一定有过感觉快乐的时刻,只是现在很难感受到了。 当感觉越来越敏锐,感受性和体验性越来越深刻,我们内在的需要就会越来越强烈,动力就会越来足,大脑运转就会减弱,更容易找回自我。当身体的感觉感受与周围的世界越充分接触,我们的觉察力就会越来越好,大脑就不会这么执念,更能同感共情。 因此,用“谈情说爱”的交流方式支持到对方,并且提升自身的感受性,双方都不断产生自我的觉察与体验,这类感觉受限、想法过多的人就会慢慢被打动,慢慢被软化,彼此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 此外,上个案例的爸爸还有个很“特别”的教育方式:不论孩子表现得多好多努力,永远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和表扬,得不到积极正向的反馈。父亲选择“忽略”孩子的教育方式,害怕孩子太骄傲翘尾巴,即使他心里有高兴有认可,也不去表达。 家长要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的严重后果,如果父母处于这样偏执的状态,会给人很强的压迫感,只会让他人远离,对孩子的伤害很大,长此以往孩子甚至叫不出“爸爸”“妈妈”,像上个案例里的那个孩子一样。 孩子不知道父母心中是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因为好与不好,爸妈都是那样,板着一张脸。而人的自我认知源于社会生态系统,即我对自己的认知不是源于我自己,而是源于他人,源于周围人对我的评价、认识、对我表现的一种反应,我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我自己。其中最核心的是家庭生态系统,然后向外慢慢扩大到学校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等等,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正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原先一直忽略孩子、不太赞扬他,现在突然拼命鼓励他也不太好;父母和孩子关系缓和,想要认可孩子,给予孩子正向反馈,可以试着从发现孩子的“变化”开始,尤其是躺平的、动力不足的、厌学的、抑郁的孩子,“发现变化”对于他们很重要。比如可以跟孩子说:“哎我发现你今天有个变化,昨天你……今天你……”“前两天你还记得你什么样吗孩子,现在你……哎爸爸很开心”“你刚刚这样跟我说,我就很兴奋,因为你以前从来不这样跟我讲话。你今天这样跟我讲话,我很高兴”。 <本次课程总结> 家长们首先要反思夫妻关系,问问自己愿不愿意改变,愿不愿意和伴侣和解。别说为了孩子,变化和成长应是发自内心的,要意识到自己受限的部分和出现问题的部分;然后学会如何转化“感觉受限”引发的思维偏执,尝试用情感打动对方,增强自身的感受性训练;最后家长们要转变“忽略”孩子的教育模式,及时给予孩子正向的积极的反馈,可以试着从发现孩子的变化开始。 这堂课听完,一家人可以坐下来聊聊天,不去评价、分析、解释、建议,而是问问彼此的感觉感受,有哪些想法。比如爸爸可以试着从今天开始,多感觉感觉,也去碰碰游戏,感觉感觉孩子的感受,明天去擦擦地,感觉感觉老婆的不容易,明早也早起买早饭,做早饭,体会体会锅碗瓢盆,多一些生活上的体验。比如爸爸妈妈两个人晚上可以牵着手去公园聊聊天说说话,不谈孩子,去体会体会感觉和感受。如果丈夫不听课,那妈妈先听。听了以后,学会怎么用老师说的方法,从理性导向感受性交流,怎么去觉察,怎么多表达情感上感受性的言语,怎么通过我和对方的互动,一点点转化家庭的关系。家长们要持续学习2+1课程,夫妻合作越好,情感越好,就越容易带来孩子的康复。不着急,慢慢来。

30 2023-11

如鲠在喉的父子(下)|2023年8月09日(案例总结)

二、叫不出“爸爸”的儿子 (一)“我感觉跟家庭成员有隔膜” 没有爱的流动 这个案例里的孩子说在学校写关于“家庭”的作文,什么都写不出来,他很缺乏对家庭的体验和感受。提到“家”就感觉只是每个人在这个环境里面,各自在各自的空间,没有彼此的连接,没有家的氛围。 妈妈也说在孩子生病之前,一家三口都没有一起出去玩过。她其实很渴望能和丈夫近一点,能和他有更多情感的交流,但是都得不到关注和回应,感觉这个家里没有温度,没有爱的流动。 被两股力量拉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小父母给他的教育方式是对立的,两极的,爸爸从来不表扬不夸奖,觉得孩子不能夸,而妈妈却不吝夸赞与表扬,一直跟孩子说他很优秀。他在爸爸那边受了打压和委屈,就从妈妈那边获得鼓励和安抚,一边是消极的负面的,一边是积极的正向的,双方完全是不同的态度、立场、温度、教育观念,两股力量不停撕扯着孩子,让他疑惑不知道该听谁的。他一直在努力平衡自己,平衡夫妻关系,平衡这个家,最后平衡不了,就出现问题了。 (二)“你对我态度不好,你让我感觉不舒服” 1.孩子恐惧,焦虑,很难叫“爸爸” 这个孩子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曾经休学三年。从咨询一开始,他就不断地在表达,他的语言模式里有两个核心的词:一个是“然后”,一个是“就是”。他始终在很焦急地想说明一些情况,不断地在做解释,不断地出现这种“然后…就是…”的模式。 家长们要注意,当孩子有这种语言模式的时候,它有三层意思: ①反映了孩子当下焦虑的状态; ②表示他特别想把事情说明白、说清楚; ③清晰的指向性,他特别渴望面对的这个人能够理解他。 当王老师做了第一个实验,让妈妈和孩子“换座位”,孩子坐到爸爸旁边之后,孩子明确表示“很不舒服”。当他独自一个人坐在小沙发上,一点事没有;但当他坐在爸爸身边,他就感觉“不舒服”,即使身边的是他的家人,是他的父亲。 孩子说爸爸坐在他身边,让他有恐惧和不舒服。爸爸从小打他,性情阴晴不定,一会儿毫无反应,一会儿又像发疯一样搂着他,反正他就感觉“他对我态度不好,我对他感觉不舒服”。王老师想进一步促成父子间的接触,在第二个实验中,让孩子尝试去和爸爸握手,拍拍爸爸的肩膀,孩子每次都得心理建设很久,反复深呼吸,鼓足勇气,一开始只能轻轻用手“触碰”一下父亲,一开始完全叫不出“爸爸”两个字。 “爸爸”对于这个孩子来讲,很难叫出口。他习惯性称呼爸爸为“妈妈的老公”“奶奶的儿子”,甚至仅仅是代词“他”,很难叫“爸爸”意味着在儿子心中,他不认这个父亲。这里面有一个很深的互为因果的部分,因为爸爸从小都没有认可过儿子,无论儿子做什么、做得多好都没有回应,都不去表扬他,所以在儿子的心中,他也没有爸爸的概念。最后孩子直面了这个深层的核心“是的,我很难说出口”,并在王老师的鼓励下一点点脱敏一点点尝试,终于叫了两次“爸爸”,算是他很大的一个突破,一个跨越。 2.虽然父亲压抑,还好孩子能够表达 这个案例中,虽然父亲压抑,不能表达,无法回应,但还好孩子现在能够比较好地表达自己。他在生病以前也很压抑,不敢说,渐渐随着治疗的干预,药物和心理咨询的介入,慢慢就能表达情感,不压抑自己,能和妈妈说很多以前不敢说的事,能发脾气,想哭就哭,活得更自我更自在了。 现在他的表达欲旺盛,逻辑清晰,同感共情能力好,觉察力和领悟力都有一定水平,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能够面对面看着父亲说“爸爸,你对我态度不好,你让我感觉不舒服”。爸爸听完他的这番话,也拍了拍他的肩膀,几次尝试后终于艰难说出“爸爸错了”。 (三)儿子站在父亲的角色 1.母子牵手,过度融合 孩子总听见妈妈和别人吐槽“她的丈夫”,总觉得妈妈不快乐,觉得妈妈这几年对婚姻越来越失望,越来越得不到满足,他作为孩子就想保护妈妈,站出来维护她的权益,给妈妈一些爱与支持。所以实际上这个孩子的角色是夫妻之间的调停者,他是介于夫妻关系的,他不是一个儿子,或者说,他无形中替代了父亲的位置和角色。 妈妈长期得不到爸爸的回应,也不愿意说了,也忽略爸爸,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比较多,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高,把希望过多寄托于孩子,不停给他报班报课,自己都觉得有点“拔苗助长”。同时母子间的过度融合,不仅让妈妈的关注点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也会让妈妈把自己被忽视、得不到回应的怨气统统发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既想跟妈妈整天黏在一起,又觉得承接她无端的情绪很难受。 2.爸爸被画面冲击:“我晓得了” 王老师展开第三个实验,让爸爸和妈妈调换位子,妈妈和儿子坐在一块,并且十指相扣。母子此时呈现出的“连体”状态,就像他们平常的状态一样:孩子特别黏妈妈,复学后妈妈都得在学校陪着,他去上学,妈妈都要跟着他,抓着他,他也得抓着妈妈,有时候散步就会十指相扣,亲密无间。他一想走出家门,家里就有东西拉着他、坠着他,妈妈也不放心他走远,潜意识还在拉扯。 所以核心的关键点在于:怎么样让孩子能够放心妈妈,怎么样让他心里边觉得“哎,我放心这个家,我放心这对夫妻的关系”。 当爸爸看到妈妈和孩子这般具身的呈现,看到他们双手相扣的瞬间,看到事实真相,他被冲击到了,全场顿时陷入窒息的沉默,绝对的安静。爸爸沉浸在自己的反思中,一言不发,许久过后摘下眼镜,揉眼睛,情绪终于涌现出来,开始不断掉眼泪,像一块坚冰一点点地终于融化。爸爸想明白了什么,不断点头,一边掉眼泪一边点头,一边哭一边笑,只反复说道“晓得了,晓得了”,也不分享他的领悟。他哭笑着拍了儿子的手一下,说了句“你小子,坏小子”,这份不易言说的情感,这份始终开不了口的爱,此时此刻仿佛穿破隔膜,终于抵达孩子的心里面。 3.爸爸归位,回归家庭结构和家庭角色 这个案例里的父亲,虽然固执,虽然很难表达情感,虽然所谓性格上的“惯性”让他很难调整很难改正,但他在这次咨询中,直面了许多自己的问题。王老师一点点帮着父亲做觉察,一点点引导他反思,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和问题,当他开始触动开始软化的时候,立刻给予他积极的肯定,托住父亲的羞耻感,转向对他内在更深的探索,并且让其他家庭成员清楚看到他的变化,更进一步促进每个人之间的接触与连接。 父亲之所以会有这些固化模式,跟他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有关。他的妈妈(孩子的奶奶)非常偏执,控制欲强,从小父亲也是被忽视、从未被认可地长大,在他的世界里,他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压抑着自己的想法,满满的情绪满满的情感不被允许表达,其实他更痛苦。 要修通这个家庭的关系,首先要修通家庭结构,让每个人都回归到自己的家庭角色,爸爸是爸爸,妈妈是妈妈,儿子是儿子。家庭结构和家庭角色调整好,再顺其自然地真实地交流,情感的链接、爱的表达、那些感受性的部分就自然而然生发出来,流动起来,整个家庭关系就慢慢修通了。 咨询的最后,王老师让这对夫妻十指相扣,亲密拥抱,找回当初谈恋爱时候的甜蜜感觉。当夫妻关系融洽了,孩子也会放松、放心,不再牵挂担心,更有力量专注于自我的成长。 正如这个案例里妈妈所说,孩子生病,其实是在拯救夫妻关系,拯救这个家,他的病其实是家庭问题的一个呈现,他似乎在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唤醒一个家庭。但是爸爸妈妈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生活状态,并不能代表孩子,不能让孩子承接他们本该承担的责任,孩子要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把力量集中于接下来的康复和成长。 孩子最后说希望通过此次咨询,以后这个家能越来越好,希望父母不要回去以后又变回来,而是能把调整后的状态持续地保持下去,他表达了对父母持久性变化的期待。这就需要家庭里每个人的努力。家长们要持续跟着2+1家庭成长计划学习训练,后期做持续性的心理辅导,不断反思自己,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孩子们就都会越来越好的。

08 2023-09

如鲠在喉的父子(上)|2023年8月09日(案例总结)

今天的案例在很多家庭中都很普遍。很多时候妈妈和孩子会抱怨爸爸很偏执,不会表达感情,不会表达感受,爸爸不太愿意说话,不太愿意去温柔地表达他的爱意,感觉他的心里没有孩子、没有妈妈,当然实际上他心里是有的。 而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特别敏感,内心的男性力量稍微弱一些,注重细节,特别需要关注和认可,但是他总也得不到。所以他在外的时候会有一些恐惧和不安,在社交上会有一些回避,情绪不是很稳定。这个案例里的孩子就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在家休学三年后复学,今年顺利考上本科。 如果你觉得家里的爸爸也不会表达感情,也从来不在意他人的感受,从来不会照顾家人的心情,总是我行我素,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总觉得我明白了就行了,没有必要说明太多;而带给孩子的是被忽略,不被认可,内在没有动力,极度的敏感,社交上的回避,如果你的家庭也有这样的状况,就要好好看看今天这个案例。 一、活在自我世界里的父亲 (一)没有回应:“我没必要说明” 咨询一开始,孩子就控诉父亲“毫无回应”:在路上莫名其妙就独自走开,也不说原因,不接电话,问他要干什么,也不回答,不知道他干嘛去了。在日常相处中父亲就是这样,孩子老婆跟他说什么,他要么不回答,要么就在那刷手机“嗯嗯嗯”地敷衍,过一会问他说了什么,也记不住。那些孩子和妈妈很在意的事,那些过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这位爸爸都说“没有印象”。难得和家人一起出行,都没有给他带来太深的印象和体验,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爸爸不回应时,妈妈情绪上就会有焦虑,不稳定,并把怨气和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妈妈长时间得不到回应,跟爸爸讲什么他都不理不睬,打电话不接,发信息不回,久而久之妈妈也不想猜了,不愿意沟通,最后导致两人虽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夫妻,却很少说话,彼此回避。 孩子得不到爸爸的回应,长期被忽略,也非常痛苦,情绪低沉、沮丧、愤怒,觉得家没有家的氛围,三个人在各自的空间里,没有链接,就是每个人在这个环境里合租一般相处,仅此而已。 (二)没有表扬:“我看见你的努力就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采用了一种很“独特”的养育方式: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即使父亲心里很开心,面上他也不会给予孩子任何的认可、鼓励和表扬,只是平淡如常地回应;而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他就会鼓励孩子“没有关系,你要努力”。父亲有一个认知信念是,孩子可能会因为一点成绩就骄傲,就翘尾巴,将来会无法适应弱肉强食的残酷社会,因此面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他得压抑住自己的高兴,表现得很漠然。 殊不知他这样的养育方式,这样的认知信念,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残酷和残忍。 通常男孩在内心最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同,然而这个孩子,从小无论他怎么做,无论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和表扬,甚至还会被否定,最后他就不表现了,不干了,也不认这个父亲了。 一个在家庭里永远没得到过认可、表扬、欣赏的孩子,当他真正遇到挫折时,他拿什么勇气去面对挫折和压力?他没有成功过,在他心里永远都是不被认可的部分,他拿什么去抵挡这个压力,他又怎么来的动力?父亲没有表扬过他,只有在他境遇差的时候干巴巴说几句“你要努力,你要加油,没问题的,你一定可以”,孩子从来没有“可以过”,从来没有“成功过”,从来没有被肯定被认可的体验,他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是可以的?父亲对儿子说“你努力了就行,我看在眼里,你永远是我的宝贝”,然而他在行动上却表现得截然相反,没有回应、板着个脸,孩子又凭什么去相信他?孩子只会觉得虚假和割裂,只会感受到来自父亲的轻视和否定,好像在父亲眼里,他的能力就只有那么高、他什么都不是,只会更加难受更加愤怒。 (三)只有解释:“我个人觉得” 咨询过程中,每当王老师问及父亲的感觉感受时,他都不太回应,而是一直活在他的认知里,不停在讲“我”,经常出现“我个人觉得”“我个人感觉”这样的字眼: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告诉妻儿我去哪里,就是去买瓶水而已,他们看得到我;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打电话,没有必要回信息;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我不能代表你,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是这么想的……不停地在作解释。他很难有丰富的情感性的表达,而是把仅有的语言堆积成了空泛苍白的解释。 王老师让他停下大脑的思考,去体会内在的感受,此时他终于不再回答和解释,说了句“不舒服”,紧接着马上又有“但是吧”,又要开始运转。他很难在自己的身体感觉、内在感受、情感的部分多作停留,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低敏感”——用自己的认知去替代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自己的感觉,用自己“觉得的”去替代自己的情感,所以他感知不到真实的自我,感知不到外在。这一类的人,我们经常说你换位思考一下,他换不了,他活在自己的头脑里,无视别人的需要,不会去满足他人的期待和渴望,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并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 很多家庭关系出问题,恰恰是由于解释得太多,解释越多,感情越淡。你不希望别人误解你而拼命解释,但解释得越多,越容易陷入一个自我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不让别人的想法进入自己,固化的思维和认知的偏执是一种很强的防御。不单是给别人解释,更是给自己解释,解释多了我们就把自己给圈起来,我们的情感就没有了。 在这个案例里,自从父亲开口说话,不停解释,孩子的双手就呈现交叉握拳的姿势,头低着,处于一个压抑、防御、愤怒的状态;而妈妈则是头一直朝向另一边,身子也没有向老公那边倾斜,一直在回避。所以父亲的解释其实是在给他自己解释,另外两个人都没有听进去,反而更防御,更不舒服。很多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自己跟自己交流,不是处于一个对话中,而是身在一个独白里。

08 2023-09

重建稳定的依恋关系(下)|训练课堂(2023.7.26 )

三、父母和孩子过度融合 角色混乱&边界缺失 过度融合就会没有边界,就会失去自我,从而家庭角色混乱,妈妈更像女儿,女儿更像妈妈。还是那句经典的话“一个走不出家门的孩子,家里一定有他放心不下的人或事”,能否做一个让孩子“放心”的爸爸/妈妈,能否做一对让孩子“放心”的父母/夫妻,是家长们率先要反思的。如果连基本的让孩子放心都做不了,更无法带给孩子能够退行、稳定、依附的人格特质。 如果父母关系冲突,孩子受影响受刺激,整天担心受怕,比如担心妈妈会不会被爸爸打骂、担心爸爸今晚会不会喝多、担心回家以后是不是没饭吃、担心父母吵架、担心没人管他等等,“担心”就像一股绳拽着他往家里拉。当孩子没法专注于学业,在学校里成绩下降,价值感降越来越低,就很容易被家庭的担忧一下拽回到家里,从此走不出去,出不了门。 父母不要过度自责 通常家长经过一系列的反思和觉察后,会有“自责”产生。父母适当的自责是正常的,且是很有必要的,几乎每个家长都要经历自责的阶段。但过分的、过久的(一年以上)“自责感”“自罪感”是对孩子的压力,会带给孩子很深的痛苦。 有些自责是“虚假的自责”,看似在自我攻击,实际上是不愿意反思自己,还是在变相地攻击别人。而有些自责是真正的、“痛彻心扉的自责”,父母是真的意识到伤害了孩子,特别难受,但消退不了,此时就会形成“过度补偿”和“过度自我否定”。 (1)过度补偿:孩子要什么,父母都完全答应。 看起来这是一种全然的接纳,其实是毫无底线、失去原则,是源于过度的自罪感自责感带给对方的补偿。如果有病理性消费冲动的孩子,父母给他再多的经济补偿,依然没法建立情感的连接,他还是会去攻击父母,反而容易形成“功能获益”,加深其病症。 (2)自我否定的常态化:孩子一出现问题,父母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错,会发展出另外的担心和焦虑。 比如孩子想复学,妈妈觉得他不行,一定不会成功,天天对他说“你怎么样都不行,你怎么样都不好,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你坚持不下来,都是过去我们父母造成的,我现在后悔死了”。父母依然活在过去的他的后悔里,一旦孩子成功,他就不能自我否定,不能自责,就没有理由自我攻击了,因此他不允许孩子有改变和成功。通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和周围相关的人过好日子的,他们看不到好,看不到希望,永远只看到不好的部分。这就是由自罪感和自责感带来的。 因此,当父母的自责充分释放了,充分反思了,自我疗愈了,也要给自责画上一个句号。只有情绪到达了,发泄了,让其消退,触底反弹,父母试着去原谅自己,放过自己,孩子才能更好。 四、父母内心的创伤 上个案例里王老师用经典的“空椅”技术对这个家庭的创伤的代际传递做了一定的干扰。父母先要检查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否给自己带来了创伤,而这些创伤是否又代际传递给了孩子。 父母不要回避自己的创伤,要直面过去。我们现在在帮助孩子,在对整个家庭进行修整,不管是关系的修通,还是结构的调整,系统的重建,还是在认知、情绪、行为上的调整,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努力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放过一丝一毫可调整的部分,有创伤不要回避,要真正地去面对自我的创伤。 有创伤的父母可以跟着2+1课程继续学习训练,逐渐就会有很多认知上的转变;但如果是有较大的心灵创伤,还是建议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父母好了,自己是一个稳定的、支持的状态,让孩子放心,让孩子能够去重新依恋依附,孩子就会好起来。 接下来,每个家长要和伴侣,和孩子一起共建一个温馨、稳定、有温度的家庭氛围,做彼此相互依恋的支撑,允许每一个人在家庭环境中退行,像个小孩,允许每一个人最真实的表达。观点上有差异时可以不认同,但我们可以接纳差异和不同,一点点托着每一个人走出困境,给他的不安全感注入稳定的心理的情感的滋养,他就会越来越稳定、笃定、有动力,愿意走出去,慢慢好起来。

08 2023-09

重建稳定的依恋关系(上)|训练课堂(2023.7.26 )

一、精神病性抑郁 抑郁vs精神病性抑郁 传统抑郁的症状:(三低)情绪低落,兴趣低落,感觉低落/快感缺失;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专注力不持久,疲惫感/劳累感;社交回避,自我封闭;自我否定,自罪感;厌世,极端行为;等等。 一般性的抑郁状态下,很多人具有“自知力”,即能够觉察到自己情绪状态的异常,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而精神病性抑郁则伴有典型的精神病性的症状,如最常见的情绪不稳定,伴有幻听、幻视、妄想,以及被洞悉感、被监控感,交互出现。精神病性抑郁状态下,临床上比较明显的分裂症状和抑郁症状共病,同时出现,混合发作。它比一般的抑郁复杂,其疾病形成的机制也更难,比如有遗传因素,生化因素等。治疗精神病性抑郁和中、重度以上的抑郁,一定要医疗干预的介入,例如需要住院和吃药。 上个案例里的孩子在14岁这么小的年纪就被诊断为精神病性抑郁,除了有家庭创伤的原因,多半和遗传也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有隔代遗传,比如她的妈妈情绪极不稳定,外婆因为精神疾病自杀。虽然是有遗传的因素,但通过系统的医疗干预和后期积极的心理辅导,还是能好起来,康复后的幸福感还是很强的。 精神病性抑郁的干预方向 精神病性抑郁的干预主要以医疗干预为主,心理干预为辅,特别是在精神病性症状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当个体的精神病性的体验没那么强,精神病性的表现不是那么明显,且有稳定的自知感,可以和他人对话、交流、沟通了,此时心理干预就要和医疗干预并进。 家长们要注意,如果医生让孩子住院,不要对“住院”有偏见。当孩子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比如黑白颠倒,自己调整不过来;想走出去,但一下楼就心慌;想好起来,但就是无能为力,就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掉眼泪发脾气……孩子有时候会盲目乐观,觉得自己能调整,不需要咨询师、不需要医生,但其实他自己调整不了的。这是他病理性的表现,不是他所能够控制的。 当孩子的病理性表现大过于心理性表现,此时心理干预会受到限制,咨询效果就有限。父母先要找医院做检查,看看孩子对药物的吸收程度,先把他病理性的症状控制住。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医院做血液浓度测试,了解药物在多大程度上对孩子有帮助,他对不同药物的吸收程度,哪种药管用,更科学合理地调药,不再单从医生的经验出发。 因此,如果孩子的自知、对话、对他人信息的吸收和交流有病理性障碍的话,第一步先要介入医疗干预。待孩子有自知了,能和他人对话,除了可以对医疗药物吸收以外,对他人的说话也能吸收进来,此时就可以介入心理干预,与医疗干预一起进行,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 二、早期分离带来的依恋关系的不安全感 0-6岁期间(更早一点0-3岁),父母和孩子有分离,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就无法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其中的底层逻辑是:早期依恋关系没有形成→孩子没有安全感→内在就会恐惧害怕→进一步指向“被遗弃感”→进一步形成自卑/否定/我不够好→久而久之,人际关系就会变成“讨好”或者“回避”的模式,性格就会变得“敏感”。 这是常见于抑郁的孩子,常见于早期被遗弃的、过早分离的、依恋关系没建立、安全感不足的孩子,统一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我们要往深度、往根源里看他的“不安全感”“早期依恋没有形成”,而不是急于着手解决表层的问题,诸如去解决孩子的恐惧、敏感、被遗弃感、自卑、否定等等这些表现,要往前推原因,追根溯源。 “不安全感”即“没有依恋”,稳定的依恋关系没有形成。雪上加霜的是这类孩子长大后往往也无法建立其他新的关系,没有稳定的关系支持,症状就会越来越严重。并且这类孩子在学校里或多或少受到过老师或同学的霸凌,性格越来越胆小自卑,不安全感越来越重,整个状态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重建依恋关系? 第一种情况,很多孩子会出现退行的行为,像个小孩一样,说话和行为表现得很幼稚,比如晚上要和父母睡,晚上睡觉得开灯,过马路得扶着等等。 首先,家长不要把“退行”仅看作病理性的症状,比如诊断为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不要总和孩子说“你现在大了,不要这样了!”;而是要把孩子的这些幼稚表现看成是一个心理性的退行。从另一个角度看,“退行”是在给父母机会,是在给孩子自己、给家人一个机会,让父母有机会可以亲近孩子,有机会可以重建依恋关系。 其次,家长也不要总把孩子的实际年龄和退行年龄做比较,否则父母自己烦、总认为这是孩子的毛病、孩子也痛苦。父母得一点点哄着,一点点鼓励着,一点点支持着,托举着,一点点建立关系,用心里的情感把孩子滋养大,重新形成依恋的、安全的风格,孩子就能慢慢好起来。 第二种情况,孩子如果没有退行,而是对父母依然充满仇恨,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情绪和想法都不稳定,认知偏激,行为不稳定,比如会反复把父母拉黑又加上,没听到他的话就突然闹起来,有极端行为等。 第一,如果孩子是不稳定状态,也得让他先退行,先塑造退行。 让他退行,不是完全让他表现得像个孩子的状态,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去反思自己需要具备怎样的人格特质,才能够被孩子所信任、所需要、所依附,才能够重新让他像个很小的小孩一样去依恋父母。比如父母要有稳定,真诚,真实,共情,耐心,温柔等品质,才能更好地重建孩子的依恋。 第二,如果孩子是不稳定状态,父母要有(相对)稳定的特质。 “稳定”是其中最重要的特质。这类孩子缺的就是稳定性,所以依恋稳定,父母要稳稳地托住他。重建依恋的核心机制,不是让孩子和父母相互冲突,相互攻击;也不是父母承载不了孩子的攻击状态,让孩子内疚,回避,压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无论孩子如何攻击父母,都像打到一团棉花上,父母很柔软,每次的攻击都能被接住、被化解,长此以往孩子的攻击性力量逐渐被消耗,攻击性就会越来越弱。同时,孩子攻击性弱的状态还会转移到同学、朋友、同事身上,因为攻击性变弱,不稳定的频率变低,其他人就会多一些接纳。当父母和朋友同事都能接纳孩子的状态,他的攻击就会越来越弱,不稳定的程度就会越来越低。稳定的状态从基本依恋关系转移到其他关系上,孩子的状态就会越来越好。 第三,如果孩子是不稳定状态,要创造稳定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 构建稳定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更好地放松、更好地退行,容易让他的不稳定变得稳定,让他更愿意为依恋为依附做一些尝试。家里如果有生病的孩子,夫妻关系、家庭环境得达到8分以上(总分10分),才能有安全感,才能够托起生病的孩子。 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开始谈恋爱,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不能再重建依恋关系,指望不了依恋父母,所以他渴望去依附一个新的人,一个能够给他稳定关系的人,再次去创造依恋,去创造一个家。 以上三点是逻辑框架,落实践行这几点,孩子就会源源不断形成依恋。但依恋重建、对孩子安全感的补偿,核心还是要有“情感”。“情感”对于这一类不安全感弥散的家庭非常重要,各个家庭成员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情感,是不是会表达情感。夫妻间、父母要先迈出这一步,给到孩子安全感的氛围,比如可以尝试从今天开始,说话稍微柔软、温情、温和、有态度一些,慢慢构建起有温度、有情感、有安全感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

08 2023-09

是妈妈,是女儿 ·下|2+1训练笔记(2023.07.12)

2023年7月12日训练课堂 是妈妈,是女儿    今天的案例是一位妈妈独自把孩子拉扯大,爸爸因为和妈妈离婚了,长期缺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带着女儿生活。女儿伴有一些精神病性的体验和症状,早期的时候有一些幻听幻视,住了三次院,情绪很不稳定,有过极端行为。妈妈一个人拉扯孩子很不容易,所以也有很多的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因此这个孩子就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病理化的表现。    这次来公益咨询,王老师帮她做了一些调整。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用到了一些传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技术,特别是用到了我们格式塔疗法里面最经典的“空椅技术”,很巧妙地把不同时空的三代人联结在了此时此刻的当下。    接下来,我们通过案例里妈妈和女儿“分离—融合—再分离”的循环模式,进一步探究复杂的母女关系。 四、再度有温度地融合 代际创伤模式:母女很早分离,不敢靠近妈妈    通过后面妈妈叙述她和她的妈妈(孩子外婆)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妈妈和女儿的成长创伤模式,出奇得相似,都是女儿很早就和妈妈分离,都是女儿小时候想靠近却不敢靠近妈妈。    妈妈说她小时候不敢靠近她的妈妈,因为她的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她知道妈妈很需要她,她也很想亲近妈妈,但就是不敢靠近,不能靠近;而她的女儿在早年也是不敢靠近她,也是觉得她情绪不稳定,既渴望又恐惧,想接近又不能接近。另外,妈妈小的时候是跟着她的爷爷奶奶长大;而她的女儿后来也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这里面都有一些相似的部分,像是家庭系统内部一些创伤模式的代际传递。 空椅角色互换:“我从没有叫过妈妈”    案例里的妈妈从小不敢喊妈,而且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自杀离世了。她的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小时候住精神病院,纵使她再爱妈妈,她也不敢接近。那时候爷爷奶奶是家里的权威,爷爷奶奶不让喊,所以她也不敢喊妈妈。她一生都没有叫过“妈妈”,这是她未完成的遗憾和愧疚:“有一段时间也感觉跟我妈没感情吧,但是现在等到我自己有小孩了之后,我才觉得以前在一起的时间那么少,从没叫过她妈妈,是多么遗憾。”    王老师在这个案例中,十分巧妙地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咨询里经典的“空椅”实验,让女儿、妈妈、妈妈的妈妈,三代苦难的女性在同一个时空里相遇,身份重叠,投射与真人的交互对话和接触,形成一种极富冲击的穿越时空的爱的连接,通过血脉的传承,彼此支持,彼此疗愈。    在实验的过程中,王老师让妈妈抓着空椅上的外套(代表她的妈妈),只喊“妈妈,妈妈,妈妈”。当下想不出来什么话不要紧,这个时候只喊“妈妈”就足够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影响到了她的女儿,女儿在旁边默默地流泪,泣不成声。女儿对妈妈的感受也是非常复杂,也是想接近却没法接近,想爱却没法表达。此时,“妈妈”和“女儿”就成为场域中互为映照的角色,牵动着关系两端的三代人。    实验的后段,王老师在精准的时机点,让女儿坐进空椅子,进行一个角色的瞬间调整,让“妈妈”和“女儿”的角色在场域里流动、置换,顺势自然地即时地发生于当下。这个绝妙的神来之笔,虚实相交,非常精巧,也非常令人感动。此时妈妈再与女儿做接触,握着她的手真诚地道歉“妈妈错了,妈妈对不起你”,女儿就会全然收到,真正接纳妈妈,不再恐惧害怕。女儿哭着回应道,“妈妈我就想接近你,只想和你在一起”。 实验的最后母女两人站起来,深深地拥抱,不说话,就抱在一起体会拥抱的感觉,沉浸在拥抱里,感受对面的是女儿,对面的是妈妈。彼此记住这个感觉,记住这个感受,记住对方的体温,记住对方的味道,当以后再有情绪的时候,再有痛苦的时候,再有冲突的时候,去回忆这个温暖又力量、彼此支持的感觉。    这个场景,这个画面,是很让人心疼和触动的。 “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妈妈,那一天我们会深深地拥抱吗/ 像溪水环游世界,拥抱回她出生的河流” 五、最终分离,形成有边界的自我    亲子关系是最终指向“分离”的关系。妈妈和孩子深深融合、充分接触后,继而迎来的是独立和分离的体验。“爱”和“分离”并不冲突,因为这两者都基于对自我深深的关怀,都基于对对方深深的看见。妈妈放下愧疚,女儿重新接纳,当女儿能够再次走近妈妈,当她至小的“遗弃感”被这一次的辅导有所化解有所减轻,当妈妈再度拥抱再度接纳女儿,她们就能够更有力量地开始形成有边界的自我。    没有边界就会融合,有了边界自我就清晰了。当两代不同的人相遇,当两种差异相汇时,不要试图去融合,而是保持彼此本来的样子。孩子和妈妈都需要有自我,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期待,自己的情绪表达,这时候就会出现“边界”,她们俩自然而然就分离了。边界是分离的开始,同时也是连接的交汇,真正的边界是:每个人为自己负起责任来,每个人都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允许别人,也允许自己。    王老师在最后,在母女体验完空椅实验后彼此接纳、隔阂消融的状态下,又对孩子加强了“我很好”的概念,尝试让孩子的大脑重构一种新的认知:“过去种种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我不好,并不是我的错”“从今天开始要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这一刻的锚定和赋能,恰到好处。而接下来,就要在这个“好”上做文章,要让她积极地去发现,该如何关照自己,该如何喜欢自己,该如何欣赏自己,想想接下来能够为自己做些什么,愿意为自己做些什么,自己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咨询即将结束时,王老师说这次咨询之后,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此时此刻孩子最想跟妈妈说的话是什么?孩子带着感动的哭腔说道——“妈妈,我很爱你”。    正如《是妈妈,是女儿》歌里唱的: “我希望你被爱着,我希望你要快乐,我希望我的双手可以为你挡着风。我知道爱会争吵,我知道人会变老,所以那一句爱你一定要大声地说。” “我的孩子啊,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够好吗?但有件事我非常确定,你是最好的女儿,请相信自己”。

29 2023-07

是妈妈,是女儿 ·上|2+1训练笔记(2023.07.12)

2023年7月12日 训练课堂 是妈妈,是女儿    今天的案例是一位妈妈独自把孩子拉扯大,爸爸因为和妈妈离婚了,长期缺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带着女儿生活。女儿伴有一些精神病性的体验和症状,早期的时候有一些幻听幻视,住了三次院,情绪很不稳定,有过极端行为。    妈妈一个人拉扯孩子很不容易,所以也有很多的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因此这个孩子就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病理化的表现。 这次来公益咨询,王老师帮她做了一些调整。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用到了一些传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技术,特别是用到了我们格式塔疗法里面最经典的“空椅技术”,很巧妙地把不同时空的三代人联结在了此时此刻的当下。    接下来,我们通过案例里妈妈和女儿“分离—融合—再分离”的循环模式,进一步探究复杂的母女关系。 一、过早分离    这个案例里的妈妈很不容易。丈夫只顾着自己什么都不管,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坐了牢,夫妻就离婚了。妈妈独自带着孩子到差不多两岁,因为经济拮据,就去外地打工了,孩子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妈妈被迫和孩子分开,在两岁到五岁之间的三年时光里,偶尔才回去看一下女儿。女儿很舍不得妈妈,每次分开都哭闹不止,妈妈能感受到一两岁小孩的怨气和疏离。在女儿五岁的时候,妈妈实在心疼女儿,就把她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孩子接着上幼儿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大多自己上下学,妈妈几乎没有去接她。 过早的分离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呈现一种情绪状态和关系连接的不稳定: 缺乏安全感    孩子0-3岁的时候特别注重和父母的“关系”连接,尤其母亲的陪护非常重要。孩子一切人际关系的稳定性都来自婴儿时期和妈妈的相处模式,如果母婴连接不稳定,婴儿就要不断重新去建立连接,很难拥有稳定的关系。    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源于早期0-3岁时父母给到孩子稳定的、及时的、温暖的回应和反馈,比如经常抱着孩子让他感受妈妈的体温,亲子间有很多身体的接触,这种温暖的熟悉的感觉会唤醒孩子在妈妈母体里时安定安全的状态。但这个案例里的父母早年都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温暖的陪伴,孩子就会很缺乏安全感,每次妈妈的离开都撕心裂肺地哭闹。再加上早年养育环境的频繁更迭,她情感连接的稳定性就会受损,不益于将来健康人格的发展,比如孩子长大后在学校里容易和老师发生冲突,会被其他同学霸凌等等。 精神病性抑郁/双相    孩子去年住了三次院,第一次住院被诊断为精神病性抑郁,后来又改成双相,住院的时间越来越久,吃的药却都差不多。她今年14岁上初二,但是在小学六年级就感觉情绪有些异常,没发生任何事就控制不住地在教室里哭,莫名地抑郁地无声地掉眼泪。更早之前,从小学一年级六七岁开始,孩子就经常不是很开心,感觉妈妈给她的压力很大。 现在孩子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伴有一些精神病性的症状,早期有一些幻听幻视,情绪很不稳定,不停地闹,还有过极端行为。精神病性抑郁本身就有情绪低落,厌世,自罪感,同时伴有一些幻听、幻视、妄想。有精神病性的症状用药物干预一段会好一些,还是要遵从医嘱,进行系统的医疗干预。 易疲劳、易疲惫    这个孩子来找王老师做咨询,光是来到济南就已经没力气了,只想找个地方躺着,更别提可以去附近逛逛。尤其是脚,非常无力,搭车的时候甚至还摔了一跤。当一个孩子有了心理问题,特别是抑郁、焦虑、精神类的疾病,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易疲劳感、易疲惫感。干不了太多的活,也没有很好的体力,常人认为很简单的事,比如四处走一走,对于他们来讲很困难。    这类孩子如果能够复学,好不容易回到学校,千万不能过分投入、过分劳累。如果回到学校后非常地投入,非常地专注,一下就扎进去,但他目前的状态又没有办法让他专注地去学习,就会大为受挫,不利于复学。案例里的这个孩子就很好,她去年九月份回到学校,不在乎分数,不在乎能学到什么,家长也不给她这方面的要求,她就是回去和同学玩儿。    但就算只是“玩儿”,她都会觉得很累,玩儿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觉。这时候这个孩子处于一个康复的过程中,严格来说还不具备学习的能力,病理性的疲惫感和情绪低落依然还是有,只具备一些和团体接触的能力,能和同学们玩一玩。 二、过度融合    早年孩子和母亲过早分离,而现在,她们又处于“过度融合”的状态。 坐得很近,妈妈替代回答    跟这样的孩子交流,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她会和妈妈窃窃私语。一开始妈妈和孩子坐的距离特别近,孩子喜欢让妈妈代替性地表达,妈妈也喜欢替孩子去问一些问题。当王老师问孩子问题,她自己不愿意动脑去想,而是希望别人能够替她回答。这种替代性的回答,在很多抑郁、双相、精神类疾病的孩子中,出现的还是很多的。但若是长久这样,孩子自我思考、提问、反思的能力就会被严重弱化。 妈妈和女儿的角色混乱    妈妈因为生活担子重,受了很多的委屈和痛苦,情绪很不稳定。孩子觉得妈妈从小就一直“表情不好看,没有开心的时候,经常掐着腰准备骂人”“眼神很凶,脸耷拉着,不是真心地说,天天唠叨”。 这次咨询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还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叙事状态,情绪上有起伏,但并不大,并且语言逻辑上都比较清晰;反而妈妈讲起她的事来,或者听孩子讲话的时候,眼泪经常忍不住地流,没说两句情绪就崩溃了。从一开始坐在孩子旁边,她就呈现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到她和孩子分开坐,听孩子讲话的时候她自己也很心痛,控制不住情绪哭个不停。包括妈妈觉得比较严重的特别事件,其实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大,只是妈妈自己觉得严重。由此可见,妈妈的情绪状态比孩子还要不稳定。 咨询快要结束时,孩子说“看到我妈妈这样,我心里也挺开心的,我也终于放心了”,好像自始至终孩子都活成了妈妈,而妈妈活得更像个孩子,这就是亲子过度融合时,角色上的一种混乱。王老师在整个咨询过程中都在帮这个家庭一点点地调整,希望每个人都能回到各自的家庭角色上。 女儿的压力感vs妈妈的自罪感    孩子在咨询过程中反复强调“压力”,从小就有的妈妈给她的压力。比如妈妈虽然嘴上说不在乎她的成绩,但是每次考完后表情都不太好看,眼神特别凶;妈妈从小就想把她培养成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要求女儿必须要去上大学,不上不行;比如妈妈以前老掉眼泪,总是说“我为这个家多不容易,但是你又不努力”之类的话,抱怨家里,抱怨环境,从孩子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不停骂她,孩子就觉得很有负担很有压力。 这个妈妈当然很不容易,丈夫坐牢,她独自一人把孩子拉扯大,四处打工,后来自己又做点小生意,生活很艰难。生活的不易让妈妈有了很深的怨气,再加上可能身边没有亲人朋友的支持,她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所以就转向了一种对自我的攻击,有很深的“自罪感”。妈妈就会表达:“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我有这样的老公?为什么我有这样的孩子?为什么我有这样的家庭?为什么我的命运是这样的?”。 妈妈说这些话的时候,周围所有人可能都会心疼妈妈。妈妈的亲戚熟人可能就会去教育孩子:“你妈妈不容易,你妈妈带你很难,你一定要懂事”,可能每一个身边的人都会去跟孩子说这些话,孩子就会觉得有莫大的压力。 三、再度有意识地分离    咨询一开始孩子和妈妈坐得很近,妈妈还会替孩子表达、替孩子提问回答,孩子就躲在妈妈身边,时不时看向她做个确认。所以王老师让妈妈坐到另一边的沙发上,通过场域的调整、位置的变化,先在物理距离上让妈妈和孩子有一个分开。 物理场域的变化会影响心理场域的变化,物理距离的分开随即带来关系上的分离体验。当分开一段距离之后,我们发现孩子还是可以表达的,而且表达得很清楚。虽然她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习惯性的依赖,会惯性地看向妈妈,并有一些合理化的解释“我并没有看她,我只是在思考”,但如果没有让妈妈和孩子分开,如果她俩还坐在一起,这个孩子更难表达出后面这么多的语言。作为家长,我们要多鼓励孩子自己去表达,而不是替代他回答。

28 2023-07

受害者心理·下|2+1训练笔记(2023.5.31)

回避性心理(情感淡漠) 因为上个案例里的妈妈是受害者心理,爸爸便做了个“回避”的防御,也可以理解。 如果我们有回避心理,先觉察自己是不是发自内心把伴侣看成伴侣、把孩子看成孩子。很多人回避,也是对对方充满了挑剔,充满了不满,不愿意承担责任。 如果一对父母恰好是受害者心理vs回避性心理,此时“谁先迈出这一步”尤为重要。如果父母双方都不迈步、不改变,最终只能由孩子去平衡关系。比如上个案例里的孩子,她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先是安抚妈妈,后来又站在爸爸那边,周旋于父母之间。 这样的孩子需要被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他放松下来。 因为孩子随时要去补位,随时要去平衡,这样的状态很消耗自己,并且会很害怕关系的冲突。如果他心理没问题,未来很大可能会发展成大家所说的“老好人”角色,谁都说他好;如果他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未来很大可能会在关系里承担很多,惧怕冲突,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扮演“讨好型”的角色。 那么要如何让这样的孩子有动力走出去,如何启动他的动力呢? 上期案例的父母,坐在咨询室里全程眼神没有交汇,互相嫌恶,互相冲突,同在屋檐下却没有任何的情感,双方唯一的焦点都在孩子身上。 一个离不开家的孩子,家里一定有他放心不下的人和事。在潜意识里孩子都会有这样的牵绊,即使面上他们可能不太承认。就像图片里王老师呈现的那样,孩子两只手各拎着一张椅子,努力保持平衡,他的负担和压力其实是很重的。 我们又要回到前面讨论的内容,启动孩子动力的关键点在于:夫妻关系里“谁先迈出这一步”。如果没人先迈出这一步,孩子就会来补位;如果父母不转向对方,就会转向孩子,向孩子投去巨大的压力。 因此,作为家长,你愿不愿意先迈出这一步?不管你是不是受害者,不管你是不是在回避,不管你的家庭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你自己要先迈出这一步。 如果你有受害者心理,就要停止你的抱怨。通过今天和王老师的学习,用这几个应对的方式天天学习训练,从受害者心理跳出来,状态好了,你的伴侣可能就不回避你了。 如果你的伴侣是受害者心理,你就从今天开始停止回避。理解他/她情感上的怨气很大,愿意去承载他/她,愿意用你最温暖的、最有力量的状态去让他/她依附,愿意先迈出这一步,慢慢地和对方一起调整,他/她也会变好起来。 夫妻双方都直面了(这个直面不是冲突敌对,这个直面是“相遇”),就没孩子什么事,他的负担就卸下来。他可以放心,就离开了,就可以走出去。 每个孩子都是无辜的,家长不能抱着“不求不助”的心态,必须先从自己的改变开始,从自己的转化开始,夫妻彼此间有了真正的依附、依恋,有了情感的流动、亲密的状态,才能把孩子解放出来,不让他有这么大的压力,他就会越来越好。 我们每个人从今天开始为自己负起责任。不要把属于我的责任丢给别人,让别人替我承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我们。一旦我们把责任丢给别人,让其他家庭成员替我们承担,他只要多扛一分,这个家庭就会失衡。失衡势必会影响家庭系统,别人就会去补位,别人就会从中调解。 所以,从今天开始,从我们每个人开始,我们要勇敢迈出这一步,为自己负责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一点点创造小目标,让自己充满价值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做些助人的事情,提升内在的动力,转化对周围人的态度和认知,从自我开始成长,自己为自己负责。终有一天,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孩子都会慢慢好起来。

09 2023-06

受害者心理·上|2+1训练笔记(2023.5.31)

2023年5月31日 训练课堂 受害者心理 不自控状态 上期案例的妈妈陷入了不自控的焦虑状态,停不下来。当我们陷入不自控状态时,如果有抑郁,会不自控地流下眼泪,说着说着悲伤的情绪不自控地就来了;如果有双相、躁狂,会不自控地一句话就冲动了,莫名就想伤害别人;如果是有冲动极端想法的人,大脑里会不自控地出现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可以分为两个类别:①被动性自杀意念,希望他人或者环境能帮他一下,推他一把,让他的自杀行为成功,比如希望马路上的车撞过来,石头掉下来等等;②主动性自杀意念,在困难难受的时候,觉得“不如死了算了”。 当我们陷入不自控状态,有以下表现特点: 失去觉察力,看不到对方的变化,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掌握不了别人的建议和技术,更不能与他人有良性的互动。 当陷入不自控状态,失去了觉察、觉知,就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事人想去解决问题,认为只要解决了问题,就会变得自控;但是当他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给他的时候,他又听不进,驾驭不了,不能够去应用,就会让他变得更加不自控,更加有心理的困扰,会强化不自控的心理状态。 所以,当一个人陷入不自控状态时,首先要让他觉察到他进入了不自控状态。 不要试图改变他,不急着帮他解决问题,不急着教他该怎么做。当事人会索要很多方法、很多信息,会有很多需要,但此时,任何建议、任何技术、任何言语他都听不进去,都掌握不了,都会被他不自控的状态所吞噬。因此,所谓帮他解决了问题也是白解决,最重要的是让他看到此时此刻他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父母处于不自控状态时,很难支持到孩子。 也不要只去“共情”,共情是浮于表面的;核心的点是要让当事人看到“你失去了觉察力,陷入了不自控的状态”,让他看到他的模式。 可以用<描述+自我开放>的方式帮助他觉察自己的模式。如果对方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但是停下来听两句又陷入到固化的模式里,这时不要着急,反复让他进行自我觉察。 描述:比如我们可以跟当事人说:“我看到你好像在反复一遍一遍跟我讲你自己所受的委屈和创伤(语言内容的描述)”“孩子/老婆/老公,当我和你说话的时候,我看你一直低着头,一直没有抬头看我,说话的速度也特别快,我好像很难打断你”“你看到了吗,你好像不断一直和我强调,你受了好多委屈,好像所有的伤都是你的老公造成的”“刚刚我好像也有给你建议,刚刚我好像也有打断你,但你好像并没有听进我所说的话,好像你自己依然停不下来,依然停留在自己的情绪状态中,这让我想帮都帮不了你。” 描述+自我开放:还可以加上我们自己的感觉和感受,真实地向当事人反馈我们内在的自我感受。比如可以说:“我听到你说话很快,一直停不下来,我很难打断你,你不断地在向我说你受了多少委屈,受了多少苦(描述)。我呢,不知道你老公你孩子你家人,他们有没有见过你现在的状态,有没有听过你现在的这番话,但是我此时此刻坐在你的对面,我心里很心疼/很难受/我的心有点慌,你带给我挺大的压力,我不知道该怎么回馈你,我有点想逃避/我有点烦躁,有点想发脾气,我有点愤怒/我很心疼你,但也感到无力(自我开放)。” 受害者心理 当一个人陷入焦虑、不自控、偏执的状态时,很多时候是由于受害者心理造成的。如果家长有受害者心理,则:①支持不了孩子;②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一定受损;③工作、社会功能会受到影响。 受害者心理有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喜欢外部归因,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别人。 当事人容易认知偏执,潜意识里认为:“我就是受害者,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都是别人的错,我是最倒霉的那个”。比如像上个案例里的妈妈一样,不停地叙述:“我老公怎么怎么对我,他家里怎么怎么对我”。 第二,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对于他们来讲都是负面信息。 在他的言语里,都没有好事情,没有开心的时候,充斥着满满负面的信息:“我为什么这么倒霉,我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我为什么摊上这样的老公/老婆,这样的孩子”。 第三,过度承担。 当事人总是认为“生活中没有我是不行的”,总觉得自己一天到晚都是干不完的活。他会认为:“家庭中所有的事,只要我不出手,只要我不做,就没人做;我做的事太多了,如果我不做,别人就不会做,我不操心,就没人操心”。过度承担就会产生过度焦虑。 第四,价值感低。 当事人对自我的评价很低,觉得自己不行。虽然做了很多,但没有有价值感的事,没有有意义的事。他会认为:“别人看不上我,我干的这些事都没意义,我瞧不起自己,我在生活中没有价值,所以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伴侣、孩子、家庭身上。我过度承担了这么多,还把家里搞得这么烂,而且你现在也不管,你什么都不弄,你永远理解不了我”。 第五,忍不住作比较。 会经常关注身边的亲朋好友,总觉得别人比他好(事实也不比他强)。目光总盯着别人的家庭,聚焦到别人身上,不断地忍不住比较,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比较,觉得别人好,看不到自己的好,总是眼红、羡慕甚至有点嫉妒。主要还不是嫉妒,就是反复思考:“为什么别人这么幸运,他就能赚这么多钱”。 第六,极端的控制不住的情绪。 情绪很不稳定,主要以抱怨、委屈、愤怒这些负性情绪为主。 以上受害者心理的六个特点,符合二、三点的,有受害者倾向性;符合四、五点以上,可以认定为是受害者心理。 如何化解自己的“受害者心理”: 第一,可以通过创造可实现的小目标来建立信心。 在生活中尝试建立自己的小目标、小需要,并完成它,提升价值感。 <训练过程> 先设立一件小的事情,只要做完了就很开心; 做完后去反思、去体验这个快乐:“哎呀,我今天真好!”; 然后再把今天建立小目标、完成小目标的过程和心得,去跟最信任的人、确保他能够理解能够支持你的人分享; 强化这种感觉,再去建立一个新的小目标,不断尝试。 <注意> 不要去找那些一下就伤到你的人分享,他没有办法支持你。 可以分享到社群,大家一起支持。 小目标不要太难实现,小小的目标,容易实现的,一点点来。 第二,助人。 “助人”可以化解受害者心理,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悖论,其原理在于:“助人”会实现非常大的价值感。“被需要感”是价值感提升非常重要的因素,当你去帮助别人时,“被需要感”就会得到充分满足。当别人向你表达感谢,当你看到别的家庭在因你一点点变化,你会感觉自己越来越有价值。当有了价值感、有了动力的时候,受害者心理和情绪状态就会慢慢趋于缓和。 因此,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一些公益、善事、好事,把自己在家里的受害者状态,转移到外部世界中,去帮助别人。让自己在孩子、伴侣、家庭、工作中实现不了的价值感,在帮助他人中实现。 第三,感恩。 当我们陷入受害者心理时,容易只关注自己所缺失的,而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因此要进行感恩训练。 创设<感恩清单>非常重要: 首先,想象一下从小到大,在生命成长历程中,对你影响最深的人、感恩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 把每一个人在清单上写下来,并把自己和这个人所发生的故事清晰地描述一下; 一天写一个人,一天写一个和他们的故事,然后去分享。可以分享给他们本人;或者只是写出来,和可以分享的人分享。 第四,直面创伤&未完成事件,和过去、和创伤中的人做和解。 受害者心理的形成,一定是因为被某些人伤害过,这些伤害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也可能来自于现阶段的某个人。很多人无法直面创伤、无法碰触创伤,一直藏着捂着,于是发展出固化的模式和合理化的想法,再不断用这些想法去掩盖创伤,去解释现在的状态。 比如有的人出不了门,他在认知上合理化就会说:“这些是无用社交,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外面没一个好东西”,这些理念就阻碍了他走出去。这些想法越多,就会把他束缚得越紧,同时这些合理化想法发展出某种固化的模式,让他在社交上没有办法建立关系。这种模式能保护他的创伤不被发现,不被触碰,因为他没有办法去直面和解决。长此以往,他变得很偏执,很不可理喻,没有办法和他交流,变得所有人都要和他保持距离,没法和人亲近,只能活在自己的井底最深处。别人会觉得他的这些说法和行为很奇怪,但他自己又觉得没什么,很合理化,别人就慢慢疏远了。 有些创伤我们自己能想明白,可以自我和解;但有些创伤我们无法直面,就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要让别人知道你受的伤在哪,要敢于直面创伤。“不能放过自己,就无法原谅别人;原谅不了别人,也就放过不了自己”。 如果暂时没有办法化解“受害者心理”,还能够做什么?可以不让自己受到刺激,和刺激的人、事保持一定的边界感。虽然王老师个人认为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但人际边界的保持(和他人、尤其和家人不要过度亲密),多少还是能够让目前的受害者状态不会太深地影响别人。

09 2023-06

被挤在父母之间的孩子·下|2+1训练笔记(2023.5.17)

爸爸的模式 回避,无法直面问题 在咨询前期妈妈大段大段叙事、倾诉情绪时,自始至终这个爸爸的状态都是:沉默,双手捂着,手指交叉,低着头,皱着眉头,低着甚至是蜷着身子,偶尔叹一两口气,拍拍脑门。 妈妈控诉丈夫:“好几年前他就回老家,说不想管我们了,要进山当和尚”“女儿生病住院他都忙,女儿住了一个多月的院,他一次都没有去看过”“她爸爸都没有时间接小孩”“什么家务也不做,油瓶倒了也不知道扶,回到家里乱七八糟,没有人做饭”,女儿评价爸爸:“他性子比较急,不跟我们沟通”。爸爸也承认,自己在这样恶性循环的夫妻相处模式中,力不从心,失去信心,什么都不想管了。 这个家庭里妈妈的情绪非常不稳定,这种焦虑状态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得住的。她越焦虑,越把所有的怨气都归因于丈夫,一有问题就“捶”他,丈夫就会越回避,越逃避,他必须得躲开,得防着,不然总被“捶”也疼。爸爸越回避妈妈就越有怨气,妈妈越有怨气爸爸就更烦,于是夫妻关系就进入到一个恶性的循环里。 在咨询中王老师多次问及爸爸他自己的问题在哪,爸爸都没有直面回答,而是带着一个很强的“防御”。不论是因为不敢说还是不想说,都表示他不愿意真实地去敞开自己的想法,不愿意真实地去面对家庭中的关系。他一再地说“我知道我的问题”“我理解,我知道,我明白,我从一开始就明白它的内因,我知道自己的情况”,但他自始至终不谈具体的问题,没有把所谓“内因”和“问题”更细化出来。 爸爸和妈妈的模式一样,就想归因于对方 爸爸反复强调:“以前我的心态各方面都非常好,脾气也是不急不躁的,慢慢这种压力就传导到我这边来,慢慢就开始急起来”“我现在这个样子,不是我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以前很开心很开朗的,公认的性格非常平稳非常好。自从我和你结了婚以后,我才变成这个样子。”他也认为自己现在的样子,是由于妈妈造成的。 当王老师指出妈妈的模式,想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爸爸第一次正面回应:“我觉得你到底是专家,看问题是看得很深刻。她这个样子是从我认识她就开始了,一直持续这样”,因为他感到被理解被共情到了。 其实爸爸的模式也反过来加固了妈妈的模式、加固了夫妻之间相处的模式,使之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这其中肯定有他的原因,他的问题,只是他不愿意承认和面对。 没有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这个案例里的这对夫妻在自家开的公司一起工作,妈妈在工作中总是犯相同的错误,就引起了矛盾。爸爸一开始就说:“一个人不能总犯错,你也可以学习啊,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都没有进步,心放在哪里,工作能力放在哪里?”,这番话不像夫妻之间的对话,更像是领导斥责下属时高高在上的严厉姿态。 妈妈也说由于爸爸对她频繁的否定,说什么都不耐烦,让她感觉都麻木了,根本感受不到他难得的表扬和肯定。他平常跟家人的沟通模式很不礼貌,不在意太太和孩子的感受,不屑一顾,置之不理,只觉得老婆很无知。 丈夫的确也十分忽视太太的感受和需求,咨询中反复只强调“希望孩子能够好起来”。当妈妈诉说得很委屈,哭得很让人心疼的时候,女儿都懂得拉着妈妈的手安慰她安抚她,但身为丈夫的爸爸,却始终在旁边一言不发,无动于衷,甚至纸巾都要女儿递到他手里再给妈妈。 夫妻一方哭得这么厉害,作为她的伴侣,她的家人,理应是要感受到心疼的。我们是有情感的人,这是我们的枕边人,我们是有爱的,我们怎么能这样对她无动于衷?不管妈妈做错了什么,不管她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作为一个男士,作为一个丈夫,这样无动于衷的状态,都需要去反思。 爸爸讲起话来很逻辑化,术语化,都是大道理,很理性很深刻,但家庭里面不需要这么理性。再加上妈妈这个焦虑的状态,如果再用这样理性的对话跟她交流,就真的很难有什么情感的流动。 孩子的模式 孩子拉着妈妈的手,不停安慰妈妈 咨询一开始妈妈说着说着就开始掉眼泪,爸爸把头转向另一边,没有反应。但是妈妈情绪一来,孩子就有变化:她立刻转向妈妈,一直抓住妈妈的手,不停地安慰她,支持她,时不时附和着她指责爸爸的话。 当父母掉眼泪、情绪不稳定、愧疚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反过来安慰父母。首先我们要看到一个积极的部分:(1)孩子的安慰,孩子的理解,从一个角度反应出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2)也说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好转;(3)同时,孩子也有意愿想好起来。 但是,父母的哭泣、情绪上的不稳定,反过来也会作用于孩子,因此总让他安慰,是不行的:(1)会让孩子感觉到有压力,压力是最大的;(2)会让孩子感觉到内疚;(3)当然也会让孩子感觉到心疼。 咨询过程中,当妈妈充满怨气不停倾诉、不愿意面对爸爸的时候,只见孩子叹了一口气,把一只手搭在自己嘴巴上,然后另一只手和妈妈十指相扣。孩子在潜意识里想给到妈妈支持,但又碍于自己的状态很无力。妈妈心里面还有这么多的怨气,爸爸的情绪也很低落,低着头沉默不语。 此时,王老师用另一个具身实验让妈妈和女儿更深地体会到“孩子离不开家,是因为家里有让他放心不下的人”。王老师让女儿和妈妈保持十指相扣,然后女儿站起来,往前走,妈妈依然坐着。紧紧相扣的两只手,妈妈抓着孩子的手,就像个手铐一样束缚住孩子朝前走。孩子现在要站起来,要和妈妈分离,要想出去上学,但是她离不了家,出不了门,回不到学校,潜意识里是什么东西在牵绊着她?母女连心,咨询室里女儿牵着妈妈的手,无奈回头看向她:“那能放心才怪呢,他们两个谁能让人放心?” 家长要反思,自己目前的状态是否让孩子产生了担心,让他觉得父母弱小、无助、心疼,甚至反过来想保护。不是孩子本身没有力量,而是孩子对家长的“担心”让他无法离开家,走出来。 孩子抽纸巾递到父亲手中 咨询中途,当妈妈一直在哭诉的时候,孩子悄悄抽了两张纸,塞到爸爸手中。爸爸没有哭,但是孩子却递了纸巾给爸爸,因为她希望爸爸能够去照顾哭泣无助的妈妈,她觉得妈妈这个状况需要爸爸的照料。 这个孩子被挤在夫妻关系中间,被完全地卷入到家族关系的纷争里。她主动照顾所有人的情绪,平衡家庭各个成员的关系,既像个调解员又像个咨询师,这个状态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一开始,当女儿和妈妈越近,越站在妈妈那边、附和着她指向爸爸,爸爸就会感觉越无力,越回避整个家庭。在女儿体验过和妈妈牵手的具身实验后,她主动选择了坐在离妈妈较远的位置,不和父母同坐一张沙发。 当她坐到独立的椅子上后,开始变得更中立。女儿在新的位置上,先说了爸爸,然后又说了妈妈,她不再像坐得离妈妈那么近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去依附妈妈、附和妈妈、针对爸爸。她看到爸爸做得不好的地方,也看到了妈妈做得不足的地方,看到了整个家庭夫妻之间相互交往的状态。这是由一个物理距离的变化带来的关系上的分离,即物理场域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 所以我们要注意,在家庭里,每个人都要保持相对的边界和空间。 父母关系好起来,她就能放心 这个案例里的孩子,不仅是对妈妈不放心,她对爸爸,对这个家都放不下心。她现在即将满18岁,在家里不能去上学,走不出去,想让她好起来最重要的那个点,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 女儿平时就很照顾妈妈,觉得妈妈在家庭里在工作中受了很多委屈,爸爸性子比较急,会把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来,也不太管孩子。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被当作小大人一样看待,被认为“应该要懂事”,要照顾弟弟,要照顾妈妈,不然还会被妈妈埋怨。她在家里在学校里受了委屈有了创伤从来不说,父母之间不断的冲突、不和睦的关系从小就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然也给她带来了察言观色的特殊能力,女儿的领悟力、洞察力和觉察力都很好,像个小小咨询师一样。 当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在咨询室里相拥在一起,妈妈像小女孩一样依偎在爸爸肩头、爸爸揽着妈妈,王老师问孩子:“你现在能松手了吧?”,孩子一下就松开了妈妈的手:“那肯定就能了”。上一秒还在笑嘻嘻的女儿,下一秒立刻就哭了,又哭又笑。 这就是最真实的情感的流动。 这个案例里的夫妻双方都要觉察自己的模式,反思自己的问题。王老师建议妈妈先做一段时间的个人咨询,再和爸爸一起做夫妻咨询。只要夫妻关系能够缓和能有所突破,再一起慢慢托着孩子,让她放心,做好分离,让她内心更安全更坚定更有力量,她就能慢慢好起来,就能走出去。 不是说第一次咨询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就是呈现。我们也非常感谢这个家庭,他们问题的呈现,可以引发更多家长更多家庭对自我的反思:我们的执拗,我们的执念,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模式。答案都在这里,“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候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状态,我们总会去埋怨别人“不理解我”。王老师没有说妈妈做得不对,也没有说爸爸做得不对,也没有说孩子做得不对,没有对与错。现在就是通过心理辅导,通过呈现一个真实的状态,让每一个在2+1家庭成长计划里的父母都有一个真实的体验感,就像在照镜子一样,你就明白了你自己。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给了我们机会,只是我们没意识到没抓住;但是这个时间段没抓住,通过学习和努力,在下一个时间段也能赶上。还是要有信心,还是要有力量。

09 2023-06

被挤在父母之间的孩子·上|2+1训练笔记(2023.5.17)

今天这个案例是一个即将满18岁的女孩子,没有上学,走不出家门。妈妈和爸爸都执有各自的模式,相互埋怨,彼此冲突,从小孩子被挤在他们中间,像个小大人一样要去照顾受委屈的妈妈、要去指导爱发脾气的爸爸、要去平衡整个家庭的关系。 这个家里的每个人都“身在此山中”,似乎都懂得都明白,但依然被困在自己的固有模式里走不出来。 我们有时候看自己看不清楚,但是看这个案例就像照镜子一样。看看案例里的爸爸妈妈和孩子,再回想回想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也要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也被困在“此山”中而不自知。 妈妈的模式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非常焦虑 这个案例里的妈妈在近一个半小时的家庭咨询里,直到最后5分钟还在倾诉和抱怨,王老师直言:“(这次公益咨询)是我有史以来,可能是在做案例当中,可能是前端耗时最多的了”。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妈妈都在不停表达她的委屈,对爸爸的不满,对女儿的愧疚和心疼,爸爸的缺位,想改变却无力,焦虑,自责,无助……有对丈夫的怨气,有对自己的无力,有对女儿的愧疚,心里充满委屈和无助。她的整个情绪状态,一下就像泄了洪一样不断地去倾诉,几次叫停都停不下来。 这就是很明显的焦虑状态。处于焦虑状态下的人,不论用什么技术,用什么方法,怎么样去调整或者自我调整,都很难。这个时候她就是不断不断地倾诉,活在自己固化的认知和偏执的状态里面。 这个妈妈还意识到,自己似乎也把焦虑传给了孩子,整个家庭系统都出现了问题。父母的焦虑状态如果不调整,这个家很难好,孩子很难好起来。 共情能力低 女儿对妈妈的评价是“愣头青”,不会沟通,不会说话,不能捕捉别人的情绪。有时候别人生气到一个临界点了,她也看不出来,还往里面添柴加火,最后对方一下爆发,两个人就吵得不可开交。 尤其妈妈和爸爸,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丈夫比较细腻,性子又比较急躁,她理解不了丈夫的意思,又总是一而再地犯相同的错误,两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在一起,免不了经常谈着谈着吵起来。 妈妈深陷在自己固化的认知和信念里,看不到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看不到他人的情绪,看不到他人的需求,看不到他人的变化,没有稳固的情感链接。 受害者心理 这个案例里的妈妈,有很明显的“受害者心理”。她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和委屈倾诉不停,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丈夫造成的,不断想证明所有的痛苦和苦难都是他带来的:自己的身体不好,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行,孩子被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一切问题,都是老公造成的。虽然这个妈妈嘴上说通过2+1的学习自己已经改变了很多,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一旦固有模式自动化启动了,她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和责任,而是潜意识扎根着一个不合理的信念——我就是一个受害者。 偏执的归因:“所有的问题,都是他造成的”。 “受害者心理”最大的特点是:当事人的认知偏执,别人的话都听不进去,认为所有的错都是他人的,而自己是倒霉的,委屈的,痛苦的,不去找自己的原因和问题。 这个妈妈面对王老师和爸爸的各种提问,给出的所有答案几乎都能转向指责爸爸。没说几句就立刻掉进她的模式里,不停地向所有人控诉:我受了很多委屈,我这样都是我老公造成的,老公的错带给我很大的伤害。她只要一难受,只要一痛苦,只要孩子一出现问题,甚至她觉得自己伤害了别人、别人伤害了孩子,她就会攻击自己的丈夫。当她无能为力的时候,当她对自己有任何不满意的时候,她就会立刻对爸爸不满,因为她认为这样无力、令人痛恨的自己,也是丈夫造就的。 王老师试图多次打断、引领、想把她带到此时此刻的当下、聚焦到问题上、跳出固有思维,但妈妈都难以意识到自己的模式。于是,王老师用一个具身的实验,让妈妈把她的怨气“外化”:当她一觉得哪里不好,就“捶”爸爸一拳。通过这个训练,把妈妈偏执的思维模式用身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直观生动地呈现,让妈妈更容易看见自己的模式,还能促进他们夫妻之间情感的链接。最终妈妈终于有了觉察和反思。 很多人也会像这位妈妈一样,认为是丈夫一贯的否定,冷漠,无动于衷,才导致她现在这样的状态。是的,丈夫一定有丈夫的问题,但我们每个人依然要去反思自己的问题,不能因为他人的问题而“合理化”规避了自己的问题和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是自我的负责人。 看不到改变:“他无视我的感受”。 “受害者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看不到改变。他们认为周围没有一个人是好的,看不到积极阳光的一面。没有“变好”,潜意识就不允许家里有变化,不允许伴侣和孩子有变化。 在咨询中,王老师问了妈妈多次:“你怎么看待你丈夫这一次跑这么远跟你一起来参加这个公益咨询?”。王老师这句提问背后的用意,是想让她看到爸爸的变化,让她看到爸爸的进步,看到爸爸的配合,让妈妈感受到爸爸的好。 但妈妈每次回答,依然还是答非所问,立刻转入她自己的情感倾诉中,陷入对“过去”的种种回忆和抱怨里,没有看到“这一次”“这一刻”,她身边坐着的这个男人,开了十多个小时的车陪着她和孩子一起来到这里,在她身边听她絮絮叨各种指责一个多小时,没有离开没有打断没有反驳,只是偶尔叹两口气。 面对这些,妈妈的回答是:“他无视我的感受”。 如果夫妻一方掉进受害者心理,无论另一方怎么做,她都看不到对方的配合和变化,看不到对方的一丁点好,所见之处都是问题、委屈、自己多么惨,都是对方的错。看别人“没有一点好”,因此老公、孩子都不会好,任何和她相关的人和事都不会好,这个家庭就真的不会好了。 此时对方做得越多,越觉得有无力感:“我做这么多,没有任何用,你也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就像案例里的这个爸爸一样,他的“回避,逃避,无力”的模式也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所以尝试改变的一方也很痛苦,双方都很痛苦,互相拉扯,最后孩子变成了真正的受害者。 这位妈妈不仅看不到丈夫的进步和变化,因为怨气太大,即使丈夫表扬她夸赞她,她也领会不到,甚至还会曲解。爸爸承认这两年妈妈通过跟着王老师学习,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也看到了;但是妈妈完全没有注意到这句重要的话,甚至连女儿都听到了,提醒她,妈妈只说:“他夸我,我心里没有任何感觉”。 在妈妈的眼里心里,丈夫就没有一点好。我们都能看到的积极的部分,在她那里全是消极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都渴望得到对方的关注,对着自己的伴侣说“你表扬我,我听不到,我没感觉”,对方接下来就更不愿意敞开,更不愿意去交流表达了。 夫妻双方都应该先觉察自己有没有受害者心理,有的话要把自己从受害者的潜意识里拉出来,要去调整,想想受害者心理带来的功能获益的部分,尝试发现他人的优点和改变。必要时还需介入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去疗愈过去的创伤和未完成事件。

09 2023-06

爱自己 不emo (内含免费测评量表)

关爱自我 了解自我 接纳自我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进而爱别人 爱社会 ——征铮心理     你是不是经常深夜emo? 老板的一句指责、 朋友的随口吐槽、 体重秤上上涨的数字…… 都有可能成为emo的原因。 5.25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 为了维护年轻群体的心理健康, 征铮心理发起了“爱自己 不emo”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5.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5月25日心理健康日旨在提醒大家“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其核心是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 爱自己 不emo 征铮心理 最近的数据显示,抑郁症在年轻人中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而50%的抑郁症患者是在校学生。学业压力过大、父母过于严厉、缺乏家庭关爱、遭受校园欺凌等原因,都可能让孩子陷入抑郁。 此外,近年来,心理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来应对压力。然而,与之相比,相关心理服务的提供仍然不足。我们深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5.25心理健康日发起了“爱自己、 不emo”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征铮心理希望帮助年轻人群体关注心理健康,与自己和解,告别emo,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活动介绍 活动期间,我们将上线一系列精彩内容。数十位专业的助理老师一对一指导,分享生活中如何应对压力,赶走emo情绪,与自己和解。你也可以在征铮心理直播间与助理老师在线互动交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压力应对技巧。 除了直播间的互动,我们为大家限时免费提供两款专业的心理测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学习动机量表》。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该量表的目的是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和定量,主要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时间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 《学习动机量表》 该量表用于帮助中学生了解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制定上是否存在困扰。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学习欲望,或者学习困扰。 征铮心理致力于为中国父母及青少年,提供最先进和完善的服务体系。通过心理科普、线上咨询、家庭工作坊、夏令营等多种活动,推进优质精神心理医疗资源走进社区,贴近百姓,提高心理服务的可及性,使心理服务惠及更多人民。

24 2023-05

趴在门外偷听的孩子|2+1训练笔记(2023.4.19)

肢体上的共情 这个案例的孩子情况比较复杂,有抑郁,有焦虑,有强迫,情绪不太稳定。咨询一开始,她说话的声音特别小,气力不足;当询问到她强迫的具体表现的时候,王老师的身体开始往前倾,这个孩子的声音也慢慢往上提高了。 王老师身体往前倾,是想让孩子体会到咨询师对她身体上的共情。同样,作为父母,当孩子给你说一件事的时候,你要非常专注地看着他,让他感受到父母有在认真倾听,这个非常重要。脸上的微笑,专注的眼神,肢体松弛的状态,都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放松。 这个案例里的父母对孩子一直正面肯定少,打压多,忽视多;而在此次咨询后半段,当王老师对孩子进行干预工作的时候,这对父母自始至终都在很专注地看着孩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 三、孩子叠加的创伤 1. 被父母打骂的创伤 这个孩子的父母从小就对她很严厉,高标准高要求,因为一点小事就打骂她踹她,把她当作情绪的出气筒,并且伴随着打压式的教育方式,从来不夸她,在外人面前还总说她不好的地方。早期父母这种暴力的教养方式,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形成应激反应。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一刻也不能放松,时时充满恐惧和担忧。她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心里紧绷着一根弦,“我这样做对不对,我这样做好不好”,永远处在担心焦虑紧张的状态,难以松弛。 她现在虽然已经上大学了,但实际上给她带来很大影响的还是早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女孩在咨询室里哭诉“你那时候真没必要踹我,又不是什么错!”,妈妈也幡然醒悟“以前自以为是的那种爱吧,其实都是一种伤害”。孩子现在的一些强迫状态,强迫去想一些事情、强迫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都会有相同的恐惧害怕的感觉感受。 但纵使这样,孩子现在还是不忍心说爸爸的不是,还是想和妈妈一起睡,还是想要和爸爸妈妈三个人可以一直生活到老。恰如王老师所说的:“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只会停止爱自己”。 父母争吵的创伤 这对夫妻的隔阂很深,经常因为一些日常小事就频繁吵架拌嘴,甚至上升到动手、离婚;两个人经常吵架冲突,因而共同带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也非常少,还经常把争吵中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而孩子从小就得充当调解中间人的角色,几乎每一次劝架都是她来劝——她一边被父母随意打骂,一边还要给他们劝架以维系家庭的完整和谐,实在承受了太多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以至于在睡觉的时候,她都得竖起两个耳朵听父母房间有没有争吵的声音,都得把耳朵贴在父母房间的门上听里面的动静,不敢住校是因为担心自己离开家后,“没人劝架了”。 这个案例里的孩子明显有叠加的创伤,王老师没有去干预孩子被父母打骂的创伤,而是干预了她对父母争吵的不安全感而引发的创伤——源于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是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选择了她的创伤,而不是他人(咨询师)所能决定的。 在咨询过程中王老师设置了实验,让孩子坐在小椅子上,往后靠在咨询室的墙壁和橱子上,贴得紧一点。当孩子进入体验的那一刻,她坐在小椅子上退行到小时候的状态,她一坐下来一贴墙,表情立刻就变了,情绪立刻就来了,她说“突然想起了我小时候趴在(爸妈)卧室门外,听我爸妈争吵的感觉”。 王老师让她闭上眼回到那个状态,想象自己就趴在父母的卧室门口,用头靠着门,去听里面的动静,孩子说“就是希望他们不要吵架了”。孩子贴着柜子,甚至是蜷缩着,一遍遍重复道:“爸妈你们不要吵了,我心里很害怕,我很痛苦”“我希望你们停下来”“你们不吵了,我就能回去睡觉了”。 接着王老师让她去想象一个爸爸妈妈非常温馨的画面,再让她睁眼去看咨询室里爸妈真的拥抱在一起的画面,再闭眼,再睁眼,再闭眼,这样反复睁眼闭眼,在潜意识状态里去重塑她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让父母在她潜意识状态的时候去给她道歉,不停重复“孩子你放心,爸爸妈妈不离婚,我们不吵架了”“我们三个人永远在一起,我们都好好的”,用信息过载的方式让她在认知上有新变化,让她体验现实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感受。 最后,当他们三个人在咨询室内拥抱在一起,孩子从小时候那个无措害怕“趴在门外偷听”的小孩,一点点长大,带着此时此刻温暖的感觉长大。爸爸的肩膀,妈妈的身体,父母不再争吵,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都让她有了全新的感觉和感受,生命中最真实的体验。 她的恐惧,她的担忧,她的痛苦,都会被新的感觉和感受所替代。以后当有冲突有争吵的时候,当她再害怕的时候,新的温暖的感觉就会冒出来,就会想起这个紧紧的有安全感的拥抱画面,去消除矛盾和痛苦,去降低她的焦虑和担忧,让她感觉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值得安稳地、快乐地度过这一生。 四、后续建议 1. 要持续夫妻咨询 在这个单次的公益咨询里,王老师没有就夫妻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干预。理论上来说去干预夫妻关系可能会更好一点,但王老师不知道这对夫妻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他们也一直顾左右而言他、不据实相告,王老师担心万一他们有什么更强烈的冲突会刺激到孩子,所以这次就仅针对这个孩子展开了一些干预工作。 但如果这次咨询回去,父母依然不改变,孩子在这次暂时的缓解之后,一定会有反复。所以我们建议父母要抓住这次向好的机会,回去以后坚持做夫妻咨询,坚持成长,坚持夫妻关系的疗愈,能够真诚地去表达关系里的问题,而不是有所隐瞒,这样的话孩子会好得更快一些。 后期如果夫妻之间关系越来越好,家庭越来越温暖,再稳定地托托孩子,孩子就会更自信了,更能够打开自己,像她所期望的那样,“我可以交到朋友,我可以找到好的伴侣”。 朗读小作业 王老师在咨询的最后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小作业:每天用5~10分钟的时间,朗诵诗歌或者文章。想象底下坐着的都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都在给自己鼓掌,都在给自己赞美,想象着那个场景,然后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说话声音特别小,气力不足,我们要帮助他去大声地朗读,比如朗诵诗歌,演讲,阅读等等,都会对孩子转好很有帮助。 3.给孩子更多一些时间 这个案例里的妈妈也意识到自己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夫妻关系的不和睦给孩子造成了很严重很深远的影响,她多次落泪,并表示“原因都在我”;但当孩子一开始听到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回应是:“应该是没有回去的可能了,说了也没用”。 当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表示她还没有真正接受母亲的歉意和道歉,她心里还是有很大的怨气。她大脑明白应该要原谅父母,但是她的委屈、她的愤怒、她的情绪还没有释怀,孩子宣泄得还很不够。 因此家长们不要着急,还是需要给孩子一段时间去排解、去宣泄他的情绪。 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他得了病以后,父母对他的态度转变了,现在对他特别好,甚至是百依百顺,但这个时候孩子内心依然是有创伤的。所以他有的时候面对父母,明明头脑知道父母现在改变了,现在对他很好,他应该要去接纳,但是他的身体和内心还是没有办法做到。 父母以前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以前的态度,以前的种种行为已经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且影响了他的潜意识、身体和行为。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处于一个更深层次的痛苦:爸妈已经改变了,爸妈现在对我很好了,但我还是没有办法和爸妈说心里话,我还是没有办法走近他们,和他们太亲近,他们一碰我我还是很不舒服——我也讨厌这样的自己,我也想接受爸爸妈妈,但是我做不到。 所以此时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更多一些时间,给予孩子一个变化成长的过程。不要太着急让他和你亲近,也不要经常说“你看我们都改变了,你怎么还没有改变”,不要说这样的话,而是静待他的成长和接纳,要有耐心、信心和持久心。

10 2023-05

趴在门外偷听的孩子|2+1训练笔记(2023.4.19)

今天这个案例是一个上大学的女孩,她有抑郁,有焦虑,还伴随着强迫。她出现的问题和困扰是没有办法在学校里安心地学习,在思维上总是想得很多,担心很多,有精神的内耗,并且有强迫行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的舌头往哪放,做一件事情反复地想,跟一个人说话也要思考半天。 如果在上大学后孩子出现这样明显的临床表现,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些严重的问题了。这个女孩从小在父母打骂的高压家庭里长大,整天担心父母的争执争吵,晚上不敢睡觉,趴在门外偷听父母是否吵架,她是不是要进去劝架。她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焦虑非常担心父母之间的冲突,即使在家里也不能放松下来,每天都活在担忧和恐惧里。 孩子强迫的表现 很多的担心 这个孩子之前被医院诊断为带有焦虑性的强迫症,服用了两年药物,后来有改善就停药了,但有时候还是会复发。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依然会引起她的强迫,引发很多的担心:比如疑病,一直担心自己生病;在学校每天都觉得自己没关灯;初中时候总觉得自己和别人说话哪句话又说错了;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总担心没报上,等等。当她担心很多不存在、未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内心很恐惧,很痛苦。 担心没人给父母劝架 孩子的父母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生活琐事一直吵架,几次动手,离婚,几乎每一次都是幼小的女儿去劝架。妈妈脾气暴躁,爱翻旧账,动不动就说“要不是因为你,我跟你爸早分开了”。因此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睡觉就不踏实,都得竖起两只耳朵听父母屋里有没有争吵的声音;他俩屋里一有声音,她就趴在父母卧室门口那听,听到很大动静的话,就会进去劝架。 甚至初中要住校,六年级的时候她就在想,“一定要在上初中前把他俩弄好了,不再吵架了,不然我上初中了都没人劝架”。当时她就觉得,要是她不劝架,就会两败俱伤,因此每天都愁着“没人劝架”这件事。 王老师一直强调,一个离不开家的孩子、在学校里不能专注投入的孩子,他的家里面一定有他担心的人和担心的事。所以这个孩子的这份不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源于初中可能要住校了,可能要离开家了,可能爸妈吵架没人劝了,这个孩子她就整天惦记着,担心着。 数字强迫 当王老师问孩子强迫症持续多久了,她掰着手指头一点点数,从初一下学期的十几岁到现在上大学,七年了。 有强迫的人,当我们问她数字的时候,她立刻会很焦虑,用手在那一个个数,生怕数错了,因为强迫有的时候对数字就是很敏感,有些人有“数字强迫”这一类的问题。所以我们更要放松面对这样的孩子,面带微笑,呈现一个很松弛的状态,不要让她感受到她的紧张,或者说她的这种特异性的部分。尤其不要觉得这孩子有差异,怎么数得这么慢,怎么数的时候这么焦虑,不要去质问她,而是允许地,松弛地,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她对数字的这种敏感。 舌头怎么摆放 案例里的孩子几天前在手机上刷到一个视频,关于舌头位置怎么摆放。看完这个视频后,她的舌头就不会摆了,忘了之前怎么摆的,一直觉得摆得不对,注意力全都放在舌头摆放上,做其他事的时候总惦记着,也弄得牙疼,睡也睡不好,做梦也梦到舌头摆的位置不对,只得起来用手摆正才能继续睡下。 这个孩子自己有了解一些“森田疗法”的知识,知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道理,后来便不去特意关注舌头怎么摆,让它“顺其自然”摆放,就有了好转,牙没那么疼了,也不会一直注意舌头的问题,紧张情绪便自然消退。 人际交往的恐惧 这个孩子在人际接触上也是有恐惧害怕,有焦虑强迫的,会担心很多,自己哪句话没说对,别人会怎么想之类的各种顾虑,不能长时间和别人沟通。她对于人际交往如此恐惧,但又是如此渴望关系,希望可以找到喜欢的朋友,希望可以找到好的伴侣。 这种又爱又惧的人际关系模型,是她和妈妈关系模式的一种平行:她既害怕妈妈,又需要妈妈,现在还和妈妈一起睡,才会觉得安全。 降低孩子的焦虑 有强迫,降焦虑 所有的“强迫”一定伴随着“焦虑”的情绪。很多时候强迫行为,强迫观念,实际上是释放焦虑情绪的一个出口。一旦焦虑了,她就会产生强迫的行为,而这个行为不断地做,又会反过来强化她的焦虑,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核心的点在于:到底是先有焦虑再有强迫,还是先有强迫后有了焦虑?我们认为“焦虑”是一个主要的情绪。所以在干预强迫症的时候,我们可能都是从他的焦虑情绪入手。很多人的焦虑减轻了,他的强迫行为自然也就减轻了。 如果你的孩子有强迫的思考,或者强迫的行为了,说明他的焦虑一定是很严重的,我们要去降他焦虑的行为,降他焦虑的情绪,主要以“降焦虑情绪”为主,去干预他的焦虑情绪。 用“过程性描述”替代“结果性评价” 王老师在和这个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强化她的“强迫”,而是用一些过程性、行动性、描述性的语言去回馈,比如会说“每每你多想的时候,你就会有恐惧和痛苦”,而不是说“当你有‘强迫性思维’的时候,你就会有恐惧和痛苦”,我们要避免后者的这种标签化。 所谓“过程性描述”,比如当孩子有强迫性思维,家长可以说:“孩子,看起来你总是想得很多”;比如当孩子有闯入性思维,家长可以说:“看起来你的思维总不受你的控制”;比如当孩子有强迫性行为,家长可以说:“好像看起来你总在反复地做一件事情,而你自己控制不住”;比如当孩子有抑郁,不要说“你看你抑郁了”,而是说“看起来你情绪又低落了,看起来你不开心了,看起来你有一点点的伤心和难过”。我们把孩子的这些标签化的行为转化成一种过程性的描述,把结果性的评价或者诊断替代为过程性的描述,这个部分非常重要。 用过程性的描述去回馈,而不是给孩子一个结果性的评价或诊断,诊断是医生才做的。因为一旦进入结果性的评价了,它就是一个看起来很难改变的固化的“结果”;但“过程”我们是可以转化,可以调整,可以改变的。家长不断这么说,孩子的强迫行为就会减少。

10 2023-05

【五分钟期刊】孤独的人以独特的方式处理世界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的人以特殊的方式处理世界,这可能导致经常伴随着孤独的被理解感降低。换句话说,我们发现非孤独个体在神经反应方面彼此非常相似,而孤独个体彼此之间以及与非孤独的同龄人非常不同。即使在控制了个人的社会联系/断开的客观水平(特别是他们的朋友数量)、人口统计变量和参与者之间的友谊之后,我们的结果仍然显着。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孤独的人可能会以与同龄人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这些发现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主要被与自己不同的人包围可能是孤独的危险因素(即使一个人经常与他们交往)。 反应更相似的大脑区域包括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楔前叶、腹外侧前额叶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颞上沟、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和伏隔核。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这些区域——特别是那些属于默认模式网络的区域——观看视频时的类似神经反应与理解和解释叙事的相似性有关(Finn 等人,2018 年;Nguyen 等人,2019 年;耶舒伦等人,2017)和友谊(帕金森等人,2018 年)。我们发现,即使在控制了客观的社会联系/脱节、人口统计学相似性和参与者之间的友谊之后,这种模式仍然相似。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的人以一种与同龄人和彼此不同的方式处理世界。未来的工作可以通过使用行为实验和语义分析来进一步测试这种可能性,以检查孤独个体解释的哪些方面特别特殊。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在孤独的个体中观察到的特殊处理是孤独的原因还是结果,但相关的缺乏共同理解可能会导致实现社会联系的挑战。即使在控制了个体的朋友数量以及二元组中的两个个体是否是彼此的朋友之后,这些效应仍然存在,这表明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孤独的人不太可能有朋友或非孤独的人更有可能成为彼此的朋友的结果。相反,我们观察到具有高度孤独感的人 - 无论他们的客观社会联系数量如何 - 更有可能具有特殊的神经反应。客观和主观社会联系/脱节的程度也可能随时间而波动,而时间又可能影响或受个人特质处理世界的程度的影响。未来实现纵向设计的工作可能会进一步阐明这些关系的因果方向。此外,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社会脱节的主观感受,从而关注个人自我报告的对社会脱节的看法。未来的工作是将自我报告的社会脱节测量与相关情感和行为现象的测量(例如,基于结构化访谈或同伴或家庭成员的报告)相辅相成,可能会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收集了数据来表征两个不同时期的主观和客观社会联系/脱节。这种差距发生在个人生活中特别重要的过渡时期(特别是参与者在大学的头几个月)。我们在18月至21月期间获得了功能性MRI数据和孤独感测量,而在<>月和<>月期间收集了社交网络调查数据。尽管两个数据收集之间的时间间隔很小,但未来测试同时和/或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获得的神经相似性、主观社会连接/断开和客观社会连接/断开措施之间的关系的工作可以丰富我们对这些变量如何相互作用和随时间变化的理解。此外,我们的研究样本包括年轻人(特别是<>至<>岁之间的大学生),大约三分之二的参与者是女性。未来关于非大学社区孤独与神经相似性之间关系的工作可以帮助阐明我们在这项研究中观察到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到其他人群和社会背景。 我们的发现与最近的建议相吻合,即默认模式网络是一个“意义制造”网络,它将有关个人环境的外部信息与他们过去的记忆和知识的现有内部信息相结合(Yeshurun 等人,2021 年),并且发现孤独与默认模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差异有关(Spreng 等人, 例如,孤独与默认模式网络中灰质体积的更大变化有关,这表明孤独个体的默认模式网络结构比非孤独个体具有更大的特质。我们发现,在默认模式网络的区域,孤独的个体对视听刺激具有特殊的功能性大脑反应,而非孤独的个体彼此非常相似。因此,我们的发现进一步加深了对默认模式网络特性的进一步洞察,这种特质可能是孤独个体的特征。 孤独个体有哪些类型的特质思维过程?先前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说明哪些思维过程可能导致孤独个体神经反应的特质。在我们的研究中,孤独的个体在构成大脑奖励系统一部分的皮层下区域(如左伏隔核)和外侧后顶叶皮层区域具有较小的ISC(Corbetta&Shulman,2001)。).因此,一种可能性是,孤独的人在与同龄人相同的情况或场景中找不到价值(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关注情况的其他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偏好、期望和/或记忆的差异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如何关注和解释刺激。这可能会导致一个强化的反馈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孤独的人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不同,这反过来可能导致实现社会联系的进一步挑战。事实上,在最近的一项研究(Courtney & Meyer,2002 年)中,更大的孤独感与自己与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其他人之间的神经表征相似性降低有关,这表明孤独的人认为自己的方式比不孤独的人更不同。孤独的人和他们的同龄人在如何处理世界方面存在特殊差异,这可能会导致一种缺乏共同理解的整体感觉,这种理解往往伴随着孤独。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以不同于自己周围的人的方式处理世界与孤独有关。这些发现反映在孤独个体在大脑区域中的特殊神经反应中,这些神经反应与对事件的共同解释,注意力导向和奖励处理有关。此外,即使在控制了客观的社会脱节和个人之间的友谊之后,这些影响仍然显着。因此,被与自己不同的人看待世界的人包围可能是孤独的风险因素,即使一个人经常与他们交往。 ORCID iDs 伊莉莎·https://orcid.org/0000-0003-2834-1766 卡罗琳·帕金森https://orcid.org/0000-0001-7128-3480 声明:本文只作分享用途,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10 2023-05

【五分钟期刊】敬畏激发儿童的亲社会性

讨论 在研究2中,孩子们在博物馆里向难民捐赠了更多的有形和直接的奖励——他们最喜欢的巧克力零食——而不是孩子们感受到快乐或中立状态。尽管我们发现各研究对捐赠行为的影响一致,但我们在研究1中观察到的对计数任务的影响在研究2中没有重复,可能是因为该任务在不同研究中的体验不同。具体来说,研究2中的微小变化可能会使任务变得不那么费力,因此无法捕捉昂贵的亲社会行为:在研究1中,计数条出现在食品清单的正下方,要求参与者来回滚动以统计项目。在研究2中,计数条出现在食品清单旁边,使参与者能够更有效地完成任务。事实上,研究2的受试者花费的时间(M = 40 s,SD = 129)比研究107的受试者(M = 20 s,SD = 39;M = 09.45 项,SD = 12.1)。 重要的是,研究2为儿童敬畏的生理学提供了重要的见解。观看敬畏剪辑的儿童表现出更大的PNS活动,如RSA增加所指,RSA是一种促进平静社交参与的生理状态(Porges,2011)。 一般性讨论 我们的研究调查了令人敬畏的艺术是否会影响儿童对外群体的亲社会行为并带来外围生理变化。在两个预先注册的实验中,8至13岁的儿童观看了引起敬畏,喜悦或中立状态的剪辑。孩子们感到敬畏,更有可能放弃自我利益来帮助难民。他们还经历了更大的PNS激活。我们的研究首次证明,令人敬畏的艺术可以激发儿童的亲社会性,甚至鼓励他们捐赠有形资源,这种效果与与社会参与相关的生理过程一致(Miller 等人,2015 年;波吉斯,2011 年)。 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的工作为童年敬畏的理论理解提供了信息,并对社会化亲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敬畏是童年时期的常见经历,由丰富的事件引发,它对儿童的行为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和直接影响。尽管从小的孩子比群体外成员更有可能帮助群体内成员(Dunham,2018;费尔等人,2008;谢尔克斯马等人,2015 年;Yu等人,2016),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敬畏可以让他们帮助少数民族成员。因此,目前的结果为以可以在年轻时培养亲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儿童环境提供了指导。对学校艺术项目的研究可以整合敬畏和亲社会性的衡量标准,以确定艺术对儿童亲社会性的大规模影响。未来的研究还应该检查敬畏对亲社会帮助的影响是否随着帮助接受者的群体成员身份而变化。 我们的研究扩展了我们对情绪对儿童亲社会性作用的理解。虽然悲伤一直被证明会限制亲社会行为,但对快乐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发现:一些研究表明,感到快乐会使孩子更加慷慨(Rosenhan 等人,1974 年;Underwood et al., 1977),但另一项研究显示没有这种影响(Barnett et al., 1979)。我们表明,敬畏在两种不同的背景下促进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而快乐则没有。虽然敬畏和喜悦都是积极的情绪,但它们在审美情感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敬畏与自我超越有关,而喜悦与快乐有关。最近使用计算工具来绘制人们对音乐、视觉艺术和简短视频的反应的情感体验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语义空间清楚地将敬畏和惊奇的感觉与单纯的快乐和喜欢区分开来(Cowen 等人,2020 年;考恩和凯尔特纳,2017;斯坦库等人,2022 年)。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审美敬畏和喜悦的不同行为影响,进一步支持它们的独特性质。 我们的发现对艺术的哲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艺术已被证明对个人有显着的好处,包括更好的情绪健康、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Totterdell & Poerio,2021 年),但关于艺术参与如何使他人受益的研究很少。这种对人际效应缺乏关注的做法与仍然普遍的看法一致,即艺术对人类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现实世界的影响,因为艺术体验被包围在想象的非现实世界中(Menninghaus et al., 2019)。这种艺术观假设艺术的影响位于个人内部,与社会行为无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关于艺术的研究都集中在人际影响上,例如个人幸福感(Carroll,2001;斯坦库等人,2018 年)。我们的研究为艺术的行为对促进他人福祉的结果的影响提供了具体的证据。因此,研究审美情绪的行为效应可能是未来艺术研究的一个有前途的方向。 局限和未来方向 尽管我们的研究表明敬畏的力量可以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但重要的是要考虑研究结果的普遍性的潜在限制。我们的样本主要由在博物馆或通过社交媒体广告招募的荷兰儿童组成,他们自愿参加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该检查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随机选择的儿童的非西方样本。此外,尽管我们对研究中使用的视频和措施进行了试点测试和验证,但敬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和生理的影响通过两项行为任务得到了证明,这些行为任务在暴露于单个令人敬畏的剪辑后立即测量亲社会帮助。未来的研究可以使用更大范围的亲社会性任务和儿童常用的替代敬畏媒体(例如,视频游戏,音乐视频)来检查纵向设计中敬畏效果的寿命。 结论 在当今儿童成长的快节奏世界中,唤起敬畏的艺术使他们能够停下来,思考并亲社会地采取行动。 确认 我们感谢Mart Vogel协助在NEMO科学博物馆建立Study 2;伯特·莫伦坎普(Bert Molenkamp)帮助编程实验和分析生理数据;以及卡托·赫梅尔斯、吉斯·彼得斯、博文·弗拉克、塔里克·曼弗里纳托、埃米尔·埃尔汗、罗曼·阿奎兹、黛米·默尔斯、费恩·威尔姆斯和罗米·亨茨泽尔,感谢他们在数据收集和编码方面的帮助。 声明:本文仅作分享使用,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06 2023-05

【五分钟期刊】智力多基因评分更能预测具体化措施:来自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ABCD)研究的证据

讨论 我们发现,智力测试表现和教育程度的多基因预测因子与这一大群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的神经认知表现有关。这些结果与先前的发现一致,表明几乎所有的行为特征,包括认知和智力表型,都具有实质性的遗传成分(Turkheimer,2000)。鉴于行为表型是通过儿童与其物理、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出现的,鉴于这些环境因素可能是可塑性因素,人们对这些环境因素如何修改表型给予了很多关注。然而,最近,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介导非遗传(环境,文化或经验)因素的可能作用上,这些因素通过它们与遗传变异(基因 - 环境相关性)的统计关联,可能放大遗传力(Beam&Turkheimer,2013;Kan等人,2013)。 我们发现,与流体复合测量相比,对结晶认知功能的文化依赖性估计,即来自NTCB的结晶复合测量,与智力测试性能的最佳可用多基因预测因子更密切相关,与早期在成人中发现的遗传力差异(Kan等人,2013)和多基因评分表现(Genç等人, 2021)的类似措施。尽管 IPS 是基于对 GWAS 的大型荟萃分析,结合了作者描述为主要是流体智力测量的认知测量(Savage 等人,2018 年)。事实上,这里研究的15个测量中IPS关联的相对大小(图2)与社会文化变量解释的这些测量中的方差相对百分比非常相似(表2),这种模式在我们考虑IPS后仍然存在(表S2)。这些结果可能与之前对基因 - 环境相关性效应的描述以及Beam和Turkheimer(2013)的分析一致,其中这些更具社会文化意义的智力指标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基因 - 环境相关性,从而放大了我们估计其遗传贡献的程度。这些作者还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 - 环境相关性的增加可以解释观察到的认知功能测量通过发育的遗传性增加。ABCD研究将提供一个机会来测量这项纵向研究后期时间点的遗传力变化。重要的是,尽管与NTCB的结晶复合评分相比,流体的测试-重新测试可靠性较低(Akshoomoff等人,2013),但我们的补充分析表明,测试可靠性的这种差异不太可能解释我们的发现。然而,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我们可能会观察到流体和结晶措施的可变可靠性估计。反过来,这可能影响流体和结晶测量具有不同遗传负荷的程度。再一次,ABCD研究的未来时间点将使我们能够量化这些措施的可靠性以及这可以解释我们的发现的程度。 我们还表明,一般来说,在神经认知测量中,IPS的预测性能高于EAPS(表S3-S8)。有人可能预测EAPS将是ABCD中比IPS更强大的认知测量预测指标,因为它的发现样本量是其4倍以上。我们将IPS通常具有更强关联的发现解释为由于表型在训练和测试之间更好地匹配 - 而不是代理测量。这与最近一项针对德国年轻人的研究一致,该研究发现 IPS 比 EAPS 更能预测认知表现(Genç 等人,2021 年),但它与英国儿童和青少年类似分析的结果形成鲜明对比(Allegrini 等人,2019 年)。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方法上的差异;或者,国家之间的社会人口差异可能是解释这些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教育程度虽然与认知测试的分数明显相关,但可能受到其他遗传影响的特征(例如,个性)的影响,这些特征可能有助于在正规教育中更加坚持;因此,EAPS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反映这些特征。在成人中已经观察到这种多效性EAPS效应(Krapohl等人,2014)。当我们在一个模型中同时包括EAPS和IPS时,它们共同解释了结晶复合材料中5.8%的变异性(欧洲血统;补充材料中的表S6),远远超过IPS单独解释(4.1%),表明这些基因组预测因子捕获了相关方差的独特来源,并且可能正在测量一些不同的(相关)结构。 基因 - 环境相关性在我们发现的结晶测量中可能的作用比流体测量更强烈地预测值得进一步研究。确定有助于认知和智力表型遗传的环境、文化或经验因素很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出更好地适应儿童神经遗传多样性的做法。创新的教学实践可能会导致增加“增强”当前实践弱势儿童子集的环境、文化或体验效果的方法,并减少抑制智力发展和学业成就的环境、文化或经验影响,这可能导致更公平的教育成果。 限制和注意事项 基因组预测因子所占的认知测量的方差比例在欧洲血统参与者中大于在多样化血统组中(补充材料中的表S5和S7),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发现样本是欧洲血统的个体。然而,不同血统组的模式大致相似。这表明这些认知表型在祖先群体中具有相似的遗传结构,并支持完整样本结果的有效性。在所有三组中,分析包括从整个样本中得出的前10个遗传主成分作为协变量。由于ABCD队列中广泛的祖先多样性,比较不同祖先群体的影响的能力有限。正如遗传学中普遍讨论的那样(Martin等人,2019 年;Petrovski&Goldstein,2016),不同祖先组中较低的预测性能再次强调了从祖先多样化的人群中收集遗传数据并开发可以跨祖先群体使用的方法的重要性。 最近的工作似乎表明,EAPS / IPS与认知结果之间的相当大比例的关联可能通过间接效应(分类交配,群体分层和环境介导的父母遗传效应)与直接影响(遗传遗传变异;豪等人,2022 年;奥克贝等人,2022 年;塞尔扎姆等人,2019 年)。我们试图通过控制社会经济变量来减轻这种混淆。然而,除了所描述的基因 - 环境相关性的可能作用解释IPS与结晶与流体测量的差异关联之外,这些其他间接影响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我们发现EAPS / IPS与认知表现之间的关联。 这些结果与先前关于遗传变异在发展认知功能中的作用的证据一致。然而,应该强调的是,基因组预测因子(一起)仅占完整样本中认知表现方差的4.15%。此外,在结晶复合测量中观察到了这一点,假设由于基因 - 环境相关性效应,文化敏感性测量表现出增加的遗传关联。即使在控制IPS的分析中,潜在混杂的社会文化协变量的加性效应也占变异性的13.2%。对于流体复合体,基因组预测因子加起来仅占方差的1.1%,社会文化协变量占近5%。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队列中的2岁年龄范围较窄,年龄仅占结晶复合测量的10%和流体复合测量的7%。这些影响可能揭示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高度动态过程的线索。 确认 T. L. Jernigan和C. C. Fan对本文的贡献相同。本文准备中使用的数据来自国家心理健康数据档案研究所的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ABCD)研究(https://abcdstudy.org)。这是一项多地点的纵向研究,旨在招募 10,000 多名 9 至 10 岁的儿童,并在成年早期跟踪他们 10 年以上。参与ABCD研究地点的列表和研究研究人员的完整列表可以在 https://abcdstudy.org/principal-investigators.html 找到。ABCD研究联盟的研究人员设计和实施了这项研究和/或提供了数据,但不一定参与本文的分析或撰写。本文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可能不反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或ABCD研究联盟调查员的意见或观点。ABCD 数据存储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和变化。本研究中使用的ABCD数据可以在 https://doi.org/10.15154/1504041 访问。 脚注 利益冲突声明 A. M. Dale是CorTechs Labs的创始人并持有股权,并在其科学顾问委员会任职。他是人类长寿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他通过GE Healthcare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提供的研究资助获得资金。这些安排的条款已由UCSD根据其利益冲突政策进行审查和批准。所有作者都声明,在本文的作者身份或出版方面不存在其他潜在的利益冲突。 声明:本文仅做分享使用,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06 2023-05

【五分钟期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年轻?主观年龄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并且在今天的中年和老年人中保持更稳定

讨论 我们的结果揭示了主观年龄年轻化和主观年龄随时间增加较少的历史变化。这种历史趋势在后半生的所有年龄段都可以观察到,与我们的期望相反,在非常晚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测试了年龄与队列的相互作用,但没有一个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对老年及其假定的较低可塑性和较低长期变化的好处的看法可能过于悲观。 一方面,这一发现可以被视为好消息,因为主观年龄更年轻(主观年龄也更稳定;例如,Kotter-Grühn 等人,2009 年)与更大的幸福感、更好的健康和更低的死亡危害有关(德布雷切尼和贝利,2021 年;斯蒂芬等人,2018a,2018b; 维特斯坦等人,2021 年)。然而,鉴于已经提到的发现,较年轻的主观年龄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别列津娜和雷布佐夫,2021 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活满意度等结果有益(Blöchl 等人,2021 年),向年轻主观年龄的队列趋势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因为感觉年轻也反映了年龄组的分离(Weiss&Weiss,2019),理想情况下,一旦社会克服了过于片面的老龄化和晚年生活的负面含义,个人就不需要再揭示年龄组的分离。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生队列中主观年龄较小的趋势可能反映了过去200年来观察到的年龄刻板印象日益消极的趋势(Ng et al.,2015)。 值得注意的是,Wahl 等人(2022 年)使用相隔约 20 年收集的美国 (MIDUS) 和德国(柏林老龄化研究)数据进行的时间滞后分析,没有发现主观年龄更年轻的队列趋势。这两份报告在许多不同的方面存在差异,包括研究设计和分析的差异(时间滞后的人内轨迹模型与时间滞后横断面分析模型)。此外,在 Wahl 等人 (2022) 的报告中,两个研究样本的平均年龄都比本研究中的样本大,并且不包括中年人。此外,他们的德国样本完全由居住在柏林的个人组成,柏林是一个有着独特历史的城市,可能无法代表德国其他地区,这些地区在全国性的德国老龄化调查样本中代表性更好。最后,德国老龄化调查样本包括六十年的出生年份(1911-1974),因此可能比更严格的出生年份范围(例如,仅在MIDUS中为三十年)更适合检测随时间推移的逐渐历史变化。 当分析控制社会人口因素、疾病和孤独感时,队列效应仍然显著。显然,这些因素中的队列趋势不是(或不仅仅是)促进了后续队列的主观年轻化。它可能是其他心理社会资源的历史改善,例如控制信念和感知约束(Drewelies et al., 2018;格尔斯托夫等人,2019)或幸福感(Sutin等人,2013),这导致了队列向年轻主观年龄的趋势。 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调查哪些因素导致了年轻主观年龄的历史变化,以及如何支持年轻的感觉,例如,通过促进对衰老的积极看法。 局限性 我们的研究有几个局限性。这些发现可能是针对特定文化的,不能推广到德国以外的国家。我们对主观年龄变化的估计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由于选择性辍学而存在偏差。尽管我们的额外选择性分析表明,辍学和非辍学之间的主观年龄没有差异,但两组之间的主观年龄轨迹仍有可能不同,如果对辍学进行更多重复评估,他们的分数在以后的测量场合会有所不同。 此外,较晚出生的队列在较晚的时间点进入德国老龄化调查(例如,1974年出生的个体在2014年首次接受评估),因此纵向观察比早期出生的队列少。这可能对轨迹的估计和统计功效产生影响。 研究辍学在年龄最大的人群中尤其重要。具体来说,我们所有观察结果中只有不到3%(n=933)来自85岁以上的个体,没有来自97岁以上个体的数据。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调查随后出生队列的主观年轻化在多大程度上持续到非常老,例如,包括百岁老人和脆弱的亚群体(例如,疗养院居民),这些亚群体在我们的研究样本中没有得到足够的代表。关于主观年龄轨迹的相关性,一些指标,如抑郁症状、控制信念、功能健康或认知能力,没有在每个基线样本(1996、2002、2008、2014)中进行评估,因此未纳入我们的分析,因此我们的相关性集可能不足以解释主观年龄轨迹以及这些轨迹中的队列效应。我们还指定了所有相关因素,如孤独和疾病,作为时间不变的预测因子,尽管它们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观年龄趋于年轻,主观年龄增加较少。这一发现与其他研究一致,这些研究表明社会心理资源的历史改善,例如幸福感(Sutin等人,2013年),社会融合(Huxhold,2019年;Suanet & Huxhold,2020)和控制信念(Gerstorf 等人,2019)。 版权声明:本文仅做分享使用,如有版权纠纷请联系我们

06 2023-05

【五分钟期刊】人格变化预测早期职业成果:12年纵向研究中的发现和复制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向就业过渡期间,人格成长会带来经济和主观的职业利益。这些发现支持旨在通过帮助年轻人发展基于个性的技能来改善人类福祉的政策行动的潜力(Bleidorn et al.,2019)。这些举措可能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有效,而不仅仅是在童年和青春期,因为大多数平均水平的人格发展发生在青年时期。年轻人也可以从知道他们目前的个性不是固定的而受益;可以预期人格特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鉴于我们对人格成长对早期职业成果的重要性的研究结果,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研究调查方法,以帮助人们以理想的方式改变他们的性格。 版权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26 2023-04

【五分钟期刊】男性合作中更大的变异性:进化视角的元分析证据

我们对社会困境研究的荟萃分析基于40个样本,涉及8,123名参与者,强烈支持我们的假设,并提供了男性合作差异更大的经验证据。我们对OCB研究的第二次荟萃分析基于28个样本,涉及13,985名参与者,表明这些发现不仅限于实验测量的行为。这些结果证实了不仅从社会角色角度而且从进化角度解释性别差异的理论,根据该理论,由于可遗传性状的更大变异性,一种性别在表型中表现出更大的性别内变异性(Archer & Mehdikhani,2003;雅顿和普洛明,2006;Wilcockson, Crean, & Day, 1995)。这种观点建立在贝特曼的原则(贝特曼,1948)的基础上,根据该原则,表型的多样化更适合面临更激烈的性内竞争和更多异性审查的性别。根据亲本投资理论(Trivers,1972),这是大多数物种的雄性,因为父母投资较低,繁殖机会更多。与我们的假设一致,我们的大规模分析结果表明,合作行为确实如此:更大的男性合作变异性反映在我们的社会困境研究分析中包含的所有研究和战略情境中,并且在我们分析的OCB研究中同样存在。 我们的理论和发现为未来合作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一个重要的含义涉及社会困境中存在性别差异。社会困境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男性和女性在合作行为上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的问题(Balliet et al., 2011;克罗森和格尼齐,2009;埃克尔和格罗斯曼,2008)。同样,OCB研究人员调查了性别差异,但没有发现显着性别影响的证据(Ng,Lam,&Feldman,2016)。通过关注行为的可变性而不是中心趋势,我们能够为合作行为分布中强烈而系统的性别差异提供证据。这一发现很重要,因为合作并不是对集中趋势的普遍关注可能掩盖了分布尾部重要性别差异的唯一领域。因此,研究人员可能低估了许多领域性别差异的程度,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相关主题的可能程度上,例如风险下的决策,对竞争的态度以及信任和互惠。在撰写本文时,公共卫生官员正在努力应对 COVID-19 大流行的反应堆过度和欠反应器。过度反应堆进行广泛的囤积(Barrett,2020),而欠层反应堆则强调戳冠状病毒熊(Kasabian,2020)。据我们所知,理解这些极端情况的努力集中在人格和生活状况变量上,但也许他们也应该关注性。 我们的研究还谈到了社会角色理论所强调的环境输入和性别差异在合作中的作用。事实上,最近对社会困境中的性别差异的主要分析得出结论,合作中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背景因素而出现的(Balliet et al.,2011)。我们发现平均合作水平没有性别差异,这与社会角色理论的预测一致,因为公共产品游戏没有提供可能触发性别角色特定行为的背景线索。然而,我们在合作行为变异性中发现的系统性性别差异表明,合作中可能存在一些性别差异,这些差异不是特定于背景或社会角色的。 总之,尽管我们文章的主要重点是社会困境合作中的性别差异,但我们在OCB中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人类合作的科学和潜在的许多其他领域 - 例如风险下的决策,对竞争的态度以及信任和互惠 - 关注行为的可变性(以及进化的性别差异)可能与中心趋势(和社会引发的性别差异)一样具有启发性。 确认 对于有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感谢编辑,两位匿名裁判,John Antonakis,Ernst Fehr和Simon Gächter。Elisa Zschoche帮助编制了Fischbacher,Gächter和Fehr(2001)复制的数据集,Mina Askovic帮助编译了组织公民行为(OCB)数据集。Deborah Kistler为新数据集NDS2至NDS4的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帮助(见在线提供的补充材料)。最后,我们感谢所有为这项荟萃分析做出贡献的作者愿意分享他们的数据。 C. Thöni和S. Volk收集了数据,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并撰写了手稿的初稿。J. M. Cortina提供了荟萃分析方法。所有作者都为最终草案的撰写做出了贡献,并批准了提交。 版权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26 2023-04

【五分钟期刊】困难变成简单:建议使具有挑战性的视觉任务变得简单

在这里,我们表明,催眠建议看到不存在的遮挡物可以提高高度暗示的个体在具有挑战性的视觉任务中的表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建议通过内源性手段召唤出遮挡器的存在,使高度暗示的个体有能力体验感知整合。这些影响,由向感知流添加视觉信息的建议推动,由期望和心态驱动的自上而下的过程与主要由感官输入驱动的自下而上的处理。相对于不太容易暗示的个体,高度可暗示性个体的改善,以及来自多个控制条件的数据,支持这一观点 - 然而,基于建议的性能几乎没有达到当存在闭塞器时测量的性能。因此,影像似乎比实际感知弱。 虽然对其他感知过程的推广超出了目前的数据,但我们的发现补充了其他报告,这些报告记录了期望和认知如何控制刺激驱动的过程(Szechtman,Woody,Bowers,&Nahmias,1998)。因此,我们的结果证实了该框架的可靠性,以阐明心理意象和知觉幻觉。然而,目前的实验环境是否适用于其他形式的非典型知觉,例如在临床疾病中观察到的那些,仍然不确定。尽管如此,我们的工作为更科学地理解阐明身心现象的建议铺平了道路,包括安慰剂、象征性思维和期望的影响机制。

26 2023-04

【五分钟期刊】儿童比成年人更不重视人类而不是动物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直接和系统地比较儿童和成人在道德困境中优先考虑人类而不是动物的程度的项目。在两项研究中,我们发现5至9岁的儿童比成年人更倾向于优先考虑人类而不是狗和猪。这既表现在他们自己的偏好(研究1)中,也表现在他们对道德正确的信念(研究2)。在这两项研究中,大多数孩子都表示他们会拯救多只狗而不是一个人。在一人对一狗的场景中,许多孩子选择拯救狗或无法决定。儿童确实倾向于优先考虑人类而不是猪,但这种倾向比成年人弱。然而,与我们的预测相反,结果并没有显示儿童判断的任何与年龄相关的变化:5至9岁的儿童都倾向于比成年人更重视动物。 我们发现,经常接触狗对儿童优先考虑人类的倾向有很强的影响。有这种背景的孩子比没有狗的孩子更看重狗。在研究1中,但不是研究2,狗的暴露也预测了儿童倾向于优先考虑人类而不是猪。 在研究1中,我们发现参与者认为狗和猪智力较低的程度预测了他们对人类的优先考虑程度。相比之下,感知水平并不能预测道德判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尽管成人和儿童对人类、狗和猪的智力和知觉的绝对和相对水平大致相同,但他们的道德判断却截然不同。这表明智力或知觉以外的因素支撑着这些道德判断。 以前的研究表明,成年人表现出物种歧视(Caviola等人,2019)。例如,即使在人类的认知能力与动物相同或更低的情况下,成年人也比动物更重视人类(Caviola 等人,2020 年)。因此,对我们研究结果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儿童远不如成年人那么物种主义。虽然我们发现孩子们比狗和猪更弱地优先考虑人类,但我们不知道这是因为物种歧视还是因为其他因素,例如相信人类具有更复杂的认知能力,或者他们一生中比狗或猪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这种趋势的起源是什么?一种可能性是,这是一种未习得的偏好。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无论是作为威胁还是作为一种资源。因此,人类似乎有可能发展出独特的思考动物的心理机制。即使对动物的思考没有特定的认知适应,人类更喜欢人类而不是动物也就不足为奇了——就像他们更喜欢部落成员而不是陌生人一样。同样,鉴于人类群体中的群体内偏袒(例如,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最小群体)往往早在学龄前就出现(Buttelmann&Böhm,2014),人们可以预期,优先考虑人类而不是动物的基本倾向也出现得很早。 但我们认为,成年人优先考虑人类而不是动物的更强烈的趋势有一个不同的来源,鉴于儿童年龄和物种歧视之间缺乏相关性,这种趋势在发育后期出现。青少年可能会学习并内化社会持有的物种主义观念或意识形态,即人类在道德上是特殊的,应该得到充分的道德地位,而动物则没有。尽管反映强烈物种主义的想法和做法很普遍,但对于发达国家来自城市背景的幼儿来说,这些想法和做法可能并不那么突出,动物在很大程度上以高度积极和拟人化的形式呈现给他们。大多数幼儿对与肉类生产或动物实验等相关的实践没有直接经验,而且往往一无所知。只有当这些做法在青春期变得更加突出时(至少在西方文化中),强烈的物种主义信念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在成年人身上表现出的强烈的物种歧视形式可能是一种社会习得的意识形态。 物种主义至少部分是一种社会习得的意识形态的假设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物种主义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们吃狗,而其他文化则认为牛是神圣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我们的研究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优先考虑人类而不是动物。这可能反映了对动物福利态度的代际转变,也许部分受到1970年代出现的动物权利运动的影响(Singer,1975)。尽管今天许多人反对不必要的虐待动物(Vaughn et al., 2009),但从历史上看,这并不总是常态(Kelch, 2012;平克,2011)。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物种主义的起源。这样的研究可以探索青春期的态度何时从弱倾向转变为强烈倾向,优先考虑人类而不是动物,或者成年人表现出的强烈物种歧视形式是否在年幼儿童更直接接触动物工具用途的文化中出现得更早。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初步证据,表明儿童比成年人更不重视人类而不是动物。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是有限的。一个限制是,由于前面给出的原因,我们选择看狗和猪。当被问及不同的动物时,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更小或更可怕的动物,或者那些更像人类的动物,例如黑猩猩。同样,如果更详细地指定相关个人,我们的参与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另一个限制是我们的样本主要是白种人,讲英语,并从城市地区招募。鉴于明显的社会学习机制,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另一个限制是使用纯粹假设的困境,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选择。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测试我们的发现在多大程度上在参与者群体、道德背景和实验任务和现实生活中行为中处于危险之中的生物类型。 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幼儿的物种主义远不如成年人,至少在狗和猪的背景下是这样。在两项研究中,9岁的儿童对人类的优先考虑程度远低于成年人,成年人几乎总是选择拯救人类。这表明物种主义可能在发育后期出现。这挑战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在道德上优先考虑人类的倾向是一种与社会规范无关的完全根深蒂固的道德直觉。相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幼儿中可能存在有利于人类的普遍偏见,但成年人持有的强烈物种主义观点可能是社会获得的,因此具有潜在的可塑性。特别是,强烈的物种歧视可能不会在文化背景下那么普遍,例如,素食主义更常见和直接,积极接触动物在青春期更常见。 M. Wilks和L. Caviola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所有作者都构思并设计了这项研究。L. Caviola进行了分析。所有作者都为撰写手稿做出了贡献,并都批准了最终稿件的提交。 转载本文仅作分享用途,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17 2023-04

【五分钟期刊】只是死了,不活着:重新考虑对矛盾阴谋论的信念

在三个国家进行的四项预注册研究的结果以及一项荟萃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对矛盾阴谋论的信念是正相关的,复制了伍德及其同事(2012)的基本发现。其次,这种相关性主要归因于样本中的参与者相信事件的官方版本(研究1-4),而在较小程度上则归因于那些不确定发生了什么的人(研究2)。在不相信事件官方版本的参与者中,正相关偶尔出现,但不一致。在一项荟萃分析中,这些参与者之间的相关性为负,特别是对于死或活病例。总而言之,矛盾的阴谋论信念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主要反映了不相信一个阴谋论预示着不相信矛盾阴谋论的可能性增加。 不相信这些事件的官方版本的参与者之间的一些相关性不足(例如,乌萨马·本·拉登案;研究3和4);此外,一些阴谋论产生了非常低的信仰水平(例如,戴安娜王妃伪造自己死亡的理论;研究1和4)。请注意,这两个问题都反对(也不赞成)对矛盾阴谋论的系统性信仰。相关性不足意味着只有一小部分样本一开始就不相信特定案例的官方版本(Imhoff 等人,2022 年;萨顿和道格拉斯,2022 年)。同样,对其中一个项目的极低水平的信念意味着很少有参与者真正相信这两种相互矛盾的阴谋论。然而,矛盾的阴谋论之间始终存在正的整体相关性。 目前的研究结果仅限于这里研究的人群和特定的阴谋论,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扩展到不同的文化和矛盾的阴谋论。此外,我们的发现并不意味着相信矛盾阴谋论的人不存在(另见Lukic等人,2019;米勒,2020 年;彼得罗维奇和热泽利,2022 年)。我们的数据还包含相信相互矛盾的阴谋论以及其他不一致之处(即相信官方版本加上阴谋论)的参与者,尽管比例很低(见补充材料中的表S1-S4)。相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高估了阴谋思维中这种不一致的可预测性和普遍性。 这一见解提出了重要的新问题。例如,在多大程度上,不相互不相容的阴谋论(通常被视为反映了阴谋论的心态)之间的相关性实际上是由于不相信这两种阴谋论的人?很有可能,在阴谋论者中,这种联系的力量比通常假设的要弱。更一般地说,目前的研究强调了一种方法论观点,即在不仔细检查潜在响应分布的情况下,从表面上看相关性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的结论。 因此,这个研究领域应该重新考虑系统性信仰在矛盾的阴谋论中的概念。当然,许多阴谋论在认识论上是非理性的,因为它们基于薄弱的证据、伪科学、动机推理和不可靠的来源。此外,大多数阴谋论对社会弊大于利(例如,道格拉斯等人,2019 年;乔利和道格拉斯,2014;乔利等人,2019 年;范德林登,2015年;范普罗伊延等人,2022 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相信一个人被谋杀会增加相信同一个人伪造自己死亡的可能性。现在是阴谋论研究领域接受显而易见的事实的时候了:当人们相信一个人已经死了时,他们不太可能相信同一个人还活着。 作者贡献 Jan-Willem van Prooijen:概念化;数据管理;形式分析;调查;方法论;监督;可视化;写作 – 原始草稿;写作 – 审查和编辑。 艾瑞斯·瓦林:概念化;数据管理;形式分析;调查;方法论;写作 – 审查和编辑。 劳拉·莫索尔夫:概念化;数据管理;形式分析;调查;方法论;写作 – 审查和编辑。 妮可·穆拉斯:概念化;数据管理;形式分析;调查;方法论;写作 – 审查和编辑。 谢达·斯万:概念化;数据管理;形式分析;调查;方法论;写作 – 审查和编辑。

17 2023-04

【5分钟期刊】走向抗脆弱性:社会失败压力通过海马突触体相关蛋白增强年轻小鼠的学习和记忆

社会逆境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是有争议的。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社会压力的负面后果上,通常会导致焦虑、抑郁和记忆障碍(McKim 等人,2016 年)。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一项非常规的发现,即SDS在多种行为范式中以与情绪无关的方式增强了年轻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我们提供了几条证据来支持关键结果。首先,SDS显着增强了年轻小鼠的条件反射恐惧记忆,新奇识别和空间学习记忆,无论小鼠是否对社交互动回避敏感或有弹性。其次,化学遗传学抑制海马CA1 CaMK2A+兴奋性神经元完全阻断SDS诱导的学习记忆增强。第三,SDS增强了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的突触连接性和突触可塑性。第四,CA25 CaMK1A+兴奋性神经元中突触体蛋白SNAP-2的选择性敲低消除了SDS诱导的学习能力增强,阻断NMDA受体亚基GluN2B抑制了新型物体识别和空间记忆(见图)。补充材料中的S9)。这些结果为动物逆境 - 生长联系提供了可靠的实验证据,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可能的神经机制。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动物本能地通过一系列反应来应对社会压力,包括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这些反应帮助动物记住值得注意的时刻和地点,从而帮助它们对危险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压力源对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增强对于反复面对危险时的生存至关重要。今天,对于人类来说,尽管许多社会压力,如比赛,已经不再重要,但这种进化特征仍然活跃在我们的大脑中,并总是推动我们努力赢得这样的比赛。在面对反复的社会压力时,小鼠可以准确地识别攻击方向,更好地避免其他动物的攻击,并通过增强识别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来生存,这是合理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本研究提供了提出反脆弱性假设的见解:除了负面结果外,逆境(如社会失败)还可能导致增长(Aven,2015;塔勒布,2013 年)。在未来的研究中,值得进一步研究抗脆弱性的功能是否符合兴奋理论(即,对于某种物质,低剂量具有刺激或有益作用,而高剂量具有抑制或毒性作用;马特森,2008)或表现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即,与低觉醒或高唤醒相比,中等强度的生理或精神唤醒时,一个人的表现最好;戴蒙德等人,2007 年)。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大多数使用各种压力范式的研究发现,增加对挑战的暴露会损害空间记忆能力(Pfau & Russo,2016),但有一些研究表明SDS对学习和记忆没有影响,甚至暗示SDS对学习和记忆有潜在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在年轻人中(Monleon等人, 反应范围模型(Romero等人,2016)可以解释这些差异结果。如果压力源的大小或持续时间超过正常的反应范围,则该压力源会将个体推向稳态超负荷。在这种情况下,突触可塑性以及随后的学习和记忆可能会受到影响(麦克尤恩和阿基尔,2009 年)。然而,应激源保持在正常的反应范围内;压力源甚至可以与各种生理介质呈正相关(麦克尤恩和阿基尔,2020)。据报道,中等程度的SDS增强了巴甫洛夫线索结果关联的学习,通过条件地点偏好测试进行评估(Chuang等人,2020;斯特利等人,2011 年)。本研究证明,暴露于中等但不高度的SDS显着增强了年轻小鼠的学习和记忆,支持压力水平对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性。 海马体不仅对空间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上下文和线索恐惧倾向也是必不可少的(Raybuck&Lattal,2014)。在情境恐惧条件反射之后,左右海马体的背海马CA1通路得到了增强(Subramaniyan等人,2021)。背侧CA1区域的神经元激活因雌性大鼠的情境恐惧记忆而增加(Yagi等人,2022)。G蛋白门控向内整流K+(GIRK)通道2a亚基(GIRK2a)在背侧CA1锥体神经元中的过表达显着增强了恐惧线索学习(Marron Fernandez de Velasco等人,2017)。本研究进一步发现,背侧CA1 CaMK2A +兴奋性锥体神经元的活性对于增强SDS小鼠的上下文和恐惧线索学习是必要且足够的。此外,我们还阐明了海马突触可塑性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以及与压力事件的情感联系。例如,中等程度的SDS增加了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促进了它们的成熟,并增强了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海马LTP。谢弗侧支CA1突触的LTP已被广泛研究为学习和记忆的假定机制。有充足的证据支持急性压力可以通过增强突触可塑性来促进记忆的观点(Shields 等人,2017 年;Yuen等人,2011)。急性应激诱导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迅速增加了谢弗侧支输入到海马 CA1 神经元中的突触强度并增强了记忆巩固(Vandael 等人,2021 年)。急性应激还通过快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促进海马依赖性记忆的获得和巩固(Osborne等人,2015)。相反,其他研究表明,慢性压力可以通过减少突触可塑性来损害学习和记忆(Diamond等人,2006)。这种悖论可能是由于施加的压力类型或与压力事件的情感联系程度造成的(Diamond et al., 2007)。不同程度的SDS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始终是情绪和认知处理的基础。一系列证据表明,SNAP-25在人类和啮齿动物的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中起主要作用(Gosso等人,2006;侯等人,2004;托马索尼等人,2013 年)。作为一种突触体蛋白,SNAP-25 不仅对活动依赖性囊泡融合和神经递质释放至关重要(Nagy 等人,2004 年),而且还调节突触后 NMDA 和红藻氨酸受体的插入和移除(Lau 等人,2010 年;塞拉克等人,2009 年)。SNAP-25通过介导突触后成分插入树突状膜,对树突棘密度和功能做出了重大贡献(Tomasoni等人,2013)。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本研究发现SDS增加了海马CA25神经元中的SNAP-1水平和成熟棘的数量。SNAP-25的细胞和区域特异性敲低显着降低了海马CA1锥体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减弱了NMDA受体GluN2B水平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LTP幅度,并阻断了SDS诱导的空间和识别记忆增强,而不会损害正常小鼠的学习能力。 如上所述,SNAP-25参与NMDA受体运输的机制,而NMDA受体是海马长期突触可塑性的关键分子,并且是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酯(AMPA)介导的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TP诱导所必需的,从而影响学习和记忆(Neves等人,2008).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MDA受体有助于海马体和其他大脑区域的压力诱导结构重塑(Martin&Wellman,2011)。谷氨酸受体的表达,主要是NMDA和AMPA在大脑中被压力改变(Lesuis等人,2019)。与之前的结果一致,我们的研究表明,NMDA受体的一个亚基GluN2B在暴露于SDS后在海马体中增加。据报道,GluN2B亚基可能对突触可塑性特别重要(Shipton&Paulsen,2014)。目前的研究表明,GluN2B的药理学阻断完全逆转了SDS诱导的新型物体识别和空间记忆的增强,但在新型物体识别和Y迷宫测试中不影响幼稚小鼠的基本记忆水平,这表明GluN2B对SDS增强记忆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SDS并未增强中年小鼠的学习和记忆力,海马体中的SNAP-25水平、树突棘密度或LTP没有变化,与年轻小鼠的发现不同。此外,在新型物体和新型位置识别测试中,SNAP-25的选择性敲低并未改变中年小鼠的学习能力。尽管一些研究报告了海马体中的SNAP-25参与正常大鼠情境恐惧记忆和水迷宫空间记忆的巩固(Hou等人,2004),但我们未能检测到SNAP-25敲低对正常年轻小鼠基本学习能力的影响。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动物物种/品系(大鼠与小鼠)和年龄(成人与年轻)、基因敲低策略(反义寡核苷酸与shRNA)和细胞选择性(所有细胞类型与CaMK2A+神经元)的差异。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SDS诱导的学习和记忆增强可能是通过增加树突脊柱密度和成熟,增强LTP和海马CA25神经元中SNAP-1上调带来的。特别是,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见解,即当我们年轻时,我们可以勇敢地前进,而不惧怕困难和挫折。 这项研究有几个局限性。例如,我们仅研究了SDS对年轻和中年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SDS是否会影响其他年龄小鼠(如成年和老年小鼠)的学习记忆。由于SDS模型的局限性,我们在本研究中没有测试社会压力对雌性小鼠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其他社会压力模型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用于解决这个问题。此外,NMDA 受体由两个强制性的 GluN1 和两个 GluN2 或 GluN3 亚基组成,它们赋予受体的特定性质。在海马体中,两个主要的GluN2亚基是GluN2A和GluN2B。GluN2A亚基,甚至其他谷氨酸受体(例如,AMPA/红氨酸受体和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基)是否参与SDS诱导的学习和记忆增强仍有待确定。 总之,SDS通过SNAP-1和GluN25B调节海马CA2神经元的可塑性,促进年轻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这项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逆境可能成为年轻人智慧的催化剂。 作者贡献 刘洋:数据管理;调查;写作 – 原始草稿。 史丽君:数据管理;形式分析;调查。 沈诗宇:数据管理;形式分析;调查;可视化。 杨静燕:数据管理;调查。 吕素素:数据管理;资金收购;调查。 王哲辰:调查;写作 – 审查和编辑。 黄倩:数据管理;调查。 徐文东:形式分析;资金收购。 金宇:形式分析;资金收购;写作 – 原始草稿;写作 – 审查和编辑。 张玉秋:概念化;形式分析;资金收购;调查;项目管理;资源;监督;写作 – 原始草稿;写作 – 审查和编辑。

17 2023-04

【五分钟期刊】女性生理周期对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 在条件性线索恐惧的习得阶段, 经期女性的主观预期值高于经前期女性; 而对于条件性情境恐惧, 经前期女性的主观预期值反而高于经期女性, 说明性激素对不同的条件性恐惧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可能与实验情境有关。动物研究显示, 相同的性激素水平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 在夜间, 发情前期比发情期的大鼠花更多的时间在高架十字迷宫的开放手臂, 说明发情前期的大鼠减少焦虑。这是因为, 在夜间, 大鼠感到安全, 高水平的性激素抑制了条件性恐惧的形成(Morgan, Schulkin, & Pfaff, 2004)。然而, 在灯光下, 这种差异不存在。也就是指对大鼠而言, 灯光意味着不安全的, 具有威胁性, 在不安全的情境中, 高水平的性激素对条件性恐惧没有情绪调节作用。根据此观点, 本研究结果推测, 经前期女性对条件性恐惧的影响取决于不同情境。在可预测情境下, 条件刺激与厌恶声音匹配出现, 条件刺激提示厌恶声音的出现, 经前期被试感觉安全, 高水平的性激素抑制条件性恐惧的形成, 减少焦虑。但是, 当经前期被试处于不可预测情境下, 被试感觉情境中有威胁信息, 高水平的性激素促进条件性恐惧的形成, 增加焦虑。 在消退阶段, 本研究还发现, 不同生理周期女性对条件性情境恐惧的主观预期值存在显著差异。以往研究显示, 条件性恐惧的消退并不能消除已获得的条件性恐惧记忆, 而是新的消退学习抑制了条件性恐惧记忆的表达(Delgado, Nearing, LeDoux, & Phelps, 2008)。在消退学习中, 将会激活一些脑区, 比如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杏仁核产生情绪反应, 而内侧前额叶皮层调节情绪反应。条件性恐惧记忆的消退通过调节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到杏仁核的抑制功能而减少恐惧的表达(Sotres-Bayon & Quirk, 2010)。本研究显示, 在条件性情境恐惧的消退阶段, 经前期女性对厌恶声音出现的预期值高于经期女性; 而在条件性线索恐惧的消退阶段, US的预期值不存在生理周期的差异, 说明经前期女性比经期女性的条件性情境恐惧反应更难消退。这可能与恐惧消退相关脑区的功能有关。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的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 同时也是高水平的性激素的受体区域(Gingnell, Morell, Bannbers, Wikström, & Poromaa, 2012)。Goldstein等(2005)的研究结果显示, 高性激素水平的经前期女性面对不可预测的刺激, 杏仁核和前额叶明显激活, 而低性激素水平的经期女性没有表现出这些脑区的明显活动(Goldstein et al., 2005)。以上研究表明, 不同生理周期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了大脑功能的可塑性(Altemus, 2006), 经前期女性增强了杏仁核活动, 减少了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活动(Protopopescu et al., 2008)。 值得提醒的是, 经前期是黄体酮和雌激素重叠的阶段, 同时, 也是经前情绪障碍的高发阶段。这可能与此阶段的性激素水平有关。Hiroi和Neumaier (2006)使用雌激素、安慰剂、雌激素加上黄体酮对切除卵巢的大鼠进行两周治疗, 结果发现, 雌激素加上黄体酮的大鼠在旷场实验时间减少, 说明雌激素和黄体酮同时使用增强大鼠的焦虑行为(Hiroi & Neumaier, 2006)。同时, 以往研究显示经前期女性具有更多的焦虑行为(Huo et al., 2007), 这与经前期女性内生的高性激素水平有关(Andreano & Cahill, 2010; Merz, Stark, Vaitl, Tabbert, & Wolf, 2013), 高水平的性激素减弱了前额叶对负性情绪的调节。 (Protopopescu et al., 2008)。因此, 本研究结果显示的经前期女性对条件性情境恐惧反应易习得难消退可能是黄体酮和雌激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有待今后性激素检测技术或fMRI技术进一步证实。

10 2023-04

【研究结果】紧急隔离期间能量带来的稳态调节

我们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和COVID-8封锁期间的现场研究中调查了19小时急性社会隔离的影响。在实验室中,我们将社会孤立的影响与食物剥夺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发现相对于基线日,当参与者同时进行食物和社交互动时,两种被剥夺状态的疲劳度和能量唤醒率都较低。在该领域,我们发现有证据表明,我们实验室的结果可能推广到现实世界中——封锁期间的急性社会孤立与更善于交际的参与者和独居者的能量唤醒较低有关。 在实验室中,我们观察到食物剥夺和社会孤立导致能量唤醒和疲劳的类似变化,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因为食物剥夺涉及直接剥夺卡路里方面的能量,而社会孤立则不然。降低能量可能是对缺乏社交接触的稳态反应的一部分(Matthews & Tye,2019),并且可能是由于过度警觉消耗能源资源的结果(Quadt 等人,2020)。Quadt 等人提出,社会孤立使人们在试图应对压力源时会扩展更多的能量,因为他们高估了环境的能量需求,导致代谢、心血管和免疫失调(Hawkley & Cacioppo,2010 年;奎德等人,2020 年)。此外,社会行为和能量的调节在许多社会物种中密切相关(IJzerman等人,2015;江东等人,2015)。例如,已经表明,与同种动物在一起可以降低其他稳态系统所花费的能量成本,例如营养调节(Koto等人,2015)和体温调节,可能通过增加环境的可预测性(IJzerman等人,2015)。尽管长期社交隔离更有害(Quadt 等人,2020 年),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相对较短的社会隔离期之后,主观能量唤醒和疲劳也会发生变化。 急性社会孤立后的能量和疲劳变化可能是长期孤立更有害影响的前兆。孤独与能量感表现出强烈的双向关系(Hawkley 等人,2010 年;霍尔德等人,2020)短暂感知到的社会孤立与第二天更高的嗜睡、疲劳和较低的能量有关(Hawkley et al., 2010)。感觉更困和更疲劳与发起社交互动的欲望较低(Holding 等人,2020 年)和较高的短暂孤独感(Hawkley 等人,2010 年)有关。社会孤立和能量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导致了一个反馈循环,其中社会孤立和孤独相互加强。因此,调查急性社会孤立的影响可以阐明孤独和社会孤立的长期影响的前兆和潜在机制,这可能证明对干预措施有用。然而,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隔离的急性影响可能与慢性影响在性质上不同,而不仅仅是在幅度或严重程度上不同(Saporta 等人,2021 年)。 在该领域,我们观察到封锁期间的急性社会孤立与更善于交际的参与者和独居者的能量唤醒较低有关。这些分析是预先注册的,没有关于这些影响方向的假设。然而,社会孤立效应对社会背景和个性的依赖与社会稳态的模型一致,因为系统的设定点不是在统一的尺度上工作,而是灵活的,取决于社会经验的主观性质(Matthews&Tye,2019)。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感知的社会支持比接受的社会支持更能预测压力事件的结果(Prati & Pietrantoni,2010 年),尤其是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Grey 等人,2020 年)。鉴于 COVID-19 封锁的独特背景,以及实验室研究是在孤独感较低和客观社会孤立的年轻参与者中进行的,在更多样化的样本和日常生活中验证我们的实验室发现特别有价值。 我们发现,与与他人同住的参与者相比,在封锁期间独居的参与者的能量唤醒受隔离的影响最大。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与某人互动,尤其是面对面互动,可能是减轻社会孤立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我们需要某人,或者知道我们以后可以与某人互动,那么保证某人就在那里可能有助于减轻日常生活中短期社会孤立的影响。最后,我们发现,尽管与社交互动的日子相比,善于交际的参与者在孤立时的能量较低,但在社交能力较弱的参与者中却没有这种效应。这一发现与之前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进行的一项研究的结果一致,在该研究中,报告在大流行之前社交活动更多的人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状方面社会接触减少的影响(Sommerlad 等人,2022 年)。 有趣的是,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能量唤醒和疲劳的变化并没有伴随着生理和主观压力或其他情绪测量的变化。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一直被被认为无法控制的情况激活(Dickerson&Kemeny,2004);然而,参与者没有报告他们在社会孤立期间的控制感变化或压力或焦虑增加。因此,尽管参与者可能发现社会孤立感到不舒服,正如他们避免这种情况的愿望增加所表明的那样,他们知道他们的孤立何时结束,这可能会增加对情况的控制。这种解释与空间心理学的发现一致,该发现表明,拥有精确的结束日期可以防止隔离的负面影响(Riva 等人,2022 年)。此外,参与者在实地研究中的孤独感在社会隔离日更大;然而,与他们互动的日子相比,他们对社交接触的渴望减少了。虽然与我们的预测相反,但这符合对孤独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它与减少的社会接近行为有关,可能是因为孤独的人将他们的社会环境解释为更具威胁性(Cacioppo&Cacioppo,2018)。 该研究有一些需要考虑的局限性。尽管我们的实验设计使我们能够高精度地隔离社会孤立和食物剥夺的影响,但这可能以牺牲生态有效性为代价。如果在基线条件下,参与者亲自而不是远程进行社交互动,并且可以自由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如果社会隔离期更长,则隔离后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发生更强烈的变化。与孤立相关的其他因素,如无聊,可能在影响能量和疲劳方面发挥作用。我们的事后中介分析表明,无聊只是部分介导了孤立对能量和疲劳的影响。这突出表明,未来的研究将需要仔细区分无聊的影响与孤立的影响。由于我们的实验室样本仅由女性组成,因此研究结果不能推广到男性。然而,在实地研究中,我们的探索性分析表明,性别与任何结果无关,并且与一天的类型无关。鉴于最近的证据表明慢性孤独对性别相关的神经生理学影响(Morr 等人,2022 年;Spreng 等人,2020 年),未来的研究将需要测试急性社会孤立对男性和女性能量和疲劳的影响,以确认这些发现的普遍性。值得强调的是实地研究的相关性,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发现效应的因果关系。有可能更多善于交际的参与者决定在他们感到精力不足的日子里避免社交互动,而不是缺乏导致低能量的互动。虽然这些可能性并不相互排斥,但我们的实验室研究为后一种解释提供了证据。今后的经验抽样研究可以使用事件条件记录方法,以帮助阐明这些影响在实地的方向。最后,在实地研究中,一些参与者可能选择了独处,当积极选择时,独处的时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后果(Nguyen et al.,2018)。 总而言之,我们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和COVID-19封锁期间的现场研究中比较了短期社会隔离的影响。在这两种不同的背景下,我们发现社会孤立对人们能量的持续影响,在实验室研究中与食物剥夺的影响相当。这表明,降低的能量可能是对缺乏社会接触的稳态反应的一部分。了解社会孤立的短期影响可能有助于阐明社会孤立长期影响的前兆和潜在机制。

10 2023-04

【研究结果】孤独对幸福感有害的原因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的人以特殊的方式处理世界,这可能导致经常伴随着孤独的被理解感降低。换句话说,我们发现非孤独个体在神经反应方面彼此非常相似,而孤独个体彼此之间以及与非孤独的同龄人非常不同。即使在控制了个人的社会联系/断开的客观水平(特别是他们的朋友数量)、人口统计变量和参与者之间的友谊之后,我们的结果仍然显着。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孤独的人可能会以与同龄人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这些发现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主要被与自己不同的人包围可能是孤独的危险因素(即使一个人经常与他们交往)。 反应更相似的大脑区域包括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楔前叶、腹外侧前额叶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颞上沟、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和伏隔核。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这些区域——特别是那些属于默认模式网络的区域——观看视频时的类似神经反应与理解和解释叙事的相似性有关(Finn 等人,2018 年;Nguyen 等人,2019 年;耶舒伦等人,2017)和友谊(帕金森等人,2018 年)。我们发现,即使在控制了客观的社会联系/脱节、人口统计学相似性和参与者之间的友谊之后,这种模式仍然相似。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的人以一种与同龄人和彼此不同的方式处理世界。未来的工作可以通过使用行为实验和语义分析来进一步测试这种可能性,以检查孤独个体解释的哪些方面特别特殊。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在孤独的个体中观察到的特殊处理是孤独的原因还是结果,但相关的缺乏共同理解可能会导致实现社会联系的挑战。即使在控制了个体的朋友数量以及二元组中的两个个体是否是彼此的朋友之后,这些效应仍然存在,这表明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孤独的人不太可能有朋友或非孤独的人更有可能成为彼此的朋友的结果。相反,我们观察到具有高度孤独感的人 - 无论他们的客观社会联系数量如何 - 更有可能具有特殊的神经反应。客观和主观社会联系/脱节的程度也可能随时间而波动,而时间又可能影响或受个人特质处理世界的程度的影响。未来实现纵向设计的工作可能会进一步阐明这些关系的因果方向。此外,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社会脱节的主观感受,从而关注个人自我报告的对社会脱节的看法。未来的工作是将自我报告的社会脱节测量与相关情感和行为现象的测量(例如,基于结构化访谈或同伴或家庭成员的报告)相辅相成,可能会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收集了数据来表征两个不同时期的主观和客观社会联系/脱节。这种差距发生在个人生活中特别重要的过渡时期(特别是参与者在大学的头几个月)。我们在18月至21月期间获得了功能性MRI数据和孤独感测量,而在<>月和<>月期间收集了社交网络调查数据。尽管两个数据收集之间的时间间隔很小,但未来测试同时和/或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获得的神经相似性、主观社会连接/断开和客观社会连接/断开措施之间的关系的工作可以丰富我们对这些变量如何相互作用和随时间变化的理解。此外,我们的研究样本包括年轻人(特别是<>至<>岁之间的大学生),大约三分之二的参与者是女性。未来关于非大学社区孤独与神经相似性之间关系的工作可以帮助阐明我们在这项研究中观察到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到其他人群和社会背景。 我们的发现与最近的建议相吻合,即默认模式网络是一个“意义制造”网络,它将有关个人环境的外部信息与他们过去的记忆和知识的现有内部信息相结合(Yeshurun 等人,2021 年),并且发现孤独与默认模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差异有关(Spreng 等人, 例如,孤独与默认模式网络中灰质体积的更大变化有关,这表明孤独个体的默认模式网络结构比非孤独个体具有更大的特质。我们发现,在默认模式网络的区域,孤独的个体对视听刺激具有特殊的功能性大脑反应,而非孤独的个体彼此非常相似。因此,我们的发现进一步加深了对默认模式网络特性的进一步洞察,这种特质可能是孤独个体的特征。 孤独个体有哪些类型的特质思维过程?先前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说明哪些思维过程可能导致孤独个体神经反应的特质。在我们的研究中,孤独的个体在构成大脑奖励系统一部分的皮层下区域(如左伏隔核)和外侧后顶叶皮层区域具有较小的ISC(Corbetta&Shulman,2001)。).因此,一种可能性是,孤独的人在与同龄人相同的情况或场景中找不到价值(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关注情况的其他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偏好、期望和/或记忆的差异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如何关注和解释刺激。这可能会导致一个强化的反馈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孤独的人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不同,这反过来可能导致实现社会联系的进一步挑战。事实上,在最近的一项研究(Courtney & Meyer,2002 年)中,更大的孤独感与自己与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其他人之间的神经表征相似性降低有关,这表明孤独的人认为自己的方式比不孤独的人更不同。孤独的人和他们的同龄人在如何处理世界方面存在特殊差异,这可能会导致一种缺乏共同理解的整体感觉,这种理解往往伴随着孤独。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以不同于自己周围的人的方式处理世界与孤独有关。这些发现反映在孤独个体在大脑区域中的特殊神经反应中,这些神经反应与对事件的共同解释,注意力导向和奖励处理有关。此外,即使在控制了客观的社会脱节和个人之间的友谊之后,这些影响仍然显着。因此,被与自己不同的人看待世界的人包围可能是孤独的风险因素,即使一个人经常与他们交往。

10 2023-04

“我想抬头看妈妈哭”下|2+1训练笔记(3.22)

家里没有链接和温度 家庭温暖的缺失 这个家庭里的妈妈本身的情绪就很不稳定,有抑郁表现,丈夫承接不了她的情绪,她便把满腹怨气都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严厉,还打孩子。孩子当初跟她提过几次自己的病情,她都没放心上。她也看不到孩子和丈夫的变化,满眼全是问题,有“受害者心理”,孩子稍微有点变化,稍微有点支持,她一句话又把孩子打回原形。 爸爸的缺位形成了这个家庭的“丧偶式婚姻”。父亲木讷,从来只会否定,木头一样无法承接情绪,无法表达情感,不管孩子,对孩子学业要求很高。更糟糕的是还当着孩子的面打妈妈,让孩子非常反感抵触。 二胎妹妹出生后,这个孩子(老大)更不稳定。父母有二胎后,不但没有关心老大,忽视她,还对她高要求,暴力打骂她,把负面情绪都发泄到她身上,这个孩子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所以这个小女孩,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谈恋爱,从二年级到六年级总共谈了12个“小男朋友”。因为她太缺爱了,一丁点都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就极力想在外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 因此至关重要,父母一定要接受心理辅导,修通夫妻关系。让妈妈充分表达怨气、让爸爸充分表达歉意,双方才能够真实地看见彼此、拥抱彼此,一起支持到孩子。 感受性的封闭 这个孩子情感淡漠,脱敏,感受性封闭,内心情感压抑,因此她经常会自伤来让自己“舒服”一些,“轻松”一些,“释放”一些,“释怀”一些。 孩子难受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尤其是爸爸妈妈一争吵一打架,她就想拿刀。她拿刀不是伤害妈妈,也不是伤害爸爸,而是伤害自己。很多时候夫妻的争吵会让孩子觉得她不够好,这些都是由于她造成的。 孩子自己哭不出来,生活中和妈妈一起看电影,就看着妈妈哭;咨询中几次她的抬头反应,也是因为妈妈的哭泣。她看着妈妈掉眼泪,会有“舒服”的感觉,跟划伤自己时候的感觉有点类似,好像妈妈能哭出来,她也会舒服一点。 这个点上有孩子的“投射行为”,就是其实是她想哭,但是她哭不出来,而妈妈哭出来了,孩子心里边就会稍微舒服一点,好像是妈妈在替她哭。孩子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部分,放到了妈妈身上,让妈妈的行为来替她,让妈妈来替代她哭。 一开始王老师试图让孩子和妈妈做链接,但是这样病理性很重、脱敏厉害的孩子,要促成她与父母的链接,太难了。于是王老师就转到了探索孩子如何看待妈妈哭的这个行为上,这是孩子内心的投射,把它呈现出来。 孩子情感隔离太久了,她的感受性并不强,王老师想促成她与父母的链接,没成功,孩子不能碰妈妈的手。后来王老师就试着促成她和外物、外部他人的链接,让她用手去体验桌子的“凉”,让她和咨询师握手,去感受咨询师手的温度和力度。 我们要让孩子能够觉察到,同时让她对自己有信心:虽然你和父母暂时建立不了情感的链接,但是你有能力去跟一个陌生的咨询师、陌生他人建立链接,建立关系,有能力去跟这个世界做更多的接触。感受性开启后,就可以把感受到的、体验到的表达出来,并做出相应反应,这样就不会压抑,不会难受,不会只有靠伤害自己才能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 这种极端的孩子,一旦他的感受性被开启,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这些感受性而留住他的生命。我们会看到很多孩子冲动地跑到楼顶,正要做出极端行为的时候,一下清晨的太阳出来了,当他看到阳光、感受到光照的时候,突然就有感觉、有感受了。当这些孩子有极端行为的时候,有时候会因为他和外界的这种接触,他的感受性被激发出来,可能就会保住他的生命。 孩子觉得不真实 这个家庭里的父母学习训练了王老师的2+1课程以后,有了很大的改变,连孩子都承认父母变化很大,关系融洽很多,让她找到“有点家”的感觉,温暖许多。 但孩子依然会表达“有时候还是会希望他俩分开”“有时候会希望他们再打一次”这样矛盾的心理。因为她觉得不真实,觉得父母不是真的好,孩子时刻带有的是怀疑,时刻带有的是不真实,时刻她得想一想,父母还会不会再打架。 所以家长不要急着期待我已经改变了,爸爸妈妈都好了,孩子立刻就会改变——孩子可能会反复,孩子可能会验证,孩子可能会试探,孩子可能心里面有担忧。家长一定要记住这个就是孩子最真实的感受,所以要持之以恒地改变,持续性地成长才行。 我们建议这个孩子和父母一定还要接受心理辅导。王老师在调整他们的家庭模式,但父母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明显改进,短期内孩子对父母还是脱敏的,因此还需要先把孩子所拥有的“资源”找好:第一个是咨询师,第二个她和她的朋友能见面能去爬山去活动等等。这些资源找到了,就可以搭建出一个很好的保护体系,加固她的支持系统,避免孩子出意外,避免她再出现极端行为。

06 2023-04

“我想抬头看妈妈哭”上|2+1训练笔记(3.22)

2023年3月22日(案例总结) “我想抬头看妈妈哭” 今天这个案例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初中学生,患有抑郁,焦虑,有很多冲动的极端行为,伤害自己,甚至有自杀的一些表现。面对父母她呈现的是一个极度脱敏的状态,情感非常冷漠,在家庭里很难建立起关系。 她的父母跟着王老师的2+1课程学习训练了一段时间,变化很大,关系也融洽很多,小女孩表面上也一直在说爸爸妈妈改变了很多,但是依然会出现冲动的极端的行为。这样一个情感淡漠,又处在中重度抑郁的孩子,父母带着她来到了我们2+1的公益心理辅导的现场。 孩子极度压抑而不能表达 咬嘴唇,吞咽 这个孩子话很少,说着说着就开始吞咽、咬着牙、咬着嘴唇、越咬越紧。虽然她解释是因为“嘴上有死皮”,但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压抑”的表现,说明她内心里可能有恐惧、有害怕、有委屈、有愤怒,但是她不敢说。 你的孩子在他难受的时候,能不能在你面前表现出来,会不会直接说出来?如果他不说出来,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多数孩子会吞咽,会咬嘴唇。长期维持这样对呼吸、对情绪、对自我的压抑和抑制,通常会导致抑郁和焦虑,躯体上也会感到胸闷和气短。这样的模式如果固化时间久了,势必会加重孩子的抑郁和焦虑,加重他的心理问题。 因此如果孩子在跟我们互动的过程中,有频繁咬嘴唇、吞咽的动作,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说出来。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害怕,父母可以走过去轻轻拍拍他,告诉他“不着急,你慢慢说,妈妈/爸爸在听,没事的”。 说话声音很轻 抑郁孩子的声音都相对低沉,没有力量,不像正常人说话那样声音是上扬的、高涨的,所以我们和他交流的时候,我们的声音也不要太高涨。声音以三声、以圆润为主,说得慢一点,声音低沉,稳定一点,孩子更能接受。 这个孩子的声音气息很小,王老师坐在她的对面,听起来都很费劲。但我们不能要求她大声一点,而是得去配合她,与她同频。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上,这个叫做in between,“在什么之间”,它指的是一种关系上的、对话中的同频:不仅表现为能理解对方,理解到他说的话,而且你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和他也是同一个状态。 因为这个孩子的能量太弱了,后面王老师还搬了一把小椅子到她跟前,坐低了。家长们要记住,在跟你的孩子聊天的时候,一定坐的位置不要比他高,而是要比他低一点。因为抑郁的人通常的能量状态、心理状态都比较低落,尤其是头会埋得很低,如果要和他有些对视,有些互动,就要坐得低一点,他才更容易去接纳你。 伴有幻听、幻视 这个孩子的情况还是挺严重的,出现了幻听,甚至伴有幻视,很多抑郁/双相的孩子也有,临床上称之为“精神病性的抑郁/双相”。 但是这样的孩子不一定给他定义为“分裂”,因为其更明显的症状是“抑郁”或者“双相”,不是分裂、被害妄想、被监控。幻听、幻视只是抑郁、双相发展到比较严重程度时伴随的精神病性症状。 这个孩子的幻听是听到别人指责她,频率还很高,这个部分是明显的抑郁孩子会听到一些声音,比如别人针对他、指责他、骂他、说他,实际上还是一个“自我否定”。她的幻视是偶尔看到地上有两条蛇。 冲动、极端行为 这个孩子的胳膊、腿、后背,全身都是自己拿美工刀划伤、割伤的伤口,有几处伤口还特别深。除此之外她还有吞药、上楼顶寻短见的行为,这个小女孩的症状是比较严重的。 5.情感淡漠、脱敏 这个孩子的情感极为淡漠,脱敏很厉害。孩子自伤在医院,妈妈抱着她哭了三回,孩子没反应;她一岁多的妹妹被食物卡得脸色都变了,她也只是在旁边笑;咨询过程中母亲几度哭泣,孩子也只是抬头看着她,没有太大反应;爸爸妈妈抱在一起哭,她只感觉“跟个笑话一样”。 孩子为什么没有反应?一个源于她本身的疾病,会出现情感上的淡漠;另一个是她其实很早就对父母失去了信心,很早就对父母失去了情感,这么多年她的情感早就被隔离了。当初孩子自己提出想看心理医生,爸爸竟说“没什么病,打一顿就好了”;妈妈长期忽视孩子,打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以前父母没有心疼她,现在才开始心疼,她却已经感受不到,麻木了。

06 2023-04

【转载】佑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美丽黄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预防听力障碍,共享美好时代!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实验学校的心理教师在心理辅导室和学生一起摆放沙盘。 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的话题登上热搜后引发网友持续讨论:“为什么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而此前,胡鑫宇事件更是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 “抑郁情绪,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但是抑郁有什么具体症状表现,该怎么察觉,这需要专业鉴别。在这方面,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是有所欠缺的。”北京景山学校心理教师毛敏告诉记者。 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听到孩子们的呼救,减少悲剧的发生?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共同寻找答案。 对求助信号的认知—— “抑郁”常被提及,但大众对其表现并不熟悉 “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这在不少心理科医生看来是一件重要的事。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不干预,后果显然不同。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抑郁”这个词经常被大家提及,但大众对抑郁、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不完全熟识。 作为家长或老师,该重点关注孩子的哪些表现?一线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通常会在学生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信号”时给予更多关注: 学业信号:学习成绩突然或持续下降;上课注意力涣散;经常不交、迟交作业;过分要求教师的时间和注意力;作业(作文)内容异常;网络或手机成瘾,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生理信号:外表变化明显,如突然消瘦,着装变邋遢,不讲究个人卫生;饮食、睡眠非常态;易疲劳;做事心不在焉;说话含糊不清、无逻辑;行为怪异,脱离现实;出现幻觉或妄想。 心理信号:正在遭遇家庭问题、人际挫折或适应困难等;自我暴露出个人情绪不良或精神危机等;对事件的反应与他人相较不太正常;过多哭泣或过分恐慌;易激惹;语言暴力;异常冷漠;该生周围群体表达出对其在意。 安全风险信号:无缘无故的怒气或敌意;肢体暴力;暗示或直接威胁他人;作业、试卷中表达出强烈的无望感、愤怒、无价值感、隔离、绝望、自伤自杀想法或行为;跟踪别人或骚扰别人。 “当然,也会有心理测评,但测评只是一个参考,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学校心理老师对心理问题没有诊断权,这些都需要专业医生的介入。”毛敏介绍,心理健康问题有几个易发期,比如升学时期、毕业前夕、考试前后,以及学生在成长中出现重大生活事件时等。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专题报告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不管是老师还是我们家长本人都要提高警惕,不要认为这些心理疾病或者抑郁焦虑情绪离我们很远,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患有这些疾病,哪怕到不了疾病的程度,也有可能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困扰。这一点还是要引起重视、引起警惕。”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治疗师刘彦茹表示。 “有些孩子有自杀的念头,甚至付诸行动,但仍然不敢向其他人寻求帮助。”刘彦茹认为,“孩子没有发出声来,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有意识主动关注这些孩子,看他们是否跟其他人表现得不太一样,或者跟他原来的性格明显不同,问问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解决不了,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 对心理疾病的认知—— 心理疾病可以治疗,无需讳疾忌医 “七八岁的孩子说自己情绪不好,不开心,想找心理医生。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在开玩笑,每天都吃饱喝足的,哪像有抑郁症。”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医师刘华清感慨,家长无法识别,随口否认可能无意间忽略了孩子正处于痛苦之中。 在日常的门诊中,刘华清明显地感受到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前多。他提醒家长,一定要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不批评、不指责,要接受、理解孩子的痛苦。 在校园心理咨询中,孩子通常有哪些心理问题呢? 毛敏介绍,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一般适应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本身的发育水平不足以应付小学学习。有一二年级学生存在注意力缺陷,被医院诊断为多动症,阅读障碍和书写障碍等问题孩子;一类是没有养成良好规则习惯,自理能力相对薄弱。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逐渐增多。“初中阶段,是情绪管理、人际交流、网络使用、学业问题。到了八九年级面临中考,学业问题就较为突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普遍问题是学业焦虑、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方面,这些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毛敏补充。 “在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家长配合的时候,有时候会受到阻碍。”毛敏直言,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同学会不会对他有看法,会不会影响他和同学的交往。同时,孩子会不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从而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寻求心理治疗,存在很多现实性的困难,如选择什么样的机构或医院,以及费用、时间等问题,这也让个别家长不能及时顺畅地寻求专业的帮助。 作为心理老师,通常能为学生提供一般发展性问题的心理辅导,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前往医院,去做诊断和治疗。这样,孩子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尽早恢复健康。毛敏告诉记者,受益于医教结合的联动机制,北京景山学校所在的东城区教委和安定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实施医教联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绿色通道。 “也有些家长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病,尤其是精神心理疾病,好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孩子生病了,家长有深深的挫败感。”刘彦茹告诉记者,“有些人还对精神心理疾病存在歧视,有污名化现象。我们需要做些科普,让更多人知道,就算真的有这个疾病也是可以治疗的,不用讳疾忌医。” 理解成长,细心观察—— 以更科学教育理念,给予孩子更多爱与陪伴 刘华清直言,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们虽然不愁吃喝,但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能比父母童年的生活环境更复杂。与此同时,很多年轻的父母们并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在教育理念上仍然延续着自己父辈的观点。于是,“问题”青少年浮出水面。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实验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给学生们上心理团体辅导课。 唐倩云是湖南省祁阳一中的心理教师。她所在的学校建有标准化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每天至少有两名老师值班,在固定的值班时间,接受学生的课间预约和电话预约。 “应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教师一般以心理课为基础,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少数学生无法解决则预约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心,心理教师引导学生看到问题,并且从自身寻找力量去解决,而超出能力范围的心理疾病,会与学生及家长及时沟通,建议转介至专业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治疗。”唐倩云说,“不过,从我跟其他基层学校的同行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基层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依旧受限,专职的心理教师会被调去上语文数学课程;有部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导致心理教育逐渐边缘化。” 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家长确实要反思,不应单方要求孩子优秀,还要时刻传达给孩子一个理念,那就是:不管孩子怎样,父母都是爱他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来找父母寻求帮助;如果父母解决不了,再一起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这个家是港湾。”刘彦茹认为。 “父母要有积极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家长要用更科学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陪伴和支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和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健康的心理并不是过度保护出来的,而是在探索和尝试中磨炼出来的。”毛敏认为。 来源 | 光明日报客户端

06 2023-04

【转载】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 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 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 第五条 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各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存在普遍规律的同时,不同的儿童在发展的速度、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养育者需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越是早期的发展阶段,对一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就越大。如果儿童的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缺乏社交,将不利于大脑发育,阻碍心理成长。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惩罚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科学引导。养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成长。养育者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导,又不要急于干预。在儿童发展中,有些“问题”其实是常见的过程,会随着成长逐渐消失。养育者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要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 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达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老年痴呆主要症状包括:记忆退化乃至影响生活、难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务、难以做出决策、言语表达出现困难、性格发生变化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早期发现老年痴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要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有益的户外运动、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等。 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减压方式看起来当时能够舒缓心情,但弊大于利,是不健康的减压方式。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虽然当时可能带来心情的缓解,但是也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问题。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的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

03 2023-04

【转载】中国青年网: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举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近日,以“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在京举办。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陈喜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党委书记孙向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傅小兰研究员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陈喜庆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注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大量有关“心学”的内容,可以为深化当代心理学研究提供滋养。   孙向红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文化自信”,对心理学理论研究要坚持“创新发展”。回望心理学百年学科发展,成果丰硕。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服务不仅有巨大的社会需求,也面临许多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方面的挑战。在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方面,要坚持“联系实际”,坚持“传承、融合、对话、创新、”的宗旨,促使后现代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进而探索构建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致力于服务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建设。   傅小兰说,后现代心理学这种“放下专家的角色”“尊重当事人自主性”“与当事人合作对话”等回归人性和人文的风格,是现代心理科学特别有价值的补充和升华,也是一种宝贵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论坛现场。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三智书院承办,中国文化书院作为学术支持,晨星项目特别资助。论坛共进行了18场深度研讨与对话,300余位嘉宾参加现场论坛。其中,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史占彪教授主持下,刘正奎、董海涛、沈宣元、张亚红、孙秀丽等专家围绕“新时代青少年成长与教育的挑战”展开专题对话,并探讨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的融合发展,以合作的理念、对话的方式为青少年心身健康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参加论坛的部分嘉宾。   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自 2013 年创办以来,坚持“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理念,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融合创新的专题论坛。(主办方供图)

31 2023-03

【转载】今天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为了提升公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 传递科学的疾病知识及治疗理念、 同时提高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水平, 自2015 年起, 世界双相障碍协会和国际双相情感障碍基金会 联合发起将每年的3月30日设立为 “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今年3月30日是 第8个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169年前的今天, 画家梵高出生, 他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双相障碍患者, 这也是世界双相障碍日定在这一天的原因。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俗称躁郁症。 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抑郁和躁狂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发作间歇期症状可完全缓解。病情发作时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产生带来不良影响。患者首次发作通常是因为应激生活事件(例如工作、学习失利,失恋,家庭变故等)。 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01 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 02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成为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双向情感障碍常见疾病状态 Part 1 理性对待(轻)躁狂发作 如果说人的情绪是一片海洋,开心就是海里时不时腾起的浪花,有起有伏;那轻躁狂就是涨潮,是海平面整体的上升,而躁狂则是海啸,严重程度不言而喻。 躁狂发作的典型表现就像“开挂”,能量条全面提升, 1、体现在情绪上就是高兴,莫名兴高采烈; 2、体现在思维上就是想法变多、反应变快、话多; 3、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活动多、与人接触主动积极、特别乐于助人或者维护秩序、有很多计划要实施、喜欢寻求刺激,比如超速驾驶; 4、体现在生理需求上就是食欲增加、睡眠需要减少等。 严重的情况还可能会有认为自己有特殊能力和身份的夸大想法,或者能够听到神的旨意的幻觉体验。 轻躁狂的程度比躁狂发作要轻,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根据现行诊断标准,最短也要连续4天才有诊断意义。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轻躁狂发作的表现,请观看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第59集最后5分钟,佟掌柜吃了千年人参以后的状态。 Part 2 抑郁“火葬场”是怎样的体验? 除了(轻)躁狂发作值得关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还会经历程度不等的抑郁发作。抑郁发作对应的就是能量条的降低, 1、体现在心情上就是高兴不起来、没有兴趣、没有活力; 2、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脑子反应慢、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话少、自卑; 3、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不愿意活动、不愿意社交、无法完成工作; 4、体现在生理需要上就是没有食欲、睡眠障碍等。 严重的情况会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也可能产生妄想和幻觉。 相比于单纯抑郁发作的患者,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可能出现出更多思维和行动的抑制,或更易激惹、或有更多的自杀自伤行为、或单纯抗抑郁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 Part 3 发作可以更多样 除了各种程度的(轻)躁狂或抑郁发作,双相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发作形式,就是混合发作。能量水平不稳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高中有低或者低中有高。不同的发作形式相互组合形成一个“光谱”——双相情感障碍谱系。细心的患者可能还会发现有时候季节变换或者光照强度不同也会引起发作,因此,要养成观察疾病变化并且记录的好习惯! 双向情感障碍的治疗 一般疗法 专业诊治 提高识别率,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5-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或以上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其中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 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的难以识别,对于轻躁狂状态常被患者感受到抑郁缓解或作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和具有自我协调的心境状态,故轻躁狂患者极少自发报告这种情况,那么这时家庭成员的细致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 警惕这五个征兆! 注意,出现这5个征兆要警惕了! 1 ---容易激惹 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例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 2 ---强制性哭笑 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这是在脑器质性时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 3 ---情感脆弱 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感到悲伤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 4 ---病理性激情 是指突然发生的、非常强烈但又短暂的一种情感障碍。它与情感爆发的不同之处:其表现为冲动、伤人、毁物等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的行为,多半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遗忘。 5 ---其他症状 常常伴有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的症状,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若出现以上征兆时,要提醒十二分精神! 及时寻求专业意见 转自:腾讯网

30 2023-03

【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时代中国心理学的新使命

心理学在国家发展、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繁荣与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众的心理需求逐渐成为显性需求,且这种需求日益丰富。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为新时代心理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在为心理学发展创造新机遇的同时,也赋予了心理学工作者新的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心理学工作者应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关注现实问题,秉承学科本质属性,发展学科新内涵,更加关注人类福祉,以助力实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践行心理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宗旨。心理学研究成果既可以为民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高民众幸福感、培育积极心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风险与危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防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让政府决策更为科学理性。   第一,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至关重要,心理或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更深层次的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帮助人类获得幸福与发挥潜能的科学,主要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让人类得以积极、充盈、幸福以及繁荣所需要的心理因素。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认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要心理状态。研究和实践证明,面对疫情,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升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助推民众追求卓越、充分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帮助民众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幸福生活,形成更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助其追求有价值感、意义感和幸福感的人生。后疫情时期,心理学工作者应大力使用积极心理学原理与技术帮助人们重塑积极心态,提升心理韧性,实现创伤后成长。   第二,重视心理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新时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专门提到“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列为重大行动之一,其目标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减缓心理疾病上升趋势”。这彰显了心理健康服务的巨大价值与前景。因此,保障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新时代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使命之一。   提升民众心理健康素养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赋予心理学工作者的新使命。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的,疫情让世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后疫情时期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让建设健康中国更加任重道远。心理学工作者应关注疫情可能造成的大范围创伤后应激综合征问题,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心理健康文化,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与教育,着重提升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全社会大众科学、理性地对待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减少心理问题的污名化。一方面,倡导民众要同等重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让“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的新健康理念入脑入心,增强“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学会运用科学心理学原理与技术调整心态,比如合理情绪ABC理论、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表达性书写等实用的自助式心理技术,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另一方面,要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与教育工作,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要针对心理问题人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让其早日康复,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第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理念,其核心是“人”的问题,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及行为规律和特点,重点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目标是预防和消解不同主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在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优势。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尊重人民的心理需求与诉求,遵循并运用心理规律,尤其是基于我国国情与文化的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心理规律。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还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研究发现,使用“助推”的策略能够促进个体行为改变,其核心理念是“通过重塑人们的行为决策情境来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让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健康、更富有、更幸福,这为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应用“助推”思想,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等“促进”策略,能够以低成本而高效率的方式来诱发、引导和维持公共健康行为改变,从而进行精细化社会治理,这种现代化的治理方式能够通过“由心而治”来实现社会治理效果的“入脑入心”。   实践证明,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是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即“善治”,进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家对于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为心理学服务社会治理提供了战略机遇,也是时代赋予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新时代心理学工作者应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注意疏导社会心态失衡等问题,引导和培育积极社会心态,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近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围绕社会治理的相关问题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尤其是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把加强应对新冠疫情工作中的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工作纳入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有效开展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为人们戴上“心灵口罩”,减轻疫情所导致的心理伤害,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彰显出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领导下,与多部门协同组织成立的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汇聚了以全国高校为主的心理专业力量,致力于为民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在帮助求助者平复情绪、纾解焦虑、提供自我减压建议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心理支持作用,增强了民众的心理免疫力,其援助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后疫情时期,心理学工作者应积极整合资源,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完整功效,创建“数智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实现社会风险实时预警,预测社会心态发展趋势并有效引导网络舆情走势,实现“实时观测、态势预测、精准干预一体化”,助力数字化、精准化、精细化、智慧化社会治理,深度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民众心理与社会心态服务于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20ZDA07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27 2023-03

为什么说不能把孩子送去“军训”夏令营

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不听话,我的孩子天天沉迷手机、游戏,他都要废了,我把他送到军训的夏令营行吗? 这是我听到把孩子送去军训夏令营最多的原因,很多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那儿去,能够改掉孩子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孩子做事拖延,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孩子不听父母的话。 但是这样做对吗?从我的角度来看,孩子出现问题,有可能不是一个习惯问题,它更多的是一个心理问题。 应对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和方式是减少刺激,但是家长却把孩子送到这种军事化的军训夏令营,每天吃不好,喝不好,住不好,还有很强的这种运动很高的要求和标准,孩子他一定是适应不了的。 之前看到一个案例,孙先生暑假把11岁的女儿送到了河北军尚少年军校基地的夏令营中。不过才去几天,就听说女儿被暴力殴打。赶到训练基地没想到大门都进不去,只有报警求助。将女儿带回家后,孩子闭门不出,最后请来心理医生,从警方那里才了解到更多细节。 对于孩子来说,去夏令营后生活的方式和状态可能有短暂的改变,会听家长的话会服从家长的指令,但是对待孩子就像弹簧,你按一下,他就会往下低一点,你按一下,他就会低一点,但是,总会有一天,他会反弹的,你的每一个命令对你孩子都会是一种刺激。你想想,你孩子本身就睡不好,到那个地方陌生的环境,高压的训练,严厉的老师,他睡得更不好了。 另外,孩子本身他可能就不愿意运动,但每天那种高强度的训练,对于他来说就是刺激。你孩子本来可能他就不愿意去说话,他就有点社交的回避,所以你把他放进去,他心里就会更恐惧,所以把他送到那儿去,他自己承受不了。 标准是对军人的,不是对孩子的,更不是对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的。所以爸爸妈妈,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更多的是陪伴,是心理问题的干预和辅导,而不是军事的训练。

24 2023-03

父母如何认可和关注孩子(下)|2+1训练笔记(3.8)

调整父母的情绪状态 父母的情绪状态影响孩子。 家长回到家看到躺平的孩子:唉声叹气、表情凝重(嫌弃)、愁眉苦脸、抱怨不止,“你咋办呀,你又在玩游戏,愁死了,你怎么还在玩游戏啊,什么时候是个头呀,就没一天高兴的。这么大了又玩手机,什么时候停啊,咱能不玩了吗,怎么就这么喜欢这个手机。你准备躺到什么时候…” 孩子的反馈:烦,关门不理,躁狂愤怒“你闭嘴!”,情绪低落。 父母的低落、抱怨、愤怒,都会带给孩子一个深深的感觉:父母对他的嫌弃和厌恶。 此时孩子可能不会理解父母的“无奈”。 家长不要想着让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反过来理解你,孩子此时的理解有时候反而是个“病理状态”:比如,有些抑郁的孩子总觉得对不起父母,觉得不配。 等他病好了,就能体谅和理解父母。 ×家长不要一激动就说“孩子,你理解理解爸爸妈妈,你看看我们都为你做了什么!”父母自己说着说着先着急了,情绪先不受控了,所以孩子不敢向父母表达情绪。 父母的嫌弃和厌恶会刺激到孩子,即使努力保持笑容,也很虚假;这会让孩子永远好不起来。孩子稍微有点动力出门,首先看到的是父母,他刚要出门就把他唉声叹气回去了,一下就把能量压回去了。 家长要在认知上告诉自己:“孩子的状态是暂时的,不能因为孩子把自己拖垮”。 父母可以内疚、可以自责,但是自责要有限度。 “自责”是一个过程,是要有个痛苦的体验,是要有付出的,要有感同身受,体会到孩子的苦。 但,父母不要内疚、自责太久,要去行动去改变,积极应对、积极努力,要有坚定的信心,先调整好自己。 要相信物极必反,触底反弹,接下来就是好日子。 父母的抑郁、焦虑、担心,除了是对孩子的“诅咒”以外,也是对自己的不原谅(这一点容易忽略)。 父母不原谅自己,就不能够托起孩子;不原谅自己,就会认为孩子还没好;如果孩子太快好,就会觉得惩罚自己还不够。 如果父母每天看到孩子都自责,就会极力讨好孩子;孩子就容易活在“疾病获益”里,不敢好起来。孩子一旦好起来,×父母就开始:“哎哟孩子,你明天上学哦,你再歇歇吧,我觉得你还不太行”。 父母潜意识不原谅自己,就要找一个借口。如果孩子好了,父母就没法自责(自责获益),就释放不了自己的焦虑。 双方一旦都疾病获益,调整就难。一方要先改,另一方势必会改变。 父母脸色凝重,“过度融合”的孩子就会看父母的脸色和表情。 孩子每看父母的表情,潜意识就像在照镜子看自己,“我有这么差吗?我有这么不堪吗?我是有多不好?”孩子本身就有社交回避/封闭/否定/难受,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脸色和状态再不好,就会雪上加霜。 孩子社交回避,不能和同龄人一块玩,就是因为他每到群体里就像在照镜子,他看到的不是别人,是自己。他回避的不是某个(类)人,他潜意识回避的是他自己。他看到别人的表情、别人的动作,就觉得自己不好。 因此,王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轻松,微笑/表情/语言/声音,都给他一个很松弛、很安全的状态。越和他说生活化的东西,他越容易开放。同时王老师也在评估双方的关系,是否适合深入切入。 家长和孩子修复的第一步:孩子能够敞开心扉,有关系上的改善。然后再把他的需要、他的责任一点点还给他。 注意:不要一下子丢他,他会被压垮。要一点点、慢慢还给他。 比如,孩子说很喜欢被人“牵着鼻子走”,什么都不去想:说明他不愿意为自己负责任,还是依附、依靠。 同样,反过来,父母面对孩子,也是照镜子。 孩子出问题了,家长去单位、去见朋友,也会有点紧张,不放松。其实也是怕照见自己。 家长要有信心,有力量,相信孩子一定能好。 不配感——无法表达真实的自我 不配感:不配好的关系、不配好的生活、不配好的朋友、不配好的称赞。 “不配感”是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孩子经常会出现的点,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影响正常生活,尤其影响社会功能,没有办法和人很好地相处。 我不配——“我不好,我没有办法接受好”。他人对我的好/称赞/鼓励,带给我的是压力,没法直面;反而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抵挡他人的好/他人的赞美: 有应激反应:夹着肩膀,连连挥手,特别紧张,说“没有没有”。感觉到好可怕,有压力。我不听,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愿意面对压力,大脑“合理化”机制,不接受赞美:你不是在夸奖我,而是在嘲笑我,对我有企图,你是故意的,根本不真诚。“不配感”让他人的表扬有压力;为了应对压力,只好用自己的大脑去改变对他人赞美的认知,这样就会让我觉得不是赞美,就没有压力了。 别人行动上对我稍微好一点,我就带着深深的“负罪感”,就要讨好你,把你看成我的恩人。你说什么都会按着你的要求做,但却不敢接近你。 比如,有个女孩长得很漂亮,但是内心里有极强的不配感,就找了个不太好的男朋友。 这是暂时的状态。不配感的女孩子潜意识在“利用”这个男朋友:这个阶段需要有这样一个人,陪着她建立关系,她需要陪伴。 当孩子慢慢好起来,有正确的自我评估,有自我了,就会看不上男孩,就会分开。虽然会经历分离的痛苦,但这段病理状态下建立的关系只是暂时的。 不配感的出现和形成: 忽略/忽视:父母工作忙陪伴少,早期送到亲戚家,重男轻女。 否定:干什么都不行,做什么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高标准、高要求、打压、指责。 需要不被满足。 父母如何做,让孩子感受他配得上: 第一,先要在家里塑造孩子配得上的状态、氛围。 ×不要忽然一下对他很好,很热情:孩子通常会觉得假、恶心、吓一跳。因为父母长期没有做过这样的交流,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就觉得很假。 父母关系先好,家庭氛围先好,让家庭氛围先有配得上的感觉,而不直接针对孩子。房间很冷,要先把炉火烧热,让孩子一点点接受这个暖;而不是一下给他披上外套,他会很不适应,觉得很假很恶心。 第二,无条件的好。 孩子会觉得父母对他的“好”,都带着要求和条件。一对他好,就觉得家长有“企图”,要让他去上学、去锻炼、不玩游戏之类。这种“好”“企图”,就会带给他很大的压力。 因为父母以前从未这样对待过他,他会不知道真假,潜意识有恐惧、害怕、怀疑,于是会想方设法抓取父母的语言、行为、表现,去证明他的想法和假设:“爸妈对我的好就是假的,就是有条件的”。 父母如何反证自己的“好”没有企图、没有条件: 父母要有持久心,经得住证明,至少一年,让孩子放下防御,“我爸妈真的变了”。 在初期,慢慢开始,要让孩子、让周围的人意识到你的变化是真心的变化。 父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含沙射影地相互夸奖对方,比如,妈妈说:“哎你爸爸,最近变化挺大,以前你说他哪有天天都回来。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改变。你爸爸改变了,他以前天天喝酒喝得醉醺醺的,现在居然能一周回来两三天。说实话我都有点不适应孩子。” 比如,爸爸说:“孩子我觉得挺有意思,最近你妈也没管你了,真不错,情绪也稳定点了。以前你看她那样,是不是啊,现在你看,好多了,情绪也平和多了,我和你妈关系也好多了。我们以前经常吵,现在我也不吵了,我觉得,她其实,挺不容易的。你说呢孩子?” 比如,爸爸说:“你妈她今天跟我讲,她说小时候她对你怎么怎么样,她现在心里特别后悔。或许她过去确实伤害了你,但你妈妈现在反思挺大的。我只是和你聊聊,你妈有变化了,你爹我不是开心嘛。” 这些都是对孩子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小小的疗愈。父母要抓住小机会,去传递这些改变的信息,去疗愈孩子。 孩子很敏感,要一点点让他脱敏,一点点触碰他。×不要一上去就抱住他:“孩子你爸爸改变啦!我们都很爱你!”。情感还没链接到那个地步,要逐步脱敏,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父母要有信心。当父母难受、痛苦了,感恩遇见孩子。当对孩子没有信心了:想想孩子刚出生时,第一眼见到他的样子,一切就都放下了。一切都来得及,一生还长。家庭越来越好,爸爸、妈妈、孩子都在越来越好,这个家庭的凝聚力起来了,就会有很大的力量。当家庭关系改善、家庭氛围改善、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负责,所有力量迸发出来,这个家想不好都难。

20 2023-03

父母如何认可和关注孩子(上)|2+1训练笔记(3.8)

​​​​​​ 上期案例分析 当孩子给了非常正向的回馈,×家长不要说孩子“报喜不报忧”,否则孩子下一次再也不理你了。 孩子兴致勃勃说自己的进步、改变,家长这么一说,孩子心里会失望、难过。 即使是“报喜不报忧”,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也说明他内心里有一定的勇气,说明他有一定的意愿想让父母看到他好的一面。 家长不要用自己内心的复杂、担心和焦虑去揣测孩子心里的想法,这些是父母自己的投射,是父母的担心、恐惧、害怕、否定,不要用这些去影响孩子。 不管孩子是家里独子还是有兄弟姐妹,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上个案例里妈妈说话有哭腔,又有笑声,说话也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说明:妈妈内心是有紧张、冲突的,所以欲言又止。 如何去认可&关注孩子 首先,要了解孩子真正想表达什么,怎么就认可&关注到他了。孩子在问题的初期,他说“妈我有心理问题了”“我现在很烦,我不想上学,我最近很累”“我现在很难受,一到学校我就心慌胸闷恐慌,一看到同学我就烦,总觉得他们在议论我,我太难受了”,此时,他的渴望是什么?理解/接纳/帮助/渴望被看见什么? 第一,先要看到孩子的(难受)状态,去“理解”孩子。 先看到他有气无力、很难受、很烦、很厌恶的状态。 孩子渴望被父母看到、关注、理解,父母就要说出来:“妈妈爸爸知道你现在心里很难受”“孩子看起来你现在很难受”。 错误示范 ד孩子你不想上学,咱就休息几天,在家里调整下吧”“不行咱回家吧”:这个回答不是理解,恰恰没有理解他。他没有说他不想上学。 ד发生了什么事儿啊?”想了解原因,“有什么困扰和妈妈说说”“希望妈妈给你什么方法呀”:都不是最佳答案,不是理解。可以放到后面再问。 ד你已经挺棒的,虽然躺平这么久,还能比别人上学的考得好,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孩子听到这个会很烦,父母还是纠结在考试上。 第二,看到孩子难受了,父母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妈妈看着你很难受,妈妈这个心里也难受,也心疼”。 要真正去感受孩子的难受,而不只是套用一些方法。否则,有疾病的孩子会很反感,前期会觉得很恶心,受不了。 第三,看到孩子的努力。 “妈妈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没想到这么多天,你这么难受了依然在坚持、依然在努力。你都不给妈妈说,自己坚持着、自己扛着。” 这个模式也可以用在工作上,和同事说:“哎呀我看你最近真是挺辛苦的,你最近帮我做了这么多事,我心里还挺感激的,挺不好意思的。最近一两周领导就要检查,没想到你都扛下来了,也没给我说。我还挺过意不去的。” 这个模式也可以用在亲密关系上,和太太说:“哎呀老婆你看,我最近看你,挺累的,照顾孩子挺辛苦的。哎呀我天天在外面跑,我一直挺在乎、挺关心,心里一直挺不是个滋味的。特别是我在外面,你有什么事基本上都自己扛,你也从来不给我说,你让我更内疚了。” 第四,接下来再扩充,有几个方向往下走,比如 “孩子你坚持了这么久,你给妈妈说说,妈妈很好奇,你坚持了这么久、努力了这么久,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时候,孩子的“委屈”和“资源”都来了,根据不同情况应对。 委屈:孩子有委屈先发泄,“我怎么做到的,我敢跟你说嘛,我怎么怎么”; 资源:状态不这么低落的孩子,他可能就会讲他的方法,“我每天去调整我的情绪,比如我早上怎么怎么样,我对每一节课去分配”。 第五,比如“看起来你坚持得挺不容易的,你愿意和我谈谈在学校你的感觉感受吗?”“你这么难受和坚持,你跟我说说你在学校里什么感觉、什么状态呀孩子”,让孩子感觉你在关注他,愿意了解他在那个难受情境下的状态。 ×不要先问他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了;让他自由发挥,虽然他回答的不一定是“感觉感受”,让他去诉说。 父母和孩子交流不要高高在上,父母尽量选择坐在一个比他还要低的位置,不给孩子带来压迫感。眼神要保持目光的水平。 第六,还要做个比较,“回到家里你会开心吗,会舒服吗,回到家是什么感受?回到家的状态怎么样?” 这几句话说出去,让孩子觉得父母很懂他,很认可他很关注他,很能同感共情,交流就来了。 “原来是这样。妈妈没想到我儿子承受了这么多,这么难受,我今天才知道。看起来家里和学校,还是有不同的。” 第七,和他一起分类,找出他在学校的应急刺激:学业考试or人际关系or对自我的不满。 “你看你在学校里承受了很多,妈妈和你一块看看,学校带给你最大压力的是什么?你最接受不了的是什么?”“在学校里什么情况下让你最紧张?” 有的是学业考试“我受不了,每次考试考不好,我都特别紧张”;有的是人际关系“我到学校一看到同学,他们在那儿讲话,我都觉得他们在针对我,他们都笑话我”,家长要帮着孩子一起分类。 ×一上来就问“你在学校里最大的压力是什么?”,不行,孩子不喜欢,会说“我也不知道”;但是如果前面铺垫很多以后,就可以问。 孩子开始交流,父母再反馈、分类:“看来好像是考试上/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上有点压力”,父母帮孩子做分类,不用他自己分类,让孩子觉得父母很懂他。 比如,孩子“一发卷子,老师一读成绩我就紧张”,家长“平时读成绩的时候紧张吗?”,孩子“不紧张”,家长“平时不读成绩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说话紧张吗?”,孩子“也不紧张”,家长“哦,所以只有考完试发卷子的时候读成绩紧张”。家长帮孩子找出在学校的应激反应。 分完类,找出应激刺激后,再去接纳他。 ×不要光说答案“去上学”“不去上学”,要和他探讨更多。 比如,家长“讲了这么多,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孩子“妈,我不想上了”,家长“好,没问题孩子。你能坚持这么久不容易,咱们完全可以休学。你想休多久,你想怎么做,没问题,你自己来决定”,有的孩子接下来就会自己说很多。因为在初期时候受到理解,有的孩子就立刻上学了,就回去了。帮他分析很透,他就明白了。 比如,孩子自己说出需要后,家长“孩子妈妈理解你,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你有什么想法?无论你做什么打算、有什么想法,妈妈都支持你,我们一起来面对。”“你看看需要妈妈做什么能够支持到你?” 不要总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表达他的需要。 不要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应对。比如,孩子“我晚上睡不着”,家长ד那就别睡了”;孩子“我在这张床睡得不舒服”,家长ד那你就换张床”;家长ד要不你在家休息几天”,要去问孩子的需求和打算。 前面铺垫这么多,就是让孩子敢于敞开心扉,表达需要;家长不要替代他去说。如果孩子一旦能够敞开心扉,愿意说心里话了,孩子的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好转。敞开心扉,内在的力量和动力就会起来。 注意事项 父母要实时向孩子开放自己的感觉感受,孩子才愿意诉说。 对于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孩子,极度敏感,没有错的机会,需要非常谨慎:既要让孩子感受到关心、没有压迫感,又是无条件的。 前端铺垫可以多一点,不急着解决他的问题;而是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需要。

20 2023-03

开课啦!|本周日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开课啦!

上课形式:线上线下课程同步进行 开课时间:2023年3月18日  9:00 开课地址: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6号鼎峰中心1508 01 单元作业 2023年5月份考试的九个单元作业已开放,可以登录官网jcpx-psych.com做题。 (补考考生延续之前的单元作业成绩,没做过单元作业的考试都需要做)。 登录后先注册,找到新版教材单元作业题。 各单元作业成绩均达到70分方可报考综合考试,每科提交请不要超过三次(任一次提交后会有答案)。成绩仅作为综合考试前提,不计入综合考试成绩。 机构名称:济南德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时间:请大家在考试之前完成单元作业哦。 可下载“心理系”APP,进行智能练习,查看试题解析、错题及高频考点等进行备考。在心理系APP中使用相同账号完成官方作业,成绩记入官网。 02 我们的资质 济南德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机构代码(JC1837SDGD)获得中科院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授权,引进心理咨询基础培训项目(可登录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网站首页“通知公告”栏,点击相关新闻查阅对接机构名单psych.ac.cn/jixujiaoyu)。 济南德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济南的三家授权委托招生单位之一,线下考试唯一承办考点。 03 我们的师资 张舒 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治疗师(二级) 长期从事一线科研与教学工作,掌握大量学术前沿内容。心理学理论知识底蕴深厚,经验丰富,讲解实例丰富,深入浅出。 李青 山东大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具有临床医学与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授课经验丰富,应试成功率高,讲课生动有趣,易于学员理解和掌握。 杨鹏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是管理心理学与心理测量。 王蕾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咨询师专委会副主委,国家HIV心灵关爱项目总负责人,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专家、EAP培训师。 04 我们的优势 1 主场作战 济南德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济南地区唯一指定考点。无需到外地考试。近期考试为线上考试,山东省内均可参加考试,在家就可以完成哦! 2 赠送综合考试真题一份(余量有限,先到先得)。 3 通过率高 在2022年11月份考试中,我校考试通过率高达82.6%,在各大机构中名列前茅。 4 上课方式灵活,线上、线下课程同步进行。 5 舒适的上课环境5A级写字楼,舒适的学习空间。 05 关于考试 考试时间:2023年第一次综合考试时间为5月20日。 证书样式综合考试合格,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颁发《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监督电话:010-648508603。 报名条件 1 参加培训条件对有意愿学习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学爱好者、父母、教师,本培训无报名条件限制。 2 考试条件(满足一条即可) (1)专科以上学历。 (2)大专大二以上在读,大学本科大三以上在读。 (3)拥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职称。 07 关于报名 1.价格:团购有惊喜 2.现在报名,赠送教材一套,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电话:0531-88959789 微信:

16 2023-03

永远没有尽头的山|2+1训练笔记(2023.1.25)

“没有尽头的山”是永远达不到标准,是永远看不到希望,是怎么做都不行,怎么努力都要被否定被批评,是孩子那一声声委屈的控诉:“我已经拼尽全力了,为什么你们还来惩罚我?”。 今天这个案例里的孩子,自卑不自信,自我评价较低,同时对自己高要求高标准,追求完美。甚至他在解释自我状态的时候,都要精确得不能再精确,语言、姿态、动作都很谨慎注意,对自己高要求到了一个可以说是“控制”的状态,丝毫不能出错。 他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都在思考“怎么做才是好的,怎么样别人才能更接纳,什么行为才是最好”,看似思维清晰逻辑分明,实则没有情感的流动,陷入了思维内耗,处于焦虑和强迫的状态。躯体上也呈现出紧张,手抖,目光回避等。 他这样强迫性的高要求高标准的状态是天生的吗?一定不是。那么他的这些要求,这些标准是谁给予的呢?来源于家庭长期高压下,专制的爸爸和控制的妈妈。 专制的爸爸:“我觉得我小时候” 这个孩子长年累月受到父亲的指责、挑剔、否定、批评,甚至有打骂。孩子四岁时打破一个花盆就会被打骂,一天多喝了一包牛奶就会被说浪费,为了不剩饭、胃再撑也要使劲吃。孩子长大后变得自卑,不自信,并且充满了担忧和恐慌,担心有人会批评他或者对他不满意,随时处于一种警惕防御,高度紧张的状态。 他对于未曾尝试过的事以及那些实际上不会发生的事都过度担心恐惧,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很没有安全感,总想变成一个各个方面都优秀的“完美自己”。 这个案例里,爸爸的个性特点是偏执,专制,僵化,自我中心。他不断地重复自己过去的经历,前后提及8次 “我觉得我小时候怎样怎样” 。他的认知停留在了过去,认为过去他小时候犯错被家长打骂是再正常不过,认为他的原生家庭条件困难、因此珍惜粮食是颠扑不破的美德,认为小辈就该服从长辈,认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因此他固着在过去的经历和观念里,执念很深,很难扭转。 维系偏执的方法就是不断“合理化”,不断解释,不断告诉自己“我是对的”,深信自己永远正确。过去他用这样一套固着的理念,打着“都是为你好”“教给你的都是礼节礼貌,都是传统美德”的旗号,对孩子高要求高期待,肆意否定、批评、打骂;而现在,他又用着同样一个偏执模式,在咨询室里不断为自己过去的错误行为解释初衷缘由,认为自己是深受过去经历的影响才会如此简单粗暴地对待妻儿。 王老师则一针见血点醒父亲:“你觉得自己深受了过去经历的影响,便希望你的妻子按着你的经历生活,便希望你的孩子按着你的经历生活。大家尊重你过去的经历,但你是否也可以尊重你的妻子是在她的经历里成长起来的,是否也可以尊重你的孩子在他现在的经历里成长起来?孩子现在生活的时代与你当年大不一样,他现在不缺吃不缺喝;你的太太也是新兴女性,她不是非得先看着别人上桌吃饭,然后才能动筷。现在的一切都不一样了,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时空。” 父亲得意识到每个人都在追求“真实的自我”,谁也不是活在其他人的世界里。妻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感受,而孩子也在变化中长大。他不能一直抓着过去,抱着过去,这样非但不能给家庭带来希望,带来幸福感,反而会带来所有家庭成员关系上的疏远,带来妻儿的压抑、不敢表达,甚至是孩子心理的问题。 控制的妈妈:“只要你想写好就能写好” 案例里的妈妈从小对孩子期望值很高,要求也比较严格,孩子做得稍微不合心意就批评他。但是她一直没有觉察,直到上了王老师的2+1课程,才察觉到自己潜意识里始终有着这种高期待,也有把自己未完成的一些意愿寄托于孩子身上。 比如妈妈小时候逼着孩子写字工整到一个标准,在她看来,“只要你想写好就能写好”,但孩子怎么努力也写不到那个标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只感觉到好累,好困难,好像在攀爬永远没有尽头的山一样,才刚爬上这座山的山顶,就见前面又有一座更高的山要去爬,一点喘息的空隙都没有。 这个妈妈的高要求和焦虑源于没有安全感。她无法对伴侣表达和倾诉,平常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爸爸没有带给她安全感,反而让她更委屈,更压抑,于是妈妈便创立了一座座山峰,要求孩子不断去攀登,翻山越岭去追寻那些永远达不到的标准。妈妈需要回到自我的觉察和内省里,去觉察“爬山”是否是妈妈自己的需要,是否是妈妈自我的投射。 由于母亲过去一贯的严苛和批评,即使她现在有学习有改变,孩子还是一直不相信妈妈会改掉不批评他的模式,总是挂在嘴边“我还是觉得你会批评我”。妈妈说“我现在已经学习了进步了,不会再批评你了”,但孩子说,“我已经不相信了”。 很多时候孩子在父母改变的初期都持有怀疑和不信任,特别是在他在和父母关系敌对的情况下,甚至于都发现不了父母的变化。所以家长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学习,坚持改变,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情绪好,改变改变;孩子有变化了,我改变;孩子发脾气,孩子又黑白颠倒了,我就不改变。不能这样。 家长们要明白:第一,父母改变是为了我们自己。第二,父母的改变变化,如果孩子能够觉察到,这是最好;如果孩子觉察不到,也是正常。因为很多处于病理状态下的孩子、偏执状态下的孩子,在他的认知相对固化的时候,是很难发现家长的变化的。所以家长要持续性地改变,让孩子感觉到温暖,感觉到真实,让他觉得我的爸爸妈妈是真的变了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松弛下来。 隐忍的孩子:对自己进行的生命教育 这个孩子说他难受的时候并没有排解掉负面情绪,而是把这些情绪做成类似压缩文件一样的东西,封存在内心的深处。孩子生动描述道,“当我情绪上来的时候,会有一种体验,就是我的心,孤零零啊,悬浮在漆黑的空间中。这个空间没有边界,没有尽头。然后从我的心上方,落下来一滩如同石油一般,黏稠、漆黑、恶臭的物质,糊在我的心上。实际上就是,我把这些负面的东西硬生生地给憋住,让自己尽量不去想。这些东西就在我的内心深处开始发酵,发霉,发臭,最后形成了我现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不能够正常支配自己愤怒和恐惧的情绪,想表达愤怒的时候,不敢去充分地表达;而恐惧的时候,也不敢说出来。” 孩子也曾多次有过极端的想法,但是任何一次都没有付诸行动,甚至是念头一出现就给掐灭了——因着他对自己进行的生命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并没有给到他生命教育,反而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年纪尚小的他过分打骂,让他觉得自己的价值不如一盆花、不如一包牛奶、不如一碗剩饭;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时刻告诉自己:一切事情都可以重来,唯独生命没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因此不要轻易终结自己的生命。哪怕看起来再艰难,也要坚持;只要坚持下来,就还有回归美好生活的机会。 很多孩子都是这样,不断地反复地告诉自己活下去的理由:“虽然我现在是痛苦的,但未来一定是好的”,“现在暂时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人活着有一口气,我就要热爱生命,我就要对自己进行生命的教育”。其实这些都源于孩子没有办法去感受当下,因为当下所有的体验和感受都是“痛苦”,唯有痛苦。一旦停止合理化解释,一旦那个痛苦劲儿反上来的时候,就容易让他有极端的想法和行为。 王老师:别去想,去体会,回到当下 这一类追求完美、高要求、高敏感的孩子,会有很多闯入性思维,包括强迫性思维。伴随着高焦虑状态的时候,他们会深陷自己的世界里,不看人,没有接触,在头脑里开始自己的创造:创造焦虑,创造担心,创造为所有的焦虑和担心去找借口,去合理化解释。 所以王老师在咨询过程中不断地让孩子抬头看爸爸,看咨询师,和他人的目光发生接触;一旦发生了接触,孩子表达的内容就会有变化,他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就会浮现出来。 一开始当孩子和王老师目光接触的时候,王老师问他“你看着我什么感觉?”,此时孩子习惯性地开始“想”,王老师赶忙打断:“别想,别去想!”。 “想”出来的不是感觉,真正“体会”到的才是感觉。 去“感觉”身体,此时的心跳是否加速,呼吸是否急促;去“感受”情绪,此刻是否有恐慌,是否有担忧。待感受性的东西不断叠加,就会有“情感”的流动。 不仅要有目光的接触,还要有适当身体的接触。王老师和孩子几次握手的过程,就是接触,有助于让这样的孩子回归当下。孩子脑子运转飞快,拼命在这“想”,想未来谁会干什么,要不就想过去,他自己在脑海里不断创造,为他的焦虑和担心去分析、去解释、去找理由。这样他是不在“当下”的。 因此如果家里有这样的孩子,有强迫性思维,有一些强迫性、偏执性,包括有一些思维障碍的,追求完美的,过于敏感的这一类孩子,各位家长要多和他有一些目光接触和身体接触,让他回到当下,去体会真实的感觉和感受。 这个案例里的孩子在家里先要获得真实的情感。想吃好吃的就吃,吃饱了就可以不吃,剩点食物也不等于浪费。放下与脑中大道理、高规则的纠缠,去真实的生活中和他人多一些接触。聊天说话更“接地气”一些,把自己内心的感觉感受,把那些过去发了霉的、现在还在身体里发酵的东西“聊出来”,表达出来。这样就能活得更真实,更有情。 同时,这样家庭的父母一定也要配合。如果爸爸依然是“我小时候怎么样”,活在他小时候的经历中,没有办法去认识一个新世界;如果妈妈还是一味地要求,一味地和孩子过度融合,孩子就很难好起来。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专业、系统的家庭辅导,孩子就会有变化,我们还是要看到希望。

20 2023-02

身体的创伤会消失,可心里的呢

01 创伤的类型 心理学上的创伤一般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可以是突发的社会事件,也可能是突然的自然灾害,还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长期经历到的忽视、情绪虐待、躯体虐待或者暴力,都有可能让心理创伤形成。 创伤是无法抵抗的,通常会让人心理受到重创,感到无能为力、无助和麻痹,让今后的生活倍受影响。 「心理创伤」这个概念引起学者和有关人士的关注,是从越南战争回国后退伍的老兵,虽然他们的生活已经恢复了平静,可是他们的体验好象每天总是在战场上一样,不断地会闪现战争的画面,死去战友,杀戮的场面,枪声喊声等等。 有创伤的人就像在现实世界里看一场黑白旧电影,他们总是会想起曾经的记忆,活在过去。 根据心理学对创伤的界定、分类解读,可以将创伤分为以下8种。 1、性创伤 遭受过性虐待、强暴、长期猥亵、性暴力,这些都可归为性创伤。儿童早期经历性创伤会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或许很多人听说过林奕含这个名字,《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其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热爱文学的少女,在16岁时被自己崇拜的老师以爱之名诱奸、强暴的故事。 2017年4月27日,台湾作家林奕含因不堪抑郁症的折磨自缢身亡,年仅26岁,她离开之后,她的父母才告知世人:房思琪就是林奕含自己,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的自传。 这么多年来,林奕含所受的伤,根本没有被治愈...... 2、亲人的突然离世 家人、关系最要好的朋友突然离世,会给当事人带来沉重打击,主要是哀伤、痛苦和孤独感。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离世是“突然”的,毫无预兆的。 当事人一般会有情绪低落的阶段,持续时间在半年左右,如果超过一年仍然活在悲伤中,就需要考虑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3、身体虐待 经常性地打孩子、暴力虐待、或者突然性的重大虐待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身体上的伤害可能会随着时间逐渐好起来,但心里的痛苦并不会减轻。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男孩遭受身体虐待,可能会形成创伤,也有可能自愈,青春期的女孩遭受身体虐待一定会形成心理创伤。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轻易动手打孩子。 4、和成瘾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 孩子长期和有酒瘾、网瘾、赌博、药物滥用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定会造成心理创伤。 那么平时偶尔出去应酬算成瘾吗?节假日爱和亲戚打个牌算成瘾吗?如何判断成瘾呢? 一是看是否不分场合、不分事件轻重,比如家里发生了重大事件,拦不住的还要出去等等。 二看是否不分时间、昼夜颠倒,毫无节制,比如第二天明明有重要会议,却还是控制不住熬夜打游戏或者打牌。 如果符合这些,初步可以界定为成瘾。 5、严重的忽略和抛弃 例如,从小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很少和孩子见面;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6、在灾难或事故中的受害者 经历过重大自然灾害或社会事故。如地震、海啸、空难、车祸等。 7、严重的边界性入侵 这里是指躯体上收到“入侵”,如身体残疾、经历过手术。 8、目睹重大事故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亲眼目睹了事故的发生,尤其是目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遭受折磨。 02 如何化解孩子的创伤 创伤后的表现 1、睡眠紊乱、经常做噩梦 2、遇到创伤类似事件或反应过激、或逃跑、或木僵 3、有长期不为人知的恐惧、羞耻感 4、疏离感和孤独感,想要远离创伤性事件 5、低自尊、躺平、摆烂、情绪低落 6、对他人不信任、难以建立信任关系 当孩子遇到创伤性事件后,父母该怎么做呢 1、塑造一个安全、被接纳的环境 让孩子感受到,在家里他是被接受的、是安全的。他才会愿意从孤独感和疏离感中走出来,最先在安全的地方建立关系,也就是慢慢和父母建立关系。 这个时候孩子刚打开,可能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对父母发脾气,此时,无论是孩子发脾气还是不回应父母,父母都要再一次表现出对孩子的接纳,让他明确,这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父母会无条件接纳他,让孩子产生归属感。 2、安慰和肯定孩子 无论孩子向父母表达什么,我们都要用一种肯定的口吻去回答。 孩子在经历创伤后,会产生疏离感,他们一时间可能很难接受你突然地安慰,甚至会情绪激动地说:你说这些恶不恶心,能不能别说这样的话... 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造成创伤后很久没有这样跟孩子说过话,所以在身体和心理上孩子都难以接受。但是当孩子把怨气渐渐释放出来,关系也会渐渐缓和。父母不要害怕这种尴尬和情绪释放。 3、给孩子赋能 让孩子重新建立自我。不要求孩子,让孩子自己做主,当孩子大事小事都能自己做主了,孩子就能回归自我,变得更有力量。自我越明显,越愿意走出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

11 2022-10

不是吧!不是吧!学完2+1竟然变成了这样

01 我是赏秋,来自湖北武汉,有缘相识在网络,我于2022年3月份关注征铮心理直播,并购买了《2+1训练计划》,通过每两周的直播学习,让我更深一步地了解心理学,也更多地看到曾和我一样无助迷茫的家长。通过近半年来的学习,我有了许多体会和感悟。 还记得一年前孩子先是因腿摔,诊断为右膝膑骨断裂,后因上学后孩子为了追赶学习进度,与老师发生矛盾,顶撞了老师。 在这个事件处理过程中,因为我自己性格的问题,再因父亲一直缺位的原因,导致孩子陷入困境,不愿意上学,情绪低落,诊断为轻度心境情感障碍。 其实孩子有心理问题,之前还是有点原因可寻的,记得孩子腿摔在家的那段时间,我作为母亲没有在家陪伴孩子,也是因为工作原因,只是中午回去送一下饭菜说一下话,其间还希望孩子在病床上也能看书学习,逼着孩子弄过几次。 回想起来自己有很多错误的思想,总是在焦虑中度过,一生好强,也希望孩子和我一样,却忘了孩子还在伤病疼痛中,她是多么希望妈妈能陪伴在身边照顾她上卫生间,给她擦药,倒杯水。 当孩子腿伤恢复差不多了,她很坚强的拄着双拐坚持上学,而我们父母没有多想孩子在学校会遇到什么困难、心理上会有什么落差,也没有及时与孩子沟通讨论。 那时高二学习压力也大,孩子慢慢关闭上了心门,回来后也是躲进自己的房间,我还总以为孩子是因为想玩手机,于是我经常是不敲门,打着送水果、水的口号,进去检查她学习情况,殊不知孩子已长大,她需要父母的理解与尊重,她需要独立的空间消化自己一天的负面情绪与新的学习知识。 为此,冲突时而发生,我那错误的思维还固执地认为孩子就是不听话,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的心情,总是希望孩子来理解我们,可是谁来理解孩子呢。 通过学习征铮心理直播案例,我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知道了自己是一个控制型母亲,爱不停唠叨、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里、常给家人严肃的一面,没有什么笑容。 反思改变,决定以后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爱笑的人,不将负面情绪带家里,给家温暖与和谐,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回想起处理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的经历,我自己有太多错误的方式。 当接到老师的电话,赶到学校时,老师找来十多位同学对我述说孩子的问题,我没有勇敢地站出来问问孩子们,我家孩子就没有优点吗? 也许老师就是看到我这人比较老实,当孩子出来后,老师当着我的面批评孩子时,我没有站在孩子这边、没有给孩子及时的保护,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 其实我的孩子还是很勇敢的,她虽然哭着但她还是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要求。 孩子回家后,我也没有安抚孩子伤痛的心,也没能理解孩子,还将孩子在校情况告诉老公,希望老公批评教育一下孩子。 我们父母都没有换位思考孩子的处境,一味地逼着孩子去学校道歉,而老师那边也是不停地电话说我孩子这不行那不行,那段时间全家人陷入困境,不知道如何是好。 孩子不去学校,我们是多么希望孩子能去,但孩子选择逃避,无法面对。 经过两个多月的痛苦思考,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孩子休学,离开那个环境。 这样一家人才从苦恼中走了出来,孩子才有了新的生活,去学习美术,九月顺利复学。 虽然复学了,但孩子心底还是有创伤,这创伤如何进行疗愈,这也是我一直想通过学习征铮心理找到答案的原因。 02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是一种主体体验到的情感或身体上亲近。家庭、婚姻、恋爱等关系都属于亲密关系范畴。在我的家庭生活中,夫妻、亲子、长辈间关系是我认为的必须做功课的地方。 记得很早之前读过的一本书《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这些原理都是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 我们每个人在婚姻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也不明白这些问题是由我们每个人潜意识中受影响面产生的。 6月15日那节家庭成长训练课堂,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对亲密关系的必要性,对夫妻关系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女性在做自己的同时,还要有能力帮助老公及家人成长。 夫妻两人在生活中是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契合的人。 我们组合成一个新家庭,生活在同一环境,都希望对方能对自己的爱多点,所以我们应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而不是为了独揽权威,以自我为中主,做强势的女主人。 03 一直以来,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从来没想过我们给孩子的爱并不是孩子想要的,也从没有思考过孩子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拥用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利。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手安排孩子的生活,大到学习课程,小到穿衣吃饭,根本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许孩子已习惯了妈妈的照顾,但殊不知这是剪断了小鸟飞翔的翅膀还想要孩子高高远飞的理想。这是5月18日家庭成长训练课堂,让我体会与感悟的。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父母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满足家长虚荣心的一个物品,或者延续父母意志的复制品。 其次,要明白培养的唯一方式就是引发孩子自身的成长,让他有意识地自己去成长,而不是让他为了父母或者别的什么去成长。 每个父母都会说自己的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能否感受到呢? 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不是输在不爱孩子,而是输在不知道怎么表达对孩子的爱。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建议,很简单,这样做:①像听领导说话一样听孩子说话②有话要直接和孩子说,永远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不要人前教子③要充满爱意地看孩子,不盯着孩子的成绩单④为孩子所做的事情要适度恰当,不要过多和过少⑤爱需要及时表达,多用赞美夸赞的语言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夫妻关系、社会关系将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课题,如何将心理学运用其中将是我学习的方向,这也是个人提升能力的学习通道,打破固定思维,做一个成长学习性父母,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投稿详情 征铮心理公众号2+1训练笔记征稿啦 你关注家庭教育吗 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吗 征铮心理征稿啦 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咨询师 学习过《2+1》课程后皆可投稿 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一个平台 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 和大家一起交流感悟 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投稿邮箱: 2215765336@qq.com 投稿内容: 1、《2+1》训练笔记:根据当期《2+1》课程内容撰写,详情可参考往期训练笔记。 2、观后感:看完《2+1》有感而发,或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或是自己有所顿悟,征铮心理愿意倾听你的故事。 3、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完《2+1》课程后,你是怎么改变夫妻和亲子关系的,家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分享你的成果,见证你的成长。            截至时间: 1、《2+1》训练笔记:《2+1》课程为隔周周三晚播出,《2+1》训练笔记投稿时间为当期课程播出后两天内(即周五中午12点前) 2、观后感和学习成果成果分享不限日期,欢迎随时来稿 投稿要求: 1、题目自拟 2、所有文章请在文末备注好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13 2022-09

结婚五年,妻子变佣人|2+1训练笔记(8.24)

 01 爱情三角理论 上一期案例中,我们看到一位焦虑的妈妈和缺位的爸爸,爸爸的逃避、不关注、不重视,让妈妈不断夸大孩子的问题,来引起爸爸注意:看呢,我承担了那么多,你还要逃避吗,为什么不能替我分担。 这个案例引发了很多学员反思,大家纷纷留言 “爸爸不学习,这个家庭还能好吗?” “妈妈可以做些什么来引导父亲?” 正如我们所有人能意识到的,一个家庭中,孩子出了问题,如果夫妻关系不修复,那就很难汇聚力量去帮助孩子,甚至孩子处在夫妻关系撕裂的状态中,他自己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而很多夫妻的问题点是,夫妻单方面学习,缺少交流,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想要改变,却有深深的无力感。 心理学家小马克·B·博格说过:亲密关系是两个人之间情感上的联结,让我们和某个人分享我们的感受、想法,以及所作所为。 可很多人却恰恰相反,把婚姻过成了“角色扮演”。 表面上相亲相爱,什么事情都可以一起做,却从不分享内心的感受。 所以,本期家庭成长训练课堂聚焦于如何评估亲密关系,以及教你改善亲密关系。 如果你也有上述烦恼的话,就和我一起来看看本期内容吧。 对爱情进行研究,也同研究其他变量一样,第一步就是要决定如何界定和测量它——但是,怎样测量爱情呢。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Sternberg,1988)认为爱情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 斯腾伯格指出,爱情是由这三个元素组成的,如果是“爱”,就同时包含着三个方面。但是每个人在每个阶段所占的比例是有差异的,不同成分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不同的爱情。 亲密(喜欢) 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这些特点。心心相吸并且能够彼此愉快的交流,认可对方的关系中的价值。有了这种亲密,这就是“喜欢”。但是不会激发激情,或者说你和ta不会有共度余生的这种渴望。 激情 在爱情关系当中,X的需要似乎是引发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形式。当我们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欲望时,也会有这种体验,所以,一见钟情也常常发生在这个成分当中。 我们看到“迷恋”和“真爱”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爱比激情要更为深刻和丰富。 承诺 承诺是爱情中的必备元素之一,代表的是一种态度。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在短期方面一个人做出了爱另一个人的决定,例如,我不能暗恋,我要表白了,或者说我们要向我们的朋友宣布我们两个是情侣。第二个是在长期方面,指那些为了维持爱情关系而作出的承诺或担保。例如结婚。 02 三种爱情 很多爱情是由两种因素结合而产生的,这可以组成三种不同的爱情“浪漫之爱”、“愚昧之爱”、“伴侣之爱”,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哪种爱情以及爱情中缺乏了什么因素。 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 是由“激情”与“亲密”两种因素相结合所构成,缺少“承诺”。这种爱情是两个人有兴奋的体验,也有彼此的信任与依赖而产生的,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年轻人的爱情都属于这类范畴。 愚昧之爱(Fatuous love) 是由“激情”与“承诺”两种因素相结合所构成的,缺少“亲密”。往往这种爱情常见于网恋或社交性恋爱,甚至是“以X为开端的爱情”。这种爱情很容易导致“劈腿”或“出轨”。 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 是由“亲密”与“承诺”两种因素相结合所构成的,这里“激情”并不是缺失,而是由热烈变得内敛,伴侣之爱相对平和,它是一种情感依赖。 一段关系维持的时间越长,它所引发的情绪波动就会越少,激情的高潮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但是终究会消散,因为从未有一种高峰期可以永久地维持下去,而最初激情消散,直至变得冷淡,这也就是我们大多数爱情所面临的最大考验。 失去了“激情”这一支点以后,“浪漫之爱”与“愚昧之爱”便丧失了主要维系因素。“愚昧之爱”会因此破灭或演变成“无爱式婚姻”、“丧偶式婚姻”,甚至会出现离婚的状况,而这个时候“浪漫之爱”也濒临“生死考验”。 完美爱情,可遇不可求。实际上“伴侣之爱”是最接近完美爱情的。当两个人足够理解、包容、相爱、坚定,当“激情与亲密”两个因素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之时,“伴侣之爱”就最有可能转化为“完美之爱”。 那如果失去了“亲密”,也就是失去了喜欢、欣赏、理解,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家庭关系。 例如,当一个妻子贬低、指责他的丈夫,丈夫意志消沉,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中,要么是模仿妈妈同样瞧不起自己的父亲,要么是父亲忍受不了将所有的糟糕情绪释放在孩子身上。 而父亲得不到那部分满足感就会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得。 一是可以自我欣赏来满足缺失的部分,二是通过另一种更可怕的途径,就是将满足感寄托于他人,在他人的欣赏和夸赞中满足,这就很容易出现劈腿、出轨的现象。 03 如何改善亲密关系 1. 自我成长 很多学习2+1的家长,学了一段时间,疑问为什么自己在改变,可丈夫和孩子还是不理解自己。 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学习的还不到位。 你可以想象这么一个画面,你背对着丈夫和孩子站着,留给他们的一直是一个背面,每学习一点,就会向他们转过去一点。 学习了一段时间,丈夫和孩子最多看到了一些侧脸,当你再继续学习下去,最终才能将正面展现给他们,他们才会看到你全新的一面,发现你真的在改变。 2.留空间 在综艺《幸福三重奏》里,谢楠用自己恰到好处的妥帖,把“战狼”驯服成“灰太狼”,成为人人羡慕的神仙夫妻。 当节目组问她,怎么才能在家庭中获得幸福时,她的回答是: 两个人根本上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要给彼此留空间,有边界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3. 通过自我提升影响家人和他人 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会有太多不幸福,太多冲突,太多障碍是因为我们老想改变别人,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因为别人不按照我们的预期,或不满足我们的期待而备受折磨,并且变得愤怒、怨恨、焦虑甚至干各种不可理喻的事。           实际上,我们都很期望家人改变,但是越是搞不定自己的人,越希望外面改变。 这个世界上你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别人是不可控的。 当你不期待改变别人时,却发现你意外的接近了自己的目标。所谓人生的另一扇门,另一种奥秘似乎被你触碰到了。 投稿详情 征铮心理公众号2+1训练笔记征稿啦 你关注家庭教育吗 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吗 征铮心理征稿啦 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咨询师 学习过《2+1》课程后皆可投稿 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一个平台 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 和大家一起交流感悟 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投稿邮箱: 2215765336@qq.com 投稿内容: 1、《2+1》训练笔记:根据当期《2+1》课程内容撰写,详情可参考往期训练笔记。 2、观后感:看完《2+1》有感而发,或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或是自己有所顿悟,征铮心理愿意倾听你的故事。 3、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完《2+1》课程后,你是怎么改变夫妻和亲子关系的,家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分享你的成果,见证你的成长。            截至时间: 1、《2+1》训练笔记:《2+1》课程为隔周周三晚播出,《2+1》训练笔记投稿时间为当期课程播出后两天内(即周五中午12点前) 2、观后感和学习成果成果分享不限日期,欢迎随时来稿 投稿要求: 1、文章题目自拟 2、所有文章请在文末备注好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13 2022-09

2+1训练笔记|从小缺爱,长大后该如何找回安全感

01 今日案例  今天的来访者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孩子从小学就产生了心理问题,但是由于察觉的较晚,最终导致孩子出现了秽语症(秽语症就是指通过语言性活动而获得X满足的习惯和癖好)。 非常遗憾,孩子因为病情没能来到咨询室。 不过在妈妈的描述中,我们渐渐地了解了这个家庭。 孩子妈妈从十岁开始就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从小就缺少家庭关爱,所以妈妈极度缺乏安全感。有了孩子以后,孩子父亲常年不回家,这又加重了妈妈的焦虑。 父亲离家,母亲和孩子融合度就会越来越高。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母亲,情绪没有宣泄的出口,她只能选择去控制孩子。 “她小时候画的画不是我想要的,我就会指指点点” “只有让她去参加各种补习班,我内心的空缺才能被填满” “她不去上学我就拧她” 缺失安全感的母亲,不着家的父亲,被控制的女儿,铸就了一个悲剧的家庭。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从小缺爱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02 安全感 1、什么是安全感 当我们想要描述安全感时,会发现它很难准确表达。 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安全感都是不同的。 对于案例中的妈妈来说,爸爸及时接电话、关心妻女就是安全感; 对于刚来到一个陌生城市的年轻人,或许一个热心的邻居就能带给他安全感; 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女孩来说,可能有一个私密的、不被打扰的空间就是安全感; 及时接电话、人际交往间的温暖、私密的空间,这些都是安全感的一个展现。 那么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 准确的说,我们常说的安全感是指安全型依恋。 年幼的孩子是弱小的、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是需要父母帮助的。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孩子就感受到被爱、就会对外部世界产生信任的感觉,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反,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积极的回应,孩子就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型依恋有三个类型:回避型、焦虑型、混乱型。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很“作”,那这个人可能就是焦虑型依恋;一个人和你吵架之后,你怎么和他沟通他都不理你,这就是回避型。 焦虑型依恋以女性居多、回避型依恋以男性居多,当焦虑型和回避型碰撞在一起,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案例中的爸爸总想躲着妈妈,妈妈“焦虑”、爸爸“回避”,一个追一个跑,跑着跑着爸爸干脆不回家了。 所以,幼年时期安全感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 2、没有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缺乏安全感会给我们带来彻骨的焦虑。  缺乏安全感的人,对外界的一切会倾向于从“坏”的角度去解读。他们更容易感到焦虑、感到孤独、感到不被理解,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而具备安全感的人,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倾向于从“好”的方向去解读。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温暖、感到自信、被支持。 在今天的案例中,能明确感受到这位妈妈是从“坏”的角度解读自己经历的。 妈妈描述自己从十岁起就生活在重组家庭,没有感受过爱; 结了婚后老公越来越不体贴; 孩子七个月时和婆婆吵架,气到失语; 孩子生下来也是自己带,父亲从来没尽到过责任; 好像一切都站在了这位妈妈的对立面,好像妈妈被全世界抛弃了。 妈妈为了追求安全感一直在努力,直到疲惫。 其次,缺乏安全感会产生过分的控制欲。 很多缺乏安全感的人都经历过创伤,或者是被抛弃、或者是不被爱。 因此缺乏安全感的人害怕周围事物的变动、害怕别人离开。 他们喜欢在思想上掌控他人,或者把他人绑在自己身边,来换取一丝安全感。 在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小伟妈妈离婚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小伟身上。 小伟妈妈要求小伟必须听话、考上一个好大学。 如果孩子不听话,小伟妈妈就会用一个可以倒转时间的遥控器,让小伟回到过去。 小伟考不好,她就让小伟在辅导班的同一天重复学习十次;小伟想改成绩单,妈妈就会重复那一天直到他打消念头。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而是当成一个填满自己安全感的私有物。 他们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取自己缺失的安全感。 03 如何建立安全感 可以尝试下面两个做法。 1.从外界的关系中获得安全感 我们是可以从外界获得支持的,这点很重要。 没有安全感的人,会把外界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产生一种被外界抛弃的感觉,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任何社会系统都支持不到他。 但是这个世界上确实会有一些人能够支持到我们。 研究表明,依恋关系可以改变,这意味着我们任何时候做出改变都不晚。 我们最先获得安全感的地方就是家庭。 所以我们可以先和原生家庭尝试沟通,消解和原生家庭的隔阂,让原生家庭成为我们的后盾。 另外还可以稳定我们现在组成的家庭。现在组成的家庭是我们最能直接感受到温暖的地方。 如果童年时期没有建立起安全感,那在结婚后,在与伴侣的相处中能够长期体验到调和、平衡和一致,也可以建立起安全感。 2、自我建构安全感 比如努力工作、努力挣钱,有能力给自己一个幸福的生活。 许多女性会把安全感寄托在伴侣身上,但是人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一旦伴侣出轨,女性很容易崩溃。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与其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构建一份。 小草会找大树遮风挡雨,而大树才不惧怕任何风雨。 真正的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写在最后: 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说过:关系的本质,就是谁向谁投射焦虑、谁为谁承担焦虑。 好的父母不应该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转嫁给孩子,让孩子成为接收焦虑的容器。 就像案例中的妈妈,因为自己缺少安全感,所以对孩子做出了许多控制性行为,让孩子失去了自我。 这些看似是爱孩子的行为,却给孩子造成了困扰,使孩子产生了内心冲突: 父母是真的爱我吗?那为什么都不了解真实的我?为什么这份爱这么窒息? 于是孩子也渐渐地失去了安全感。 令人欣慰的是,在咨询结束后,这个家庭做出了许多改变。 这位妈妈尝试与现在的家庭和解,夫妻关系缓和了很多,她用正确的方法找回了缺失的安全感。 所以,去治愈自己吧、去关心下一代吧。 安全感的缺失是个轮回,而这个轮回是时候在我们这一代结束了。

29 2022-06

【王铮博士分享】为什么抑郁状态的孩子喜欢养宠物?

“孩子,你说你都这样了,天天躺在床上不出门,不上学就罢了,你又在家里整来一只猫,天天抱着也不下床,这个家里让你弄的这么大的味道,我跟你讲,我快忍不住你了,我想连同你和猫一块儿都扔出去……”你是不是也曾经对家里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这样说过呀?大家要知道啊,对于有一些心理问题的孩子,特别是抑郁状态的孩子,他对社交是有回避的,他没法儿跟他的朋友、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这个时候,猫和狗、小宠物就成了他唯一的玩伴,也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不理解,就把他的猫狗给丢了,或者送人了,这让他会更痛苦。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啊,已经在临床上不断的证明,猫和狗对恢复这些抑郁状态、孩子的快乐感是有作用的。家长朋友们除了控制好管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以外,也要理解孩子养小宠物的这个原因和动机。 ——基于伦理与规范,此文已得到来访者授权,请勿对号入座;来源:王铮/征铮心理

05 2022-05

【王铮博士分享】怀疑孩子有心理问题?家长别着急,教你5步判断孩子是否生病了

今天啊来了一对母子,这个孩子刚刚坐下就非常的困扰,他告诉我:王老师,我觉得我没有心理问题,但是我的妈妈总觉得我有问题,我现在青春期上初二,每天回家就是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时候我有一些隐私,但是我的妈妈总是愿意窥探我……后来呢,通过跟他详细的交流,我发现这个孩子确实很健康,而妈妈很焦虑,在此啊,我想告诉我们的家长朋友,如何去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心理有问题。第一点,先从他的生理层面,看睡眠、饮食怎么样。第二点呢,我们要看看他的情绪,情绪是不是稳定啊,或者抑郁,或者焦虑,或者担心是偶发的还是频发。第三点呢,我们要看看他的认知,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啊,这个和我们主流的一些价值观不一样的想法。那么,第四点呢,看看他的行为,他的行为是不是正常。第五点呢,我们要看看人际关系的社交上,他有没有朋友,他愿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当然呢,你还要注意到他整体的一个性格方面,包括家庭的关系啊等等。你们知道吗,如果你的孩子在这几个方面都有一些让你感到疑惑的部分,这个时候大家再去寻求积极的咨询。 ——基于伦理与规范,此文已得到来访者授权,请勿对号入座;来源:王铮/征铮心理

29 2022-04

【王铮博士分享】孩子被欺负,“不张扬”就能弥补创伤?做到这3点才是真正保护她

这个小女孩儿她只有15岁,她告诉我他的爸爸就是个“人渣”,她爸爸根本不配当爸爸,她的目光里面充满了愤怒,语言里面带有很多的攻击性。后来通过了解我得知,他的父亲在小时候对她进行过性侵,当他把这件事情告诉她妈妈的时候,她的妈妈告诉她:不可能的,你爸爸怎么会这样呢?他一定跟你闹着玩儿呢。哎呀,你太敏感了……后来,她就不愿意在家里呆了。其实在我很多的案例当中都有过类似的这种现象,女孩儿啊,受到了家人或者说他人的性侵犯,第一时间好像母亲都不能够去选择相信她,都愿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愿意去面对。所以我特别想给妈妈讲:第一点,如果你的孩子向你去表达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去相信她,一定要引起重视。其次,你要给她更多的理解,让她感觉到妈妈是和你站在一起的,你是受伤的,妈妈愿意去相信你。第三点,你一定要找到这个侵犯她的人,让他给她真诚的道歉,因为只有真诚的道歉才是宽恕的前提。 ——基于伦理与规范,此文已得到来访者授权,请勿对号入座;来源:王铮/征铮心理

28 2022-04

【王铮博士分享】如何给予患有抑郁症的家人反馈?

很多朋友跟我说:王老师,我家里有一个抑郁状态的人,哎,我已经被他拖的快拖死了,我自己都觉得我已经抑郁了,我小心翼翼,我做的已经很好了,但总是得不到他的满意。其实我想给你们说,你根本不了解他,当一个抑郁状态的人,他向你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予他及时积极的一个反馈,比如说他忽然给你讲,妈妈,我今天想去看电影,你说:哎呀,今天妈妈很忙,妈妈明天和你一起看。这句话好像没有错,但是对于抑郁状态的人来讲,他会觉得你把我否定掉,第二天你买了电影票,你给他,你说妈妈今天晚上和你去看电影,他说我不去了,我不想看这个电影,这时候你觉得你自己很无辜是么,你觉得我都已经很迁就你了,我也买了电影票了。其实你错了,你没有第一时间积极的给他反馈,对于一个抑郁状态的人,他很难对一些事情产生兴趣,当他有一个灵感的时候,有一个兴趣的时候,实际上是他动力变化的一个关键点,我们一定要给到他及时的关注,放下手里的工作去满足他,去看到他的需要。 ——基于伦理与规范,此文已得到来访者授权,请勿对号入座;来源:王铮/征铮心理

27 2022-04

【王铮博士分享】父母经常吵架,毁了孩子一生!

你可能真的难以想像,一个五岁的小孩儿,面对父母之间的这种冲突、谩骂、争执的时候,他拿起一把小椅子丢在地上,然后大吼一声。随着他年龄不断的增长啊,每当他父母吵架的时候,他都会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可是他的妈妈说,你这孩子脾气太大,太不懂事儿了,打人的事儿小孩儿不要参与。但是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他渐渐的变得越来越奇怪,每当有人关门的声音大一点的时候。他都会非常的烦躁,在学校里也是,两个同学说话声音稍微大一点儿,他就非常的烦,她就会觉得好像你们在攻击我,马路上两个不相干的人在争吵,她也会歇斯底里的大叫。我想给屏幕前的家长说,如果你的家里面也经常的发生争执和吵架,请看一看你的孩子是不是在身边,千万不要让无辜的孩子在为我们夫妻之间的争吵来背锅,请你此时此刻一定停下来走进他,不管他是恐惧的还是害怕,都请你能够抱抱他,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 ——基于伦理与规范,此文已得到来访者授权,请勿对号入座;来源:王铮/征铮心理

26 2022-04

【王铮博士分享】焦虑妈妈的背后……

今天来了一位非常焦虑的妈妈,她告诉我她的孩子自杀未遂,被他拦下来了,她跟我说的时候,我也非常的震惊,她说:王老师,我为我这个孩子什么都做了,他说他不想上学了,我就说那好,妈妈帮你去找个学校,我就去给他找了一个厨师学校,就是那种技术学校,让他有一技之长啊,他将来得要吃饭,结果到了厨师学校以后,没学几天他就回来了,他说那个地方人家教的不好,那我说那好,妈妈再给你托关系找人,又给他找了一个兼职的一个地方,去做点儿零工,结果这个孩子呢,他就去到人家那儿工作了,没几天,他又和那边产生了冲突,结果他就回来了。结果他到家以后,他就觉得别人总骗他,他觉得世界上没有好人,我就说你一定要出去,你一定要走出去,你必须要走出去啊,你天天在家待就待坏了,要不你就回去上学。所以这个孩子前两天儿就自杀,就要跳楼,被我拦下来了。通过我们深入的交流,我会发现这个孩子其实他内心里是有创伤,在学校里发生了很严重的事情,给他造成了伤害,但是他的妈妈并没有耐心的去倾听,并没有去深入的了解这个孩子的内心,而是急着去给他找出路、解决问题,这让这个孩子觉得好像他有了一种被遗弃感。其实我特别想给父母们说什么,就是当你的孩子在学校也好,在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先是不是能够静下来,先了解他不上学、厌学他背后的那个原因是什么,那个动力是什么,而不要急着去什么,去看似解决了问题,他实际上你解决的是什么,是一个表面的问题,而不是他内心里面更深层次的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到这个孩子他是一个受伤的孩子,他一定是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儿了,只是可能在那个阶段,他还处在一种惶恐、害怕或者是一种焦虑的状态中。我们能不能静下来,先让这个孩子呀稳定一点,我们愿不愿意先倾听他,先不要太去强迫他,你想想,这个孩子在这种惊恐或者说在这种受创伤的状态下,被你再次推向社会的时候,实际上它是有一种二次的被遗弃感。所以我特别想跟父母说,当你的孩子不去上学的时候,你千万不要逼着他,你不上学你就去干别的,反正你家里不能待。要让他理解你在外面受伤了,家永远是你的港湾,父母永远是你背后最强大的支持,要让他把这个委屈和受伤的内心的感受说出来。 ——基于伦理与规范,此文已得到来访者授权,请勿对号入座;来源:王铮/征铮心理

25 2022-04

【王铮博士分享】当漫画被撕毁那一瞬间,他觉得他的心也被妈妈撕碎……

有个小孩来到我这里,他说他心里觉得很委屈,她妈妈从来不让他看漫画,她特别喜欢日本的二次元漫画,他买了很多,偷偷地看,因为当他看漫画儿的时候,他自己觉得很轻松,很放松,而且在二次元的世界里面,他觉得自己可以完全自由的放飞自我。但是有一天被他妈妈发现了,他的妈妈看到他这种行为以后非常的生气,然后夺过漫画就给他撕的稀碎。这个小孩儿就哭了,当漫画被撕毁那一瞬间的时候,他觉得他的心也被妈妈撕碎。那一瞬间,他觉得他眼前的这个女人不是妈妈,是一个恶魔。 其实我相信有很多的孩子都经历过,可能妈妈会砸烂他的手机,或者爸爸会砸坏他的电脑……可能很多这样的经历,其实是父母的焦虑与担心,以及强大的控制欲在影响着孩子,是什么我们要把一个非常小的事情要一定要放得很大?是什么我们不能够去真正的理解?孩子在看漫画也好,玩游戏的过程中也好,是找到了自己的情感的依托,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第一点啊,就是我们的这种控制欲。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感受,首先会影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的发展。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渐渐的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对生活失去了好奇。那么,第二呢,就会让他失去对生活的原动力。什么叫原动力?当一个孩子把自己爱的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可以放飞自我的事情不能够得以表达和完成的时候,他内在的动力就会削弱,它会有很多自我否定的部分。那么,第三点,他可能会有抑郁的状态。当这个孩子不能够完成自己需要的时候,完成自己的想法或者梦想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感觉到很失落。感觉到很低落呢,这本身就是一种抑郁的状态,然后,如果我们父母不断的去否定他,控制他,那么让他不断的形成一种“我不对,我不应该”这样的一种想法的话,那么,其实这个孩子可能会形成抑郁的状态。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的这种控制欲对孩子的这个影响如此之大,所以我们可以去做些什么,可能很多家长在问:那王老师,好了,那我就让我的孩子去玩游戏就好啦,我们就依着她就好了。其实不是这样,不是非此即彼,我们一定首先要了解孩子在这个游戏也好,漫画也好,在这个过程中你体验到的是什么,你是一种快感?你是一种受到的一种鼓励?你是一种情感?你所获得的是什么啊?第二点呢,本身可能孩子买个漫画儿看看,自己放松一下,我们正常的教导就好,但是可能我们过于放大了这件事情,就是我们本身要有一个自控的能力。那么,最后呢,我特别想给父母们说啊,其实面对孩子,不管是看漫画,不管是玩游戏,不管是他自己有什么爱好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急着去否定他,先去了解他,试着尝试去了解他,当他的兴趣被了解,他的做法被理解的时候,其实孩子的动力就产生了,这样呢,也有助于孩子后续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基于伦理与规范,此文已得到来访者授权,请勿对号入座;来源:王铮/征铮心理

24 2022-04

2+1训练笔记 | 孩子患上强迫症,逼疯的不止是自己

有人说:强迫症就像是一个欺软怕硬的狗东西,你越害怕,它越得意;越躲它,它越猖狂; 直到你被折磨得像那千疮百孔的楼阁,摇摇欲坠,随时都在准备走向溃败。 它还依然在那嗤笑着告诉你:还没完呢...‍ 01.永远收拾不完的屋子 小晓(佚名)是个正在上大学的女生,作为本期案例的女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乖巧、甜美; 此刻,她稍显拘谨的坐在沙发上,双手放在在膝盖上;僵直着手臂以此支撑着自己的身体。 她告诉咨询师,这样坐着能让她缓解心情,感到舒适些。 外在的紧绷和内在的安全感在这一刻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平衡。 据妈妈描述,她经常需要收拾屋子到凌晨一两点。 将屋里所有的东西都进行重新的摆放,每一把椅子都需要严格摆放在每一个位置,顺着地板的缝隙,以它们为标准排列。 抽屉里的东西都需要被严丝合缝地塞满,不能留出丝毫的空隙。 每一样物品,都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固定的摆放方式。 但第二天醒来,又需要重新再来一遍; 对她来说,仿佛每一样物品在经过一夜后又出现了些许的变化,又需重新调整。 只要有一个物品发生变动,她就要重新开始摆放。 日复一日,当妈妈每一次进入屋内,会发现屋里依然是一片混乱。 为此,母女俩也都非常的痛苦。 每当妈妈想要帮助她做些调整时,却会让她陷入崩溃。 因为每一样物品,还都必须由她自己亲手摆放整理。 这个永远收拾不完的屋子,成了束缚母女两人的媒介; 一个出不来,另一个进不去。 02.强迫症人群的日常 除了收拾屋子,强迫症人群还有的常见表现,强迫性洗澡,洗手,反复检查门窗,害怕一些灾难性的事件发生,担心细菌感染,有严重的洁癖....... 就拿洗澡这件事来说,强迫症的人每天都需要洗澡,每次洗澡至少需要花费三个小时,有些甚至更久。 一边洗澡一边会忍不住去回想那些恶心的画面,结果越洗越痛苦; 严重的时候,连浴室都得跟着清洗一遍。 有的时候洗的时间久了,都能忘记自己是否清洗过。 有位妈妈,她的强迫主要表现在拖地上。 她觉得拖把很脏,于是就趴在地上用抹布擦洗。 经常是一手拿着清洁剂,一手拿着抹布,顺着每一块瓷砖,每一条缝隙去擦洗。 一遍往往还不够,从头到尾,至少擦拭两三遍。 时间上更是越来越久,一开始是用一个上午的时间,然后变成一个白天; 现在得忙到天黑才能结束。 这不仅让她感到痛苦,连同着她的家人也无法忍受了。 当她擦地的时候,是不允许有人经过的。 而这就导致了其他人没办法在家里生活。 当我们身边出现强迫症的人群时,和他们的相处往往会令普通人倍感压力。 一些极度苛刻的自我要求常常令身边人唏嘘感叹, 而一旦和这样的人处事,更是让人压力倍增,就怕稍有欠缺,就得推翻重头再来。 这些需要不断反复的行为,控制不住的想象,就像魔咒一样纠缠着这类人。 现实和想象在这类人的体验当中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想象所带来的恐慌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得不通过这些重复的行为来抵御危险。 03.强迫症的线索 强迫症往往是由一系列条件造成的,主要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遗传、成长环境、重大事件刺激以及来自大脑的控诉。 第一个是遗传的影响; 目前来看强迫症并不排除遗传的可能性; 很多强迫症患者患病之前就已经具有强迫性人格的特质, 尤其是那些患有强迫症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往往都带有强迫特质。 第二个是成长环境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具有强迫性人格特质的孩子,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例如平常的功课,生活作息,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都过度关注,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 最为关键的部分,一旦孩子无法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达不到我们的标准时; 我们对于孩子的态度便会发现变化,指责,生气、愤怒等等这些负面的情绪直接向孩子释放。 对孩子造成的第一个创伤性的影响: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 只有我学习好,才值得被肯定;只要我按时作息,才是好孩子;只有... 紧随其后的,就是不值得被爱而带来的强烈的不安全感。 很多孩子在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时,往往会下意识的通过其他行为去抑制这种体验。 也就有了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强迫性行为的出现。 第三个是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冲击; 例如亲人的离世、父母间的争吵、严重的打骂、一些重大情境的冲击等。 重大事件也并不局限在我们客观条件上认为的这个事情很严重; 很多时候,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本身对当事人的内心造成的剧烈的动荡。 例如,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第一次登上主席台讲话对他而言就是一种万众瞩目的体验。 但如果因为第一次而造成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以至于在众人面前出了丑; 这个事件本身在我们看来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属于常理可以被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其实很快都会忘记这个事情。 但对于这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站在台上那一刻,却让她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 面对台下众人的哄笑,自己那刻的慌乱,这些画面开始反复不断地出现在她的脑海里。 这种慌乱、羞愧的负面体验无法被很好地释放或处理,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第四个是来自大脑的控诉; 也就是在上面三种条件的综合情况下,对我们的认知带来的影响。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十分信赖我们的大脑,理性的思考,智慧的创造; 它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意义。 但另一方面,大脑也存在着进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局限。 例如此刻,我想让你试着不要去想象一个粉红色的大象。 你会发现自己的大脑当中是不是就会冒出一个这样的画面。 在催眠当中我们也经常会谈到,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否定性的语言”; 所有的“你不要,你不能...”都会被大脑自动接收为”你要,你能...”。 我们更习惯接受陈述句式的表达。 同样的,除却意识层面我们能够进行掌控并梳理的部分外; 我们还深受着潜意识的影响,在不曾觉察的部分,甚至是某种掌控。 对于强迫症的人群来说,最容易感受到来自大脑的控诉。 “你并不优秀”,“你很糟糕”,“你很坏”..... 这些负面的指控常令他们深陷恐慌。 为了不让恐慌蔓延,他们才会不断试图把事情做完美,不让自己出错。 04.自我调整的4个练习 第一步:觉察探照灯 强迫症患者第一步最为困难的就是被这种恐惧本身所吞噬,而失去了最为基本的识别能力。 唤起觉察力,是帮助自己以相对清醒的状态去面对一些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冲动。 能够相对清醒地意识到此刻大脑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想法。 它们正像一个个小怪兽一样,在不断试图摧毁心中的城墙。 此刻的自己作为城头将领,只有保持冷静,沉着指挥,才能威震士气,拥有底气。 保持充分的觉察,就像被黑暗包裹住的自己,手中持有的一盏探照灯。 虽不足以照耀星空,却能环绕四周。 让人眼里有光,心有所安。 第二步:顺其自然 保持充分的觉察,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大脑的控诉。 接下来,则是《森田疗法》里所强调的“顺其自然”。 允许大脑中所产生的控诉,理解这些所有的控诉都是由于创伤造成的。 它们更像是一个个曾经备受委屈的自己,为了试图让你看到而假装的强大。 所有的伤害都无法被忽视,也不应被忽略。 允许它们在此刻争先恐后的冒出头来,想要试图向你示威。 看见它们,就是此刻对于内在受伤小孩的尊重与关注。 可以尝试和内在进行这样一番对话,试着想象那个受害的孩子(或者是此刻的小怪兽)就坐在你面对: “听到你一直在不断地贬低我,不停地催促我时,我感受到了你此刻的不安; 这份不安让我想到了我们曾经那些备受伤害的日子, 那个时候的自己.....(讲述那些故事) 我知道你也会委屈,你也很无辜......(充分共情内在的小孩/此刻的小怪兽) 我能听到的,当你在我大脑里第一次控诉时,我就知道的。 现在,我愿意和你一起去面对,不再让你只身一人...(真诚的支持,赋予力量) 第三步:为所当为 顺其自然的下半句,为所当为,回归当下的生活。 过去的创伤无法被忽视,也不应被忽略,更不应该用自己来伤害自己。 可以被理解的是这个过程对于重度的强迫症患者而言,常常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哪怕伤害了自己,也不要再去苛责自己。 试着在空闲之余,回归当下的生活,重新尝试去做一些基础的生活琐事。 去感受此刻的呼吸,此刻身体的运动,此刻空气的湿度,此刻眼里所见,耳里所闻,心中所感...... 通过充分投入到当下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物当中,去感受生命本身存在的样子。 试问自己,有多久未曾看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有多久未曾好好晒晒太阳? 有多久未曾专注地用过一顿午餐? ...... 当我们何时能够为活着本身而深感庆幸,能为一草一木而轻言感动之时, 内在的力量就在此滋生。 第四步:内在价值感 内在的不安全感是最为折磨人的。 由于过去不断被否定,深陷讨好的怪圈,导致我们时刻活在惶恐当中。 所以此刻,如果一定要有所作为,那一定就是试着“自我肯定”。 如果父母此刻能够理解过去对孩子的伤害,那么试着在往后的日子里, 不断给到孩子肯定与支持,就是在修复孩子内在的安全感。 这个过程里,依然需要借助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意识,学会不带伤害地和孩子沟通表达; 另一方面,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尝试和父母重新建立链接。 但这个部分需要时间,父母的耐心和恒心尤为重要。 而作为患者本身,可以多去从事自己能够感受到价值感的事情。 不断增强内在的价值感,就能不断进行自我肯定; 随着不断地自我肯定的积累,便能逐渐创造出“后天的安全感”。 我们总说安全感来自于童年,一旦遭受创伤,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疗愈。 这样的理论假设哪怕有其更深的寓意,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第一反应难免深陷悲伤。 在这样的隐喻当中,人难免显得脆弱,虽然这也是一部分事实。 但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当我们拥有了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创造的天赋。 虽是一棵脆弱的芦苇,却也在风中,阳光下,摇曳生辉。

19 2022-04

为可能 尽所能 疫起行动 | 学心理咨询师速来领补贴

2022年,山东被疫情的阴影笼罩着, 停工、停学、管控隔离区也是层出不穷。 很多孩子已成为家里的“神兽”, 家长工作与孩子之间精疲力尽。 隔离在家的公司员工也被提醒“您开始和花草树木聊天这很正常。只有在那些花草树木开始回答您的问题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寻求协助。” ...... 在这个疫情情况下大家可能出现焦虑,怀疑、疑病,悲伤、抑郁,睡眠障碍等问题 有专家表明, 学习能够缓解人的焦虑情绪。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更助于 我们的心理健康。 即日起凡山东省籍学员报名心理咨询师培训速来领补贴! 详情请咨询:0531-88959789 01.课程时间表 疫情期间,线上授课,大家可重复观看哦~ 02.关于考试 考试时间:2022年第一次综合考试时间为5月21日。 证书样式综合考试合格,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颁发《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监督电话:010-648508603。 03.报名条件 1、参加培训条件 对有意愿学习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学爱好者、父母、教师,本培训无报名条件限制。 2、考试条件(满足一条即可) (1)专科以上学历。 (2)大学本科大三以上在读。 (3)拥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职称。 征铮心理官方电话:0531-88959789 心理咨询师考试报名电话:0531-88959789;15662689187 心理咨询热线:18396869338 微信:zhengzhengxinli111;zhengzhengxinli666

10 2022-04

2+1训练笔记 | 抑郁,也是有条件的...

抑郁也是有条件的 你是否经常听到,或者说过这样的话:“你这么开朗,抑郁什么呀...” 照这么说来,抑郁也是得有条件的?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emo了。 事实上,除了一些突发性的重大事件的刺激;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蓄谋已久”的。 就像2月23日晚上直播课堂里的那个中学男孩,他的抑郁其实早就有所显露。 从初一转学到另一所学校开始,紧张的学习氛围,高压力的学习要求,全封闭的管理模式; 让这个原本并不外向的男孩开始变得更加的压抑。 但即便这样,他也不想和自己的家长倾诉、寻求帮助。 就像男孩说的:“有的时候你们感受不到我的感受,我的心情;你们感受不到的时候,我就更习惯自己忍着”。 当家长不了解孩子时,看到的只是孩子不断后退的样子,于是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就会因此造成更大的焦虑。 就像男孩的爸爸说的:“他不想听,但有时候也得说呀,孩子毕竟这么小,不能老惯着孩子,让他坚持坚持,或许就行了呢...” 但实际往往是再坚持坚持,结果,就彻底崩了。 抑郁的三大因素 一个开朗的孩子怎么会抑郁呢? 据人民日报报道,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有近四分之一,有近1亿左右的抑郁症患者。 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是患有抑郁症的患者。 可见抑郁症甚至都成了一种流行病。 目前来看,造成抑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 遗传因素(10%): 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 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生化因素(25%): 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下降有关; 很多抗抑郁剂是让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 心理-社会因素(25%): 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综合来看,更多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抑郁的十大征兆 虽然抑郁症的产生还不清楚,但抑郁也是有所征兆的,总结起来可以分为十点: 情 1.情绪低落:长时间的“不高兴”,对一些创伤事情记得非常清楚,连每一个细节也都记得,并且时常回想自己的经历,并不会觉得有任何开心的迹象。 趣 2.兴趣及愉快感丧失:原本感兴趣的事情逐渐失去兴趣,对新鲜事物也失去好奇;无法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 疲 3.易疲劳:表现为行动滞缓,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运动,即使以前体能很好,总感觉疲劳不爱运动,也不愿意和他人一起运动、交流。 注 4.注意力下降:常表现为学习时容易分心,容易被外界影响;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落四;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等。 评 5.自我评价低:常表现为自我否定,即使以前非常自信,也会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根本原因是一些创伤事件对内心造成的巨大冲击,导致其三观发生重大改变。 悔 6.自罪感:是一种比较主观的感觉,当人做了一件自己觉得违反了自己的良知事情(具体的程度由那个人的良心程度有关)在事后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后悔的情绪。   悲 7.对前途感到悲观:绝望,抑郁症患者的世界是令任何人都会恐惧的,在这种世界中呆久了别说抑郁症患者,普通人都是受不了的,抑郁症患者则会时常感到无助,从而在绝望的阴霾中寻找自我。 伤 8.自伤自杀行为或观念:表现为过于消极,一个抑郁症患者其内心是极其痛苦和悲观的,感觉生活已经持续不下去,并且对以后的人生充满了恐惧与无奈,经常有一死了之的念头,那种恐惧恐怕只有他自己或是经历的人才能知道。 睡 9.睡眠困难: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包括睡眠失调、入睡困难、多梦、嗜睡等情况。 食 10.其他常有食欲下降、咽喉异物感、排便异常、胸闷、心悸、性欲低下、月经失常、体重改变等症。 恢复的6个阶段 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我们将抑郁孩子的恢复状态分为了6个实践性的阶段: 第一阶段 孩子的状态:有着强烈的无用感、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离开这个世界是最终的归属、自认是废物。 家长:需要及时安排住院治疗,如果在家药物治疗,也需要24小时关心孩子的变化。 第二阶段 孩子状态:什么也不想做,不愿出门,不与人交往,整日黑白颠倒,沉迷游戏或无所事事。 家长:需了解和理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调整,找可以理解自己的亲友倾述、专业的咨询师等; 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以希望和自我恢复的环境。 第三阶段 孩子的状态: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偶尔讲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比如游戏、音乐、社会新闻、自己的观点等。偶尔可以出门。 家长:要及时发现看到孩子的变化进步并找准时机表达反馈给孩子。 孩子说什么要尽力表现出兴趣,如果不懂的部分谦虚请教孩子,意见不同时要忍住不要有任何否定,耐心倾听就好! 尤其不要乘机提学习、上学等。尽量不要给任何建议,以倾听为主! 第四阶段 孩子的状态:愿意经常刷牙洗脸洗澡,讲究仪态卫生,愿意出门,但会各种担心、忐忑,不安、没有信心。 家长:多理解,少鼓励,常共情。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恢复了一定的动力,能够从事一些较简单的活动; 但这个阶段是个敏感期,依然会有很多的担忧,容易退缩,这个阶段理解共情比鼓励更重要的。 第五阶段 孩子状态:出门社交,表面很正常,但内心深处的自卑消极紧张状态依然还有。 家长:此时一定要了解并理解自己按耐不住的高期待,在孩子面前不能表现出来; 并且时刻提醒自己孩子的恢复是很有可能是进三步退两步的螺旋形式,要给自己信心,孩子一直在向好的恢复中,给孩子退步的空间和包容的空间。静待花开! 第六阶段 孩子状态:出门、学习、工作恢复正常。 家长:为孩子的恢复而喜悦但不可掉以轻心,最重要的事是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太大压力,以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为目标,不要看重成绩。 尊重孩子,凡事和孩子商量,孩子需要帮助时积极帮助,和孩子的老师、学校交流,给孩子特殊宽松的环境,不能像正常的学生那样给压力。 正如开头所呈现出来的数据,抑郁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是属于常态化的存在。 对于抑郁症的了解,是我们理解抑郁潜伏者的前提; 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表达待在学校时感到莫名的压抑;或是觉得自己很长时间以来都觉得感受不到快乐,觉得自己每天都像行尸走肉... 就如抑郁症里的十大征兆表现一样,在一开始时会表现得更为隐晦。 他们其实常在向生活发出微弱的呼声,但如果我们不曾了解,就无法感受到他们细腻的表达。 了解抑郁症,理解身边人,学会区分,懂得等待~

10 2022-04

王铮博士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师做心理健康培训

2月26日下午,2022年教职工系列培训活动(第二期)通过在线直播平台成功举办。本次培训作为名师讲堂首讲,邀请了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教授和山东省总工会首席心理专家、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王铮博士作为主讲嘉宾。培训活动由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部长(主任)郑众主持。 姚小玲教授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关键、途径和对策等方面,深入阐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实践途径。王铮博士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生动讲解了当前教师们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及保持健康心态和积极情绪的方式方法。 截止目前,本次培训累计观看人数已超过1000人。通过培训使广大教职工对师德师风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如何做一名“四有”好老师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同时也帮助广大教职工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更好的认识自我,增强职业自信,并怀着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学期各项工作。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冠状病毒期间的格式塔治疗:感知经验基础上的"互惠之舞"

新冠病毒流行期间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体验是什么? 人们的心理脆弱和痛苦是什么? 哪些临床障碍是最普遍的,他们强调了哪些关系需求?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经历中,我们失去了我们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比如能够信任我们呼吸的空气,或者习惯于用握手和拥抱来问候朋友。 在这种时候,在这一流行病的背景下,人们的焦虑可能会产生新的病理状况,我们需要准备好以适当的治疗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接下来,我们需要以批判的眼光来重新了解“社会情感是如何脆弱的”。 总的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是通过虚拟的一种接触方式与世界交流,人们的精神都集中在一个小屏幕上。 孤独,恐怖主义,移民潮,气候危机,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创伤。 在许多“文明”国家,甚至在政治上回归独裁态度。(Cavaleri, 2019; Spagnuolo Lobb, 2019)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更容易遭受创伤。 在封锁初期,很多人感觉良好。虽然这些令人担忧的事实让我们感到痛苦;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享受亲密的关系,我们不必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 在封锁初期,焦虑的患者会感到轻松,他们感觉“更正常了”,大多数人感觉呆在家里时受到了保护。 但是在第一个封锁期结束时,我们有一些证据也表明焦虑有所增加,例如精神病住院人数增加,最脆弱的患者病情恶化。 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除了诊断之外,“走到外面世界”的经历似乎比被锁在室内更可怕。 总的来说,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需要重新获得安全感,使他们能够拥有统一和良好的自我意识。 新关系价值观和关系导向心理治疗的需要 如果说以前心理治疗的中心是支持与阻断关系的分离,那么在今天,它的重点是建立一种与他人“在一起”的感觉。 多年来,在社会演变的同时,帮助的价值也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更多的关系视角(see, among others, Frank, 2016; Jacobs et al., 2007; Mitchell, 2000;Spagnuolo Lobb, 2013, 2018a, 2019; Stern et al., 2003)。 人们不仅要在个人自主权方面得到支持,还需要建立一种与他人相互联系的安全感。 对于来访者和治疗师来说,这场危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以“我们”而不是“我”的身份出现。 此外,可以说在线工作可以提供更多的联系机会,从而提供更多的关系可能性。 发展格式塔疗法以适应远程在线工作 考虑到心理治疗目前的作用是支持来访者的安全关系体验,格式塔治疗研究我们如何才能保证来访者获得生理上的确定性(平静的呼吸,不僵硬的姿势,信任自己的身体),并构成他们的现实体验,从而自发地走向另一个人。 例如,如果来访者说,“我不能走出家门”,重要的是要问他,“保持呼吸,看着我:当你告诉我这些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而不是探索他被困在家里之前的想法或相互冲突的主题。      格式塔治疗如何利用其主要的认识论根源,实现这种支持,并适应大流行病所要求的新条件? 格式塔治疗是一种现象学方法,我们用治疗关系的此时此刻、我们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东西来工作特别是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发生的事情。 在疫情大流行中,病人和治疗师如何通过屏幕或口罩进行接触的问题就产生了。 当我们在线上接触时,我们接触的边界就是屏幕。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小块地方。 我们在通过屏幕或远距离使用感官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 例如,声音变得信息丰富,面部和眼睛的放大细节说明了我们在全身看不到的东西。 这些(不同的)感知数据激发了我们自己在该领域的共鸣。 我们需要训练我们的感官,通过屏幕或口罩来感知客户的情绪。 我们的感官是我们的主要工具:当客户说话时,什么吸引了我?是什么在我们的场中创造了一个能量振动? 互惠之舞:建立一种安全感‍ 创造性治疗变化的是,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存在,而且要关注客户和治疗师之间相互存在的互惠关系。 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的治疗过程变成了一种互惠的“舞蹈”,这些动作旨在实现来访者更充分、更自发的自我感觉(Spagnuolo Lobb, 2019)。 这种舞蹈是相互的感知和对彼此感知的反应。 为了指导心理治疗师使用他们在治疗领域的方向,并支持他们与客户“跳舞”时的自发性,我提出了三个问题,它们有助于反思与特定客户的治疗过程,并帮助他们进行监督: ·作为一个治疗师,你和这位客户在一起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你的“感觉”在客户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为了让客户更加自发,在你的体验方式上应该改变什么?      这些问题让治疗师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是如何与来访者一起感知彼此感知,以及来访者通常与照顾者之间会形成什么样的互惠关系。 帮助指导与来访者的“治疗之舞”,以便在困难或创伤的情况下互动时,为患者提供尽可能好的状态,让他们感到安全和充满活力。 新冠肺炎的蔓延影响了我们与环境接触的认知,影响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也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意识。 人们需要重新认识到,他们可以依靠环境和自己来开放自己,与他人进行创造性的调整。 在当前这段时间和即将到来的几年里,我们将相应地改变我们对心理治疗价值观的看法,并创造新的工具。 从传统上侧重于支持个人的潜能和个人创造力的人文价值,转变为共同创造有安全感的关系。 格式塔疗法对这一转变的贡献是解决患者和治疗师在此时此地会面时体验的展开; 通过感官给予的相关知识,对客户进行诊断和帮助; 将重点放在治疗师和客户之间的舞蹈上,这种舞蹈由在广泛的感官运用下,有意识的互动组成。 信任的舞蹈可以让客户感觉到治疗师的存在与他们的自发运动有着深刻的联系,并体验来自这种关系的安全感。 王铮博士 敖德萨国立大学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 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首届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中方主席 以色列格式塔治疗研究院研究员 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督导师 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优生分会常委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 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会长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格式塔(完形)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 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山东省欧美同学会理事 【本文作者:王铮,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30 2022-03

喜讯!格式塔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山东省格式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铮博士课题组与湖南省格式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小群博士课题组合作在青少年欺凌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近日,山东省格式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铮博士课题组与湖南省格式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小群博士课题组合作,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JCR分区:Q1)上发表了题为“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ibling bullying and psychotic-like experiences among children age 11–16 year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探讨了青少年同胞欺凌和精神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Th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杂志2019年影响因子为3.89、JCR分区为1区,主要收录与情感障碍相关的论文,包括抑郁、躁狂、焦虑和压力等。它是跨学科的,旨在为不同的读者群体呈现不同的方法。 内容介绍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欺凌现象在儿童时期都很普遍。越来越多横断面研究以及纵向研究显示,受欺凌与儿童心理问题(恐惧、抑郁、注意力缺陷障碍、品行障碍)及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显著相关。 此外,研究还显示,受欺凌与迫害思维和妄想有关,欺凌受害的频率和精神病结局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同伴欺凌上,而关注同胞欺凌和同胞攻击的相关研究较少。 研究表明,高达50%的儿童遭受了同胞欺凌(被兄弟姐妹欺凌),高达40%的儿童实施了同胞欺凌(对兄弟姐妹实施欺凌行为),这比其他形式的欺凌或虐待(如同伴欺凌、父母或陌生成年人的虐待)更为常见。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频发的、无处可躲的同胞欺凌留下的创伤比其他形式的童年创伤可能更为严重。越来越多的横断面和前瞻性研究证明,同胞欺凌与各种消极心理结果有关,如情绪问题(如孤独、焦虑、抑郁和自残)、行为问题(如多动症、品行障碍和高危行为),甚至自杀意念。然而,关于同胞欺凌对临床和非临床样本的精神病结局的影响知之甚少。 很少有研究探讨遭受同胞欺凌类型与精神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更不用说通常发生在精神病之前的精神病性体验(PLEs)。因此,目前的研究旨在调查中国11-16岁儿童同胞欺凌与PLEs之间的关系。 鉴于此,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来自中国湖南省三个城市的八所初中的3231名学生。同胞欺凌的频率和类型使用同胞欺凌问卷进行评估,采用社区精神病性体验评估问卷(the Community Assessment of Psychic Experiences,CAPE-42)评估PLEs。 结果发现遭受同胞欺凌的发生率是12.9%,实施同胞欺凌的发生率是10.8%。同胞欺凌是所有PLEs亚型的独立影响因素,遭受言语欺凌是发生不同PLEs亚型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其次是身遭受体欺凌和实施言语欺凌。 迄今为止,我国对同伴欺凌亚型比例的研究较少,只有一项研究探讨了同胞欺凌的类型,该研究成果是对这一领域的补充与丰富。此外,这项研究首次探讨了同胞欺凌类型与PLEs亚型之间的关系。 具体结果如下(点击查看大图) 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同胞欺凌的流行有几个主要的发现。首先,我们发现同胞欺凌发生率最高的是言语欺凌,其次是身体欺凌和关系欺凌。同胞欺凌的发生率(受欺凌率为13.2%,欺凌率为10.1%)略低于西方国家。 其次,年龄较小的学生遭受同胞欺凌的比例明显高于年龄较大的学生,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同胞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更多地了解如何沟通和控制自己的冲动,这可能有助于他们减少同胞冲突和欺凌。 第三,我们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遭受同胞欺凌和实施同胞欺凌比例明显更高。 第四,来自农村的参与者比来自城市的参与者有更高的遭受同胞欺凌率和实施同胞欺凌率。第四项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来自经济状况较差家庭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卷入同胞欺凌,这与其他研究一致,再次证实了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暴力。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涉及不同亚型的受欺凌或欺凌在四种PLEs亚型中具有不同的预测程度,最强的预测因素是言语伤害。 这与其他研究中发现的情况相似,如在一项研究中,身体伤害与自杀意念有关,关系伤害与自杀企图有关,而言语伤害与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无关; 在另一项研究中,所有的受害者都便显出更高水平的药物使用,而关系型和多受害者亚组则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抑郁。这些研究与本研究都表明,不同类型的受害与心理健康结局的关系是有所区别的,应进行差异性的分析和干预。 综上,目前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同胞欺凌与精神病性体验(PLEs)相关,应该实施干预计划,重点关注多孩家庭几个孩子之间的言语伤害等多种伤害类型,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给孩子积极温暖的成长环境。 格式塔疗法与欺凌 格式塔疗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一种非二分性的存在,Perls(1988)指出,心理治疗中的整体性概念使得有可能干预人的全部,在那里可以看到身心活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有案例表明,欺凌者接受心理治疗,可能在治疗过程产生阻抗,为了推进进程,可以使用一些咨询技术和实验,使持续的意识、感受和情绪过程成为可能,从而使欺凌者意识到自己的攻击行为和态度的后果,并由此而改变。Kyian(2001)指出,技术的使用应始终以来访者的觉察以及和身体的接触为目标,从而使来访者能够整合,认识当下,并通过其自发性和创造性,从而促成“真正的”改变。 格式塔疗法在对欺凌卷入者的干预中有很多好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供我们去使用,例如可以使用通常用作热身的“奖励”练习;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去认知自己的感受;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情境来调动身体和情绪(使用在“欺负”中发生的情境);探讨极性,深入体验感受(体验被欺凌者,欺凌者和旁观者的感受)。 在对欺凌者的临床个人咨询中,可以使用具有生活特征的技术,这样他就可以表达和揭露他在对被欺凌者的侵略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借此我们可以考虑如何使用“空椅子”。 治疗师用椅子来表示未完成事件、设计好的议题或其他可能的解离和冲突;“角色扮演”,主人公从他所唤起的困境中发展出各种欺凌卷入者的角色;“放大”,明确所暗示的内容(欺凌卷入期间的感受);“夸张”,治疗师决定应该夸大(根据个人所暴露的关于“欺凌”的内容);“梦工作”是通过描述或者角色扮演梦中的各种元素来完成的,因为梦是来自于来访者自身的存在。 而且在这种背景下,可以开展一个向父母提供指导的过程,设法使他们认识到孩子参与到了这种暴力以及他们所发挥的作用,让父母去尝试鼓励对话并使父母产生积极的愿意改变的态度。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格式塔疗法使我们能够对卷入欺凌的来访者进行工作,促进他们移情的发展,从而使欺凌卷入者们能够在尊重对方独特性的情况下进行互动。 格式塔疗法的这些技术既可用于青少年欺凌问题临床的个案咨询,也可用于可在学校或临床环境中团体辅导或干预,在国外的研究中已有很多有关的探索(Susanti Dyastut,2013;Handayani et.al.,2021),但是在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相对缺乏,亟待各位一起探索和发现,助力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 王铮博士 敖德萨国立大学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 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首届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中方主席 以色列格式塔治疗研究院研究员 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督导师 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优生分会常委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 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会长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格式塔(完形)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 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山东省欧美同学会理事

30 2022-03

征铮心理咨询师第71期公益课程|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围绕厌学,焦虑,抑郁,双相,网瘾,社交障碍等 孩子的常见心理问题, 根据咨询的实践, 展示基本的咨询思路与路径, 让家长了解青少年咨询的框架, 并明确自己在每一个阶段该做些什么, 从而更好的配合咨询的进程, 帮助孩子或家庭尽快走出困境。 时    间:2022年3月5日9:00-11:00 (8:30签到) 地    点: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6号鼎峰中心1508 主 讲 人:蒋政伟  主    题: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厌学/不工作/焦虑/抑郁/双相/网瘾/社交障碍)的解决路径 性    质:公益讲座 报名方式:会员免费  非会员场地费100元 (报名截止:3月4日24:00前) 按要求,跟帖报名,座位有限,敬请预约。 主 办 方:征铮心理 德为教育 温馨提示:请各位记住报名跟帖顺序号,以便签到,别忘记带水杯哦~ 蒋政伟老师: 成都格式塔心理培训基地督导师,征铮心理平台2021年度优秀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企业EAP培训师,青少年心理矫正训练师,擅长团体辅导带领,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抑郁/厌学/学习焦虑/网瘾,以及对应的家庭关系的调整与修复。 征铮心理官方电话:0531-88959789

30 2022-03

征铮心理咨询师第70期公益课程|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诊断和用药咨询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困扰呈井喷之势 给很多孩子带来的困扰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很多家长对此感到困惑、自责 迫切想要了解孩子怎么了? 为什么?怎么办? 本次课程就这三个问题进行专业讲解 并结合案例促进理解 通过互动和家长一起探讨 可操作的解决之道。 时    间:2022年2月26日9:00-12:00 (8:30签到) 地    点: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6号鼎峰中心1508 主 讲 人:衣桂花 主    题: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诊断和用药咨询 性    质:公益讲座 报名方式:会员免费  非会员场地费100元 (报名截止:2月24日24:00前) 按要求,跟帖报名,座位有限,敬请预约。 限     额:20人 主 办 方:征铮心理&德为教育 温馨提示:请各位记住报名跟帖顺序号,以便签到,别忘记带水杯哦~ 主讲人:衣桂花 医学硕士,精神科医师,征铮心理平台2021年度优秀咨询师。先后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目前每周在青岛大学职工医院为青岛大学师生提供门诊服务。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十六年,主要致力于中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来访年龄主要集中在13-30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处理经验。累计咨询时常逾4千小时。 征铮心理官方电话:0531-88959789

30 2022-03

2022年心理咨询师综合培训春季班开课啦!

春节假期结束了 2022年也已经开始了 2022年心理咨询师综合培训春季班也要开课啦 不管你是心理咨询师、老师、管理人员、医护人员 还是各行各业中对心理学充满好奇与热爱的你 我在2月20日等你 原价:3980元 限时优惠:2月15日前报名按团报3680元,并赠送教材一套、价值199元的《0~18岁父母必修课》和《格式塔专业课初级》 史上最大限时优惠等你来,快快抢占名额吧! 报名热线:0531-88959789

30 2022-03

济南市第四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委托专家评审会圆满结束!

为进一步做好济南市第四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确保2021-2022年度全市艾滋病防治项目委托工作的有效开展,2021年10月26日上午9:00,“济南市第四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委托专家评审会”在山东政协大厦维景大酒店举行。 本次会议由济南疾控中心防艾所李新蕊副所长主持,因疫情影响,线上参会的领导专家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吕繁,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刘惠研究员;线下参会的领导有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傅继华会长,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所郝连正副所长,济南市疾控中心审计科李清科长,济南市疾控中心财务科王芳副科长等诸位领导专家,济南德为教育负责人王蕾和HIV项目主管徐慧应邀参加本次会议。 会议首先由李新蕊副所长发表了开场讲话,介绍了今天的参会人员与会议流程。随后,济南彩虹工作组、济南德为教育、济南市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社、市中区疾控中心、历城区疾控中心、长清区疾控中心、章丘区疾控中心,共7家单位参与此次委托工作执行单位代表依次介绍工作成果、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等情况。参会的领导和专家认真听取了7家单位的项目介绍,并针对每一个项目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对申请的项目进行了评议和审核。 济南德为教育负责人王蕾做了“济南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HIV/AIDS人群心理干预探索模式项目”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项目组成员的辛苦付出和成绩,并提出了在2021-2022年度的工作计划和实施策略等,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最后,李新蕊副所长对参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了感谢,对各单位对济南市艾滋病防治项目委托工作的支持表达了谢意,希望大家能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完善工作计划和流程,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把委托工作尽力做好,为济南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和国家示范区模式探索项目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我们的HIV/AIDS人群心理干预探索模式项目,将在国家艾滋病防治示范工作的指导下,在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的引领下,在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领导的关注下,在济南传染病医院相关医护人员的协助下,不断创新整合,力求为感染者及其家属带来更优质的服务,提高感染者心理健康水平!

30 2022-03

又到了“领证”时刻 | 恭喜第二批家庭教育指导师成功上岸

又到了激动人心的“领证”的时刻啦~ 恭喜我们第二批家庭教育指导师成功上岸 家庭教育指导师解决什么问题 家庭教育指导师旨在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家长及孩子的测评找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通过授课建立家庭教育理论基础,跟踪指导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 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家庭学的理论知识,帮助家庭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建立孩子的德行和责任,帮助家庭幸福。 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是孩子,主要是家长,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的能力,纠正教育的方法。‍‍ 那如果我也想要报考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正常情况下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参与各种实践培训等等 如何报考家庭教育指导师 正常情况下,你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了教育学,了解了心理学,接触了社会学、哲学等等,但你最后发现却很难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本事,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实际情况是: 家庭情况太复杂 学科知识太老套 教育方法太贫乏 ... 特快通道 现在,你只需要参与<2+1家庭成长计划>,即可报考。 为什么呢? 因为<2+1家庭成长计划>有一位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学科融为为一体的大咖级导师——王铮博士 敖德萨国立大学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 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首届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中方主席; 以色列格式塔治疗研究院研究员; 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督导师。 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优生分会常委;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 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会长;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格式塔(完形)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 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山东省欧美同学会理事。 学习了一整年了,如果需要有个仪式性的见证,那一定非《家庭教育指导师(初级)》职业技能岗位证书莫属啦! 征铮心理官方热线:0531-8895-9789 联系征铮心理平台助理老师,即可参与报名~

30 2022-03

征铮心理官方声明 | 助力中国父母,成就天下少年

“征铮心理”隶属于铮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由心理学博士王铮创立。以“助力中国父母,成就天下少年”为使命,秉承“专业、创新、坚守、共赢”的价值观,致力于儿童青少年潜能开发、学习力提升、情绪与行为问题矫正,努力做中国父母教育和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服务品牌,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百年。‍ 助力中国父母,成就天下少年。 征铮心理,一直在努力...... 随着征铮心理企业品牌影响力的不断上升,近期发现各地冒用征铮心理品牌和王铮博士形象进行宣传的现象屡见不鲜,也有通过征铮心理抖音直播间的公益讲座,进行录屏售卖的现象,这些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征铮心理的品牌形象。 对此,我们严正声明:任何未经授权私自冒用征铮心理名义进行宣传、讲座和私自刻录和销售课程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征铮心理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否则我们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们向各界朋友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助力监督,向我们提供线索,感谢大家!‍‍‍ 监督热线:0531-88959789

30 2022-03

征铮心理8月重磅推出 | 暑期青少年(帆船之旅)GLT学习力夏令营!

学习明明是本能,没有人会排斥本能。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会缺乏学习动力、自信缺失、情绪难以自控! 甚至早恋、厌学、网瘾... 由此导致的亲子关系也出现危机,家庭氛围令人窒息!!! 这与学习力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提升学习力不只为提升学习成绩,更为了培养学生受益一生的能力品质! 如何利用有限的暑假时间,帮助孩子构建人生规划、让孩子看到未来的方向、提高学习动力、缓解学习压力、掌握学习策略...... 征铮心理专家团队经过充分调研、扎实论证,精心设计‍—— 夏令营课程设计理论扎实、体系完备 学习力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柯比教授(W·C·Kriby)提出: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目前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注重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学业成绩,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不会、不会学、无法持之以恒等现状成为困扰学生、教师和家长们的难题。 青少年GLT学习力夏令营的优势 一、GLT学习力综合测评 给予个性化解决方案 入营前对营员实行GLT学习力综合测评,通过对学生个体生理基础、学业现状、情绪状态、目标动力和方法策略等数据的综合评估,给予专业解决方案。方案根据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从多维度、多视角进行潜能的开发和提高,注重体验,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成就动机,激发学习内驱力。 二、GLT学习力提升课程 专业系统,有针对性 根据测评结果反映的共性化问题开展课程,建立在格式塔疗法四大支柱基础上、由“六大关键因素分析”、“七项能力提升”、“学习力八步调控法”组成的四维一体的学习力综合提升系统。 三、帆船皮划艇体验 2019年,中国帆船运动加快了航行速度。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帆船结缘,越来越多的人扬起风帆,这项运动逐渐向大众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帆船是团队的缩影,船上的每一个成员各司其职相互合作,领导力,执行力,协作力能够在帆船上得到完美体现,朝着一个目标同舟共济驶向远方。航行训练、帆船团队竞赛,无一不散发出浓浓的激烈比拼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人的一生要想成赢家,不但要有勇敢坚毅的个人品质,同时在团队合作中彰显的领导力,执行力,协作力也不可或缺。本次夏令营,为培养营员们的合理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目标执行能力等多项品质,我们引入了国际帆船和皮划艇课程。 本次国际帆船和皮划艇课程由雪野湖帆船俱乐部负责教学;全程由国家级一级帆船教练一对一指导,专业摄影师跟拍为孩子记录美好瞬间。 四、航空科技展+蓝湾欢乐岛 夏令营期间,劳逸结合,寓教于乐,航空科技展让孩子对航空航天知识有深了解,了解我国目前航空技术水平,激发为国奋斗的热情。同时,蓝湾欢乐岛让孩子在水上世界和各游乐项目中尽情欢乐,解除一天的学习疲劳。 五、雪野湖生态环境 雪野旅游区是山东省济南市依托北部山水资源优势组建的以旅游为主的功能新区,总面积239平方公里,是山东省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园区、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永久举办地。 雪野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距今2500多年的古老齐长城,又有闻名遐迩的九龙大峡谷,还有济南50公里圈内最大的水面—雪野湖,雪野湖最大水面面积15平方公里,湖面开阔,岸线曲折,四周群山环抱,山水结合完美。已开发建设房干生态景区、雪野农业博览园景区、吕祖泉景区,雪野三峡景区等。以碧波荡漾的雪野湖和环湖风光带为基础,建有航空运动中心、山地运动中心、游艇俱乐部、观光码头、沙滩浴场、垂钓中心和星级酒店、高档会所等旅游配套设施。 雪野湖三面环山,形成湖光山色的秀美风光。沿环湖路驱车或步行,沐凉爽湖风,看鳞鳞波光。或到沙滩浴场享受阳光、脚踩金沙、游泳冲浪,也可乘游艇水上驰骋,饱览湖光山色。正在建设和完善中的环湖公园、航空科技体育公园、嬴秦文化风情园等项目,将使雪野湖更具魅力。 六、居住舒适,饮食丰富 本次夏令营住宿选择雪野湖内航空俱乐部,让孩子们享受雪野湖的宁静环境。 住宿点在雪野湖内航空俱乐部 住宿两人一间,让家长们安心,孩子们住的舒心。 一日三餐:在酒店餐厅,环境优美,营养丰富,更有雪野湖特色农产品。 七、学业与职业规划 每一个营员通过测评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特长与兴趣,由专业学业规划师为营员们讲授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学业规划,通过内核知识的学习,让同学们放弃躺平的念头,找到努力的方向。 八、21天习惯养成 参营学员在六天的夏令营中,以8-10人为一组分配辅导员。在夏令营期间负责组织孩子就餐、住宿、上课、训练等一些系列问题。并给予孩子心灵陪护和引导。 营后15天组织营员在微信群进行打卡学习,21天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形成良好学习体验。 我要报名 课程费用:12800元/人 截止时间:2021年7月15日(2人团报9680元/人) 办公地址:山东省济南历下区鼎峰中心1508室 报名电话:0531-88959789

30 2022-03

关于征铮心理《2+1家庭成长计划》你不知道的真相.....

《2+1家庭成长计划》自2020年6月开启,迄今已经陪伴大家整整一年,已有5000多组家庭参与学习,用家长们的话说:期期都精彩,一期都不想错过! 它让迷茫中的妈妈找回了自己; 它让不会表达的爸爸成了和孩子沟通的高手; 它让相互抱怨、相互指责的父母学习反思自己本身的问题; 它让痛苦中徘徊的家庭看到了光亮....... 在这高品质的直播训练里凝聚着王铮老师的心血和征铮心理团队的用心,课程方式采用全国招募急需帮助的家庭,由王铮博士进行公益家庭辅导,让学员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走进征铮心理,越来越多的家庭因《2+1家庭成长计划》学习受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2+1家庭成长计划》你不知道的真相...... 为什么叫2+1? “2”是指爸爸和妈妈两个人,1指孩子,《2+1家庭成长计划》是征铮心理希望用一年的直播训练,带领家长领悟和成长,做优秀而有格局的父母; “1”是《2+1家庭成长计划》的孩子,通过专业匹配,咨询师团队线上有偿辅导,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2+1是征铮心理对父母和孩子的平行赋能。 课程从哪里看,如何选班? 《2+1家庭成长计划》在征铮心理公众号首页直播间观看,打开方式:搜索并关注公众号:征铮心理——点击:首页入口——打开:已购课程,找到您参与的班次。 课程的初衷是直播训练,所以会定期开新班,以便保证直播的及时性和学员的参与感,目前班次分为A和B两个系列,两个系列有重叠课程,所以已经报A班的学员继续学习可以选择A2,A3,A4.....; 已经报B班的学员继续学习可以选择参与B2,B3,B4.....,这样课程会做到无缝衔接,没有重复。只要您想成长,征铮心理会一直陪您走下去,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征铮心理,陪你到底。 每期课程的有效期多久? 因为是直播课,也为避免学习拖延问题,《2+1家庭成长计划》有效期是一年,一年内25次训练,征铮心理希望您尽量参与直播,确实没有时间,直播结束后10分钟即可回看。 一年内可以反复回看,目前统计回看次数最多的学员为15遍。课程有效期截止后,大部分学员选择继续参与新一轮的学习,毕竟一年798元的学习投资,产生的高价值有目共睹。 课程附加服务有哪些? ① 参与课程后,学员会进入征铮心理社群,每天会有学习感悟和家庭教育知识的分享,同时各地父母抱团成长,可获得巨大支持; ②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问题可以小窗助理老师,隔周三直播,王铮老师就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③每周四晚八点半抖音直播间,王铮老师连线为困扰的家长解决问题; ④助理老师会根据您的个性化需求,匹配线上心理辅导,由征铮心理咨询师团队资深咨询师完成; ⑤ 可以申请来济南总部参加王铮老师90分钟的公益家庭辅导; ⑥可为家长推荐各地征铮心理家长俱乐部,进行线下持续性学习。 结缘征铮心理,为您的家庭保驾护航...... 《2+1家庭成长计划》适合什么人看? 所有的爸爸妈妈、专业心理咨询师、教育工作者、社工、家庭教育指导师、单身人士、职场精英...... 怎样申请《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费用? 每期课程结束,征铮心理会为有需要的朋友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师》初级证书的申请、学习打卡及线上考试。考核通过后2-3个月取得证书。资料审核费,考试费,证书费共计680元。 《2+1家庭成长计划》的研发和初衷,源自王铮老师的心愿: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训练的方式,让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掌握,让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不再代际遗传下去,让中国的每个一个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都能得到父母的赋能。    助力中国父母,成就天下少年。征铮心理,一直在努力.......

30 2022-03

征铮心理《2+1家庭成长计划》A-B班续报名正确方式

截止2021年5月21日 征铮心理2+1家庭成长计划上架一年零3个月... 累积参与学习家长达4457! 训练至今,收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有了认可,当然就是要续购学习啦,但~~~ 2+1家庭成长计划从去年3月上架至今,已经连续开设“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三个季度专栏课程, 第一季在2020年6月份开课; 第二季在2020年9月份开课; 第三季在2021年3月份开课; ... 这个“季”的单位,到底是指的3个月开设一次,还是单纯的一个名称呢? 为什么不同季度的课表里有时间是重复的? 重复时间的课程内容是一样的吗? 用户需要每一季度都购买吗? 课程是有时效的吗? ... 太多的问题,让很多购买者反倒陷入困惑~ 这让很多学员不知道到底该如何购买,有些家长为了表示支持干脆从头买到尾,逢出必买,觉得多买的便当作支持了,毕竟是这么物超所值的一门课程~ 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做个简单梳理: 2+1家庭成长计划的开课时间设置 2+1家庭成长计划的直播训练课程开设规律是两周一次,也就是不论官方出台多少“季”,都永远是在按照两周一次的规律上,在你所购买的对应会员课程内更新完20节课程。 所以在这里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就是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会存在重复的时间段,而且重复时间的课程内容是一样的,简单看下图: 第一季6月份上架,更新完20节课程到次年3月份; 第二季9月份上架,更新完20节课程到次年6月份; 中间会有6个月的重叠时间,也就意味着有12堂课程第一二季度是重复开设的;所以,就很快有了第三季的课程,在次年3月后开设,紧跟第一季度课程结束以后继续更新。 说完了它的底层逻辑,你是不是开始了解课程开设的时间设置了。 《家庭教育指导师》考核 参与2+1课程学习,结课后还可以申请参与由全国工商联颁发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岗位技能考试,那么具体需要完成哪些部分呢? 1.按时学习2+1课程,完成打卡。 2.打卡操作:打开会员课程——点击课程互动——选择打卡——进入打卡界面 3.课程结束后:报名考试——资料审核——复习资料——正式考试——颁发证书

30 2022-03

GLT学习力夏令营!火热报名中!!!

学习明明是本能,没有人会排斥本能。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会缺乏学习动力、自信缺失、情绪难以自控! 甚至早恋、厌学、网瘾... 由此导致的亲子关系也出现危机,家庭氛围令人窒息!!! 这与学习力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提升学习力不只为提升学习成绩,更为了培养学生受益一生的能力品质! 如何利用有限的暑假时间,帮助孩子构建人生规划、提高学习动力、缓解学习压力、掌握学习策略... 征铮心理专家团队经过充分调研、扎实论证,精心设计 重磅推出 青少年GLT学习力夏令营! 夏令营课程设计理论扎实、体系完备 学习力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柯比教授(W·C·Kriby)提出: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目前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注重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学业成绩,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不会、不会学、无法持之以恒等现状成为困扰学生、教师和家长们的难题。 青少年GLT学习力夏令营的优势 一、GLT学习力综合测评 给予个性化解决方案 入营前对营员实行GLT学习力综合测评,通过对学生个体生理基础、学业现状、情绪状态、目标动力和方法策略等数据的综合评估,给予专业解决方案。方案根据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从多维度、多视角进行潜能的开发和提高,注重体验,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成就动机,激发学习内驱力。 二、GLT学习力提升课程 专业系统,有针对性 根据测评结果反映的共性化问题开展课程,建立在格式塔疗法四大支柱基础上、由“六大关键因素分析”、“七项能力提升”、“学习力八步调控法”组成的四维一体的学习力综合提升系统。 三、国际马术课程 很多人把马定义为运载和交通工具。在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前提下,欧洲人会让孩子拥有一匹马。让孩子在与马的相处过程中,履行自己对马的关爱、责任和对自然的尊重。这种人与马的和谐关系正是马术运动的核心所在。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永远成为赢家,如何建设对自己以及正在做的事情的认同感才是最重要的。 本次夏令营中,为培养营员勇敢和坚毅的品质,我们引入了国际马术课程。由济西湿地公园国际马术交流中心负责教学 国家级马术教练一对一教练,专业摄影师跟拍为孩子记录美好瞬间。 四、湿地生态旅行 不同于传统旅行,湿地生态旅行是以湿地作为观光、游览、研究对象,观察湿地的景观、物种、生态系统等,并维持湿地环境原貌的旅游活动。是本着人类与湿地共存共荣协调发展为宗旨的新兴绿色旅游。 本次夏令营由征铮心理与济西湿地合作,让孩子们享受湿地观光的宁静环境。 五、别墅居住,饮食丰富 一日三餐用餐点:早餐在酒店自助餐厅,中晚餐在湿地旧雨楼酒店内,环境优美,营养丰富,更有湿地特色农产品。 住宿点在济西湿地公园的别墅区 每栋别墅为三层,房间内采用人性化设计 半步入式衣橱,星级床品 住宿两人一间,让家长们安心,孩子们住的舒心。 六、21天习惯养成 参营学员在七天的夏令营中,以8-10人为一组分配辅导员。在夏令营期间负责组织孩子就餐、住宿、上课、训练等一些系列问题。并给予孩子心灵陪护和引导。 营后14天组织营员在微信群进行打卡学习,21天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形成良好学习体验。 人生规划导师:王铮 心理学博士,GLT学习力提升课程总设计师,在博士攻读期间开始进行亲子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从事家庭咨询与实践工作。近20年间帮助上万名孩子和家庭走出阴霾。IGTRA国际格式塔心理治疗研究会中方发起人;以色列格式塔治疗研究院的研究员;莫斯科国立大学访问学者。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督导师。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优生分会常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格式塔(完形)专业委员疗法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欧美同学会理事。 征铮心理青年导师团队均为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或本科毕业生。 营员根据营前测评特质进行分组,每位老师负责8-10位营员,给予引领陪伴和专业指导,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让每位孩子得到贴心的关照。

30 2022-03

那些年被人误解的情商|征铮心理咨询师线下第68期讲座

情商是什么? 情商=合群? 情商=虚伪? 情商=人际交往技巧? 我们在平时对于情商的误解有很多 那情商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跟随杨鹏老师 从专业的角度来了解一下情商吧 时    间:2021年7月3号9:00-11:30 (8:30签到) 地    点: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6号鼎峰中心1508 主 讲 人:杨鹏 主    题:那些年被人误解的情商 性    质:公益讲座 报名方式:会员免费  非会员场地费100元 按要求,跟帖报名,座位有限,敬请预约。 主 办 方:征铮心理&德为教育 温馨提示:请各位记住报名跟帖顺序号,以便签到,别忘记带水杯哦~ 主讲人简介

30 2022-03

王铮博士<家庭关系疗愈工作坊>限时招募啦!

这将是一场与众不同的心灵疗愈之旅 在你还未遇见之前,便想带给你一个温柔的开场 此刻,我想请你试着给自己一个深深的—— 呼~吸 感受呼吸带给你身体的感觉与变化 试着停留在此时此刻一段时间,感受当下的存在 接着,你可以试着回答自己三个问题: 你是否—— 正因家庭中伴侣关系、孩子学习的问题而深陷长久的焦虑和苦恼? 通过学习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伴侣、孩子的影响而不知道该如何补救调整? 在这场家庭关系中逐渐孤立无援,明明自己已经拼尽力气的好,却成为别人眼里的坏?‍ 如果是这样的, 我想你的心里一定经常充满着担忧,充斥着无力~ 我知道你也想改变,因为没有人比你更爱你的家人孩子,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我知道你也很后悔,如果可以你也想用最好的方式对待家人、孩子,只是没人愿意理解你曾也是个受伤的孩子; ...、 为此,征铮心理全新推出面向非专业人士的线下疗愈工作坊!!! 家庭关系完形之旅 它以格式塔疗法的哲学理念与咨询技术为依托背景,利用: 丰富多样的体验性教学设计 带你从野蛮分析到回归真实的感受体验; 层出不穷的金句总结 为你搭建全新家庭教育理念与关系相处之道; 格式塔别具一格的整合技术 帮你掌握为家庭问题精准把脉的能力; 现场即时性的真实家庭案例工作 带给你不一样的替代性疗愈心旅; 将格式塔疗法的哲学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专业设置的体验性实验贯穿整场工作坊,带你由浅入深,由己达人,深入探析家庭问题脉络,寻找解决突破之道。 如果你渴望自我成长?渴望疗愈家庭关系?渴望学习落地方法... 这场<家庭关系·完形之旅>再适合你不过了! 课程设置 【第一天】 课程主题:探究家庭心理地图——了解自我成长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关系脉络 课程内容:1.探索身体想要表达的语言 2.心理地图在家庭传承中的呈现 3.现场真实案例的疗愈与体验工作-1 【第二天】 课程主题:搭建家庭关系平衡木——探索家庭关系中的轻与重 课程内容:1.了解家庭冲突的不同类型 2.深入体验家庭冲突的内在模式 3.现场真实案例的疗愈与体验工作-2 【第三天】 课程主题:重塑家庭相处之道——学习爱与被爱的艺术 课程内容:1.培养积极资源的视角 2.学习我-你关系中的创造性沟通 3.作为父母的自我照料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讲师现场呈现为主) 课程导师 王铮博士 敖德萨国立大学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 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首届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中方主席; 以色列格式塔治疗研究院研究员; 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督导师。 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优生分会常委;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 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会长;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格式塔(完形)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 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山东省欧美同学会理事。 课程目标 1. 改善亲子沟通,建立支持性的亲子关系。 2. 修复夫妻关系,建立一致性家庭教育理念。 3. 疗愈个人创伤,打破家庭代际创伤传承。 课程收获 1. 探究家庭关系模式,把握家庭问题关键。 2. 疗愈代际创伤,成为更好的父母与伴侣。 3. 了解家庭冲突类型,掌握有效相处之道。 适合人群 1. 正在遭遇家庭教育与关系问题的家长。 2. 想要学习/从事家庭教育的相关人员。 3. 渴望自我成长的人群。

30 2022-03

“家庭教育指导师”考核系统上线啦!

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已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80%的家庭存在以下不同程度的青少年相关问题: 心智障碍、逃课厌学、紧张失眠、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毒品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早恋早孕、性爱堕落、盲目追星、意志涣散、不擅理财、与老人冲突、自虐自杀、单亲(或隔代)教育、团体斗殴、伤害事故、暴力事件、青少年犯罪等问题。 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夜严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了严重挑战,甚至破坏了社会的安定。 为此,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对家庭教育促进、实施和干预进行了规范。 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从业风潮。 那么,家庭教育指导师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家庭教育指导师旨在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家长及孩子的测评找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通过授课建立家庭教育理论基础,跟踪指导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 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家庭学的理论知识,帮助家庭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建立孩子的德行和责任,帮助家庭幸福。 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是孩子,更是家长,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的能力,纠正教育的方法。‍‍ 哇喔 那如果我也想要报考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正常情况下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参与各种实践培训等等~~ 现在,你只需要参与《2+1家庭成长计划》即可报考。 为什么呢? 因为《2+1家庭成长计划》有一位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学科融为为一体的大咖级导师——王铮博士 敖德萨国立大学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 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首届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中方主席; 以色列格式塔治疗研究院研究员; 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督导师。 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优生分会常委;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 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会长;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格式塔(完形)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 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山东省欧美同学会理事。 正常情况下,你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了教育学,了解了心理学,接触了社会学、哲学等,但你最后发现却很难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本事,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实际情况是: 家庭情况太复杂 学科知识太老套 教育方法太贫乏 ... 为此,征铮心理发起《2+1家庭成长计划》,它包含: ——25场家庭心理辅导经典案例全程解析与直播互动 家庭辅导全程直播展示带你生动探索家庭结构与关系脉络; 一字一句的手把手教学让你真正领悟家庭教育理念与掌握教育技巧; ——长达2400分钟课时内容,持续一年的知识充电 一点点帮你积累知识储备,掌握技能方法; 让你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持续相伴,助力成长; 学习一整年了,如果需要有个仪式性的见证,那一定得是由“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颁发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初级)》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啦!  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国家级事业单位,是全国工商联七个直属单位之一,拥有人才开发、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才推荐等职能。由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可作为持证人上岗、晋职、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且国内、国际认可。 报名条件 《2+1家庭成长计划》受训学员 报名费用 市场价:1980元 《2+1家庭成长计划》学员仅需:680元 (含报名费+资料审核费+考试费+证书费) 报名须知 考试时间:2021年3月8日—16日(任选考试时段,考试时间为120min)  报考资料提交截止时间:2021年3月25日 考试复习资料 征铮心理专属知识包、征铮心理公众号《2+1家庭成长计划》课程训练笔记、征铮心理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试题库。

30 2022-03

心理咨询师综合培训证书到啦,快来领证吧!

心理咨询师综合培训 证书到啦!! 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呀! 看到自己的证书 是不是很开心、很激动!! 如果没有也不要担心 快来参加我们的心理咨询师综合培训班吧! 新的一期课程已经开始啦! 2021年5月29日考试 时间不等人,抓紧联系我们报名吧! 电话:0531-88959789

30 2022-03

2020年8月份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培训考试成绩已出,我校再创佳绩!

2020年8月份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培训综合考试成绩已经发布,考生可在中科院心理所官网jcpx.psych.ac.cn“综合考试成绩查询”中查看。 我们的成绩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培训综合考试成绩发布后,陆续接到学员们通过的喜讯! 经统计,我机构报考学员在2020年8月15日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培训综合考试合格率为81.6%,在各大培训机构中名列前茅。  在此,恭喜各位通过的考生。未来我们会依旧秉承高质量教学,高水准服务的标准,期待2020年11月份培训班的开启。 报名条件 1、参加培训条件:对有意愿学习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学爱好者、父母、教师,本培训无报名条件限制。 2、考试条件: (1)专科以上学历。 (2)大学本科大三以上在读。 (3)拥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职称 关于考试 1、时间: 2020年第二次综合考试时间为2021年1月16日。培训班开课时间为2020年11月8号  2、证书样式: 综合考试合格,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颁发《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监督电话:010-648508603

30 2022-03

“爱上自己,完形之旅” 征铮心理首届品牌峰会盛大开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今天,他从出国留学的毛头小鲜肉长成了发际线后移的油腻大叔;从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的青葱大学生成为了所谓的心理专家、学者。岁月弄人,不变的是情怀依旧。 回国这些年,他为了实现梦想,先后在全国40个城市建立了心理技术人才培训与实践基地,培养了近2000名心理技术人才,包括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心理治疗师,大中小学心理教师等。 先后在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医科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辽宁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湖南省社会心理学会、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厦门心理咨询师协会、太原心理学研究院、三亚心理学会、东莞心理卫生协会、石家庄精神卫生中心、成都精神卫生中心、淄博精神卫生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专业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将格式塔技术运用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 2019年他作为中方主席,成功举办了《首届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让西方心理学家惊愕于格式塔心理技术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和迅猛发展。 2020年疫情之下,各行业举步维艰,而他再度逆流而上,一举开创【征铮心理】服务品牌! 他,就是心理学博士王铮!王铮博士创办的“征铮心理”服务品牌,以“助力中国父母,成就天下少年”为使命,秉承“专业、创新、坚守、共赢”的价值观,努力做中国父母教育和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服务品牌,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百年。 12月9日,是他的生日。征铮心理首届品牌峰会“爱上自己,完形之旅”特意安排在2020年12月4—6日于中国济南盛大开启! 会议主讲人:王铮博士 以色列格式塔治疗研究院的研究员;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优生分会常委;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山东省艾滋病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会长;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格式塔(完形)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会议时间:2020年12月4-6日 会议地点:中国济南鸿腾国际大酒店 会议内容: 格式塔取向儿童青少年学习障碍的评估与对策 格式塔家庭治疗与儿童青少年辅导 儿童青少年学习训练的策略与路径 家庭教育市场现状与心理人的百年机遇 征铮心理家长俱乐部的未来发展与盈利模式 会议收获: 您将和王铮博士一起领略心理学的魅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夯实为家庭幸福保驾护航的能力; 了解儿童青少年学习力提升的技术策略; 掌握家庭教育行业现状; 获得个人事业拓展的全方位支持; 兴趣和事业的完美契合; 加入征铮心理全国大联盟,结交一辈子的朋友。

30 2022-03

重磅!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职业水平评价规范研制”项目启动

2020年9月8日“心理咨询师职业水平评价规范研制”项目启动会议在京召开 应人社部主管机构的要求,中科院心理所决定牵头组织研制“心理咨询师职业水平评价规范”。今年8月,该项目获人社部立项。本次项目启动会,标志着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职业水平评价规范”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心理健康工作愈发重要,心理咨询师培训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转型和新技术革命,各行各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工作;今年新冠疫情中,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加之健康中国行动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都对心理服务人才尤其是能扎根基层的心理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界包括心理学界广泛呼吁相关部门以及全国性的心理学学术组织和机构承担起责任,推出一套既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又能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心理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和水平评价方案。 2020下半年心理咨询师综合培训秋季班火热招生中...... 接中科院通知,因疫情原因延迟心理咨询考试日期,2020年第二次综合考试时间延迟至2021年1月16日,报考受理时间:2020.11.1-12.15。 2020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秋季班于2020年11月8日开班。 我们的资质 山东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德为教育机构代码JC1837SDGD)获得中科院心理所继教学院授权,引进心理咨询基础培训项目(可登陆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网站首页“通知公告”栏,点击相关新闻查阅对接机构名单psych.ac.cn/jixujiaoyu) 我们的师资 01  李剑 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精通心理学、组织管理学,其多维度融合的授课视角,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得到学员肯定,擅长研究考试难点。 02  李青 山东大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具有临床医学与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授课经验丰富,应试成功率高,讲课生动有趣,易于学员理解和掌握。 03  杨鹏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是管理心理学与心理测量。 04  王蕾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咨询师专委会副主委,国家HIV心灵关爱项目总负责人,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专家、EAP培训师。 我们的优势 01   主场作战 山东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德为教育)是济南地区唯一指定考点。无需到外地考试。 02   赠送教材  四本教材价值。领书之后提前预习,夯实基础。 03   赠送真题 独家赠送2019年11月16日综合考试真题一份(余量有限,先到先得)。 04   上课方式灵活  上课方式灵活,线上、线下课程同步进行。 05   通过率高  在往届考试中,我校考试通过率均在各大培训机构中名列前茅。 06   舒适的上课环境  5A级写字楼为您带来舒适的学习空间。 报名条件 01   参加培训条件 对有意愿学习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学爱好者、父母、教师,本培训无报名条件限制。 02  考试条件 (1)专科以上学历。 (2)大学本科大三以上在读。 (3)拥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职称 关于考试 01   时间 2020年第二次综合考试时间为2021年1月16日。 02  证书样式 综合考试合格,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颁发《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监督电话:010-648508603 报名费用 01 原价3980元 02 优惠价3680元 03 三人团报更有惊喜哟,详情请咨询工作人员中

30 2022-03

热烈庆祝“遇见美好””项目启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圆满成功!

好消息! 征铮心理与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成功! 健康积极的心理资本,是职工幸福的源动力,也是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体现。为了提高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经过多轮的考评和选拔,铮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济南德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与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鲁商集团各产业职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020年8月13日下午,“遇见美好”项目启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索菲特银座大饭店六楼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银座旅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浩,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会长易继湖,山东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刘彦文,首届华人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主席王铮共同见证。 随后,“王铮博士工作室”正式成立,王铮博士和银座旅游集团董事长李浩共同揭牌,为我们对银座旅游集团职工心理健康工作的展开创建了稳定的资源,有利于我们三方的深度合作。 最后,王铮博士为大家带来了《工作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调适》公益讲座,风趣幽默的风格,专业的心理技术指导,让我们懂得心理健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压力,成为更好的自我。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让我们有责任、有信心,协同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把专业、规范、有序、正规的社会心理服务带给每一位职工,增强他们的心理资本弹性,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个体的幸福与美好融入到企业文化和血脉中,提高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职工的家庭幸福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与沟通,让职工真正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30 2022-03

助力开学—《GLT学习力提升策略指导》强烈来袭!

孩子暑假在家玩心大、不学习? 学习磨磨蹭蹭、效率低? 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有头无尾? 多半是“学习能力不足”惹的祸! 为了帮助孩子新学期新起点, 特此推出《助力开学计划》: 《GLT青少年学习力提升策略指导课》 教你掌握学习力提升技巧,轻松玩转“学习圈”! 《青少年成长性团体辅导》 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开学无忧! GLT学习力提升策略指导课 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柯比教授(W·C·Kriby)提出: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些学生在进入k12阶段后,更多的是注重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学业成绩,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不会、不会学、无法持之以恒等现状成为困扰学生、教师和家长们的难题。而且从近年来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试题中就能看出,高考越来越强调孩子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学生人格适应状况与他们在学校中的学习成绩或等级呈中等程度相关。 出于以上原因,我们设计了本套教学课程,从道、法、术三个层面给予您全面的指导,道指从学习动力,学习潜力入手塑造三观,让孩子感受到精神引领的作用,法是指让孩子感受不同思维和认知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术是指从脑神经调节层面训练孩子的思维(身心双驱训练),改写人生脚本,感受学习力指导师在策略引导上的灵动与巧妙。为帮助更多青少年提高学习能力、走出学习困境、实现人生梦想,我们在行动! 青少年成长性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面向普通人群开展的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通过运用团体情景,设计出活动、课程,用来预防个体在各发展阶段中会碰到的各类问题所引发的的一般性困扰。 团体辅导的感染力强,通过带领老师与团体成员的合作与活动设置,有利于促进团体成员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以及积极向好成长。 课程导师 王铮博士:AAGT注册咨询师;IGTRA国际格式塔心理治疗研究会中方发起人;以色列格式塔治疗研究院的研究员;莫斯科国立大学访问学者。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督导师。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优生分会常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山东省艾滋病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会长;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格式塔(完形)专业委员疗法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欧美同学会理事。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心理咨询中的问话技术

众所周知,实证主义和现象学构成了两大哲学方法论基础。Husserl在20世纪初,创立了现象学,其核心精神就是“回归事物的本真(back to things themselves)”,让我们直接面对呈现给自身的意识经验。 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基于现象学的视角,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下,帮助来访者体验、发现、探索自我每一个此时此刻的变化,了解自己的风格与生活模式,使之对自我与场域的变化产生觉察,产生为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如何领会现象学与格式塔咨询与治疗的结合,如何将现象学的哲学引领落地为可以实践的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呢?近年来,笔者在梳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咨询与治疗经验,提出了现象学视阈下的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的5不原则,即“不预设”、“不分析”、“不评判”、“不解释”、“不建议”(在我的培训课上我会结合案例详细讲解)。以此为基础,对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问话语”做了一些总结与梳理,供广大心理学从业者参考。 通过觉察来访者语言部分未表达的内容,帮助来访者丰富其语言的内容,让来访者更多的呈现,做到语言上的完形。如: 1.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你当时打算对他或她说什么? 2.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 3.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你当时想怎样做? 4.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在那一刻你想去哪里? 5.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那件事对你意味着什么? 6.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你会跑到哪里? 7.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你看到了什么? 8.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你想到了什么? 9.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你听到了什么? 10.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你做了些什么? 11. 刚刚我听到你说……,我很好奇,你发现了什么? 12. …… 13. …… 14. …… 通过激发来访者的情绪,来唤起来访者对此时此刻,那时那刻的觉察(此时此刻与那时那刻不同的两个时间维度,由著名格式塔治疗师C.Yontef提出),从而做到情绪上的完形。如: 1.   此时此刻,你对那件事情的感受如何? 2.   那件事使你对她或他有怎样的感受? 3.   你记得当时你有什么感受吗? 4.   那时你意识到自己的任何感受吗? 5.   那时的感受你有表达过吗? 6.   那种感受对你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7.   那是你熟悉的一种感受吗? 8.   你怎样(决定怎样)处理你的那种感受? 9.   此时此刻,你想要在某一时刻表达这种感受吗? 10. 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 11. 此时此刻,你愿意跟你的感受待一会吗? 12.  …… 13.  …… 14.  …… 通过来访者的情绪、语言、动作的描述,激发来访者的想象,从而让来访者产生叙事建构图像,使之对未完成事件及重大事件产生觉察,从而对未完成事件的工作,实现可操作化的路径。如: 1.   我很好奇,你的这个动作让你当时有什么幻想吗? 2.   你愿意告诉我,你头脑中是否有图片、想象或记忆火花突然闪现出来? 3.   此时此刻,你身体的感觉让你想到了什么? 4.   你身体的感觉是否在提醒你些什么,你是否想到了些什么? 5.   你是否认为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你来说是否很熟悉? 6.   这种感受是否让你想起过去的某一时刻? 7.   你内在的情绪似乎是在表达什么? 8.   你愿意对你身体的这个感觉再多说一些吗? 9.   你愿意对你的这个感受再多说一些吗? 10. 你愿意再重复一下你的语言吗? 11. 你愿意把你刚刚的叙述,用一个场景或是画面告诉我吗?比如…… 12.  …… 通过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表达,评估来访者与咨询师是否处在“我—你”关系里,从而实现来访者与咨询师咨询关系的完形,建立牢固的同盟关系,通常在咨询结束时进行。 1.  你认为在咨询中我作为咨询师,理解到你的感受、你的思想了吗? 2.  咨询过程中,当我在与你对话时,你身体的感觉或是内心的感受如何? 3.  你是否能够感觉到,我作为咨询师对你的改变有些期待? 4.  你此时此刻,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 5.  你有没有被控制的感觉? 6.  当我与你一起探索问题时,你感觉如何? 7.  在咨询中,你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吗? 8.  你认为我作为咨询师,知道你要的是什么吗? 在格式塔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中,提问的方式非常灵活且多变,我们在课程中会陆续的介绍,比如躯体层面的问话、未完成事件的问话、两极的问话、家庭咨询的问话、行为模式探索的问话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问话语”是以引发来访者对自我的探索与觉察为前提的。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30 2022-03

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关于召开格式塔疗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暨首届齐鲁应用心理学论坛的通知

与会专家简介 周仁来 南京大学心理系 主任、教授;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社会与行为科学实验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登峰人才计划”A学者。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第二届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01-201712);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09-201709);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委员(201701-202012);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201309-201709);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理事。研究领域:主要采用ERP、fMRI、眼动记录、多导生理记录、生物反馈、虚拟实验、认知实验等方法与技术研究:(1)情绪:情绪能力评估与调节;情绪障碍诊断与矫正;情绪加工的认知与神经机制;(2)记忆:记忆能力评估与训练;情绪与记忆相互作用;记忆加工的认知与神经机制;(3)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施旺红 中国森田疗法第一人,中国第四军医大施旺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7年起,施旺红教授开始以森田疗法为主攻方向,并自学日本语,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森田疗法的日文原著,包括《森田正马全集》。2002年开始,施旺红教授在日本精神卫生冈本纪念财团理事长冈本常男先生的资助下,花费一年半的时间主编了中国第一部森田疗法专著《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一书, 于2004年2月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4月,他还将作为卫生部高级访问学者,第13期世川特别研究员,赴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在第四任理事长牛岛定信教授门下学习神经症的治疗和森田疗法。2005年,与其导师中村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神经科诊疗部长,森田疗法权威专家)合作出版了《轻松告别抑郁症》一书,成为国内研究森田疗法的权威专家。“八五”以来,负责国际合作研究课题2项,军队指令性课题分题研究3项,并参与国家“921”课题分题研究1项,其它课题研究多项在航空航天理论研究方面,发现了场依存性认知风格对视动性错觉的影响特征,视动性眼震与错觉不存在因果关系,跳伞应激的表现特点及防护措施等。发表论文42篇,其中源期刊20篇,英文论著2篇,日文论著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九名),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九名),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际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到奖各一项。2001年获第三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 王铮 国内知名格式塔心理咨询专家,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国家教育部“国培项目”心理学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审鉴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社会优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HIV易感人群心灵关爱项目组首席专家;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级项目十余项。 张萍 天桥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天桥区教育局局长。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荣获“全国名校长、第五届全国十佳小学校长、济南市三八红旗手、济南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陶行知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山东省教育学会理事、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济南市心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于华凤 主任医师,教授,齐鲁儿童医院副院长,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济南医学会围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济南医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书3部,撰写论文数篇分别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 张伯全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曾被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留学美国IowaUniversity、现为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学会会员,山东省咨询与治疗中心心理病区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23年,擅长强迫症等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精神分裂症诊治。1987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临床心理学》、《实用精神医学》(分册),参编《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精神病学专业》、《精神病学第四版》、《青年心理卫生》《强迫障碍》。 阮师漫 民建会员。现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博士;市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艾滋病防治领域专家库成员;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省性病防治协会理事;省医师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省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委员; 山东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专家组成员;市预防医学会理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成员。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中美合作艾滋病防治项目(GAP)、中盖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的济南区域负责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研究基地济南地区总负责人;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其中在美国发表SCI文章3篇。先后承担济南市科技局、济南市卫生局科技项目5项。 宋玉萍 应用心理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接受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催眠治疗、意象想象治疗、团体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简快心理治疗等理论及技能培训。擅长青少年及亲子关系、婚姻家庭、情绪障碍及情感困惑的咨询与治疗。 孙舒放 正念心理学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咨询心理学博士。2016年4月,以其杰出的研究与教学获得罗斯尼奖学金;2016年5月,被美国心理协会提名优秀学者。2016年6月,被威斯康星大学列入国际学者。孙舒放还是美国心理协会成员,咨询协会成员、从201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担任硕士生的临床督导、教授博士生课程。 她的《文化认同与求助态度:对于少数族裔的元分析》等多篇文章见诸于学术期刊。 江景华 聊城市心理医院的纪委书记、副院长,聊城市心理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滨州医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催眠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聊城市心理卫生协会名誉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聊城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聊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劳动部授权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督导师,国际高级催眠师,国家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擅长利用催眠疗法、叙事疗法、完形疗法、意象对话疗法、短期焦点疗法、家庭治疗、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进行婚姻家庭、亲子关系、高层管理人员心理减压等方面的咨询,常年开展企事业单位员工团体减压与辅导工作,有非常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同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智力潜能开发也有独到见解。 旷永红 中国格式塔心理治疗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格式塔疗法专委会特聘专家,广东清荷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格式塔心理治疗师,亲子沟通培训师。咨询理念:为个案提供安全呈现的心理空间、为个案创造自我探索之情境!咨询风格:倾听接纳、真切关怀、深度共融、温情陪伴!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旷老师还将所学结合生活实践,在家庭、夫妻、亲子等重要关系里身体力行,自我省思自我完善,提升生命品质!在专业领域中,也累积了大量的个案咨询(婚姻、情感、人际关系、情绪困扰)、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家庭会谈、团体心理辅导、个人成长带领的丰富经验,并多次受邀走进学校、企业、电台开展相关的心理课程及专题讲座!旷老师以真示人、以情共鸣、以心共振的工作风格亲切温暖,备受欢迎!  曲海英 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 多年来从事应用心理学的教学,为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学生所授课程有医学心理、护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等。 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健康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教育部、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山东省教育厅、卫生厅等各级课题20余项。主、参编国家规划教材8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厅局级等各级科研奖励10余项。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格式塔----我的“道”梦空间

梦工作一直以来是咨询师的一项基本功,不管是精神分析还是格式塔,梦工作都是个体通往潜意识的大门。以下的梦,是格式塔心理咨询师基于现象学视域下的工作路径,没有分析、没有解释、没有评判、没有预设,也没有任何花哨的技术,只是跟随着个案,人本的态度,格式塔的觉察,让个案相处在“我你关系”里,让个案自己呈现,自己顿悟,是的,也只有造梦者才知道梦的意义。 基于咨询伦理和道德规范,以教学为目的原则,向大家展示介绍格式塔心理咨询的案例。经与体验学员协商,学员愿意将此次内容提供给学习格式塔治疗与咨询技术的同学,此处名字隐去。以下内容来自于王铮博士的欧洲格式塔心理咨询技术工作坊。 为了对个案的保护,【Z-个案    W-王铮教授 】       早上的学习直接进入了梦的工作,询问了几个同学的梦境后,最后征求所有同学的意见对最有意思的梦进行了个案演示: W:郑老师,你说你昨晚做了一个梦,你再把你的梦境叙述一遍,好吗?(“我你关系”中,开始梦工作) Z:我的梦境是这样的,就是我在一个高塔时候上……. W:郑老师,咱们不着急,表达尽量慢一些,细节叙述的清晰一点。(关注来访者的语气和语速) Z:我坐在一个高塔上,好像一个观景台上,我和一个大学同学坐在边沿上,不像大学的时候那么友善,聊天的时候水面开始升高,原来的时候感觉水面很远,正在这个时候我的右边是我另一大学同学,一跃而下跳了下去,我当时听到一个声音说:“你舅舅跳下去了”,我当时就想,他那么年轻充其量也是我小孩的舅舅,不是我舅舅,等他出来以后,真就有点像我舅舅。他出来后,水就开始上涨了,大家说,快点跑,所有人就顺着旋梯走,有一些水流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我一个人在走。从旋梯上下来就到了一个很开阔的地方,有草坪,很宽的道路,树林,很放松在草坪走的时候,这时就出现了一尊很大的佛像,我当时的感觉是很突兀很奇怪,我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会有这种佛像呢,我记得起初像现在的别墅一样是一个观音像,我就想拜拜他,他就飞起来了,我觉得他应该是座像的,但很舒展的飞起来了,很舒展,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一样,我就掏出相机照了一张相,梦就结束了。 W:郑老师,当你醒来的感受是什么? Z:我很平静,但早上起来就在想梦里的东西代表什么呢? W:最近生活中的什么事情让你记忆犹新,或者有什么时间事件或困扰,有什么改变的地方。(梦工作要和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件有所联系,梦工作才有意义,否则单纯就梦工作而工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同时也服务于咨询目标。) Z:改变倒是不大,没有太多的事件。要说事件的话,中级班上完后和朋友去新疆旅游,感触很深。其他感觉,家庭关系方面还需要很多…… W:家庭关系还需要很多…….? Z:沉默………. W:沉默………. W:家庭关系有亲子、夫妻、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等,你想探讨家庭中哪个关系? Z:我仔细想了想,我觉得都有问题。 W:你觉得都有,那我们就试着就“家庭关系问题”来继续看看你的梦………(确定咨询的目标) Z:嗯,好的。(个案点了点头) W:在这个梦里,你当时坐在那个观景台,在那个高塔上的感受是什么?(回到梦中探讨梦里个案的感受)  Z:放松、愉悦,而且看着风景。 W:放松、愉悦,而且看着风景。(慢慢的重复着)你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描述) Z:恩,我感觉到呼吸的空气很清新,边上又是我很好的朋友,虽然谈的不是很愉悦的话题,但是很熟悉,我感觉到很知心。 W:恩,你刚刚的描述告诉我,你和很知心的朋友在聊不愉快的话题。(澄清,内容反馈) Z:是的,具体谈什么我记不起来了,但是就感觉不是像上大学时候那样哈哈大笑的样子。 W:嗯,你朋友是个什么状态,穿的什么衣服,什么表情。(具像化描述,让图象渐渐清晰) Z:穿的记不清了,但很旧。恩,是很旧,而且他整个人不在状态,整个人的状态很颓废。 W:你看到朋友穿的衣服很旧、样子很颓废。(描述、澄清) Z:我这么多年没大见过他这样。(个案低下头) W:你说你当时梦中的感受的时候很享受,愉快,但在你表达的时候我观察到现在你很沉重。我们试着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坐在高高的观景台上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和知心的颓废的老友谈着不愉快的话题……….. Z:很冲突。(个案皱起眉头) W:很冲突,这种冲突的感受对你来说陌生吗? Z:不陌生,很熟悉。 W:这种冲突让你想到了什么?(链接) Z:这个冲突最能让我想到的还是家庭的冲突。 W:家庭的冲突?你愿意说说嘛? Z:(沉默好久)怎么说呢,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需要磨合、理解,想法很难达到顺其自然的一致。 W:嗯。(点头) Z:哎呀,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吧,很多事情上很难能想到一起。(低头沉默) W:沉默………..(注视着个案) W:在梦中一边是风景,一边是穿旧衣的老友,你坐在高塔上,然后呢?(当感受到个案的阻抗后,继续跟随) Z:旁边的人跳下去了,也是我大学同学。(笑着说的) W:也是你大学同学。 Z:他在跳之前我看一眼,就是大学时的样子。 W:这个同学在你的记忆中是什么样子的。 Z:我没有冒犯他的意思呀,我们的关系很好,但我认为他一直是个花花公子,纨绔子弟。  W:他是你大学很好的同学,一个很好的伙伴,跳下去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Z:说实话,我也想跳下去试试。包括再回忆梦境等到水快漫到台子上的时候,大家在喊,快走呀,我没走,那时我就想跳下去。 W:那时你也想跳下去? Z:有个声音说,那是你舅舅。 W:听到那个声音后,你的感受是……….. Z:奇怪、荒谬,我看到他的脸了。内心反驳了一句,他怎么会是我的舅舅,充其量也就是我孩子的舅舅。 W:你舅舅现在生活的状况如何。(与现实联系) Z:我有两个舅舅,家属一个,他们三个吧……….. W:你对哪个舅舅印象最深? Z:没法说。 W:谁和你感情最好?(澄清) Z:你让我说的话,我倒更愿意说我自己的舅舅。 W: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情。 Z:他很爱我,我2-3岁的时候他把我举过头顶,我还在他脖子上尿过尿。我没有不尊重他的意思。我舅舅和跳下去的大学同学一样是一个纨绔子弟。 W:“花花公子,纨绔子弟”这个词你已经说了两遍了。(描述、觉察) Z:这样形容他有点过分,但他就是不务正业,家里人很为他操心。 W:和大舅像朋友,现在还在吗?你们的关系如何? Z:他年龄不是很大,他在外地,每年过年过节都会回来,见到他以后很开心,很亲切。他自己应该也觉得很好,但我总觉得他应该更好的。 W:他能更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Z:他当时上学,上完高中找工作,成绩不是很好。当时他大姐我大姨在外地国企工作,舅舅强行去大姐那工作………..(自我延伸,偏转) W:你这样,简单说他能更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揭露) Z:有种不甘心的感觉。 W:谁不甘心? Z:我吧………..(回到自我,此时此刻)哎呀,他让我姥爷强行的送去外地工作。结果,他刚走,临沂开始招考,和他同班的同学,包括学习不如他的都考上了,现在在世俗眼中过着很好的生活,更有意思的是,甚至是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我爸就是监考人,我觉得他一定能考上。(偏转) W:你刚才说大舅在谁,谁的强迫下?(主语修复) Z:我姥爷,说强迫有点过分,可能是命令。 W:是他不愿意干的事。 Z:我和他交流过,他当时不愿意,但毕竟还小。(偏转) W:这个时候有个声音,跳下去,你说,这怎么是我大舅呢?然后呢?跳进水里,水很深,浮上来,你有什么感受?(通过梦境带回当下) Z:越深越担心,上来时就像内弟了。 W:孩子的舅舅? Z:是的,大学毕业了,想考上研究生,现在和同学在租房子学习考研。 W:和你的关系怎样?(澄清) Z:不算亲,就是中国式姐夫和小舅子的关系,不是朋友,也不是兄弟,是亲戚,是一家人。不是很亲,也不错,不好形容,不好界定的关系。 W:上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描述) Z:他上来后,水面开始升高。 W:升高时候,你的感受是是什么? Z:那时候没什么感受,很自然的,起码没什么担心的。 W:继续升高呢? Z:继续升高,一下就升高了能从平台上溢出来的样子。 W:然后呢? Z:就有个声音说“快走吧”,我不太想走,反而想跳下去试试。 W:跳下去试试说明了什么?(澄清) Z:我现在想我这两年一直在改变和家人的关系,一直在挑战自我,探索自我。 W:嗯。 Z:现在,我明白了,我感觉跳下去就解脱了。 W:解脱带给我什么感受,我解脱了,我解脱了,我解脱了什么?(重复放大,并引发自我觉察)我们一起重复……….. Z:我解脱了,我解脱了,我解脱了……….. Z:我解脱了整个家庭对我的限制。 W:我解脱了整个家庭对我的限制。(描述、重复) Z:包括原生家庭的,现在家庭的。 W:嗯,然后呢? Z:走吧,虽说想跳下去,但还是走转梯,我一个人下去了。 W:一个人出来的感觉是什么? Z:当时没想,但走出来以后确实就轻松了。把塔上的事情就忘记了。 W:我自己走出来就轻松了(澄清),我们试着重复一下。 Z:我自己走出来就轻松了………..,我好像明白了(恍然大悟的样子)走出来后看到周围是大片草坪、宽阔的路,周围都是森林,路是有起伏的,但是很开阔。 W:你反复提到了开阔。(描述、觉察)  Z:嗯,开阔,是的,开阔,当我陷入家庭旋涡的时候,我就会焦虑,就会感觉到限制,其实没有人限制我,我自己是可以走出来的。(个案有些兴奋) Z:我还看到一尊非常大的佛像。 W:你看到佛像,佛像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Z:大部分是奇怪。 W:那小部分呢? Z:小部分让自己更安全,好像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就特别想走过去拜拜他,当我走近他的时候,我正要拜,然后佛像就飞走了。 W:佛像飞起的那一瞬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Z:现在很失落。 W:现在很失落,那在梦里呢? Z:大部分是惊奇,小部分是失落。为什么我去拜你,你就飞走了?(冷笑) W:我一去拜你,你就飞走了,我去拜你,你就飞走了,我去拜你,你就飞走了。这让你想到什么?(重复) Z:哎,(叹气,沉默)我,可能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少了点,很害怕他们会离开我。我知道了。(恍然大悟的感觉) W:知道什么了?(将感悟表达出来,加强意识的表达,巩固感悟) Z:可能最近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短了,很害怕他们会离开我。 W:你这样说,我感到父母是你的灵魂支柱。 Z:是的,他们是灵魂支柱。矛盾的就是,他们也会在生活中限制我。 W:接下来怎样? Z:他不是坐着的一尊菩萨,是一个人,以一种很美的姿势飞起来了,当时感到很美,就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一样,非常美,还带颜色。当时感觉很美,就要拿手机照下来。 W:拿手机照相,照相说明什么?你想触碰,并想留下一幅画。自由飞起来时很美,比坐着呢? Z:比坐着美。 W:比坐着美,一尊菩萨自由飞起来时很美,这让你想到什么? Z:其实,(沉默)不怕大家笑话,我很想普度众生,帮助更多的人,就像菩萨一样。 W:好,这个梦境就结束了,那回看这个梦,现在,此时此刻你内心的感受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回看,总结并回到此时此刻,从梦境中回来,回到此时此地此刻。) Z:有种笑看风云过的感受。刚才像一团乱麻,现在每条线都很清晰了。自己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像家庭关系中,都可以做好。爱不等于限制,我觉得是我父母限制着我,我可以接受他们的爱,不接受他们的限制,其实是我自己限制我。我接受他们的爱就好了,不接受他们的限制。 W:好(大家掌声结束。梦工作结束。) (只要个案有所顿悟,有所觉察就足够了!) 格式塔技术之梦工作案例解读 本篇文章来自王铮博士课题组,大家可以看到,当我们在用现象学下的方法进行梦工作时,我们就没有了对梦中“原型”的分析和咨询师的投射,避免了咨询中的“权威性效应”。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我的“艾”故事......

 今年6月份我被选为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的心理咨询师总督导,到现在过去已经半年了,这半年来我在不停的奔波,忙碌,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拜访了各地名师,其目的就是想探索HIV感染者心理援助的有效路径,打造中国第一支HIV感染者心理咨询师队伍,让更多的HIV感染者因心理学而有尊严的活着。 有人劝我,这个项目不好做,很多人都失败了,的确我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大都是学者们对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特征的分析,部分学者对HIV感染者做了相关的心理疏导,从时间上、样本及群体的代表性上也大相径庭,这些让我一度陷入困境,这时候是我的团队给我鼓励,是我的家人给我支持,是我的朋友给我信心,是HIV感染者给我前行的力量………… 2016年7月,“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启动大会胜利召开。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秘书长傅继华、济南市疾控中心阮师漫主任、济南市市中区疾控中心牛纪伦主任和李涛主任、济南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治疗专家王春梅主任、济南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专家李新蕊老师和李辉科长、济南市同志亲友会负责人春风妈妈、德州市德城区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胡玉宏科长和马新军老师、济南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者彭军主任、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王蕾理事长及俱乐部60多名会员及媒体朋友和嘉宾参加了此次大会。 我作为“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的特聘督导专家。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并决心未来,和各位同仁一起携手,做好项目督导工作!  2016年7月,“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心理咨询师筛选会召开。经过和疾控中心的研讨,本着项目小组组员均需要持证(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证书)的基本原则,最终确定27位资深心理咨询师。 2016年7月,“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心理咨询师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山东省艾滋病协会秘书长傅继华主任、济南市艾滋病防治专家李辉科长、济南市同志亲友会负责人春风妈妈和济南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专家李新蕊老师四位专家专业详细的讲解了艾滋病防治知识。 本次“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培训大会充分体现了疾控中心领导们对项目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HIV感染者群体的关爱。 2016年8月,“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心理咨询师小组见面会。 2016年9月,“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心理咨询师与HIV感染者及家属见面会。“HIV感染者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小组”全体成员、特邀6位HIV感染者和家属参加了本次见面会。几位嘉宾分别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关“艾”从心开始,让世界温暖相拥。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 2016年9月,“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心理咨询师网路咨询交流会。两位艾滋病防治专家分别从我国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检测、随访、治疗、行为干预政策及策略和HIV感染者主要关心的问题进行专业耐心的对项目组成员进行讲解,令大家受益匪浅。 2016年10月,“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心理咨询师一次心理督导会召开。 我为接诊的咨询师提出来了一系列要求,特别是尊重来访者的性取向,不分析不评判,高度共情与尊重,让大家受益匪浅,培训中我与李辉老师扮演的来访者进行了现场个案的呈现,干净利落的咨询风格和格式塔的人本主义关怀,让大家醍醐灌顶,为大家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培训结束后大家对即将开始的一对一工作都信心满满。 2016年10月,参加第一届海峡两岸心理咨询督导高端论坛,向海内外心理学者汇报“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反响热烈。 2016年11月,“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心理咨询师二次心理督导会召开。24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在景色宜人的百花公园幽静的百花汇展开了HIV项目第二轮研讨会及督导培训。我首先从督导师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解释;接着提出面对特殊人群咨询师的关注点;最后对咨询师的未完成事件的考量和处理。针对前段时间,大家个案接诊中的困惑,我进行了充分的解答,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专业的辅导,整个督导照顾到每个咨询师的疑问,让大家茅塞顿开、收获满满。 2016年11月,“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心理干预论证会召开。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秘书长傅继华主任、济南市疾控中心阮师漫主任,特邀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艾滋病社区研究计划主任刘德辉教授、HIV项目督导师国内著名心理学专家王铮教授与王蕾理事长对项目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2016年11月,“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HIV感染者团体心理辅导。格式塔团体技术在HIV感染者心理辅导项目中进行了有效的应用,这也是华人心理咨询师第一次将格式塔团体技术运用到这样一个弱势群体,整个过程,从团体的建构,到情感的链接,到自我探索,到热椅子,到未完成事件,到绕圈子,整合与圆满,真实而存在,参与人员最后的分享让我感动,给我力量!爱不是伤害........ 2016年12月,2017,2018,2019……携手抗艾,重在预防,我们在路上,欢迎国内外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者,有爱心的朋友加入我们,一生路很长,有些时候我们要一起走! 【本文作者:王铮,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耳朵听了会怀孕的心理讲座: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未完成事件的工作路径【2】

未完成事件究竟如何去工作,它应当有着怎样的工作路径呢?在国外学习期间,我的导师就一直强调对未完成事件的治疗路径,虽然他强调格式塔心理治疗带给咨询师更多的创造性,但是未完成事件还是有着其严苛的工作路径。虽然未完成事件很多人都在咨询中运用,但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Pavio 和Greenberg等学者在1995年在临床治疗与咨询过程中首次,提出了未完成事件的工作模型,并对其工作模型对咨询与治疗的历程和效果做了实证的探讨,而今天晚上我要谈的治疗路劲也是基于这个模型的基础,这也是我跟我导师在博士期间的成果,今天也首次向大家公布。 路径的第一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导入,未完成事件的出现,一定遵循现象学的描述和呈现的大背景,未完成事件不是分析和预设出来的,是通过,语言,情绪,躯体的整体表达,咨询师与个案一起进行觉察,从而出现的。因此,导入部分我们要特别关注是否具备了导入的条件,我见过很多咨询师的报告,拿过来就用空椅子,比如某个学生被老师职责了,某个孩子被父母责备了,某个伴侣分手了等等,那这里面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有没有安全、抱持的场域,及信任、稳定的联结,温暖接纳的态度,这也是咨询的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不具备,个案是很难浮现出他的未完成事件的,也就是即使技术再好也无法导入。当一切条件具备了,就需要进行导入了,导入的时候我们通常是用的是三维一体的平衡化技术,通过语言、情绪、躯体的表现,让个案对自我有一个整体的觉察,你比如,当个案攥着拳头谈到生活很累,我们会问,我刚刚看到您攥着拳头,说您很累,您能告诉我您的感受吗?攥着拳头是一个维度,说累是第二个维度,您的感受是情绪是第三个维度,这样个体会有一个整体的觉察。接着我们可以再问此时此刻,您的状态让您想到了什么?个案可能会说,想到了,以前我,......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到格式塔的具象化的技术,格式塔的具象化=格式塔意象建构,最早出现在格式塔心理学对翻译的贡献,后来被前苏联的学者赫尔松斯基拓展到临床咨询与治疗的领域,就是让个案呆在具象里,呆在自己的建构的意象里,而不是呆在叙事和事件里,Stay With Your Imagine,当叙事或事件=图像的时候,它的体验性和冲击性就会更强大,这个方法我的导师说,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哈哈。 导入后未完成事件浮现时,我们要遵循C.Yontef提出的此时此地和那时那地的原则,也就是说,很多咨询师在对未完成事件工作时,都是在此时此地疗愈那时那地的事情,这点是有问题的。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咨询师说,现在你妈妈站在这里你有什么想表达的,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是现在那个曾经伤害你的人就做在这,你的感受怎样?这些是错误的,或者说,这样的工作,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会受到影响。你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妈妈陪伴的,妈妈没有在身边,经常的打工,后来到了孩子上小学,妈妈工作调动回来,妈妈觉得,孩子陪伴缺失,应该予以补偿,而这时候,妈妈开始疯狂的对孩子好,最后造成孩子的溺爱,但是孩子还是觉得不被需要,为什么?是因为你在此时此刻解决不了那时那刻的问题,所以对未完成事件的工作,应当坚持回到那时那刻,而不是在此时此刻,这时候可以结合具象化,个案就不容易阻抗和解离。回到那时那刻,比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就冲击疗法里面的小椅子,通常个案浮现小时候的未完成事件时,可以用一把小椅子,让个案坐下,这个冲击还是很好的,个案一旦坐下也就回到了那时那刻,也就象征着其到了退行阶段了。  接下来是表达与接触阶段,个案在未完成的具象里,要让个案试着描述详细的信息,把自己看到的表达出来,比如看到父亲很凶的样子,看到父亲穿着灰色的西服,看到妈妈蹲在地上,看到妈妈伤心的哭泣,看到自己委屈的呻吟等,然后试着让个案,进行表达,未表达的语言,未表达的情绪,未表达的行为,试着让个案充分的表达出来,这个时候结合格式塔的放大技术,体验的效果会更明显,比如,妈妈我不想做,爸爸我不喜欢去种地,老师你冤枉我了等等......总之,从语言、情绪、行为上表达自己压抑的需求。然后,可以通过空椅子技术,试着让个案去触碰未完成事件里的核心人物,去感受他的体温,他的情绪,他的态度......通常这个阶段,个案的反应是不一样,有的很快就抱住了椅子,有的很惧怕,很抵触,一点点完成接触。 补偿与整合的阶段,当个案与未完成事件的人物充分接触后,补偿与整合即刻发生,补偿的方法“大道至简”的原则,基本以某某错了,某某对不住你,某某是爱你的,然后反复重复,过于复杂的补偿方式会让个案跳出情境,发生解离。然后不断让个案审视自我的小时候,一点点长大,成长,有力量,为自己负责,从小椅子到大椅子是一个仪式性的过程,然后从那时那刻带到此时此刻,标志着个案的成长。 最后是回看,回看发生在最后,有时候是咨询师引导的,有时候是个案潜意识的自发行为,回看的过程中意象重构就发生了,画面变得温暖。我的个案,就是画面有了新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回看有很多时候会发生在梦里,通过梦境的形式表达出来。 其实要做好未完成事件的处理工作,是需要结合“试验的”,而试验不仅仅是技术,当然他包涵了格式塔具象化,冲击啊,放大技术啊,平衡化啊,空椅子,梦工作啊,而这些必要的技术都是配合试验进行实施的,试验是个开放的经验系统,只有个案开放的越多,试验和未完成事件的结合才匹配。 最后,有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个案自身的感受,咨询师的感受,还有可以通过咨询量表,Singh在1998年编制了未完成事件的评估量表,我们现在也在积极的修订和本土化,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与各位朋友见面。    一个晚上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就要到这里了,但,我依然不想离去,不想走开,此时此刻,我能感受到我自己的心跳有些微微加速,能感受到5万心理咨询师同仁们的专注,感谢你们的陪伴,让我感受到我还活着。与大家充分的接触,让我信心满满,愿我们一起共同推动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台湾国学大师林语堂曾经说过,君子的演讲就像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今天啰嗦了半天,做不成君子,但我却是一个真实的人。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未完成事件的工作路径【1】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需求,由于种种原因,都无法得到满足。比如小时候被人批评,甚至欺负后,心里的委屈、愤怒被压抑了,并没有得到表达;再比如计划、准备了很久的旅行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这些都是未完成事件。个体用对未完成事件的搁置、压抑、忽略等应对方式,去平衡内在的感受,消耗了能量。未完成事件积累的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大,个体也无法聚焦于此时此刻,做到更好的觉察。 今晚,王铮教授带领我们详细了解未完成事件的处理流程,通过对未完成事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意义、未完成事件的内涵以及如何学习,如何掌握进行生动形象的论述。就让我们且听王教授娓娓道来,带我们到达一个未曾去过的地方吧! 尊敬的各位心理学界的同仁:        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毕艳媛女士的介绍与支持,让科学的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得以很好的落地,我相信今天晚上是格式塔心理咨询师的一次盛会,我个人也非常的高兴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晚上与大家相聚在一起,主办方说同时在线有100多个群一起进行,让我非常的感动,从学习心理学到现在已经近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里我个人也伴随着格式塔心理学不断成长,正如,玄学派诗人John.Donne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以我要特此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及各方同仁的付出。        今天晚上的议题是“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未完成事件的工作路径”,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它的意义何在呢。近年来,我陆续的参加了很多国内外的学术会议,每次的会议的主题都谈到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总结一下,1是询证心理咨询趋向的,2是整合心理咨询趋向的,3是文化心理咨询趋向的,4是短程心理咨询趋向的,所以各个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流派都开始相互的容纳一些新鲜的方法和路径,试图满足心理咨询与治疗科学与规范的发展,对于未完成事件的处理的方法和路径的学习,首先也符合了科学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特点。        其次,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都需要有自己的体验式的成长,心理督导大师Berna曾经提出过,“督导师一定要关注咨询师的未完成事件对咨询师在咨询历程中的影响”。我在莫斯科大学期间,我的督导师Razanov,带领我们团体小组体验课程时,“未完成事件”一直是咨询师所处理的中心议题。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毕业了,为了积累个案量,经常免费去别人的家里,去帮助别人做咨询。后来,有一天,他问我,为什么这么想助人,后来我们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呈现出了咨询师的未完成事件。        再次,未完成事件的处理,应作为咨询师的基本功,Korb在其《治疗与咨询的历程》中谈到,心理咨询应聚焦于此时此地,未完成事件,自我概念,生活事件,行为模式。可见未完成事件在咨询历程中的重要性。处理好未成事件有助于整个治疗历程的有效进行。        最后,未完成事件的处理,已经被应用到了更关阔的领域,比如,Worden是一名心理咨询与哀伤辅导师,认为悲伤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协助生者完成与死者间未完成事件并向死者告别;Alexander和Harman的研究表明,格式塔技术对未完成事件的处理,对中学生自杀行为有一定的干预效果。近年来我先后主持的山东省软科和社科的课题,都研究青少年及老年人的自杀防御模式和干预机制,在一些危机干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未完成事件的重要意义;当然在EAP,企业员工帮扶计划中,员工的职场倦怠,自我效能感下降,工作消极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自己的未完成事件有关;在家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未完成事件对自我的成长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刚刚我们谈了作为咨询师学习未完成事件工作路径学习的重要意义,那么既然这么重要,什么是未完成事件?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掌握呢?        我是在前苏联留学的,受著名的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影响,与维果斯基当年一起工作的有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是当年苏联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叫蔡格尼克。她是格式塔心理学家Kuert.Lewin的学生,我们大家认识或是听说这个人,可能是在学习“普通心理学”记忆那一章节里面,除了艾宾浩斯最著名的就是他了。她做了一个实验,给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完成同样的简单任务,比如数数,串珠子,搭积木等,控制组的人在整个过程中顺利完成任务,实验组的人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总被打断,实验结束若干时间以后,回访参与实验的人群,发现控制组顺利完成实验的人,基本上不记得任务的细节,而实验组的人,被经常打断的人,却深刻着记忆的过程。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蔡格尼克效应,此理论也作为了未完成事件的理论源头与基础。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你永远也无法离开,你从未到达过的地方”,其实澄清一下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著名的格式塔治疗师,L.greeberg提出来的,这句话后来被誉为是EFT情绪聚焦理论的经典。只有到达才能离开,只有满足才能消退,只有完成才能圆满。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满足,你比如,小时候被他人评判后的委屈没有表达,被他人欺负后的恐惧没有表达,自己喜欢的事情和爱好没有满足,长大后,一次准备了许久无法成行的旅程,一段恋爱了很久无法走进婚姻殿堂的感情等等,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所以个体就会通过搁置,压抑,忽略等应对方式去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积累的未完成事件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大,因此我们就无法聚焦于当下,无法聚焦于当下我们就无法对自我有很好的觉察,就成为了一个新的未完成事件。所以,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皮尔斯,曾经说,欲望受到挫折,要满足它就有危险的存在,而挫折感造成的内在体验,也已经无法忍受,形成未完成事件的源头。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未完成事件对心理失调或神经官能症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蓝瘦香菇,让你欲罢不能的拖延症!

转眼2016年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了……蓦然回首,当初你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实现了多少呢?有人说我要减肥,我要健身,有人说世界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有人说我要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赚它一个亿……在年度末尾的时候才发现,制定的减肥计划根本就没有实施,体重竟然未减还增。想看世界,却只是置身于家和单位之间。翻看一下钱包,仅供自己支配的金额少之又少……想到这些,心里好蓝瘦,香菇……最近一段时间,很多来访者也都有这样类似的生活议题与我探讨,最终似乎都脱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拖延”。 在当今这个生活压力极大的社会里,拖延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应对机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国外有调查显示 , 有近70 %的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状况 , 而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 20 %的人每天都出现拖延行为 。一般而言 , 传统上我们将拖延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 ,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习惯,但是当拖延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时,我们就把它看作为拖延症。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 “拖延症”的典型心态似乎可以用电影《乱世佳人》结尾的经典台词“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来概括。“明天”是希望的一天,是斗志昂扬的一天,也是西班牙谚语中“一星期中最忙的一天”(tomorrow is often the busiest day of a week)甚至“一年中最忙的一天”。 拖延根据时间、对象、文化背景及个人特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划分,有些人只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拖延,如;有些人具有拖延的习惯或是特质,这就是他做事情的一种风格,如强迫性拖延;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当在一个拖延的团体里或是一个文化背景里都会有拖延的现象,比如东欧的谚语“迟到五分钟会给人带来好的运气”等。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拖延并非完全是负面的,不好的,它依然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个体在应对压力方面拖延也作为一种应对防御的机制,但当拖延作为一种习惯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时,我们就应当引起重视! 关于拖延,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流派对其是有不同解释的。精神分析将拖延视为个体对死本能的抗争和回避无意识死亡焦虑的两种方式 。这是一副拖延症儿童的图画。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拖延作为抗争的一种方式,钟表对时间的管制被无意识地视为权威形象的象征 , 拖延者通过与其对抗来发泄自己的愤怒 ,表现对过于严格或过于放纵的父母的反抗 。 有研究显示 ,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其成年后的拖延行为是相关的 ,专制的教育方式预示着孩子发育和成年后的拖延 。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来访者,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做事总是拖延,生活中总是会隐藏钟表、日历等时间的仪器,通过咨询他感悟到,母亲已经癌症晚期,因为这些仪器不断地提醒他时间在流逝 ,他希望忽略这些仪器从而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从而超越死亡,这是典型的回避方式。 行为主义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视角来思考拖延问题 ,认为拖延是一种习得的习惯 , 是从个体对愉快活动和短期奖赏的偏好发展而来的 ,这使得拖延者的记忆中比非拖延者有更多的成功“赶工”的事例。比如,一个人在做决定以及执行任务上的习惯性拖延,有些人需要等到时间不够用了,集自己的洪荒之力,在极度活跃的状态下,最后一刻完成。拖延也能减少不愉快的刺激 ,形成负强化,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时间都不够。当任务越使人感到不愉快 ,个体拖延可能性越高 ;获得报酬的时间越长 , 人们越可能出现拖延 。当接近任务的最终期限时 ,拖延行为明显减少 。 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将拖延视为一种应对策略 , 个体通过这种策略来回避面对他们能力匮乏的评价 , 维持自尊 。如,学业拖延,个体将学业任务推迟到最后的限期 ,如迟迟不去上学,迟迟不交作业,迟迟不去考试等,对待其他对象和任务并不拖延。很多个体过度关注成绩 ,导致焦虑 , 从而影响了学业自尊 ,或者是不理想的成绩直接导致了学业自尊的降低 。当这些自尊较低的个体再次面对反应自己能力 、危及自尊的任务时 , 就会倾向于以推迟任务完成的策略来进行应对 。也就是说 , 个体以没有努力这种表面的不足来进行掩饰 , 使自己或他人将他们任务的失败归结为投入精力的不足 ,而非能力的缺乏 ,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 ,避免受到消极反馈的伤害 。比如,最近我的一个来访者,他是一名中学生,不去上学啦,他说,他的成绩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说明他能力不行,但是,他觉得他能力还挺好………所以孩子不去上学,迟迟拖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为了维持自尊原有水平的一种应对方式。 从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我们如何来看待拖延呢?前面我们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认识了拖延,下面我们从格式塔体验循环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拖延。 “体验循环(the cycle experience)”,也称之为觉察循环、接触循环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依存的循环。它是追踪体验的形成、阻断,以及完成过程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体验循环可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从体验知觉开始,逐渐识别和命名这种知觉,理解这种知觉,到决定如何对之做出反应,采取行动,并与情境保持充分协调,然后完成整个过程,恢复初始状态,如此循环往复。 这个模型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你的拖延在哪一个阶段受阻啦?这种理解可用来指导个体觉察体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胶着(stuck)或阻断的地方。比如,个体天天在家,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不修边幅,呈现休息的状态,那一定是休息和感觉(需求)之间产生了阻碍,无法形成新的体验循环;个体整日里评估,评价他人或事件,迟迟不能做出决策,整日活在胡思乱想里,一定是固着在觉察的中介区域(思维、想象、感受),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整理;个体整日计划,做了无数的决定,准备的十分充分,但还是忧心忡忡,一拖再拖,无法实施于行动,一定是在计划与行动阶段受阻了;个体实施了行动,但总感觉投入不够,总感觉效率不高,不够充分的付出,行动中情绪的感受性低,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好像行动了但是又没有行动,这就是行动与接触受阻了;个体认真的投入了,全身心的体验了,总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得到满足,有时会偏转,寻找他人的关注、认同、支持,有时会固着在接触体验阶段,无法满足,像一个不断旋转的陀螺,似乎一旦停止转动,它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个体在满足的阶段充分享受着快乐,接纳自我,活在这个满足里,不愿意离开,不想消退,享受这个快乐的体验,自我中心主义的拖延………. 关于拖延的问题解决:传统的干预基本是从认知行为的视角来做的 :首先,协助拖延者找出拖延发生的时间 、原因 、对象 、方式, 对拖延者进行解释 ,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拖延有清晰的认识 ,改变不合理的错误认知(如完美主义 、对失败或成功的恐惧);其次 ,制定干预计划 ,鼓励拖延者对计划执行过程负责 ,进行自我管理 ,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内拖延的状况 ,从而采用适合的干预策略 。对拖延者降低拖延频率 、按时完成任务进行表扬 , 增加他们成功体验 , 从而增强他们的效能感 、自我控制感 , 提高拖延者对自己力量的认识 ;最后 , 在特殊任务上 , 对拖延者进行技巧训练 。 近年来,笔者在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在对拖延症的干预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与风格,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所以我们不聚焦于部分,我们看待拖延一定是整个体验循环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们通常需要找到胶着(stuck)或阻断的地方,然后对其进行干预。这里有点像中医的经络治疗,痛则不通,有问题的地方一定是不通畅的,所以我们要将一个个障碍清除。需要强调的是,有时候一个胶着(stuck)或阻断的地方,会引出一个“未完成事件”或是早期的创伤经历…… 王铮博士: 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定委员、应用心理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内知名格式塔心理咨询专家,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国家教育部“国培项目”心理学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审鉴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社会优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级项目十余项。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关于“对话”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进程中的探讨

众所周知,在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体系中,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决定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对话”又是咨访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如,精神分析中的意象对话,认知行为治疗中的ACT疗法,人本存在主义趋向的格式塔疗法及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合作对话等都强调了对话对于治疗的作用及意义。在众多流派中,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进程中“对话”的特征做了以下梳理:  Goldstein是机体论的创始人,他是皮尔斯的老师,第一个用格式塔心理学治愈神经症的德国精神病学家。Goldstein的名著《生命体》一书中曾写道, “我们应当承认人是有差异的,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这种差异性,让人有了产生关系的可能性,治疗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尊重差异”。是的,在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进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通过对话的接触塑造彼此的场域,彼此的差异,从而建立良好的图像,产生接触的体验,这种体验带给自身“是我”和“非我”之间的边界。 正如Martin Buber在《我与你》中论述的那样:“当我与“你”相遇时,我不再是一经验物、利用物的主体,我不是为了满足我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如所谓“爱的需要”)而与其建立“关系”。因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 “你”即是世界,其外无物存在,“你”无须仰仗他物,无须有待于他物。“你”即是绝对在者,我不可拿“你”与其他在者相比较,我不可冷静地分析“你”,认识“你”,因为这一切都意味着我把“你”置身于偶然性的操纵之下。” 因此,格式塔治疗师对咨询与治疗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参与对话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分析,解释,评判,操纵来访者,因为那样就不是“我你关系”的对话。这种“我你关系”的对话方式,是关注、温暖、接纳和自我负责。对话是基于体验另一个人他(或她)展示真实的自我,分享现象学视域下对自我的觉察。  格式塔治疗师会选择“是什么”的对话方式,与来访者一起描述自己的语言、情绪、感受,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的自我觉察,整合自身所缺失的部分,达到心物场的平衡,从而鼓励来访者可以做出更多的选择。而这种描述性的“对话”在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首先,对话应具有包容性。包容是指把一个人尽可能全部地投入到另一个人的经历当中,没有判断,分析或者解释,同时又保留一个人分离,自主存在的感觉,很多格式塔治疗师也称其为投情,在安全、抱持的场域中,通过投情,理解来访者的体验,有助于使来访者的自我觉察变得敏锐。 其次,对话应具有存在性。格式塔治疗师向来访者表达自己在场域中所觉察到的,喜好,感情,个人的体验和想法。如,此时此刻,我看到了什么;现在,我发现了什么;当下,我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格式塔治疗师通过现象学的呈现与描述与个案分享他们的信息,去帮助来访者获得信任和当下体验,从而提高觉察力。如果治疗师依靠来源于理论的解释,而不是个人的存在,她就会引领来访者依靠过去经验,而不是依靠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去作为提高觉察的工具。在格式塔疗法中,治疗师不是去操控来访者遵循事先建立好的目标,而是鼓励来访者去自主地调整自己,怀着目标的感觉,没有目标的前行。 再次,对话应具有接触性。接触并不是人和人相互做什么。接触是人和人之间发生什么,是在他们之间的互动中,那些自然出来的东西。格式塔治疗师会把自己交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当中。这就是允许接触出现,而不是操控,“制造”接触,并控制结果。对话的接触,是一个过程,顺其自然,允许差异,让对方做更多的语言上的想象与尝试。 最后对话应具有灵活性。对话不仅是说了什么,还有做了什么。“灵活”强调的是过程中的兴奋性和即时性。对话的模式可能是舞蹈、歌曲、话语、动作、表情或者任何可以表达和使能量在参与者中间流动起来的形式。格式塔疗法中对实验的应用,是心理咨询与治疗进程中最重要的贡献,这些实验的设置(包括对由非语言表达带来的体验),为个案提高觉察、整合、平衡、选择的治疗目标提供了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实验的设置与实施需要符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与道德规范。 王铮博士: 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定委员、应用心理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内知名格式塔心理咨询专家,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国家教育部“国培项目”心理学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审鉴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社会优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级项目十余项。

30 2022-03

征铮心理GLT学习力提升训练营强势来袭

如果您是家长、教师、心理咨询师或者教育培训机构,您可能遇到以下困惑与难题: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不主动, 自控力差! 努力学习却无成效! 学生情绪波动大,难以自控! 中高考学生考试压力大,考试发挥失常! 存在学习障碍、早恋、厌学、网瘾等…… 如果您参加我们的课程,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一、课程背景 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柯比教授(W·C·Kriby)提出: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些学生在进入k12阶段后,更多的是注重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学业成绩,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不会、不会学、无法持之以恒等现状成为困扰学生、教师和家长们的难题。而且从近年来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试题中就能看出,高考越来越强调孩子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学生人格适应状况与他们在学校中的学习成绩或等级呈中等程度相关。 出于以上原因,我们设计了本套教学课程,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特别是当学生表现出高度自我整合、高独立性、成熟、富有创造性等特征时才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影响学童学习力的各项因素及处理机制; 2、掌握基于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基础上的学习策略,把握学习规律;帮助提升学童的专注力、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3、掌握K12阶段学童学习力提升工作路径; 4、结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调整家庭教养模式,处理学习创伤,促进学童身心协调及人格的整合,协助其走向自我发展之路。 三、课程特点 1、本套课程,在格式塔提升觉察力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方法论和课堂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帮助学员发现学童问题、寻找其资源和方法、整合自我、激发潜能,提升学习能力。 2、课程培训以学员为中心,符合认知神经学及大脑学习方式,鼓励学员思考互助。 四、课程获益 1.掌握提升孩子学习潜能技术,掌握对学习能力不足、厌学、考试焦虑、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处理。 2.全勤学员自愿申请“学习力指导师”职业技能证书。 3.获赠『征铮心理』雏鹰计划名额一个。 4.优秀学员有机会参加学习力提升项目。 五、课程导师 课程设计与研发总督导--王铮 AAGT注册咨询师;IGTRA国际格式塔心理治疗研究会中方发起人;以色列格式塔治疗研究院的研究员;莫斯科国立大学访问学者。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督导师。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优生分会常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山东省艾滋病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会长;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格式塔(完形)专业委员疗法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欧美同学会理事。

30 2022-03

再创佳绩!“电话咨询以提高HIV感染者就诊率”工作已有三位感染者接受治疗!

HIV心理支持项目暨“对拒绝治疗的感染者进行电话咨询”工作,自2019年启动以来,再创佳绩!目前已有三名拒绝治疗的感染者接受治疗!有效提高了感染者的就诊率和用药依附性,促进了防艾工作的高效开展。 从2019年10月份开始,在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HIV心理支持项目组心理咨询师的共同支持下,我们积极开展“对拒绝治疗的感染者进行电话咨询”工作,大家为防艾工作积极努力,关“艾”,从心开始! 截止到2020年五月初,在咨询师以及各级领导的工作下,已有三名感染者主动接受治疗。最新一位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咨询师从去年10月开始,通过电话咨询的方式积极跟进,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不断积极地与该感染者接触交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师的咨询工作下,该感染者逐渐放下内心的芥蒂,承担起为自我生命负责的责任。目前开始积极服药,接受治疗,为自己的生命负起了责任! 第三次电话咨询工作的成功案例,进一步激励了项目组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对以后项目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更有信心;同时,使拒绝治疗的感染者们承担起为自己生命负责的责任,提高了感染者的就诊率和药物依附性,促进了防艾工作的高效进行。

30 2022-03

你离成功的家庭教育只差这一步!

疫情期间,有家长向我诉苦: 我家孩子每天熬夜玩手机到深夜,凌晨的时候才开始睡觉,等到中午才醒。上网课的时候,每天在被窝里打卡上课,上课打瞌睡,学习态度不认真。我在家快要疯了,每次催促孩子学习,自己说一句,孩子会顶十句。唉,与孩子居家相处,每天都争吵掐架不断,这样下去,孩子真的是太颓废了,太愁人了,我该怎么办呀? 因为疫情的缘故,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与孩子沟通问题,家庭教育问题......都像被放大了一般,摆在了我们每一个家庭面前。你是否也会有这位家长的烦恼?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放大情绪和矛盾? 法国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仅有15%与学校教育有关,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作为父母, 我们如何有效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 我们如何做到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我们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养孩子? 我们如何有效缓解与孩子的矛盾和冲突? 为“助力中国父母,让天下没有失败的孩子”,心理学博士王铮与千名心理咨询师发起《“征铮家庭2+1成长”计划》,心理专家保驾护航,帮助全国爸妈抱团成长! 征铮心理“2+1家庭成长计划”,以征铮心理平台为载体,以真人、真实、真问题为内容,通过线上智能测评—问题分析—案例呈现—视频互动—专家咨询—反思训练的模式,开展全年25次家庭教育直播互动课程,365天心理顾问线上陪伴答疑,大家可申请“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

30 2022-03

征铮分享 | 格式塔咨询案例全程曝光-未完成事件之空椅技术

基于咨询伦理和道德规范,以教学为目的原则,向大家展示介绍格式塔心理咨询的案例。经与体验学员协商,学员愿意将此次内容提供给学习格式塔治疗与咨询技术的同学,此处名字隐去。以下内容来自于王铮博士的欧洲格式塔心理咨询技术工作坊。 【A—个案    W-王铮老师 】 咨询师和来访者面对大家坐下。 W:(咨询师面带微笑,身体微微前倾)我看到你的眼睛45度瞄向大家,你给我的感觉,有些紧张? 【揭露】 A:是的,但是我可以的。(声音颤抖、表情依然紧张) W:你愿意换个位置坐吗?你可以试试坐到我的对面,背对大家。【邀请的实验】 A:(调整了一下座位,表情较之前轻松)我坐在这里觉得比刚刚好多了,觉得不这么紧张了。 W:(咨询师面带微笑,身体微微前倾)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此时此刻、觉察】 A:我的胸口忽然有点发闷,好像被卡住了,有点发麻。 W:你刚才说被卡住了,哪里被卡住?我看到你的手放在这儿(上唇)。【澄清、躯体觉察】 A:对,这儿有点发麻的感觉。(个案指着自己的嘴唇),也许我和孩子有情绪(来访者声音微微颤抖)。 W:你刚才在叙述的时候并不平静,让我们慢下来,深呼吸好吗?吸气……,嗯好,呼气………,慢……,慢………嗯。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软化、觉察】 A:好一些。 W:你感觉哪里好一些?【澄清、觉察】 A:我被卡住的感觉好像没有了,嘴唇的症状也好一些。 W:好的,现在让我们来谈谈你的困扰。【描述】 A:我对孩子总是有情绪,总是觉得TA不够好。其实我也知道是自己的问题。最近,我的睡眠和饮食都不太好,大概有一周多了,我的脑海里总会有一副画面。(个案停了下来,咬了一下自己的嘴唇。) W:你愿意跟我说说这幅画面吗?(咨询师身体微微前倾) A:小时候和姐妹们一起去姥姥家玩儿,姐姐建议大家每人表演个节目,我唱了两三首歌,也没什么人听。回来的路上,妈妈说,你唱的五音不全,还不够丢人的。(个案声音颤抖起来) W:你能告诉我,你那时候的感受是什么?【觉察】 A:忘记了,但这句话永远都记得。(个案低下头) W:我感受到你很委屈。【共情】 A:是的。(眼泪留出)我妈从没有表扬过我,别人夸我,她恨不得反驳回去。(低头哭泣) W:妈妈从没有表扬过你,别人夸你,她恨不得反驳回去【重复】,这让你想到什么了?【觉察】 A:有一次妈妈不让我办板报,骂了我一顿。 W:你能具体说说吗?【澄清】 A:就是骂了我,我感到现在对儿子也会莫名的气愤。 W:我们试着想想那个画面?【格式塔具象化】印象最深的?  A:我当时在写板报。 W:你当时的心情怎样?【觉察】 A:我很高兴,很有责任感。 W:然后呢?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在很认真的办板报。闭上眼睛,认真回想一下,小女孩充满热情,认真自信,然后呢?那个画面是什么样的?【格式塔具象化、澄清】 A:(个案身子挺直,闭上眼睛。)妈妈踹门而入。(咬嘴唇) W:妈妈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说了什么?【澄清】 A:她指着我骂,很霸道。(流泪) W:她说了什么?【澄清】 A:不好好学习,成天就不干正事。 W:当时感受是什么?在想什么?【觉察】 A:我委屈。 W:想和她说什么?【澄清】 A:让她滚,别管我。 W:说出来心情好受吗?【觉察】 A:(个案睁开眼睛点头。) W:(教授环顾现场示意工作人员搬来一个小板凳)小椅子是你,大椅子是妈妈,这是小时候的你,这是小时候的妈妈。【那时那刻、双椅子】小时候的你是委屈的。不想让妈妈管你,想让她滚或者说离开你,好的,你可以试着把大椅子搬走吗?【实验】 A:(摇头,哭泣) W:你不想搬?我看到你在摇头。你觉得小椅子会对妈妈说什么?【揭露、澄清】 A:想让她离我近一些,想让她抱抱我。 W:(咨询师将代表妈妈的大椅子往前轻轻地推动)让她离你近些对吗?你告诉她说,妈妈我只想让你抱抱我。 A:妈妈,我只想让你抱抱我。 W:再说一遍,大点声。【放大】 A:妈妈,我只想让你抱抱我。 W:再说一遍,大点声。【放大】 A:妈妈,我只想让你抱抱我。(伤心地哭) W:再说一遍,大点声。【放大】 A:妈妈,我只想让你抱抱我。(泣不成声)过了一会,咨询师请个案坐在小椅子上。 W:坐在小椅子上,离妈妈这么近,你的感受是什么?【觉察】 A:没有那么恨她了。(心理图像发生变化) W:说出来“妈妈我没有那么恨你了” A:妈妈,我没有那么恨你了。 W:再说一遍,大点声。【放大】 A:妈妈我没有那么恨你了。 W:再说一遍,大点声。【放大】 A:妈妈我没有那么恨你了。 W:此时此刻,妈妈有什么变化?妈妈会说什么?【澄清】 A:她只想让我学习。 W:玲玲(化名),你好好学习,别成天干那没用的事儿!【角色扮演、实验】 A:怎么就没用了!?什么叫没用!?(气愤地哭着说) W:告诉她你干的都是有用的事! A:我干的都是有用的事!都是自己喜欢的事!凭什么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凭什么要受你控制!(情绪激动) W:很好,深呼吸,非常好,慢下来,睁开眼睛。(咨询师指着大椅子)看着妈妈,平静地告诉她:妈妈,我要干我喜欢的事情。我做的事情都很有意义,我是个有用的人。【实验、空椅子】 A:妈妈,我要干我喜欢的事情。我做的事情都很有意义,我是个有用的人。妈妈,我要干我喜欢的事情。我做的事情都很有意义,我是个有用的人。 W:玲玲,妈妈一直认为你是个有用的人,妈妈错了,妈妈不会说话,妈妈一直为你好,妈妈一直爱你。【角色扮演、补偿、实验】 A:(大哭) W:(轻轻拉过大椅子)抱抱妈妈吧,好不好? 妈妈一直想对你好,妈妈是爱你的。你可以把手放在凳子上,感受一下妈妈,其实挺温暖的。【空椅子】(A坐在小椅子上,俯身哭泣,犹豫地伸出手,试探着用手指触碰大椅子,又有些躲闪。) W:妈妈错了,妈妈一直都爱你,只是不会表达,妈妈想对你好,妈妈一直以为你是个有用的人,妈妈不会说话,妈妈会看着你一点点长大,一直陪着你…(重复)【角色扮演、补偿】(A慢慢伸出手臂,拥抱大椅子) W:妈妈永远认为你是个有用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你是自由的。和妈妈在一起,和这个温暖的感受待一会儿。【实验、感觉滞留】 (个案趴在大椅子上,不停的抚摸整个椅子………)   W:自己一点一点长大,变的越来越有力量, 我是自由的,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我在慢慢长大,慢慢跟妈妈分开。我长大了,感谢小小的我,感谢那段经历,让我的人生不平淡。(咨询师在不断的重复以上语言)【格式塔意象重构、实验】 (教授请A站起来,回到大椅子上。A坐回到成人的椅子上,心情逐渐平复。从小椅子回到大椅子是仪式,长大、脱离、回归、物体去角色化。) W:闭上眼睛,深呼吸,吸气……,嗯好,呼气………,慢……,慢………嗯。此刻有什么感受?【觉察、此时此刻】 A:我又活过来了。(面带微笑) W:想不想看看大家的表情?【反馈,绕圈子】 (A环顾全场,每个人都给予她鼓励的眼神和微笑,A露出开心的笑容,自信而平静) W:好,大家把掌声送给TA,送给自己! 格式塔之空椅子技术案例解读 格式塔疗法改变了自弗洛伊德传统心理疗法关注问题分析的固有模式。特别是现象学视阈下的格式塔心理治疗更是在描述、呈现问题的基础上,与来访者共建体验同盟关系,帮助来访者对自身所处的情境有很好的觉察,达到心物场的平衡,通过体验循环,空椅子,角色扮演,对话关系,悬隔,冲击、实验等系列的干预手段,鼓励来访者去做更多的尝试,打破旧的格式塔,创立新的格式塔,从而达到从觉察到整合,从整合到平衡,从平衡到选择的治疗目标。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教师节,你会对你的老师说些什么?

记得大学2年级时,有一门课,叫言语心理学,是考试课,一周需要上3节,还要上两年的时间,拿到课表,我当时就纳闷起来:搞心理学的又不是搞语言研究的随便上上得了,结果任课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女博士,年轻、漂亮、风趣、幽默、博学而平实,还经常拿我开玩笑,好吧,我承认…….瞬间成了班里最积极的学生。现在回想起来,我自认为临床咨询中对言语层面工作过程中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当时没有旷课记录不无关系……. 随着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到,咨询心理学与言语心理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它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学,是一门沟通学,是一门人际互动的学问。现代语言学认为,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 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 如道歉、祝贺、感谢、赞美等, 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现代言语交际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如何用语言表达感谢”。 其实“感谢”从其功能性来划分应属于表达类言语行为。 该类言语行为往往被认为是交际过程中礼貌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基于礼貌原则的交际有利于维护其互信基础, 保证沟通的有效和畅通,这一点已经被无数的学者证明,如SEARLE,LEECH,BROWN,LEVINSON……简单说“感谢”就是对他人帮助与支持的肯定和承认,可以促进人友好关系的功能,是维系人情感的纽带。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感谢”的表达并不能实现上述的功能。如,“谢谢,不需要”等,它代表的是一种的拒绝,终止接触行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谢谢”在一定的语境下也代表了防御机制;有时候有人在表达“谢谢”时候,咬牙切齿,带有一定的攻击性,从而表达讽刺和不满的情绪。那么如何表达我们的感谢,发挥其正向积极的作用呢? 我曾经在国外生活学习十年,发现这样的一个特点,西方国家人民更倾向使用直接感谢语 , 而在中国则更倾向使用间接感谢语。 我想这与我们两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的差异不无关系。KITAYAMA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他曾经基于文化对个体社会化进程的研究,提出过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民族特征,在这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通过语言的行为层面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西方人言语表达直接外向,中国人间接内敛,特别是在中国文化的特定语境下, 在家人及亲密的朋友之间, 直接感谢被认为是一种禁忌, 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言语参与者之间有距离。 教师节到了,在我们中国有句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文化重关系,任何一种关系到了一定的程度,都要打造上“血缘”的印记,这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特点。所以,在潜意识里那些曾经教过我们的教师也就成为了我们的亲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就忘记了对他们感谢的表达。亲爱的师友,你会选择怎样的语言表达你对生命中过往教师的感谢呢?

30 2022-03

征铮分享 | 你的孩子厌学了吗?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致开学的孩子们 伴着清新的秋风,飘来阵阵悦耳的玲声,传来声声同窗的笑语声,又是一年开学季,大、中、小学生都纷纷入学,很多学生出现入学不适应的反应,学习没兴趣、心情低落、头疼等情况。最近这类来我这里的求助者和求助家庭数量猛增,一些学生想学习却学不进去,一些学生迷恋游戏不想学习。厌学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现象。国内包括北京、天津、澳门、内蒙古等在内的不同地区分别以调查的方式考查厌学现象的存在,厌学检出率从22.1% 、22.7% 到 42.7% 分布不等,客观上表明了厌学现象的普遍性与严重性。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如何应对?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想与诸位分享如下:  一、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弄清楚什么是厌学,不要给孩子急于贴上“厌学”的标签。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厌学心理结构),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 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傅安球,聂 晶,李艳平,金蓓蓓,崔君红,2002)。通常我们一般认为孩子的厌学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厌学心理结构是否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稳定性。比如一个孩子经常性出现厌学的情绪,一谈上学就烦,就恶心,甚至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谈学习就表现出和平时不一样的态度,一天能旷课多次,多发性拒绝上学;其次是厌学心理结构在学习活动上持续的时间。比如,学生从情绪、态度、行为上的指标都连续达到一周以上,家长就需要引起重视;再次是厌学心理结构指向的学习活动范围,比如学生就只固定在对学习的领域产生厌恶;最后是厌学心理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比如有的学生情绪低落,自卑,生活状态不积极,封闭自己不与他人交往,没有朋友,无法与他人交流。 二、作为家长和教师要试着弄清楚孩子厌学的原因,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辅导与干预。 同样的孩子表现为厌学,但引起厌学的原因可能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也许是由于某种因素单独引起,或者几种因素共同引起。比如,一些孩子对所有的学习课程都表现出厌学,而一些孩子仅对一门或几门课程表现出厌学,那么这两者的发生机制一定是有差异的。比如,有的孩子厌学是为了对抗自己的老师,将自己的攻击性情绪投射到该老师的任教课程上;有的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选择厌学的方式,TA不去上学的时候,父母就会来关心TA的学习与生活;有的孩子厌学是“分离焦虑”的表现,有的孩子需要住校,不想与父母分开;有的孩子厌学是因为学业跟不上,在学校里没有存在感,受不了别人对自己的轻蔑;有的孩子厌学是人际交往出现了问题,不知道如何与同伴相处等等,因此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它包含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我们对某一厌学孩子无法提供是哪些原因,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其厌学心理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那么我们就无法去改变其厌学心理结构。也就是说,不能对厌学心理进行有效的辅导与干预。 三、作为家长和教师要试着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孩子心灵的跟随者。 当我们看到孩子有厌学的表现时,要试着与孩子做有效的交流与沟通。首先不要把“厌学”问题化。当孩子厌学时,一定是在涵盖了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原因,我们能否做到让孩子愿意表达、充分表达很重要;其次,学会倾听,当孩子表达时,我们能否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孩子,微笑看着TA,频频点头回应,我们对孩子的反应,能否是无条件的,而不是有条件的,这很重要,“如果你去上学,我就会………如果你不上学,我就会………”以上的表达只会让孩子离你更远;最后,试着去理解和接纳,用整体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我辅导的咨询个案中,很多厌学的孩子都很想上学,都非常善良,都非常有才华,只是在成长的阶段遇到了一些障碍和坎坷,作为家长和教师更要与孩子一起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四、作为家长和教师对厌学问题提早干预,不要等厌学问题固态化。 若厌学现象已经呈现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根据双加工理论,在心理结构三个层面上已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即厌学状态已经固化,对此阶段的干预由于因素复杂、程度严重,因而更为需要综合性的咨询与辅导模式。近年来,格式塔心理咨询干预的确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和较好的途径 ,学生通过体验与感悟,提高了自我觉察的能力,逐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缓解厌学情绪,减少厌学行为,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想说的是,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干预解决学生厌学心理的过程是缓慢的,也是有相当难度的,这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讲究心理咨询干预技术。同时,我们也不能指望仅靠心理咨询方法和路径就能完全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因为厌学心理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只有多方位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干预对策,才能最终完全消除厌学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30 2022-03

征铮分享 | 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之争议话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精髓,手与手指的关系,音符与旋律的关系,氢气、氧气与水的关系都非常准确的解读了其中的意义。 但作为格式塔心理咨询师,我们如何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术界颇为争议的话题:一、格式塔疗法诞生之日起,很多格式塔心理学者认为这个疗法跟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没有关系,认为皮尔斯只是在用“觉察”,后来皮尔斯及格式塔咨询师们提出了图底关系,多少给了学术界些补偿。 二、整体与部分,在咨询中哪些是部分,哪些是整体?比如个案说一句话,一句话可能是整体,一句话中的一个词,一个叹气可能是部分;一个动作可能是躯体行为的部分,整个运动的躯体才是整体;一个运动的躯体可能是部分,一个活生生的表达,有情绪,有语言,有行为的人才是整体;一个人是部分,一个情境可能是整体...........所以整体与部分是永远是相对而言的。  三、共生与症状,症状就是部分,共生在一起就是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格式塔是创造的适应,准确的说,是在一边建构,一边适应,当我们固着在症状上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部分,如,去除症状,为症状想办法,找答案,而当我们放眼整体的时候,就是一个大格局,从时间到空间,我们的资源一下就丰富了,可选择的就多了,症状也就渺小了或退回到背景成为整体的一部分。  四、“格式塔疗法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临床派生”。这句话是格式塔心理咨询师一直为之努力和奋斗目标,目前有些学者在治疗关系,治疗进程,治疗技术,治疗理念上都在下功夫突破,比如我提出的“三维一体”,其实就是一个整体的视角,还有卡拉克森也公然反对格式塔疗法过度的注重感受,他说,“格式塔疗法在治疗时,一定是认知,情绪,行为有高度的一致性,否则就失去了整体的意义。”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一个心理学的流派,一种处事的观点,一种生活的理念,一种人生的哲学,一项治疗的技术..............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是什么改变了格式塔团体治疗中的个体(四)

假说四:披露个人秘密后会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案例:两年来定期参加治疗小组的玛格丽塔,一位外国出生的中年妇女,终于揭露了她的秘密,伴随着许多泪水和体征。她和她的哥哥曾在青春期有过短暂但激烈的性关系。她慢慢地、吞吞吐吐、很勉强、感慨道:尽管是她的哥哥主动开始这段关系,她一直背负着内疚和沉重的负担,感觉她可能做出过某些勾引哥哥的表现。所有成员都以明确和关心的方式向玛格丽塔表示理解 。两位女士环抱着她,还有一位男士握住了她的手。其他小组成员表示,感谢玛格丽塔信任他们,与他们分享秘密。通过她的眼泪,玛格丽特说:“哦!终于解放了!你们都那么亲切和支持。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告诉你们,而你会这样对我!“  利用图2中的模型,玛格丽特的信仰,价值观和理想的自我概念(社会文化系统的过去区域)致使她坚决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行为)。这种情况下,在模型中显示为她对自己秘密的认知和执念,反馈给社会文化和生物遗传系统的当前区域时阻碍了她分享的行为 。 我们假设两年来参加治疗团体(持续的外部刺激)的玛格丽塔被灌输了关怀的认可和支持的感觉(社会文化和生物遗传系统)。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这种感觉逐渐足够强大到,她前期想要分享秘密的阻力被压缩到很小,在一种好的感情氛围中(生物遗传系统的当下区域),她终于被激励到可以分享秘密( 行为)。她长久以来对所在团体培养出的新任被大家的反应强化了(外部刺激),而这也修正了她长期以来对别人会如何看待她的秘密执着的信念(社会文化系统的过去区域 ) 。这反过来,对她的自我概念(社会文化系统)产生了影响。 假说五:为了获得别人的反馈,指出个体行为的消极和积极的影响。 案例:艾琳对凯茜说,“我觉得很难听你说话。你用了很多的词句,可我还是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所以我开始渐渐走神,想想别的东西。”凯西看上去很受伤。 坐在她旁边的汤姆补充道,“你知道吗,凯西,我对你有什么要说的很感兴趣,但有时我也感到困惑。如果你发言时能压缩一下你的句子,会很有帮助。” 其他几个成员频频点头,说:“正是如此”和“这会有帮助。” 凯西开始思考,“我想我在说话的时候会有很多自由联想,然后我以为你们自己可以意会要表达的。我会尝试在更短的句子说话,但如果我开始使用太多的话,你们得告诉我 。 好吗?” 成员们普遍表示将来会这样做。 在使用我们的模型(图2)来解释本案例时,重点是在凯西的行为。团体中的成员叫她注意她的讲话方式(外部刺激→意识)刚开始是以批评的态度,可能伤害到了凯西的感受,起码她表现出来的情绪是这样的(意识→社会文化系统的当下区域→行为)。后续的反馈变得比较支持性,因为成员们的重点放在了想要知道她到底要表达什么上,并给出了她可以改变说话方式这样的具体意见(外部刺激→意识)。凯蒂收到的伤害变成了对问题的关注,于是她与团体其他成员达成了协议,只要大家答应之后会持续给她回馈和帮助,她就愿意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意识→两个系统→行为)。凯蒂的与团体的协议建立了一个典型的反复过程,其中修正的行为导致了新的外部刺激并影响了认知,从而进一步形成了新的行为;因此,新的行为→外部和内部刺激→认知→系统的修正→新的行为→外部和内部刺激→认知→修正系统,等等这样循环。 假说六:团体中“替代疗法”(皮尔斯,1967年)有机会出现,是因为某成员通过观察其他人的治疗工作,其个人认知逐渐增强。  案例:玛丽, 妆扮时髦的20多岁的年轻女子,是受雇与牙科诊所接待员。在进入了她的治疗团体的一个晚上,抱怨道,“我生我妹妹的气!她又一次没经过我允许就拿走了我的衬衣!” 玛丽之前提出过关于妹妹的类似感受, 这时候领队说,“你似乎并没有找到跟你妹妹有效沟通的方式 。你想现在尝试一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下你的感受吗?”玛丽点头道:“是的。”接着在领队的带领下,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表达。 “我恨你,伊迪丝,当你不经我允许只是自顾自拿我东西的时候!”她大叫。 “那些东西是我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下来的,可你却表现的好像那些也是你的一样。可其实不是!他们是我的,不是你的,你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在此之后用不同的方式多次角色扮演,她的声音大小也不一,玛丽承认,在这些声调来说可能只会让她的妹妹也恼羞成怒,并导致她的报复。 “我这样发泄完自己的感觉不错,但我不认为能解决问题。我想我还是找个自己平静的时候跟她说话时,而不是也激怒她。也许她反而会真的听我的。“ 布鲁斯这时注意到凯伦涨红脸蛋,她紧握拳头来回在她的腿上移动,她强烈关注玛丽的脸,于是问道:“凯伦,这是怎么回事?好像是你在角色扮演一样。” 卡伦转向布鲁斯,“我对玛丽的遭遇感同身受,特别能理解她。”看着玛丽,她继续说,“我妹妹对我也做同样的事,我从来不知道该怎么办。你的练习也帮到我了,玛丽,所以谢谢你。” 运用我们的模型(见图2)来解释这个经常发生在团体环境中的这个例子,这是玛丽和领队之间正在进行的治疗工作影响了凯伦的行为(外部刺激→影响到两个系统→意识→行为),是被布鲁斯发现并吸引了凯伦和整个团体的关注(一般意识)。这促使卡伦解释了她的情况是同玛丽一样的,她渐渐从玛丽的治疗中体验到了替代的作用。从模型的角度来讲,这种现象可被解释作如下概念:玛丽与领队间的治疗工作(外部刺激)激活了凯伦(通过她的社会文化和生物遗传系统的过去区域的相互作用)对自己和妹妹之间问题与玛丽的问题的相似性。此外,凯伦过去与妹妹这种挣扎别扭的记忆以及随之带来的影响(两个系统过去的部门)被激活(意识) 。随着玛丽在领队的帮助下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使凯伦特别注意(意识)着这一切,不仅仅因为她自己有相似的处境,还因为当下的治疗环境(外部刺激),并且此信息被存储在了两个系统的当下区域 。我们希望,这些信息可以在凯伦与她的妹妹未来的实际交往中作出贡献,并推及至她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去。 总    结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总结参加了格式塔治疗团体的个体所出现的积极变化 。它的重点是在个人和团体的边界,以弄清楚个体内在变化的过程。我们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这些变化。 我们试图将该模型通过六个建立在格式塔团体成员间实际互动情况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假定加以证明 。其中的一些假设在本质上相当范意,另一些则更贴合格式塔为导向的群体。 我们的模型,则提出有六个可以通过格式塔团体达到长效改变个体的方法或假说 。 我们试图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来证明这些假说将对个体的未来带来比较切合实际,实用,附和个人的内部系统可能性的改变。 这六个假说为: 1. 个体的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系统之间互相作用而引起的能量块的动员,是由于其认知的提升而导致的 。 2. 在人际关系的层面有新的经验,会挑战个体对他人反应旧的假设和预期(预测)。 3. 给予个体机会来试验与自己的执念冲突的某种新的行为,并听取团体对这些新的行为的反馈。 4. 披露个人秘密后会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5. 为了获得别人的反馈,指出个体行为的消极和积极的影响 6. 团体中“替代疗法”(皮尔斯,1967年)有机会出现,是因为某成员通过观察其他人的治疗工作,其个人认知逐渐增强。  References Astrachan, M. B. (1979), Towards a social systems model of therapeutic groups. Soc. Psychiat., 5:110-119. Dennett, D. C. (1991),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Boston: Little-Brown. Dewey, J. E. (1915), Schools of Tomorrow. New York: Dutton. Feder, B. (1980), Safety and danger in the Gestalt group. In: Beyond the Hot Seat: Gestalt Approaches to Group, ed. B. Feder & R. Ronall. New York: Brunner/Mazel. Frew, J. E. (1983), Encouraging what is not figural in the Gestalt group. J. Special. in Groupwork, 8:175-181. Houston, G. (1993), Being and Belonging: Group, intergroup and Gestalt. New York: Wiley. 294 JOSEPH H. HANDLON and ISABEL FREDERICSON Huckabay, M. A. (1992), Overview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stalt group process. In: Gestalt Therapy: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ed. E. C. Nevis. New York: Gardner Press, pp. 303-330. Kaplan, M. L. (1978), Uses of the group in Gestalt therapy groups. Psychother.: Theo y, Res. 8 Prac., 15:80-89. Kepner, E. (1980), Gestalt group process. In: Beyond the Hot Seat: Gestalt Approaches to Group, ed. B. Feder & R. Ronall. New York: Brunner/Mazel, pp. 5-24. & Brien, L. (1970), Gestalt therapy: A behavioristic phenomenology. In: Gestalt Therapy Now: Theory, Techniques, Applications ed. J. Fagan & I. L. Shepher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pp. 39-46. Lewin, K. (1947),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concept, method and reality in social science: social equilibrium and social change. Hum. Rel., 1:541. Marmor, J. (1983), Systems thinking in psychiatry: Some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Amer. J. Psychiat., 1402333-838. Melnick, J. (1980), Gestalt group process therapy. Gestalt J., 3:86-96. Penrose, R. (1989), The Emperor's New Mi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rls, F. S. (1967), Group vs. individual therapy. Etc: A Rev. Gen. Semantics, 34306-312. Hefferline, R. F. & Goodman, P. (1951), Gestalt Therapy: Excitement and Growth in the Human Personality. New York: Dell. Wheeler, G. (1991), Gestalt Reconsidered: A New Approach to Contact and Resistance. New York: Gardner Press. Yalom, I. D. (1995), The Theo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4th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Yates, J. M. (1991), A Revision of Gestalt Therapy: Reframing Gestalt Therapy Theory Through Systems Theoy and Field Theory.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The Union Institute, Cincinnati, OH. Zinker, J. C. (1980),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a Gestalt therapy group. In: Beyond the Hot Seat: Gestalt Approaches to Group, ed. B. Feder & R. Ronall. New York: Brunner/Mazel, pp. 55-77.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是什么改变了格式塔团体治疗中的个体(三)

在本节中,将介绍我们的模型将如何总结治疗团体中各个成员的改变。基于在上述七个相关团体中个体变化的假设,再加上我们的模型的结构和动态,这些变化发生的具体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断定,有六个主要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在两个个体的内部系统——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系统。 这六个主要的案例是基于一个共同的特点的:它们最终都导致了更多的认识和两个内部系统的变化。正如摘要中对该模型的假设中提到过的(见上文),治疗团体的相互作用下的最终结果将是对个体而言,增加了重要的认识。这些认知涉及了接触、感知、兴奋和格式塔的形成将会导致一个明确的群分化。提高的认知,进而带领个体意识到不是没有更合适和更多的选择,而是自己之前被顽固的旧的格式塔所限制了 。这些变化导致的自尊、个人力量,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需求,这些能力都被放大。因此,提高个体的认知是引出治疗变化的根本。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是这些认知的内容?这些认知怎样呈现于一个治疗团体中?至于内容,包括在这些可能的认知会是在这些地方出现的:  个体出现的这种认知提高,可能会是发生意外,也可能故意为止的。后者的一个例子是当领队,或其他组成员,将个体的注意力引导致上述现象之一,使她看到一个具象的问题。其结果是,她将会出现:(1)两个内部系统里一种或多种的心理行为的功能,和/或(2) 她在团体环境内的某个心理行为的功能在所导致的明显后果。 变化的具体案例  以下是六个假说和对个体的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这两个内部系统的影响。此外,每个假说后面紧跟着会有一个临床实例,以表明它在一个团体环境中的应用,以及我们提出的模型是如何总结这些情况的。  假说一:个体的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系统之间互相作用而引起的能量块的动员,是由于其认知的提升而导致的。 案例:梅丽莎在团体内分享了一个问题,她的秘书上班总是迟到。 “我已经和她说过了,每次说完后她都会按时几次,但不说她就又开始迟到。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能解雇她,因为她很能干”。 在若干组员表达了同情之后,约翰开口道:“你知道吗梅丽莎,如果我是你的秘书,而你是用刚刚跟我们说话的方式跟我讲话的,我也不会把你的话当回事。你的声音是那么的纤弱而犹豫不决,我不觉得不听你的会造成任何的后果。” “请问你的声音在你听来是怎样的?”领队问梅丽莎。 “正常,像平时一样。”她回答。 “你能描述一下吗?”领队追问。 “嗯,就是确实有点轻,然后我有时说很多‘呃’”梅丽莎说。 “你愿意用自己的声音对周围的世界造成更多的影响吗,尤其是你的秘书?”领队问。 “是如果她能因此按时上班,我肯定会。” “我无法承诺,但我觉得是值得一试的。” 梅丽莎点点头表示同意,领队接着说,“我注意到,当你说话时,你的胸部和膈膜都没有太多的起伏。你的呼吸无法支撑你的声音。尽量坐直在椅子上,并把你的手放在肚子上,尝试用手感受你” 这个练习几分钟后,梅丽莎说,“这挺难的,但在某些方面感觉不错。我觉得自己更饱满,更强大了。“ “现在你能用刚刚联系的呼吸方式,来假装跟你的秘书训话吗?”领袖问道。 “嗯,我们之前已经谈过这个问题了,但你似乎没有听进去。我不能再忍受你再迟到哪怕一次了!“梅丽莎响亮而坚定的声音说。随着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环顾四周,转身对约翰说,“好了,怎么样?你肯听我说话了吗?“ 约翰举起他的手,假装摘掉帽子行礼,说:“必须的。”其他人纷纷附和。 此时此刻来自外部的刺激是约翰引起了对她的声音的关注,以及领队建立小型实验,涉及到了梅丽莎的胸部和膈肌而由此发生了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两个系统中的现在和过去区域,这增加了她对自己呼吸模式的认知。这种意识反馈到两个系统中,从而激励她试图改变她的呼吸行为,再次改变在反复回路中她的认知。 领队则接着建议梅丽莎再联系一下,训告她的秘书不要迟到(外部刺激激活两个系统),她做到了,这次的行为带来的不同的结果,也影响她的两个系统和她的认知。因此,两个系统中过去区域的变化为梅丽莎增加了她将来与他人互动时可以选择的声音支持行为。 假说二: 在人际关系的层面有新的经验,会挑战个体对他人反应旧的假设和预期(预测)。  案例:当简描在团体中讲述自己与女儿激烈的争吵的故事时 – 尽管次数很少,简还是告诉团体自己是如何的尴尬和内疚。 “我觉得与她打架,真是惭愧,”她说,垂着头。 “我真的觉得母亲不应该在自己孩子们面前失控发飙 。” 该小组负责人则告诉简,“你低着头,我们看不到你的脸。你似乎并不想看着我们。但你是否愿意慢慢地观察一下周围的每个成员,然后告诉我们你所看到的。 环视一圈后,简说,“我真的很惊讶地看到这么多的笑容和点头。我觉得被接受和支持了。我以为说了我的故事之后,每个人都会认为我只是一个可怕的母亲。”简询问团体中的几个成员,“是真的吗?你不认为我所做的事非常可怕? 其中一名妇女发话了,“哎呀,简,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某种程度上,再跟孩子们相处时我们都有一些希望自己当时没有做的事。这是人之常情,我们犯错误,和孩子们一样。说不定错误可能会让你的女儿看到更真实的你。”其他几个人也表示同意。该小组随后又在讨论做父母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而简热切地倾听着,脸上挂着平静的微笑。 在我们提出的模型中(见图2),我们可以假设,简觉得有足够的支持(外部刺激影响她的两个内部系统,导致意识),她愿意与其他成员分享她激烈地与女儿争吵的故事(最终行为)。由于简的信念、价值观(关于理想自我的执念), 和她从两个系统的过去区域出发做出的有关其他人(预测)的期望,她做出了此时此刻(预测)别人怎么看待她( 意识)。 再加上她不断的感受到来自团体的支持,导致她告诉组(所得的行为)她的“羞耻感”从何而来以及为什么。  当领队要求简做了缓缓环视团体然后汇报她看到的(行为)这样一个小实验时,她从团体中收到的外界刺激是不符合她的存储(社会文化系统的过去区域)的信念,以及她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的价值观和假设(意识)。虽然她有过轻微的抗拒,但这种当下的经历和自己预期之间的差别即刻修正了她的信念和价值观。不过,她显然渴望听(行为)团体对于做父母的话题的热议(外部刺激)表明,她在团体中的经历正在对她的社会文化系统中过去区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假说三:给予个体机会来试验与自己的执念冲突的某种新的行为,并听取团体对这些新的行为的反馈。  案例:在听完团体中一个成员的故事之后,领队对他说,“加里,你在告诉我们你的分手故事时看起来很伤心。你的眼睛是湿润的,你的声音是低沉的,你的呼吸很浅的。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加里说:“直到你指出来我才意识到。我很伤心。我真的很想念丽莎。” 领队又说,“你看起来像一个小男孩,很努力地不让自己哭出来。” 加里回答说:“呃,我不是一个小男孩。我是一个大男人,大男人不能流泪。” 坐在加里旁边的弗兰克反驳道:“我是一个大男人,但我却常常哭。”他俯下身,用他的胳膊搂着加里说:“我想我知道你的感受,像在地狱一样煎熬。相信我,哭出来就好多了。”就这样,加里将头靠向弗兰克的胳膊,并开始让自己哭。当他停下来时,团体中的好几个人为他的痛苦表示同情。 其中一名妇女在组中说,“你并没有变得弱小,或者失色,你还是一个大男人。” 加里微笑着说,“我想我是的。” 再次回到我们提出的模型中,这个案例中,领队首先将加里的注意力引导到了他在描述跟丽莎分手时的身体行为上。这种外部刺激激活了他的情绪状态,及其含义(重申反馈回路在认知、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循环),从而使其讲述出了失去爱人的心痛和对爱人的想念(行为) 。 当领队呼吁他关注此时此刻的行为,并加上了个人的观点,即他看上去“就像一个小男孩在努力不让自己哭”(外部刺激),加里对于小男孩,大男人和眼泪之间代表含义的执念(社会文化系统的过去区域 )被激活,于是他跟团体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行为) 。弗兰克立刻使用自己作为一个例子挑战了加里的执念,并加以行动。加里后来接受了这个建议,可能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团体和同样作为“大男人”的弗兰克的支持,他让自己哭了(新的行为)。 该团体通过表达同情(外部刺激)积极回应加里的新(对他)的行为。此外,用他在这里此时此刻的例子,一名女子直接挑战加里关于“大男人哭”(进一步的外部刺激)的含义的执念。这种意见,至少就目前而言,修改了一些包含在加里社会文化系统中过去区域,他对这些挑战表示了同意(行为) 。但愿对于加里的信念/价值体系的一些修改过程已经开始,并将在未来促使更多基于现实的行为。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是什么改变了格式塔团体治疗中的个体(二)

下图是一个治疗团体系统的结构及其周边环境的象征性图示。它是由该系统,或团体周围的环境;治疗团体本身;及该团体的各个子系统,包括个人成员组成的。这一切形成了一种场域内力量的相互作用,每一个系统都会影响其他所有的系统。圆圈代表了治疗团体和其周围环境(超系统)之间的边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边界的渗透程度也会有所变化,会允许从周围环境中吸取或释放更多或更少的信息(能量的一种形式)。例如,一个地区精神健康治疗中心的治疗团体所收取 的费用地区监理会的预算分配决定。 围绕治疗团体的整体环境是由他们与该团体的相似之处和他们对本集团的影响程度引发的物质和社会系统上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一个本地政府税收准则的变化和该社区富裕度的变化之间息息相关。因此,较低的税基会使某个公共心理健康诊所所在的街区环境恶化。这种恶化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较差的路灯,居民社会阶层的变化,升高的犯罪率等等。所有这些,反过来,会影响这里的治疗团体的一些本质。 在团体内,每个个体不仅有她的内部系统和子系统,还有许多外部系统影响她如何思考,感觉和行为 - 家庭,工作,宗教,和社区等等。例如,一个对治疗团体的活动有强大影响力的工作系统,是团体中的领导所属的行业。特定的行业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团体的价值,目标和领队的行为,这会强烈地影响她的组中角色的行为。同样,取决于具体的宗教信仰,各个成员可能会对于“什么是该团体中适当的行为”有不同的考虑。 内部系统及其子系统是个人的心理行为过程的轨迹。这些系统和子系统相互作用影响这个个体在团体中的表现方式- 我们希望是能推进治疗进程的方式。由于这些系统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是复杂的,现在将会贡献出相当大的空间专门讨论它们。 现在请看图2,椭圆形内的空间代表着某一个给定时刻,一个人的经历、过去和现在 。所谓“经历”是指在个人所参与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这种参与可能会相对是主动或被动的。与“经历”这个词相反,“知觉”专指个人的经验,无论对现在还是过去,那是此时此刻在此人意识中的具象呈现 。因此,有可能有一种当下的经历,在人还未意识到之前就被存储在人的记忆中成为了过去的经验其中之一,只是当下并未察觉。该事件的轨迹对个体当下的影响对本人来说可能是是外部或者内部的。例如隔壁房间一个播放着音乐或持续性头痛。虽然个人正在经历这些事件,她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在当下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代表着个人的总经历的结构模型,仅仅还是个概念。也就是说,这些结构并不代表实际的东西,如在脑结构中的某个部位或大脑中特定的区域。例如,模型中有一个指定为“知觉”(意识)的区域,但它不假设有在实际的大脑中存在一个对应着“知觉”的位置。更可能的情况是,意识这个行为关系到大部分,甚至是整个大脑。这在我们已指定为“行为”的区域的情况下更加明显,这种在大脑中不具有一个明确的轨迹,只是个纯粹的概念上的存在,或明或暗地指导着人们做出相应的行动。 我们选择在图2中展现了两个我们的模型运行必不可少。分别是生物遗传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这两个系统都被分成了“当下区域”和“过去区域”。“过去区域”是指个人在一段之前的时间内,无论有或没有知觉到的经事件的痕迹。这些往事的痕迹有可能会变得活跃并成为一个人此时此刻经历的一部分, 无论有或没有知觉到。例如,在一个朋友的花园里闻到盛开的栀子花的香气,让人清晰的记起高中毕业舞会时戴的佩花,带回了一段多年来从未想起过的回忆片段。 为什么我们只选择了生物基因和社会文化为两个系统来代表个人经历的全部?显然,生物遗传系统对于个体某种意义上的继续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选择了社会文化系统,是因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更早以前)一个人的经历已经被人际间或其他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强烈地影响着了 。 生物遗传系统由许多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例如各种生理结构和功能。需要特别关注该模型的是,生物遗传系统是用于在结构和功能上体现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的轨迹。这个系统也是各种动机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生物学基础的轨迹。无论是从外部世界(图2中的外部刺激)得来的还是主体内的信息,都经由生物基因系统传送,一般都是通过神经系统。 该系统的“当下区域”代表着那些支持个体的当前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必要的生理活动,包括收集信息并且选择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作出反应。该系统的“过去区域”代表那些在个体以前的历史中发挥了作用的生理活动。然而,这种过去的事件可能会在当下经历中被重新激活 。例如,过去的肌肉状态等本体感觉的记忆将允许个体在多年未练习过之后,仍能顺利骑自行车。 社会文化系统代表个体那些有人际影响力,甚至文化影响力的经历。至少从出生开始,你很难想象一个人的经历及其意义从没有这个普遍系统的影响所塑造过。同生物遗传系统一样,社会文化系统被划分成“当下区域”和“过去区域”。“当下区域”表示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的当下内部心理活动。这些影响可发生在许多层面 - 在一个两人关系中,在一个像治疗团体这样的组织中,在一个家庭中,在社区中,在一个国家中,或在一个文化的时代中。 对个人的行为的理解特别重要的是她的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过去区域”。正是在这里,知识,信念,价值观,传统和过去的独特的经历,帮助塑造了个体如何与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互动。这个“过去区域”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将如何看待个人未来 - 她的期望,希望,预言,不祥的预感,等等。正如同生物遗传系统的“过去区域”,社会文化系统中过去的某些内容可能也会再次变得活跃,影响社会文化系统的流程。再次重申,对个体而言这个过程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此时此刻的知觉。 在图2中可以看出,生物遗传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之间如双箭头所示,有着共享的边界。我们必须不断强调,人的一生中,这些生物遗传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之间会一直互相作用。即使是最短暂的经历,无论知觉与否,都包含着源于生物遗传系统,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情感和意动因素。因此,一个生理事件,比如疼痛,不同族群的人之间对其可能具有非常不同的含义和反应, 或诱发一个强大的过去事件的记忆可能会带回生理反应并且伴随着当时经历该事件时的情绪。 模型内两个系统的“当下”和“过去”区域之间也有不断的互动。例如,新的信息(外部刺激)被个体接收时所理解的含义是由两个“过去”区域存在着什么来确定的。与此同时,个人对新的信息(外部刺激)如何加以利用也取决于两个过去区域存在什么。这种影响的范围从那些已经存在(“老一套'“)的认知,一直延伸到有重大的新发现的经历中。因此,根据不同的情况下,一个事件的意义总是被重建。 两个当下经历的独立区域示于图2中。这些是认知和行为。他们都是由当下生物遗传系统与当下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些组合激活和影响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拥有此时此刻的行为和认知,或当下行为未产生认识,以及认识却未有所行动等多种情况。具体是什么带来的认知或意识,有人称之为是来自很多对当下的预判和猜测。 图2所示的其他正在进行的过程是: 1. 从认知出发回到当下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系统的 反馈回路。这表明当下的认知会同时激活当下的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系统。这反过来,会以不断反复的过程影响和改变目前的认知等。一位经理办公桌上响起的电话铃提醒她,公司的执行副总裁一周前叫她准备了一份重要的报告,正在等待她的反馈。这种意识刺激了她的生理反应和对该报告内容的关注,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反馈可能对她个人的影响。这些变化的进一步认识导致其他内部的变化等等。 2. 从行为出发的反馈 - 一个内部的和另一个外部的。外部回路从行为出发回到外界刺激,代表着本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这反过来又会对生物本身产生影响。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小提琴手会根据所演奏的不同情绪,通过将她的手指上放置在指板上位置的微小调整装置调整自己的音调。         内部循环指示着在体内的一些行为的结果, 如肌肉活动后产生的刺激感受。其中一个例子是一个走钢丝的人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平衡来通过钢索。         虽然在该模型中,外部刺激先于两个内部系统的活动,但该模型不应该被理解为暗示着刺激反应概念化的经验行为主义 。相反,我们的模型是基于非线性的,动态的,格式塔的过程很难以一个二维的静态平台来展现。         它必须牢记的是,图2只表示着一个时刻 - 一个持续的过程中不断活跃,就像电影胶片的每个单帧的快照。与其描述静态的图表,图2中所表达的,对上述过程更好的展示将是一个不停变化的显示比如电影或录像带。 变化的过程 ,认知是通过接触,通过感应,通过刺激以及格式塔的形成以定性的。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0 2022-03

这一次,我们主动出击,期待与更多家庭相遇!

这一次,我们主动出击,等待与“你”和更多的家庭相遇于此! 梳理直播训练中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并对照各自家庭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撰写家庭训练笔记,可包含(理论知识梳理+家庭对比反思+行动计划)。 征铮心理第一期【2+1家庭成长计划】即将停止首轮招生,截止2020年6月7日,进入最后三天倒计时! 2020年 2月,我们在疫情中孕育家庭的梦想; 3月,我们在情怀中丰厚成长的羽翼; 4月,我们在公益中践行计划的使命; 5月,我们依然在坚持与坚信我们的初衷;                             终于 我们在公益直播中收获了来自166811个家庭的支持,累计1436+个家庭参与我们一年制的2+1成长计划... 历经整整4个月的倾心筹备,这项近乎公益的2+1家庭成长服务计划,萦绕着太多个日夜里我们工作人员的思绪,也牵挂着太多个家庭里父母们的忧虑。 为保证这项计划的顺利开展,我们竭力保持每一时刻的理性! 然而,就在昨夜,我们还是被感动了;那刷爆讨论区的真心留言,以及在屏幕内外来自每一个家庭的父母和咨询师的感动。 我们更明白了这个计划背后所承载的,和所要开创的时代性意义! 因此,我们决定: 征铮心理官方平台将限时开放首轮直播的训练视频;从此刻到6月7日中午12点,点击下方“首轮直播训练”,就可直接进入平台收看第一节会员家庭训练课程(仅限第一节,并且只有三天免费试看权限)。

30 2022-03

征铮心理与“逆行者”同行—心理危机干预公益项目全面启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为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及心理恐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山东省政府于2020年1月28日发布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并对如何区分高危人群、普通人群做出指导: 一级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二级人群: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三级人群:与一级人群、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 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 在四级干预人群中,一级人群是最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陪伴的。他们冲锋在防疫一线,很多工作人员从年三十到现在没有休息过一天,连轴转的疲惫,使命感的重担,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焦虑和担忧,所有的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叠加压力。 为响应政府的号召,给一级人群带来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在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委托下,在济南市疾控中心、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格式塔疗法专委会的共同支持下,“征铮心理”发起公益心理危机干预,为战“疫”一线人员带来及时的心理干预。 经过招募和筛选,我们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包括总督导师王铮博士在内的19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成员(团队成员包括『征铮心理』平台精神卫生中心领导层、三甲医院心理科主任、资深格式塔心理咨询师、HIV心理支持团队成员等)。前期总督导师王铮博士对干预团队成员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成员们将按格式塔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工作。“征铮心理”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已整装待发,誓与“逆行者”同行,您倾尽所有,我陪伴到底!

30 2022-03

中科院心理咨询综合考试圆满结束~济南考点新学期报名开始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培训综合考试于11月16日圆满落幕,自2017年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考试后,中科院承接心理咨询培训以全国统考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为此,中科院心理所及各主考单位做了大量的专业的组织工作,在心理咨询行业发展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征铮心理在本次全国统考中再次作为济南考点主考单位,设置了22个考场,承纳660名考生。面对人数的逐年递增,以前的考场已经达不到了如今人数的要求,因此我们经多家学校的实地勘察,到教室选取调配,至细致认真的考务准备,再到考务会议的召开,直至紧张有序的考试当天,最后到考试结束的收尾工作,无论是考场的规范布置,监考人员选拔与培训——我们始终保持严谨、规范、高标准的姿态,全力以赴为11月16日参加考试的660名考生保驾护航。     这次考试,中科院心理所要求更加严格,前后下发数次详细的通知和文件;而我们具体执行起来,依旧-规范!规范到什么程度呢?学校的教室都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考场教室有监控的设备久置多年不能启用。但考试不能没有监控录像,为了创造条件,我们统一购置专业的摄影架,用录像机和手机承担录像任务,为保证录像清晰,要求监考老师把像素一律调整为720 P高清模式。教室没有钟表、桌椅不符合规范的我们都重新购置、替换。为保证考场的统一布置,开考前一天的晚上,我们与学校协商,对考场所用的楼层进行了封楼,对原有课程的教室,进行了调换。为防止打扫卫生时对张贴考务文件的损坏,我们将所有需要张贴考务文件均准备了两份。 11月15日考务会议,我们把考试当天上午的流程精确到分钟,经过不断地讨论与补充,密密麻麻总结成四张A4纸;对所有监考老师下达严格的要求:“各考场若有作弊者,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考场有信心,对自己的考生也有信心。11月15日晚上20:30趁热打铁,再次召开微信考务会议。感谢当天监考老师的辛勤努力,整个考场得以完成布局——考点布局、考场分布、考场号、考生名单、紧急疏散、桌角座号、监督电话一应俱全。大门口挂上条幅,准备工作随之落下帷幕;虽然暮色已深,但看着我们新打扮好的学校,我们的心中都有着一丝的喜悦,我们没有辜负各界对我们的信任。 11月16日,早上7:30监考老师均已到达考点,进入考务办公室后所有的监考老师都很自觉的关机上交自己的手机。为了防止张贴好的考务文件在打扫考场卫生时的意外损坏,所有监考老师都先到各自考场,检查各自的昨晚张贴的考务文件。8:00监考老师准时回到考务办公室,等待着考前考务会议的召开,考试按计划进行,整个过程波澜不惊,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当考生陆续走出考场的时候,我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轻松笑容,考前的紧张与凝重一扫而光。终于,济南考点的考试顺利结束了,真是不负有心人,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受到考生们的广泛好评。 接下来,我们将迎接新一期的课程与考试——重整行装,再度出发,初心不改,未来已来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培训下一次考试时间为2020年5月16日,即日起报名立减600元并赠送教材和考试真题。(本活动2019年12月12日截止) 报考条件: 1、参加培训学习:对有意愿学习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学爱好者,本基础培训无报名条件限制。学习完课程、完成各单元练习并达标者,可获得本机构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 2、参加综合考试:对有志于在心理服务领域专业成长,拟参加心理所组织的综合考试者,须符合以下报考条件之 (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2)大学本科大三以上在读。

30 2022-03

心理测评在中层管理干部选拔中成功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还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随着国家对“健康中国”的提出与号召,很多企业单位越来越重视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企业员工、管理人员等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管理能力与专业技能,更要求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2019年10月28日,征铮心理担任了心理测评工作,以此协助选拔专业水平高、领导能力强、发展能力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管理人员,并圆满完成了对中层管理干部的选拔工作!期间,征铮心理联合创始人王蕾与山东银座旅游集团酒店管理公司秦总就心理咨询在企事业单位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双方更广阔领域的合作交换了想法。此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参选人员更加深刻的认识自我,还协助企业选拔出领导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管理干部,这将会促进该企业的健康发展与长远发展!

30 2022-03

2019年压轴大课!王铮博士的格式塔实务工作坊在济南开课啦~

格式塔疗法基于现象学、场域理论、我你关系理论以及创造性实验四大理论支柱,强调对此时此刻的觉察,并以“我负责”的态度,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自我成长...... 王铮博士的格式塔实务工作坊,采用讲授-体验-示范-训练-研讨-实践-督导-评估八位一体的科学、专业、系统的咨询师培养模式,为期三天,倾囊相授、精雕细琢,层层递进,以三维一体的觉察,打通心理咨询的任督二脉。 想要精进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想要经验格式塔取向的实务操作与训练? 想要学习经典个案工作模式? ...... 王铮博士的格式塔实务工作坊,满足你! 王铮博士: IGTRA国际格式塔心理治疗研究会中方发起人;以色列格式塔治疗研究院的研究员;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心理督导师。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优生分会常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疾控中心济南示范区心理咨询师总督导;山东省艾滋病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会长;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格式塔(完形)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欧美同学会理事。 课程对象 1、心理咨询工作从业者                           2、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及学生 3、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学习者 4、渴望获得自我探索与成长的人 ......

30 2022-03

好消息!HIV感染者量表开发研讨与签约会议圆满成功!

2019年10月14日上午9:30,济南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杨慧所长,李新蕊副所长,项目督导师王铮教授,中南大学刘小群教授,征铮心理联合创始人王蕾及项目主管徐慧,对HIV感染者量表开发展开研讨,最后达成统一意见,并举行了签约仪式,HIV感染者量表开发项目由此正式开展。 本次项目的开发得到了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阮主任和刘主任的大力支持。该项目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这将是国内针对HIV 感染者群体的量表,同时,研发的量表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对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评估,为之后的风险评估、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疾病控制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减少自杀、恶性传播等风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0 2022-03

2019年11月份中科院心理咨询培训项目综合考试报名即将截止

2019年11月份中科院心理咨询培训项目综合考试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考试时间:11月16日 报名时间:截止至10月14月 考试地点:济南 题型和题量 题型和分值 单选题共250题,每题0.3分,共计75分;  多选题共50题,每题0.5分,共计25分;  合计分值 :100分    合格标准 满分100分,60分(含)以上为合格 报名流程 1、网上报名。 2、提交报考资料。 3、中科院单元测试完成。 4、缴纳报考费用。 提交资料 1、《心理咨询培训综合考试考生报名表》纸质版两份,必须手写填好,并粘贴一寸照片 2、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两份,要求正反面在同一张A4纸上 3、最高学历毕业证书两份(需符合报考条件的证书) 单元作业 登录中科院官网答题: http://jichupeixun.psych.ac.cn/ 选择“2019年11月考生试用”完成所有测试 ※ 测试分数均需达到70分以上才算合格 报考费用 新生考试费:300元 补考考试费:100元              证书费:60元(考试合格后收取)

30 2022-03

远离那个用生命爱你的男人——咨询室里的人生故事

拥有一份全心全意的爱情,是每个女人心中的期待。一个用生命爱你的男人对女性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现实生活中有时候,用生命爱你的人非但不能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反而会带给你无尽的痛苦和纠葛。 拥有一份全心全意的爱情,是每个女人心中的期待。一个用生命爱你的男人对女性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现实生活中有时候,用生命爱你的人非但不能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反而会带给你无尽的痛苦和纠葛。 涉世未深的小芳被张勇的眼泪和诚意感动,重归于好。小芳的父母了解到张勇的性格,不同意他们交往。张勇直奔小芳家,一进门就扑通跪下,痛哭流涕的说他是用生命来爱小芳的,真的不能没有她,如果不能在一起,就死在小芳父母面前。此举让憨厚的小芳父母打消了反对的念头。 小芳的老板李总和小芳爸爸是朋友,因此对小芳照顾有加。为此张勇直接闹到公司,把李总打的鼻青脸肿并放言:小芳是他的未婚妻,李总再献殷勤就打断他的腿。小芳百口莫辩,同事窃窃私语。这件事让小芳认识到这个用生命爱她的男人,迟早会毁了她的生活。觉悟后的小芳坚决要离开张勇,张勇准备了一瓶硫酸随身携带,威胁小芳如果不改变主意就同归于尽。此时的小芳再也没有当初听到张勇说用生命爱她时的感动,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张勇作出极端行为,她在惶惶不可终日中,日渐憔悴…… 咨询师有话说 本案例中,张勇有着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此种人格特点的形成常伴有早期失爱、成长过程中严重受挫、缺乏安全感、自我要求严苛、却又因为个人能力和目标不符,从而导致现实生活的不如意。 张勇出生在农村,父母常年外地打工,他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由于老人身体不好无暇顾及他的感受,他幼小的心灵常伴有深深的被抛弃感和孤独感。上学时由于比较瘦小经常受高年级同学欺负,为了自我保护他书包里常年装着砖块,只要碰到欺负他的同学就拿出来作出拼命的架势,以此吓退对方。每次看着对方被吓退,他有一种胜利的快感,他强烈的意识到只有以暴制暴,自己“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负。 长大后的张勇热情中蕴含着自以为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习惯于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他人,内心深处很自卑,不能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喜欢与人争论甚至冲动攻击。敏感多疑、狭隘善妒。张勇的这种人格特征让他很难和家人相处和睦,和朋友、同事也不融洽,最后导致所有人敬而远之。现实中,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要彻底改变难度较大,非一朝一夕之功,常常对他们的心理咨询师造成不小的挑战。 那些沉浸在爱情中的女人们,有的被此类型男性外在的“热情积极”所吸引,有的抱着拯救者的心态企图改变对方。岂不知,远离那个用生命爱你的男人,或许是你这一生最明智的选择!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格式塔疗法入门篇【4】(王铮博士微课分享)

在这里我想着重的谈谈格式塔梦工作这项技术,因为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开始注重对梦的工作,特别是梦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格式塔的梦工作跟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比如精神分析的,荣格心理分析的梦工作,是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它实际上还是遵循了我们前面讲的现象学的呈现、描述这样的一个基线,基本的路线和路径的一项技术,它更多的是注重当事人的感受与体验,希望个体有一个对自身的觉察。我以前的一个个案,她在梦里梦到一条蛇,大家想一想,一位女士,一条蛇,那么我们如果按照精神分析的一个路径,那么很有可能对这条蛇的理解,会分析为男人的生殖器或者又是什么的象征等等。那么格式塔疗法我们怎么来看,通常是这样做的,首先就是在梦里,当你梦到这条蛇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当然有的人梦到这条蛇可能很恐惧,很害怕,有的人梦到这条蛇可能很喜欢,很高兴,所以他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要了解当事人梦里那个情境下的感受。我们在问她,此时此刻如果一条蛇就在你的身边的话,那你的感受是什么?随后,我找了旁边的一个纸巾,然后我用手稍微搓了一下,弄了一个长条,就放在她旁边,我问她,“如果它是一条蛇,你的感受是什么?”她说,“我紧张,我可能会叫”。“你怎么叫”,然后她“啊”一声,我说,“你可以再大一点声音,再叫,你很害怕吗”?“我很害怕”,我说你再叫,她就不断地叫,“这个叫,这个恐惧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和现实中的东西可能就有一些连接,所以格式塔的工作路径是这样的。  前不久,一个个案,男,30岁,母亲把他带来,他见到我的时候,他表述,最近每天晚上都不能很安静的入睡,失眠,喜欢叫,紧张。“我现在就是不想出门,就是在家里,我感觉到世上没有一个好的女人。”通过进一步了解,不久前个案认识了一个女朋友,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以后,发生了性关系,他发现这个女孩不是处女,他说对他是一种伤害,因为他是处男,他接受不了这个事情,就跟这个女孩子分手了。所以整天闷闷不乐的在家里,不喜欢出门,特别不喜欢见女孩子。通过格式塔心理咨询4次以后,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他说,“王老师我做了一个梦,我很难受”。他说,“我做了一个梦,又回到过去了。我是不是又想那个女人了,还是怎么了?”现实中他是很焦虑的,在梦里他回到小时候,数学考试,有个题没有答上来,他很着急。这时候,老师很严厉的说没有答上来,你给我表演个节目吧,然后他自己很不好意思,他很腼腆的站了起来,自己又不敢,这时候,老师说,你可以选个人,然后他看了看周围,有一个女同学正看着他,于是邀请那个女同学一起跟他表演节目。后来他们唱了首歌,这个梦就结束了。 他说,他感觉很不好,他说他又回到了过去,他很难受,等等。他说他没有活在当下,又没有“当下”啦。我说,“我们试着把这个梦呈现出来,我愿意陪你一块儿回到那个梦里面,我们在这个现实的层面里面,看一看这个梦到底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他点点头,表示同意。这时候我说,你现在就拿笔,我给你张纸,你现在在这儿数学考试,你此时此刻什么感受?他说我很着急,很焦虑,我这个时候不会做,我说和这个着急的感觉呆在一起。然后我说,我就是梦里的老师了,“你题目做完了吗?”他说没有,他紧张得看着我。我说你给我表演个节目,我用手指着他。当我说完以后,我问他,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他说觉得很莫名,很不解,好像还有一点轻松。我说好,我说你可以待在这种感觉里面。我们叫感觉滞留stay with your feeling。他说,我好像有一点腼腆害羞。我说这个时候老师说什么,他说老师说让我找一个同学和自己一起表演。我说,那你站起来找一个同学,他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我说你是怎么找的,他说我记不清了,我记得,我邀请了一个女同学站起来,我说邀请的那一瞬间,你还有感觉吗?他摇摇头。我说好,那你现在做一个邀请的动作,我说你平时邀请别人是什么动作,他伸出一只手。我说好,我说你一起做伸手这个动作,我说你现在伸着手,感觉怎么样?他说,有点激动。假如你前面有一位女士,有一个女同学,我说你再体会一下,他说我有点高兴啊。我说,“嗯,高兴,在梦里,你们一起唱歌了吗?”他说一起唱了,我说唱的什么歌?他说记不住了,我说好,咱们可以一起哼首歌。然后我就陪着他一起在那儿哼歌。哼哼哼哼哼哼……….就这样哼,我们都五音不全的。但是忽然他就笑了,我也笑了。我觉得这个笑是有我们心理咨询与治疗里面谈的那个“啊哈”的作用,所以这就是格式塔疗法对梦的工作路径。 他说,他感觉很不好,他说他又回到了过去,他很难受,等等。他说他没有活在当下,又没有“当下”啦。我说,“我们试着把这个梦呈现出来,我愿意陪你一块儿回到那个梦里面,我们在这个现实的层面里面,看一看这个梦到底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他点点头,表示同意。这时候我说,你现在就拿笔,我给你张纸,你现在在这儿数学考试,你此时此刻什么感受?他说我很着急,很焦虑,我这个时候不会做,我说和这个着急的感觉呆在一起。然后我说,我就是梦里的老师了,“你题目做完了吗?”他说没有,他紧张得看着我。我说你给我表演个节目,我用手指着他。当我说完以后,我问他,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他说觉得很莫名,很不解,好像还有一点轻松。我说好,我说你可以待在这种感觉里面。我们叫感觉滞留stay with your feeling。他说,我好像有一点腼腆害羞。我说这个时候老师说什么,他说老师说让我找一个同学和自己一起表演。我说,那你站起来找一个同学,他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我说你是怎么找的,他说我记不清了,我记得,我邀请了一个女同学站起来,我说邀请的那一瞬间,你还有感觉吗?他摇摇头。我说好,那你现在做一个邀请的动作,我说你平时邀请别人是什么动作,他伸出一只手。我说好,我说你一起做伸手这个动作,我说你现在伸着手,感觉怎么样?他说,有点激动。假如你前面有一位女士,有一个女同学,我说你再体会一下,他说我有点高兴啊。我说,“嗯,高兴,在梦里,你们一起唱歌了吗?”他说一起唱了,我说唱的什么歌?他说记不住了,我说好,咱们可以一起哼首歌。然后我就陪着他一起在那儿哼歌。哼哼哼哼哼哼……….就这样哼,我们都五音不全的。但是忽然他就笑了,我也笑了。我觉得这个笑是有我们心理咨询与治疗里面谈的那个“啊哈”的作用,所以这就是格式塔疗法对梦的工作路径。 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希望我们共同推动科学的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谢谢各位。 完结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30 2022-03

王铮博士跟你谈谈“格式塔”的那些事

经常有朋友问我,王铮老师,你讲的“格式塔”是不是“完形”?在这里我想跟各位师友一起探讨,关于“Gestalt”心理学,目前较为通用的应该是“格式塔”心理学(以教科书为准)。“格式塔”最初是由萧孝嵘先生翻译的,后来也有人使用“完形心理学”,比如朱光潜先生和很多台湾的学者如卓紋君等......我国心理学界,有“南高北潘”之说,“南高”指的是研究心理学史的大家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奠基人高觉敷教授,高老对格式塔心理学有深入的研究,认为“Gestalt”不但有“完形”的意思,而且有格式、结构、整体性以及动力性等内涵。他认为萧孝嵘先生的翻译十分明智,“格式塔”也不单单是一种音译,在汉字的格式塔中,也有心物场的“Gestalt”的意境,同时还可以使人作更为丰富的联想,更加深入的理解。近年来我个人在传播与推动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进程中,也经常能够体验和感悟到高老对格式塔的评价。格式塔,流动性、结构性、整体性、系统性、动力性。 我国胡佩诚教授与郑日昌教授的两本我国目前心理治疗届的经典教科书《心理咨询》,与《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都提到格式塔而不是完形,顺序为精分、人本、格式塔、行为、认知,足见格式塔疗法在心理学届学术及临床的地位,但我国大部分咨询师与治疗师对它却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科学心理学之路,路漫漫。 格式塔疗法告诉我们:描述与呈现比分析和解释更重要;体验与感受比预设和评判更有价值;接纳与理解比逻辑和推理更有意义;此时此刻比过去将来更具有力量。 一首小诗带你走进格式塔 关系突破咨询起, 身体前倾微笑仪。 嗯啊觉察勿滥用, 每字每句含意义。 精微语言加躯体, 心师共融感受真。 贫乏语言变丰富, 语境修复带主语, 放大重复指向内, 跟随描述呈现起。 我你关系不解离, 偏转关系向外指。 比较客体有机体, 迥然不同功能义。 心理图像表需要, 层层外延见奇迹。 团体咨询情绪始, 图底关系热椅子, 交流感受能量流, 自我链接凝聚力。 高帅叫兽功力深, 纵横捭阖了无痕。 总结一天精彩点, 我把你看成了你, 有机生命感受奇。 压力不会压死人, 降压放松自定心。 咨询历程三阶段, 小胜阶段重勇气, 中胜阶段力坚持, 大胜平衡与整合。 若能参悟三两分, 大道至简化无形。     是的,这就是格式塔,让自我更真实,让生活更有价值,让生命更有意义,让心灵更美好!

30 2022-03

格式塔心理与治疗初级班分享

让我们“感受当下”气氛,在这一刻大家相聚在一起。互相了解互相倾诉、坦诚相对。格式塔心理学是人文主义科学视域下的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疗法更注重于整合碎片、察觉整体、真实呈现;是最早的整合流派,体验治疗的先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也是理论、观念;具有流动性、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动力性。(格式塔团体给予了我们巨大的能量,这需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 “空椅子“技术在某一些无法理解格式塔的人看来是荒诞的,那是他没有真正的懂的格式塔疗法的深意,这一项技术的冲击性、动力性、体验性是巨大的。 格式塔对于梦的解释更注重于还原、呈现、描述,要求个案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有的同学表示某些内容不甚了解。不要紧,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以后还会有更多不懂的地方,多听多问才能进步嘛~~哈哈) 我们探讨下格式塔与各流派的关系,格式塔疗法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为格式塔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治疗的基础(残缺即完美)。格式塔与存在主义的关系:here and now ,(真实的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格式塔与精神分析的关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奥托兰克,缩短了精神分析治疗的时间,提出了共生的理论,与负面情绪共生共处,去症状,对格式塔有一定的作用。 格式塔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的中心是本质还原,格式塔是呈现。 (讲到情绪,我想起来王铮教授屡次提到的离开与到达情绪工作机制,是啊~没有拿起过如何谈放下,没有到达你怎么离开) 大家互相练习、讨论交流自己的心得。现场气氛很是融洽啊~~

30 2022-03

是什么改变了格式塔团体治疗中的个体(一)

近年来,王铮博士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格式塔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理技术在夫妻关系、家庭教育、企业EAP、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什么是格式塔团体呢?团体之间各成员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呢?课题组的老师们为大家隆重推出,至今为止已近20年,被誉为格式塔团体治疗的经典之作,于1998年发表在Gestalt Review上,但对于格式塔团体咨询与治理技术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作者Joseph.H 与Isabel.B两位教授、博士,早期都在克利夫兰格式塔研究与训练中心工作,后来一起共同创立了圣巴巴拉格式塔训练中心,并受聘于安迪亚克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从事格式塔心理治疗的应用研究。文章的翻译得到了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邹宇平老师的帮助,同时也要感谢课题组所有成员最后的付出与努力,同时因为翻译时间比较仓促,笔者水平有限,请各位读者斧正。 格式塔好难懂!好晦涩!好抽象! 太难了,我开始怀疑人生了~ But  不要怕~  听我细细道来。 这个可能会很长,连载好多天,也可能这个坑填不满导致无法完结,更可能画风斗转,戛然而止。全看心情!没错,我们叫兽就是这么任性,请大家原谅他这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 是什么改变了格式塔团体治疗中的个体(一) What Changes the Individual in Gestalt Groups?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发生在一个格式塔团体中的个体成员与团体本身之间的接触边界上发生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这些人的内在进程的某些积极变化的原因,并由此成就了更满意的生活。 我们相信,这是目前格式塔文献中尚未被详细探讨多的课题。一些治疗师已经描述了各自对格式塔团体治疗的不同意见:Perl的(1967年),凯普纳(1980年),Zinker(1980年),弗鲁(1983年),和Huckabay(1992年),仅举几例。亚隆(1995)从他的存在主义观点出发,对大量与格式塔团体治疗有关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阐述。然而,个体在一个团体中被改变的具体过程是, 还未被从格式塔思维的角度仔细验证讨论过。 个人通常带着改变自己的目的加入个人成长或治疗团体组,因为他们认为借助团体的力量可以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这其实是个体自己,与团体的领袖一起,创建了他们希望会带来这种变化的团体。在个人和团体的磨合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这些变化成为可能?     0.0  注意了啊!他要开始摆事实讲道理了! 这些过程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个体并非是空着手加入一个团体的。他们带来了各自独特的个人经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某一种特别的性格。他们带来的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团体的样貌, 而这反过来又决定了该团体会对个体有怎样的影响。因此,各个团体成员和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之间会存在一种持续的反馈回路。  此外,一个团体自身在真空环境中是不会存在的。它是属于一个更大的实体的一部分 。也许是一间心理健康诊所,一次培训项目,或一个个人成长中心,更可以是一个社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时期。这些较大的实体都会对该团体的成员产生影响,影响他们的期望,信念,以及团体中的习俗。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试图描述由团体中某些特定的互动而引发的个体变化过程的理论模型。这是一个初步的建议,我们希望未来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现在,大家是不是略懂略懂了呢? 纳尼!还一头雾水? 刚开篇而已,慢慢来,总会有收获, 往下看吧,别想太多,想也没用! 论文计划 本文的计划如下:第一,从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模型的格式塔场域理论的角度,提出有关团体治疗的7个假设 。然后,由最基础的结构和动态元素开始,我们描述了理论模型本身的具体细节。其中的一些元素是围绕着治疗团体的外在力量,有的元素存在于团体内部,有的则是源于团体中的成员间的内动力。最后,我们通过六种手段,或过程,在团体治疗中应用了理论模型, 我们相信他们在格式塔团体中的经验有利于形成改变。我们使用了临床实施例用来说明模型的操作细节。 有关团体中个体治疗变化的假设 正如列文(1947年)和皮尔斯(1967)所指出的,运作良好的团体可以为个体的改变提供非常丰富的媒介。一个人不可能从别处收到同样的真诚、诚实的反馈和情感支持,或如此能即刻体验她与人交往时的互相影响。其他团体成员的“加油助威”,对于一个正在笨拙地尝试新的行为,一次又一次跌倒,又要再拍起来继续尝试的人,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支持。当自己一生中耻辱之源的秘密被揭示,并且被善良和理解予以回应,而不是害怕、拒绝和厌恶,那是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虽然任何治疗团体都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但由于格式塔团体中对实验的使用,对整体性的重视,对每个成员的体验的尊重,以及治疗过程中对此时此刻的关注,特别适合为个体的改变提供支持。 (梅尔尼克,1980)。 个体加入治疗组,是因为他们不开心,不满意自己的生活,或者正在被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他们往往希望能够改变他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并坚信借此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有少部分人加入治疗组,以实现自己某些具体变化为目标。只有极个别人清楚地知道他们才是要为自己过去做出的,和目前仍在做的选择负责的人。 我们对由参与治疗小组而导致的治疗变化做出如下假设。我们会详细解释这些假设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了我们的理论模型 。         假设1:作为参与治疗组的个体,当她意识到她对她的选择需要承担责任时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只有这时,通过自我认知的提高,她才能明确的知道,她的感觉、她的需求、她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角度、她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等等,都是有可能改变的 。         假设2:治疗变化是以整体性呈现的。 这种整体变化涉及了情绪,认知,和生理变化,符合格式塔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发生在我们自己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将不可避免地涉及所有部分。         假设3:对个体而言,变化发生在她对自己和所处环境有着清晰认知的接触边界。因为在那里,她的需求、兴趣和好奇这些外部和内部环境中出现的元素成为了具象的存在。在团体中,接触边界可能会发生于个体与领队(一个或多个),与另一个成员,一个小组,或整个团体之间的互动中。         假设4: 通过关注当下,带领成员们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实验,改变的发生会事半功倍。这是基于杜威“于实践中学习”的理论,此理论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格式塔治疗的原则。         假设5:一种对所在团体的特殊感情,认定团体的独一无二,以及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些成员间形成的积极关联一步步创建了团体的凝聚力。 其结果是,大多数人感到很荣幸成为团体的成员,以及能获得其他成员的支持和理解。团体凝聚力随着亲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导致信任度的增加,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亲密关系成为可能。一个良性循环就此展开。对于团体成员进行人际活动和自省行为,信任就成为了“结构上的基石” 。         假设6:一个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其对团体成长的必要性,已被广泛研究,并公认是一个团体成功的必要条件。亚隆(1985)称之为“有效治疗的必要前提”,并肯定了其对个体治疗关系的促进。多位格式塔作家都提到了它的重要性,但都没有亚隆那般重视。凝聚力经常会被用其他方式形容。例如,Zinker(1980),Hcuckabay(1992),和凯普纳(1980)提到它是团体中互相支持使团体变得更好的一种良性作用力的结果。菲德(1980)强调安全感和被滋养的感觉的重要性,而休斯顿(1993年)使用了“凝聚力”这个术语,但没有详细阐述。         假设7:对个体而言,它是深深的,从情感上的满足于属于这个团体的感觉,也认为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这种感觉增加了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个体意识。个体不再觉得她的问题是独有的,而是感觉他人的陪伴减少了感情被孤立的问题(亚隆,1995年)。这种结果是她对自己的选择和潜力感觉的延伸。         总之,相互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反馈,在个体/团体/小组(子团体)的接触边界,对个体将最终导致:(一)她对内在的自我更清晰的认识(例如,感受和情绪); (二)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的选择; (三)自尊,个人力量和能应对生活中各种需求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理论模型  这种理论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要总结团体成员之间连续的互相影响导致的个体和团体本身的变化。这种模式特别关注的,是个人在当下环境中其他成员、小组以及整个团体之间出现的接触边界。我们会先展示我们的模型目前的结构和动态。接着会提出以下六种方法,或假说,协同工作带来的团体成员的变化。 结构及动态 结构是指某种小范围内在和所在周围场域的能量的集中。一个与他的子系统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一个大城市中的心理健康中心,就是这种结构的一个例子。这种结构的边界会划定不同浓度的能量。由子系统构成的内部相互作用来实现整个系统的总体目标或目的。一个治疗团体正是这样一个含有多个子系统的结构化体系。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在某个治疗组中发现的子系统们。首先是构成该团体的成员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她自己独特的内部系统和子系统(之后见图2)。另外除了团体成员这个身份之外,每个个体身上也肩负着其它复杂的物质或社会文化系统。其次,是成员之间的一些共性子系统,比如男性/女性,团体领导/成员,团体中形成联盟的小组/剩余的团体成员。 比如一个治疗团体,作为一个系统位于周边与之互相作用的各种超系统所组成的环境中。这些超系统拥有能够影响包含在其边界内系统们的场域内能量。因此,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系统可能对一个治疗团体及其成员产生显著影响。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可能是一个治疗团体所属的健康管理运行模式规定的团体治疗时常。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格式塔疗法入门篇【3】(王铮博士微课分享)

第三个大的支柱是格式塔的心物场。我想谈的是一个心物场的格式塔,那么心物场,关于场好像现在团体里面谈的会更多一些。格式塔的这个场呢,最初的由来我们可以追溯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者,也是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我们把他叫做库尔特•勒温,是不是啊,Kurt Lewin。所以Kurt Lewin对格式塔这个心物场的理解,他通常有一个定义,叫生活空间,他把最早的行为跟环境做了一个连接,所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他跟科勒谈的那个心物场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那么我们在心理治疗里面如何发挥心物场的作用呢?这个场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场大到可以是宇宙,无限的扩大,小可以说是非常微观的,微观的情景,那么他都能说明一系列的问题,说明什么,都能够说明我们一直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早年的,或者说过去的一些生活空间,也就是我刚刚谈到的那个场,心物场,以及我们固定的格式塔的模式,还有最重要的未完成的事件,来组织我们当下的这个心物场,这个是不是不太好理解。我给大家讲一下,就是一个人我们当下心物场的组成,是怎么组成的,第一点,是根据我们需要,第二点是我们早年过去的一个生活的场,以及我们这种固定的格式塔的模式,还有我们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这几点综合的作用,形成心物场。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了解个案的心物场,有助于我们咨询师进行更有效地咨询。 通常我们会做这样的一个实验,或者说小的设置。现在,我们听微课的朋友,大家也可以拿出一张白纸,中间写上你的名字,或者说你的个案的那个名字,然后画一个圈儿,把它包起来。然后在外围再画一圈,再画一圈,再画一圈。可以画三圈,也可以画四圈,还可以画五圈,也可以无限的扩大,你看离你最近的一些人,第一个圈内的人,有你的家庭关系,家庭事件,他们的位置;再远一圈,我们可以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兴趣,自己经常出现的地方,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再有一圈,可能是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信仰,自己所在的大的城市,再有一圈,我们可能是自己的国家;甚至大的还有咱们的宇宙……它是无限扩大的这个场,那么通过这张纸上的东西,我们看的话,我们对自己的场会有一个了解。对自身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们所处在的这个当下,我们处在的这个心物场,对这个场的感受和认识或者说对这个场的觉察,就可以了解到我们早些时候固化的格式塔或是未完成事件。刚刚谈到我们对心物场的组织,是根据我们的需要和早年的生活空间还有我们的一些模式及未完成事件等多方面获得的。所以从这个场的呈现来说,我们可以对一系列影响我们场的组成信息有一个收集,我们讲心物场是不断变化的。你比如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初期个案的心物场呈现一种状态,那么可能通过两次、三次、四次的咨询时候,这个心物场他在画的时候,再呈现的时候可能就变了。早期母亲可能在三圈、四圈以外,可能通过咨询的话,母亲可能离他越来越近。所以这个心物场的理解和学习也是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中非常重要的。 我们谈了现象学的格式塔,谈了关系的格式塔,谈了心物场的格式塔。那么我们谈第四点,实验的格式塔。一谈到实验,很多人可能会想,这个实验是不是我们所谈到的这种实证心理学的研究啊。前两天我在举办一个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工作坊,有一位老师,他是中科院的心理学的博士,浙大的博士后,搞生理心理学的,然后他就说你这个实验的格式塔,是不是就是实证心理学啊?我说不是,“此实验非彼实验”。实验,实际上是一个设置,是一个创造性的设置,这是格式塔疗法是否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创造性的设置,前两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很多人在研究精神分析,也有很多人学习CBT的疗法,我们说认知行为的疗法,还有很多人学习其他的一些流派和疗法。那么格式塔心理治疗为什么在中国到现在开始也没有成为一个发展主流的方向,我有这样的一个思考,不知道对不对,也希望跟各位师友分享和交流。因为我们讲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这四大支柱,最重要的,这四大支柱都很重要,那么我觉得实验的格式塔尤为重要,为它体现了创造性的实验。我们前面也讲过通过格式塔心理疗法的学习让我们人可以更有创造性的活着。而中国人是普遍缺失创造性的。我们的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成为创新型的国家,我们开始培养创新型暨创造型的人才。我们国家的教育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其核心内容,就是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中国我们的教育里面,这一块从80年代就是缺失的。到90年代中国开始摸索着搞素质教育,直到2006年的时候素质教育才被写进《教育法》。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所以对80年代以前的这一批人来说,几乎不是素质教育的产物,所以我们很难有很高的创造性。而没有创造性,我们更多的喜欢模式、流程,你告诉我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就像我平日里在讲座的时候,很多学生都问我,王老师你的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你能不能告诉我们,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能不能走个流程。我说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绝对不是走流程,因为他承认个案是有差异性的,人是有差异性的,人如果有差异性,那么你的咨询与治疗,就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下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格式塔它是要求我们什么有一定的创造性。所以我们通过创造性的实验,这个创造性的实验是什么? 我们讲在实验过程当中,我们会有这样的几项技术,第一项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空椅子技术,也是格式塔心理治疗的看家本领,当然有一些心理学流派有一些说法说空椅子技术不是皮尔斯的,是皮尔斯上了莫雷诺的心理剧的工作坊,然后领悟并创造的。不管怎样,我想空椅子技术确实带给了我们心理治疗有一个很大的一个发展。空椅子技术是我们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看家本领,那么还有我们知道的放大也就是夸张技术,我们对语言,对行为,这样的一个放大和不断的一个夸张。就像我们刚刚讲到的握着拳头谈妈妈的那个小孩,他这个拳头可以握的再紧一些,是不是啊,让他再不断的重复,躯体上可以重复,可以夸张,语言上也可以重复,也可以夸张,包括声音的大小等等。这些都可以,包括我们讲的绕圈子技术,这是在团体当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个案走到团体每一个人面前,尝试着完成咨询师或带领者提出的建议,然后用这样的一个接触让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尝试,我们叫绕圈子。当然还有梦工作,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谈技术,一项技术可能能讲好几天,那么技术我们说它主要是练的,懂了理念才可以更好的去操作技术,所以技术和理念是相互融合的。 未完待续......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格式塔疗法入门篇【2】(王铮博士微课稿)

今天我们学习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我们应该掌握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了解那些相关的知识内容。第一点,我们谈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内涵暨四大支柱,哪四大支柱呢?第一个就是现象学的格式塔,第二个就是关系下的格式塔,第三个是心物场的格式塔,第四个是实验的格式塔。所以,我们今天重点来结合一些相关的技术,学习一下这些内容。如果大家把格式塔疗法的内涵理解了,那么可能对将来任何心理流派和技术的学习,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与自我进行连接,对自我进行觉察。 什么是现象学的格式塔?现象学下的格式塔,不预设,不预判,悬隔,描述,呈现。它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将个案,将一个心物场,慢慢的呈现出来,让它自然本真的呈现出来,而不去分析它,而不去评判它,而不去建议它,让它去真实的呈现出来。问题是如何去呈现,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它有一个真实的呈现,所以这样的一个原则下,我们讲三个技术:第一个就是悬隔。我们作为咨询师,应当把自己的信念,假设和臆断暂时搁置一边,我们对个案抱有的就是这种“仿若初识”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说个案在见我们之前,都会有很多的主诉,我们通常会看,如微信或邮件的形式;有的是电话的形式,我们会用心去倾听,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不预判、悬隔的心,这些很大一部分的信息,都是他人的投射。格式塔疗法要求什么,当我和个案一起相处的时候,这个人才真实的呈现在我面前。只有当下觉察到的才是真的,所以我们经常谈有时候语言都是骗人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悬隔我们通常要做什么。第一个就是我们经常谈的,就是清场训练exsice of grounding就是我们要清场,要把自己的大脑清空,在个案来见我们之前,我们是要清空大脑的。这个清空非常像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个术语,叫not-knowing放空、清场。大家思考一下,很多问题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我们主观会很容易作出一种自动化的判断。你比如,我们现在做一个实验,我说我的个案单亲家庭的12岁的青少年拒绝上学,如果你作为咨询师,你通常会有怎样的思考?我们很容易想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爱,青春期叛逆,而这些都是我们的判断。格式塔心理咨询师会把这些信息全部悬隔、清场,等见到个案并跟这个12岁的青少年建立同盟关系以后,咨询师跟他在一起的觉察才是最有意义了。否则妈妈说他这个孩子不学习啊,这个孩子有其他的问题等等,那是妈妈跟他的关系,那个不是他跟我的关系,我们要建立的是“我-你”关系。一会儿我们会谈关系下的格式塔,我们要悬隔,放空,这很有我们中国的禅修的味道,或者说东方的一个文化背景。据说皮尔斯当年去过日本,他也读了很多日本的禅学,但似乎他对日本的禅学比较失望。  第二点我们说描述。刚刚我们讲的如何呈现,首先要悬隔、清场,做到not-knowing,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描述了,而这个描述就是我们仅仅描述所觉察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现象:比如我们见到的,比如我们听到的,比如我们感觉到的,比如我们体验到的。通常我们会这样表达,我感觉到你有一些紧张;你看上去好像情绪有一些激动;我发现你今天迟到了十分钟;我注意到你现在呼吸有一些急促…….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的一个描述,通过我们这样的一个描述,对个案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有一个被关注的感觉。他觉得好像这样细微的一个变化,咨询师都能够关注到,觉得非常的愉悦,在愉悦的状态下会有一个更加本真的呈现,在不断描述的过程当中他就会感觉到非常的舒服,感觉到自己被注意到。 第三点我们谈下一体化或平衡化的技术。那么什么是平衡化呢,平衡化就是格式塔疗法的整体观,就是觉察,就是当下,那么整体就是平衡化的一个基理,也是它的原则。我们既要观察到个案的这个语言,又要注意到他的情绪,而且还要关注到个案的动作,需要将语言情绪动作做一个整体的串联,通过这个整体的串联,然后描述给个案听,那么个案有一个反馈,这就是一体化和平衡化的技术。这个技术相当的重要,我们讲它也是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里面的非常重要的一项,也是我们在西方学习的时候经常需要训练的。举一个例子,当咨询师跟个案在咨询过程中提到了他的妈妈,此时此刻他的一只手是握紧拳的状态,攥着他的拳头,那么这个时候咨询师就会有几种问话的方式,“我看到你刚刚握着拳头”,看看个案的反馈。那么你可以再继续的澄清,“你刚刚说什么的时候握着拳头”,他说可能我没有觉察到,澄清,“我看到你刚刚在谈妈妈的时候你握着拳头”,这个时候我们关注的什么,关注“谈妈妈的时候”,妈妈是语言这个维度上,对不对,“握着拳头”是什么,是动作上的一个维度,有的时候,个案说有吗,“我好像没有注意到啊”。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个重复的练习,“你可以再握着拳头,把刚刚那句话再重复一遍”。重复到妈妈的时候,然后让他做一个感觉的滞留,“此时此刻你可以体验一下你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就从情绪上进行工作,体验感觉,也许个案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会有一种焦虑,或者有一种难过,或者会有一种想攻击的感觉,这就是将他的语言,动作,和情绪做了一个整体的连接,有一个整体的觉察,然后我们就可以问,那这种感觉让你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妈妈的什么,这样就可以做进一步的描述了,让整个个案有一个进一步的澄清,或呈现。所以我们可以从一点入手,进行描述,然后从三个维度上进行一个串联,整体的来让我们的个案有一个呈现,刚刚我们是从拳头,我们也可以从情绪入手,“这让我感觉到你有一点点的愤怒,有吗”?“你可以把你的愤怒表达出来”,个案怒吼,“我不想上学”,这时候“愤怒”,跟“不想上学”就分别从语言跟情绪上做了连接,是不是啊。所以大家想,语言动作以及他的情绪是可以不断的串联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们更可以以一个整体观对个案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而不是我们对某一点的认识。以上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对他这个动作的认识,我对他这个情绪的认识,不是单一的,所以这是一体化、平衡化的技术。我们在Somatictherapy躯体疗法里面也经常见到对躯体动作的觉察,皮尔斯早期受过躯体治疗大师瑞克的影响。格林伯格的EFT情绪聚焦疗法,那个是在情绪上的聚焦及工作,格林伯格也是格式塔疗法大师。总之,语言、情绪、行为,这三个维度组成一个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方法,所以也是一个最整体的方法,让我们对个案有一个真实的描述,呈现。以上部分是现象学的格式塔。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关系视角下的格式塔。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现在心理治疗的发展越来越折衷,或者说越来越整合。那么马丁·布伯的就是Martin Buber的我-你关系就成了人本主义心里治疗流派的,不管是人本的、存在的、还是那个弗兰克的那个意义疗法,都非常注重我-你关系的建构。当然格式塔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当一个人真实的站在你面前的时候,当这个个案随着咨询的深入愿意真实的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这一种相遇,这一种相见,这一种关系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疗愈。大家要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形成这种体验同盟,这种container,这种抱持的感觉,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下我们要求我们的咨询师,也要一个本真的出现,所以Yontef.c他经常这样说,他说你作为咨询师一定要本色呈现。你比如说,我们在做个案咨询的时候,我们有对个案的某些举止和表达也会感觉不舒服甚至会有一种反移情的状态或是我们在游离的状态,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假装自己了,不要假装自己感兴趣。我们很多的咨询师是很委屈自己的,假装自己感兴趣,专业受训的咨询师都做过那种精微技术的训练,个案来了不管说什么,做什么,我们都是微微点点头,微笑注视,发出嗯嗯的声音。实际上这是不真实的,当你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你要敢于表达自己,所以不要假装自己是支持的,咨询师要真实的呈现,因为只有真实的呈现,才能够露出那个真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了解到格式塔心理治疗的精髓:就是听得到个案没有说出的话,看得到个案身上没有呈现的情景。这个大家要知道,这个景实际上跟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研究的那部分那个“图景”是有联系的,这个景是背景的景,就是我们看到背景,实际上还是那个整体,就是他未表达的东西,听个案没有说出的话,看个案身上没有呈现的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我你关系下,才可以形成真实的“我-你”关系。好,由于时间关系啊,我们在这个地方就停留这么多。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0 2022-03

征铮心理会员分享 | 格式塔,我的梦中情人

   很高兴,能再次跟随王铮老师与她见面交流。记得上次是金秋十月,在海悦大厦,听了王铮老师的讲座,参加了心理咨询沙龙,在那里,我第一次遇见格式塔。    真是一见钟情!她的理念中深邃的哲学思维,其疗愈技术的兼容并蓄,浑身散发着科学性与艺术性交融的活力,立刻让我着迷。我朦胧幻觉到拥有她之后,为心理咨询带来的勃勃生机,生活工作中绵绵不绝的心理能量……。我相信我能理解的科学,我爱我能欣赏的艺术,无论他们是在有型的物质,还是在无形的精神。在格式塔身上弥散的光环中,我看到了这些元素的炫彩。    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福楼拜】    王铮老师说,格式塔流派的发起人有韦特海默(W.Wetheimer)、科勒( W.koler)和考夫卡(K.Koffka),他们都是德国人,对这种蕴含整合、整体或完形的理念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德国人称之为Gestalt,我们叫她格式塔。虽然这名字没有韵味,但并不影响她的气质和魅力。关于她的气质,我不得不提一下被誉为精神分析之子的奥托.兰克(Otto Rank),奥托.兰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正宗传人,但在后来的心理咨询实践体验中,他提出了here and now 的理念,主张咨询师应该关注当下的能量与心流,而不像精神分析那样固着于某一过去。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停留在过去,或者执着于未来的想象,现在的能量就会丧失;格式塔也不推测未来,正如胡塞尔所说:在最直接显现的东西没有得到澄清之前,不得设定任何间接的东西;她也不急于追求改变,因为对于许多个案来说,改变就是其压力,她要求咨询师帮助个案与自我共处,在表达交流中呈现自我,呈现未完成的事件,引起觉察和顿悟,用自己的能量站起来。一节课的讲座转瞬即逝,却如闪电照亮荒野,来不及细看,只惊诧于她的博大深邃。听得有些似懂非懂的,就像辨别不出糖的种类,只感觉到甜的诱惑。    随后的日子里,我努力回味着朦胧的美感,她却随记忆的消退渐渐远去,留下空空淡淡的思念。翻箱倒柜找出一本书,德国作家埃克哈特.托利的《The power of now》。从这本书里,我又看到她若隐若现的身影,这个身影引领我在字句和行页间,追寻着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规律与心理特征。解救心灵,就是要引导启发人们摆脱顽固的思维控制,不再固着于过去的事件和未来的焦虑,集中能量静心感受当下,让心流畅通,享受与宁静共存的快感。感悟和创造的神奇,总是在这种状态下降临。你会明白托利写在扉页上的那句话:你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使宇宙的神圣目标得以实现,你看,你是多么重要!太美了,不禁想起老子《道德经》中那句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孔明先生在《诫子书》中也告诉人们: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似乎看到了全世界美的源泉。    她又来了,2月27日,王铮老师再次把格式塔送到我们身旁。山东心理咨询师烟台联盟请来王铮老师,我们汇聚在烟台心康学校接受格式塔课程培训。这次,我一定抓住机会与她接触,贴近感受她的气息,将她的气息融入心灵;捕捉她的气质神韵,刻录到我的灵魂深深珍藏。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明白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造就格式塔的骨骼,你我关系、心物场形成她的肌肤,咨询师的觉察、实验设置、精微技术是她的神韵,引导来访者的觉察、顿悟、心流畅通是她的灵魂。她的骨髓中填充着图形与背景关系原则、接近或邻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的原则、好图形的原则、共方向原则、简单原则、连续性原则,这些人类自然衍化的产物形成心理现象的遗传基因。她的肌肤中流淌着艺术的理念性、艺术的技术性,滋养着其疗愈技术的神韵。萨提亚把应对问题的态度堪称问题,格式塔把问题看成资源,当我们接纳了问题,也就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封闭原则衍生出来的蔡格尼克效应,让我联想到苹果公司残缺的苹果图标,“残缺的才是完美的”,因为让残缺完美正是人性最关注的未完成事件。精神分析执着于解析梦中物象的含义,格式塔则会则要关注梦里的心物场,与梦里的人接触对话,在梦里的感受中得到觉察。此时此地、此时彼地、彼时此地、彼时彼地,不同心物场的呈现感受中觉察真正的自我,让顿悟来修正潜意识,缓解意识的痛。共融技术让我们更好地与来访者共存,反推技术和放大技术,则吸取了格林伯格情绪聚焦疗法的精髓(我们永远不能离开从未到达的地方),也体现了格式塔承认人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创造性观察治疗精神。    两天的快乐时光,再学习,真好!王铮老师阳刚四射的身姿、抑扬顿挫的语调、渊博系统的心理知识和得心应手的技术驾驭能力,给我留下梦寐中都无法抹去的印象。他讲座中丰富的案例、灵活多彩的互动和营造的课堂气氛,让我们在理解概念原则、感悟场景体验的同时,锻炼了心理咨询交流的技能。课间,我与心理系老师交流着学习感受,畅想着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改革。    王铮老师与我们合影,将快乐的时光留在照片上。我与格式塔深情凝视,我们的心渐渐融合,没有了思维,没有了你我关系。                                                                 李祖成                                                          写于2016年2月29日子时

30 2022-03

征铮原创 | 格式塔疗法入门篇(王铮博士微课稿)

亲爱的各位心理学界的同仁、同道、同修、同好:        晚上好!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在此跟各位共同的分享交流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领域内的相关的话题。曾经有一位哲学大师他叫kierkegaard,他曾经说过“生命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被经验的现实”这句话对每一位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学爱好者来说,我想都是意义非凡的。今天我们对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学习就从这句话开始。      “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当下经验的现实”,这句话就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精髓。格式塔疗法不是让我们去寻找“为什么”暨“Why”,而是让我们在此时此刻有一个对心物场很好的觉察,让我们在描述和呈现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的设置和相关的一些技术,比如空椅子,平衡化,夸张,悬隔,等等,让个体有一个真实的呈现找到自身的资源,发现更多的选择,从而让人更有创造性的活着。而这个内涵跟其他的心理治疗流派或者说我们以前学过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理念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更有创造性的活着”。讲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去年在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我国心理学界的泰斗张侃先生,他曾经对格式塔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格式塔是完形即完美的意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想今天在收听微课的所有朋友们,大家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学习,都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更加的美好,在提高自己觉察力的同时,让自我能够更好的去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格式塔疗法不仅有疗愈、干预、辅导这样的功能,那么它更大的功能是让常人也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体验和成长的过程。所以我想今天的讲座,我在跟各位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希望大家能够不断地跟“自我”建立一些连接,体验当下的感受,对自我情境和觉察力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我想这就是我今天最大的一个荣幸了。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到塔式塔,我们必将追朔它的源头。我们说,格式塔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是一个流派,更是一门技术,就像精神分析是一样的,我们说精神分析既是理论,又是流派,又是技术。那么格式塔疗法呢?它是德国的心理治疗大师皮尔斯以及他的太太劳拉•皮尔斯和古德曼共同结合精神分析、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塔式塔心理学和东方禅学的思想共同创立的心理治疗流派,可以说格式塔疗法是体验式心理治疗的先锋,同时也是整合疗法最初的原形,所以我们对格式塔的理解,大家应当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格式塔心理治疗与咨询技术实际上是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第三波浪潮,我们都清楚,第一波浪潮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第二波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所以第三波是什么,是格式塔心理疗法。格式塔疗法还是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下的这样的一种疗法。一百多年前,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他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发现了似动现象,这一发现,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而皮尔斯的格式塔心理治疗的命名对格式塔心理学意味着什么?在学术上存有很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格式塔疗法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临床派生,就是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格式塔疗法产生了,持这种观点的是来自闻名世界的格式塔心理研究与学习中心的皮尔斯的学生Yontef.c博士以及维也纳大学的终身教授、格式塔心理学家惠特海默的学生Hans-Jürgen Walter。当然也有很多的学者在反对这样的一个观点,很多人认为格式塔心理学跟格式塔疗法没有任何的关系,如我们所熟知的德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还有美国的木赛尔。那么我想不管怎样,格式塔疗法发展到今天,学者们都在积极的将格式塔心理学跟格式塔疗法有一个融合,从而让格式塔疗法变得更有旺盛的生命力。        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跟我交流,说王老师,我感觉到格式塔疗法的这些理念及方法里面,有很多家庭治疗的东西,有很多情绪聚焦的东西,有很多后现代的东西,你能不能谈一谈这是为什么吗?其实我们讲现在心理治疗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很多的流派和很多的疗法都已经渐渐的融合了。事实上,当今心理治疗发展的新取向,一是循证心理治疗取向,二就是整合心理治疗取向,三是文化心理治疗取向。实际上这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心理治疗大会,呈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所以整合是一个必经之路,而格式塔疗法它就是最初的整合先锋,我们知道萨提亚,家庭治疗的领军人物,她曾经去过皮尔斯那里,参加过皮尔斯的工作坊。还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三面旗帜之一,我们经常谈到罗洛梅,他也参加过皮尔斯的工作坊,甚至会心运动团体的主要创立者之一,舒茨他也参加过皮尔斯的工作坊,所以格式塔疗法它的影响力以及它的多元融合性,跟这些原因是分不开的。        那格式塔到底是什么?很多朋友可能还不太了解,Gestalt,它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我们把格式塔认为它是事物的一种特征形式和形状,而另外的一层含义是一个整体,是事物的整体,是具有形状属性特征的整体。那么我们怎么样来理解它,我们通常所听到的就是部分大于整体之和,所以现在我们对格式塔的理解就是整体的来看待事物,把一个格式塔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考虑到整个整体的事物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冬天下雪了,一片雪花落到地上,此时此刻,大家可以有这样一个情景,这样的一个场,可以思考一下。前两天我们山东这一片,下好大的雪,这个雪花飘飘的感觉,很好。一片雪花,它飘落到漆黑的大地上,那么雪花对我们来说是我们观察的一个对象,如果我们把它叫做格式塔,是不对的,我们把雪花之所以称其为雪花,是由漆黑的大地以及周围的背景和环境以及这样寒冷的天气,这一系列的因素造就了雪花,被我们察觉到,所以雪花不是格式塔,而这个大的场景是个大的整体,才是格式塔。我们来看待雪花,要看待雪花和环境本身的关系、构造,所以格式塔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此,而格式塔疗法的意义也是在于此的。你比如我们在看待一个个案的时候,个案某一种临床的症状,或者个案固着在的某一个场景,或者主诉的一个问题,我们都不能够单一的去看待它,我们都需要去整体的去看待它,如果我们去单一的去看待,那么就失去了这个问题跟整体的连接。就像雪花一样,如果没有那个情景,它可能就不是雪花了,所以更重要的可能在那个背景的部分,在那个背景的部分,所以一个整体被打破的时候也就是它的本真被摧毁的时候,如果从这个含义上来讲,整体的意义对于格式塔疗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说整体论,是皮尔斯的老师戈尔斯坦所提出的,他将这种理论运用到关于神经症以及精神病学的研究,是最早的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来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医生,经过那么多年,戈尔斯坦的观点对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0 2022-03

征铮心语 | 格式塔团体案例分享

基于咨询伦理和道德规范,以教学为目的原则,向大家展示介绍格式塔团体治疗案例。经与个案协商,个案愿意将此次内容提供给学习格式塔治疗与咨询技术的同学,此处名字隐去。以下内容来自于王铮博士团体的工作坊。 【A—团体中治疗中的个案    W-王铮老师   Xn——团体中其他成员】 A:我特别怕与人交流。交流时会紧张、说不出话,越想说越紧张,越紧张越说不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W:害怕与人交流?【澄清、重述】 A:嗯! W:你能试着说说现在、当下的感受吗?【此时此刻、描述】 A:可以。就是感觉紧张,心里不能平静,心跳加速。 W:嗯!嗯,心里不平静(教授一边点头,一边自言自语的看着他,随后,把目光投向其他成员……)【澄清、关注】 X1:我感觉到你很紧张,你试试调整下坐姿,感觉怎么样?【描述、躯体觉察】 A:(调整坐姿后)感觉稍好点了。王教授,我也是老师,这么多年一直想搞明白这个问题,特别是做一件事情,发言、演讲、比赛,一开始的时候就会紧张,过一会儿就会好一些。 (W点头不语,并看向其他观察者) X2:他说的这种感觉,我好像也有过。 X3:是的,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X4:大家都有啊,这很正常啊。【去症状化】 X5:我也会有,比如做一件自己没有把握的事,就会紧张。 W:你听完她们话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觉察】 A:好像轻松点了。但我要说明的是,这个问题影响到了我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W:能试着说说都是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澄清】 A:可以。比如酒桌上、聚会、家庭聚会也有,特别是在做演讲的时候,开始特别紧张,一会就会好一些…… W:嗯,你在说时我发现你的右手一直紧握着左手腕,好像在寻求一种支持。【揭露、呈现】 A:我没注意,好像是吧。 W:这种紧握双手的感觉是什么,你能说一下吗?【觉察、平衡化】 A:好像有点紧张。(闭着眼睛) W:紧张,嗯。(不断点头)不着急,呆在这个感受里,认真体验一下。【此时此刻、感觉滞留】 A:嗯 (W沉默,注视着个案) W:你的表情好像告诉我,你似乎想起了什么?【揭露】 A:是的,想到初中时候的考试。就是那次考试,好像是考数学,我复习了很久,结果发下题来我什么都不会,我急死了…… W:那次考试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澄清】 A:考不好,我就没有出路,家人就会更看不起我,我就完了。(个案有些激动) W:你刚刚说家人会……? A:家人会更看不起我,我是不被需要的。(个案攥紧了拳头) W:嗯。请双脚放平,深呼吸。继续默念“家人会更看不起我,我是不被需要的”,看看在这个感受带给了你什么?【放大、觉察、平衡化】 A:(表情复杂,深吸一口气,沉默了一会儿)小时候家里很穷,上面有五个哥哥,我排行老六,那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W:多余的?【放大、澄清】 A:是的,他们都嫌弃我。 W:嫌弃你什么?【澄清】 A:他们都能干活,只有我是吃闲饭的。所以,在家里我得不到重视,我宁愿不在家里,不在家里我还舒服、高兴,所以考出去是我的梦想。其实我在外面倒还开心,那时候家里有好吃的都先让哥哥们吃。 W:那你都吃些什么? 【澄清】 A:凉水、干煎饼。(眼圈有些湿润) W:你说的是凉水、干煎饼?【呈现、放大】 A:嗯(声音有些哽咽)。那时候常常躲在灰暗的角落里吃干煎饼、喝凉水,我真的吃不下。 W:那个感觉你现在还记得?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描述】 A:是的,我一辈子都记得,恶心到嗓子眼,像有一个鱼刺卡在嗓子里,想吐又吐不出来,家人又不理解,难受。 W:这个感觉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能具体说说吗?【格式塔具象化】 A:一盏昏暗的油灯,爸爸、哥哥们都冷冷的看着我,桌子上是一碗凉水和一摞干煎饼,我不想吃。我每次表达都被这种冷冷的眼神吓回去。只有妈妈有时候理解我,但是她在家里也没有地位。 (教授环顾现场示意工作人员搬来一个小板凳,让求助者离开原来的高椅子来到小板凳上坐。) W:好,坐在这里。闭上眼睛,跟着内心的语言,我们一起回去,看看那个小时候的你,如果你愿意请点点头。【冲击】 A:(很快点头)嗯。 W:灰暗的油灯下,一碗凉水,一些干煎饼,小小的你坐在小板凳上,吃着不愿意吃的干煎饼,你很委屈……【格式塔具象化】 (求助者控制不住情绪双手捂住脸失声哭泣……) (教授示意观察者X5向前抱住求助者,扮演“妈妈”) X5:孩子,妈妈知道你很委屈,想哭就哭吧,妈妈是爱你的。【角色扮演】 (A泣不成声) (W示意观察员X5重复刚才的话) X5:孩子,妈妈知道你很委屈,想哭就哭吧,妈妈是爱你的。【放大】 (A一直伤心地哭……) (W示意观察员X5离开,又示意现场观察员X4过来抱住求助者。并让对X4对A说“我是你哥哥,我们是爱你的,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们需要你,我们以后不再让你一个人吃干煎饼了,我们都爱你”) X4:我是你哥哥,我们是爱你的,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们都需要你,我们以后不再让你一个人吃干煎饼了,我们都爱你。【角色扮演】 (A伤心的哭泣) (W示意观察员X4离开,又示意现场观察员X3过来抱住求助者。并让对X3对A说“我是你爸爸,我们是爱你的,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们需要你,我们以后不再让你一个人吃干煎饼了,我们都爱你”。) X3:我是你爸爸,我们是爱你的,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们需要你,我们以后不再让你一个人吃干煎饼了,我们都爱你。【角色扮演】 (A伤心的哭泣,慢慢停了下来,恢复平静) W:好,灰暗的油灯下,一碗凉水,一些干煎饼,小小的你坐在小板凳上的你,你在愉快的吃煎饼和凉水。【格式塔意象重构】 A:嗯。是的。爸爸、哥哥、妈妈都微笑的看着我,感觉到好温暖…… W:好的,呆在这个温暖的感受里……【感觉滞留】 5分钟后…… W:试着慢慢睁开眼睛,回到原来的椅子上,深呼吸,双脚放平。谈谈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吧!【觉察、此时此刻】 A:感觉放松下来了,很舒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感觉眼前亮了许多。从来没有过这么深度的体验。参加过许多工作坊,一直尝试着去寻找我紧张的原因,但都没有成功,也无法很深入地进入个人的体验,今天感谢格式塔,感谢老师和各位同学的帮助,希望我以后会越来越好。 W:其他人也可以谈谈感受【引发共鸣】 X1:格式塔确实很神奇,没有想到他会进入的这么快,我心里从一开始跟随他焦虑,到现在我也轻松了很多。今天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自己的一些故事,回去后我会慢慢沉淀,谢谢老师。 X2:我感觉格式塔像是在破案,一个一个案件的关键点,似乎被王教授利用团体给个案串起来了,让他和我们大家都有了真实的体验,让我更深刻的感觉治疗中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谢谢老师 X3:在抱着个案时,我感觉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他那么弱小,这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许生活中我没有真正的给孩子“拥抱”和支持,给她安全感,而总是去挑她的毛病。 ………… 【后记】 当晚,个案A做了一个梦:在我们村子里的一户人家,他家里有6个女儿2个儿子,他们一家人簇拥着我。我感觉到很温暖,尤其是他家的五闺女(现实中比我大很多),对我十分殷勤,我内心很满足,有很被需要的感觉。 梦里真实的自我开始主动地去继续疗愈个案内在的孩子。邻居的大家庭象征个案的家庭,邻居家的兄弟姐妹是一种对个案自己家庭成员的替代,内心深处找个合理化 的机制去接纳自身的家庭。五闺女对个案的殷勤,是一种大胆的接触,接触即使在梦里也是一种疗愈。另外,个案强调“五闺女”比自己大很多,可能那是母亲的原 型,对个案的内在孩子进一步地抱持和滋养。当然,只有造梦者才知道梦的意义。

30 2022-03

官宣!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证书换新了!

据2019年7月14日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培训项目组的消息,从2019年5月考期开始,中科院项目组启用新版本“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并增加了证书封皮,与原有证书同等效力。 此次的新证与原证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对比一下: 2018年11月中科院《心理咨询基础培训》首考证书 抬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培训 合格证书 中间文字: ____ (女士),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参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参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综合考试,成绩合格,特发此证。 证书编号: 落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盖章) 年月日 2019年5月中科院《心理咨询基础培训》第二次考试证书(以收到的纸质板为准) 抬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书 中间文字: ____ (女士),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参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依据《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师基础培训综合考试,成绩合格,特发此证。 证书编号: 落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盖章) 年月日 乍看起来,似乎只是增加了封皮,细看内页才发现,变动几个字眼,其中最意义非凡的改变就是增加了“师”字。少一“师”不如多一“师”,一个师字,带给学员的却是学习成果的认可,志向的认可,身份的认可,久旱逢甘露,这份认可,太需要了! 此次通过5月考试的学员,将获得如上新证!恭喜恭喜!         心理咨询师群体至今已超过百万人,为我国的心理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国家从未给它找过“娘家”——上级主管部门,这个烫手的山芋,最终被抛给了学术机构和行业。         这两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积极牵头组织心理咨询师考证,给没有搭上“末班车”的准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入门的机会。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心理学科研教学机构,也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委会的挂靠单位,中科院心理所已成为心理学行业的旗帜,心理咨询师的“娘家”。 随着大众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认知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也日趋迫切,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成为自国考取消以来心理学爱好者寻求的学术圣地,非心理学专业从业的敲门砖,海归在国内就业的通行证,本科和硕士学历以上报读该证书的人数日益增多,就连同等学力的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考取该证书。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优秀的和跨文化背景的人才将通过中科院考证,加入到国内心理咨询师的大家庭中来。 再重新回顾2017年人社部刚取消时的情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教授说:“保持乐观,取消职位才能完成真正的转型和规范”。 中社联心理委员会林平光老师说:“失去这个“师”不可惜,关键是热爱心理工作的心”。 心理咨询学术界的前辈们一直是“初心未改,砥砺前行”,他们在国考取消后,承担起了培养心理咨询师的社会责任,以中科院心理所为大本营继续开展工作,不断优化基础培训考证项目,为学员提供专业和便捷的服务,为行业继续输送从业的可造之才,为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打开“象牙塔”的方便之门。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心理咨询界的前辈们在告诫我们——在怎么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这个棋盘上,转型和规范是大势所趋。而取证,永远只是走出去的第一个小兵,最重要的是棋者要有一颗助人的心,一个各方面技能组合的整体布局,一串不断跋涉和成长的脚印。 踏出万里长征第一步之后,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的学员,还需有深度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才能去面对来访者,需有扎实的咨询和评估的基本功,才能帮助访者,才称得上一名名副其实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30 2022-03

征铮心理积极参加济南市艾滋病防治项目委托工作评审会议

为了进一步规范济南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确保全市艾滋病防治委托项目工作的有效开展,2019年7月11日上午9点“ 济南市艾滋病防治项目委托工作评审会议”在东方大厦二楼举行。 本次会议由济南疾控中心阮师漫主任主持,参会的领导有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刘惠研究员,山东省疾控中心社艾办傅继华主任,深圳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陈琳所长,济南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岚铮、国内知名格式塔心理学者征铮心理王铮博士等诸位领导专家,“HIV/AIDS心理支持工作”项目主管徐瀛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首先由济南疾控中心阮师漫主任发表了开场讲话,介绍了今天的参会人员与会议流程。然后由山东大学卫生与健康服务中心、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护理学校、征铮心理(德为教育)、济南彩虹工作组等五家参与此次拟委托工作执行单位代表依次介绍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等情况。参会的诸位领导和专家认真听取了五家单位的项目介绍,并针对每个项目的特殊性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对拟委托的项目工作内容和经费预算进行评议和审核。 征铮心理联合创始人王蕾做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下的“HIV/AIDS”心理支持模式的探索报告,总结了过去三年项目成员的辛苦付出和工作成绩,并提出了2019年的工作计划与发展思路。一个宗旨,两个联合,三个创新的工作模式,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最后,济南疾控中心阮师漫主任对各单位对济南市艾滋病防治项目委托工作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希望大家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完善工作项目书,考虑的更加全面周到,把委托工作做好。为济南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和国家示范区模式探索项目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征铮心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下的“HIV/AIDS”心理支持项目将在国家艾滋病防治示范工作的支持主导下,在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的引领下,在济南市疾控中心各级领导的关注下,在济南传染病医院相关医护人员的协助下,不断创新、整合工作路径和模式,力求总结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心理服务模式,为更多感染者及家属服务,协助各级疾控中心做好防艾工作,为国家分忧!

30 2022-03

能治愈你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真相——征铮心理咨询室里的人生故事

“志玲姐姐”嫁给日本艺人黑泽良平的新闻,把一个人送上了热搜,他就是和林志玲传了17年绯闻的男星言承旭。在很多娱乐节目中双商在线的林志玲都曾通过媒体隔空喊话,婚恋大事希望男方主动开口,让大众感受到她恨嫁的心。几年前,她拍广告坠马,胸部6根肋骨骨折,对方只探望了一次再无下文。17年的分分合合没能让一个女人选择放弃,也许让爱消失殆尽的正是这令人失望的无数个瞬间。无独有偶,被大导演徐克誉为“50年才出一个的大美人”林青霞也有一段痴缠18年的感情,她和演员秦汉的情感纠葛曾被大众津津乐道,在拍《新龙门客栈》时林青霞眼睛受伤几近失明,她打电话希望秦汉来看她,秦汉提出林青霞给他买好飞机票才肯来,林大美人在最脆弱的时刻果断的做了一个决定:分手,后嫁作商人妇。 人们常说,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但是两位林美人的决定都与时间无关。电影《廊桥遗梦》中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和摄影师罗伯特四天的情感让她终其一生都无法忘记,时间并没有让她放下对罗伯特的魂牵梦绕。倪萍主持的寻亲栏目《等着我》,其中一期老奶奶来找她的初恋男友,50多年没见的两位老人再见抱头痛哭,可见真正的刻骨铭心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和改变。而生活中那些刺痛我们的创伤性事件,貌似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淡化和遗忘了,而真相往往是被我们有意识的“埋葬”了,从人的意识压抑到了潜意识中,当现实中相关刺激事件发生,会第一时间激发埋葬多年的创伤,新伤旧伤一起发作的痛使人难以承受。现实生活中,真正治愈一个人的并非时间,而是认清真相后的彻底醒悟,只有领悟后的内心重构,才能避免在创伤的黑洞中越陷越深。 小玉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公务员。父母的开明和爱养成了她活泼乐观、不服输的个性,她有着体面的工作,颇受领导重视,事业上的顺风顺水却无法平衡感情上的不顺。外表平凡普通的小玉遇到阿峰的那一刻就认定了对方,阿峰虽是普通职员,但伟岸的身材和酷似某明星的颜值使追求者众多,小玉便是其中之一。她大胆表白、主动邀约、想尽聊天话题、小心翼翼的关心和无怨无悔的付出,而阿峰不远不近、不亲不疏的回应着,不主动也不拒绝,这样不对等的关系一直维持了三年。在外人看来小玉感动的只是自己,而她却很有毅力的坚持着,自信阿峰是喜欢自己的,被动是性格使然。阿峰的生日,小玉很早就准备给他一个惊喜。 那是一个阴雨天,她开车到阿峰公司楼下等他,没多久看到阿峰牵着一个姑娘走出来,他眼睛里的宠溺和欣喜是小玉不曾见过的。外面下着小雨,阿峰毫不犹豫的脱下外套披在姑娘身上,两个人依偎着走进对面的西餐厅。那一刻小玉明白了,这么多年阿峰的漫不经心不是生性高冷,也不是没有爱的能力,真相是他爱的人不是自己。三年的坚持在那一瞬间崩溃,她删除了阿峰所有的联系方式不再往来。从此,小玉的世界就如同那天的天气,下起了雨…… 小玉的情感丧失让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通常一个人面对丧失,会经过否认-回避-失落-好转-恶化-接纳-放下七个心理阶段。大部分人在初期都会有否认的心态,随之而来的是惊慌不安和失落悲观,极少数人伴随躯体症状,如呼吸困难和心脏不适。这阶段度过后,与创伤有关的想法和记忆,会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它们是如此令人沮丧,以致大脑会自动开启防御机制,将它们挡在意识之外,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回避。很多时候为了避免想起某事某人,我们会刻意回避与之有关的环境,正如小玉拉黑对方的联系方式,但是这样一味刻意压制回忆,反而会提升它出现的频率。往往这时真正失落的情绪才开始弥散,越来越深沉,甚至会导致当事人生活功能的失调,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表面风淡云轻,内心却翻江倒海。之后这种失衡的感觉渐渐好转,进而进入好转-恶化的循环往复,这种糟糕的感受如果不及时处理,会伴随当事人的余生。 而所谓“接纳”,不仅仅是接受丧失的事实,在丧失之前当事人的社会关系、生活如蛛网紧紧勾连,错综复杂。离开,意味着当事人的生活从此不同,甚至意味着生命的一部分随之逝去。而那些留下的空白,也会赋予原本的自我以其他可能的方式成长。小玉经历过丧失后,只有重新审视世界,重新建构自己的内心,她才能真正放下。 如何面对丧失,是由我们的个人“选择”决定的,有的人选择活在丧失中,用伤痛昭示自己还活着;也有的人选择和丧失共生,重建自我、涅磐重生。就如同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所说:“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大”! (本文作者:王蕾,转载请注明出处。)

30 2022-03

祝贺王铮、王蕾两位同志被山东省总工会、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全省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优秀个人

山东省总工会和卫生健康部门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联合实施职工心理健康行动,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扎实开展相关服务活动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提升职工心理健康素质、促进职工全面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6月,省总工会联合卫健委全省表扬20名心理健康优秀个人,征铮心理平台有2位省总专家上榜,充分显示了我们团队的实力和前期的辛勤付出。 祝贺征铮心理平台王铮、王蕾被山东省总工会、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全省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优秀个人。 目前,全省职工心理健康工作稳步推进,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万众期待的好势头。如今,国家持续加大力度,职工认知逐步提高,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研究实践,不断向一线推进工作,让更多的职工从中受益!

30 2022-03

大部分小三都败给了渣男,婚外情是缘?劫?殇?——咨询室里的人生故事

婚外情,是情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从大才子徐志摩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到“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张爱玲,从马伊俐的“且行且珍惜”到波叔的“坐牢式恋爱”,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对同样犯错的男女,接纳度有着天壤之别,正是这种文化导向,使得男性出轨的付出成本过低,让越来越多的男人在围城内外闲庭信步,而那些陷在情感沼泽里的女人,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自己会是对方婚外情的终结者。现实生活中,男人走肾尚可挽回,而走了心的女人却很难回归! 小新是一个极为个性的90后职场女性,收入颇高,身材窈窕,甜美靓丽,这个本应该在婚恋场上以三高取胜的女性,屡屡拒绝同龄人的追求,却爱上了比自己大15岁的陈先生。陈先生是小新公司的副总,事业有成颇有绅士风度,小新作为公司企划部策划,因为新项目的推进和陈总一起工作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的朝夕相处中,小新由崇拜欣赏到无可救药的爱上了陈总,而陈总则由最初的忽远忽近、欲拒还迎发展到热烈的回应。 小新知道陈总有个幸福的家庭,内心承受着超我带来的愧疚感,而此时的陈总一旦尝到小新年轻的活力和激情,再也没有当初的矜持,成瘾般的挥霍着小新带来的新鲜和刺激,享受着婚姻里难见的温柔和甜蜜。都说女人一旦恋爱智商会降为零,自从陷入了和陈总的这段感情,独立果断的小新不见了,取而代之是患得患失,爱而不得的痛苦,她也曾尝试拉黑删除陈总的联系方式,又因为承受不了断联的痛苦加回,她反复下定的决心总被陈总三言两语的关心瓦解,放佛他有一种魔力,而她永远跳不出他的掌控。当小新在这种欲罢不能、纠结痛苦中不能自拔的时候,陈总的老婆找上了门。 在老婆抛出的极为理性的选择题下,那个风度翩翩、幽默潇洒的陈总不见了,他垂头丧气的样子让小新感觉陌生,而陈总在老婆面前扑通一跪的壮举,让小新觉到了丝丝寒意,他痛苦流涕的倾诉着自己对老婆的爱,检讨自己没有抵御住小新的主动,而今只是身体出轨,但内心是忠于家庭和爱人的。陈总老婆不愧是国内某知名大学的高材生,虽然相貌平平,智商却远在小新和陈总之上,她悠悠的扶起陈总,奉劝小新好自为之,夫妻俩肩并肩走出了小新的视线。 直到此时小新依然不能相信眼前的一切,曾经的过往仿佛如一个笑话,她终于明白了陈总看中的不过是她好看的皮囊,从来不是她有趣的灵魂。虽然陈总老婆顾忌面子没有将此事公布于众,但是小新却总感觉走到哪里都有人议论她和陈总的事,这种议论甚至干扰到了她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同事发现小新对着办公室里的一面墙吵了起来,被送到精神卫生中心的小新,诊断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产生了严重的被迫害妄想。 这个案例中小新三岁父母离异,一直跟母亲生活,母亲过高的期待和控制曾让她一度想逃,但也因此造就了她优秀的学习成绩和完美型的人格特点,成年后的小新带着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童年缺失的父爱进入社会。 小新的不安全感所导致的直接反应是防御心理过重,因此她总是拒绝和回避同龄人的追求。而过早失去父爱的小新将对父亲的感情投射到现实中陈总身上,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陈总在小新潜意识中更加完美,成为她内心不可替代的存在,使小新不惜以小三的身份留在陈总身边无法自拔。 小新呈现出的恋父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公主厄勒克特拉的母亲与其恋人共同谋杀了父亲,公主决心替父报仇,便怂恿自己的兄弟杀死了母亲和继父为父报仇,之后终身未嫁。弗洛伊德以此来命名恋父情结。这一情结也类似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将人类性心理发展分为几个时期,3-6岁为性器期,是恋父恋母情节阶段,现实生活中,随着孩子对同性父母和身份的认同,这一现象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也有少部分人会停滞在这一时期,如果成年之后的女性受到恋父情结影响,对同龄的“好男人”往往不感冒,却不知不觉总是被某一类人(如老师或上司等权威者)吸引,哪怕对方已婚,也要从对方身上获取那些在父亲身上得不到的爱,即使屡屡碰壁、遭受虐待也在所不惜。反复不受控制地把自己置于可能受到伤害的情境里,产生强迫性重复。 这个案例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如果置身婚恋中的男女都能学一点婚恋心理学,一定会更加有自信面对婚姻,更加有底气对婚外情说不;为人父母的家长如果能学一点亲子关系心理学,一定会有方法让孩子变得更好,面对孩子的问题不再束手无策。未来的中国,人人懂心理学的时代即将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作者:王蕾,转载请注明出处。)

30 2022-03

学习力指导师(GLI)培训济南开班啦——格式塔视域下学习力提升课程

如果您是家长、教师、心理咨询师或者教育培训机构,您可能遇到以下困惑与难题: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不主动, 自控力差! 努力学习却无成效! 学生情绪波动大,难以自控! 中高考学生考试压力大,考试发挥失常! 存在学习障碍、早恋、厌学、网瘾等…… 如果您参加我们的课程,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学习策略,掌握学习规律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2、掌握学习力提升团体和个体工作路径; 3、了解影响学童学习力的各项因素及处理机制; 4、修通未完成事件、处理创伤,调整家庭互动模式,促进学童身心协调及人格的整合,最终走向自我发展之路。 通过学习教练或家长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可推进、重反馈、可调控的自主学习策略,符合学习规律,具备学习能力。 任何学生都具备个体差异,本课程帮助你从生理、心理和认知方法论等几个角度综合评估、判断学生情况和推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制定符合个体的学习辅导方案。 二、课程内容 课程分初、中、高三阶段9天课程,从理论学习到落地实操,从方案设计到评估调整,指导我们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童学习力的各种方法和路径,帮助学童提在升学习力的同时顺利走上自我完善和发展之路。 三、授课方式 理论讲解 体验分享 小组合作 方案设计 案例督导 三阶结束会可以对学习力提升的技术应用、个体和团体辅导及家庭指导流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29 2022-03

恭喜!HIV心理关艾项目二次督导暨第三批项目咨询师面试结果揭晓

2019年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在这个本应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日子里,我们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HIV心理关艾项目组的咨询师们和督导老师王铮教授却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一起来到济南吉华大厦酒店五楼会议室召开HIV心理关艾项目组的督导会议与项目组第三批咨询师面试选拔活动。 此前,经过一个月的项目心理咨询师招募,收到数十份简历,感谢大家对“HIV心理关爱项目”的关注与支持。在项目组的严格筛选下,孔维维、杜丹二位咨询师进入了本次的面试选拔。 面试考评工作由征铮心理联合创始人王蕾,济南市中区疾控中心防艾科李辉科长,HIV项目督导师王铮博士,HIV项目负责人徐灜老师担任。面试选拔采用现场案例演示,来访者由项目的两位资深咨询师尼治林、李晶老师扮演。采用满分10分的评分标准,从咨询师仪容仪表、咨询设置、陪伴共情、技术水平四个方面进行考评。 孔维维、杜丹两位老师做完现场案例演示后,王铮博士先分别对二位咨询师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同时针对两段咨询演示中出现的问题,给大家做了详细的分析。在哪里需要共情?用什么样的言语共情?哪里需要打断来访者的陈述?如何判断来访者陈述中哪句话有用哪句话没用……王铮老师表示咨询中每句话如何说才能说位,说到人心里去,这是需要练习的,所以像这样的现场咨询演练很有必要。在场的咨询师们也纷纷表示学到很多细节的处理技巧。 最终,经过王铮教授的点评和各位老师的评分,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恭喜孔维维、杜丹两位咨询师成功进入HIV项目组。让我们共同携手,为HIV项目贡献力量。

29 2022-03

征铮心理第54期公益讲座 | 格式塔视域下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1912年的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格式塔(完形)学派因其创造性和实操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咨询师运用到临床工作中,由此掀起了心理学派的第四波浪潮。 儿童和青少年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国内知名格式塔流派实践者和传播者王铮博士,带您走进格式视域下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时  间:2019年6月1日(周六)8:30-11:00 (8:00签到) 地    点:吉华大厦5楼一会议室(英贤街19号) 主 讲 人:王铮 主    题:格式塔视域下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性    质:公益讲座

29 2022-03

热烈祝贺征铮心理(德为教育)中标“山航心理健康服务采购项目”中标

2019年3月29日,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员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采购项目在航空大厦进行招标,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家企业参与了投标。经过标书提交、述标和评标多个环节,征铮心理凭借科学的项目方案、丰富的服务经验通过环环考验,以最高分脱颖而出,于2019年4月10日获中选通知书。 2019年4月19日,在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会议室,由德为教育一行四人和山航综合部、飞行部领导参与的项目研讨会召开。 征铮心理联合创始人王蕾女士进行了项目方案的阐述,双方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任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肯定了征铮心理在社会心理服务中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他指出山东航空公司对于飞行员群体非常重视,希望通过引进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为员工减压,为企业增效。飞行部总经理刘总在讲话中对于征铮心理丰富的多领域心理服务经验表示赞赏,他说自己不仅是飞行部的领导也是一名飞行员和飞行员家属,多重角色让他深刻体会到飞行员群体工作的特殊性与他们所承担的巨大压力,公共安全责任重大,但以往他们也只是对飞行员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工作,他寄希望于通过此次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的开展,建立起心理疏导机制,让每一位飞行员都能用更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作为服务方,征铮心理将积极发挥自身专业、规范、高效的优势,从群体特点出发,系统而科学的制定服务方案,切实而深入的执行服务策略,凭实力向采购方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在飞行员群体中的开展,再创佳绩!

29 2022-03

王铮博士倾力推荐|格式塔个人成长工作坊

格式塔个人成长深度体验课程 本课程是王铮博士团队基于格式塔疗法各种技术的整合应用、结合艾瑞克.伯恩的TA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以及音乐、绘画、身体律动、静心冥想等艺术手法,研发与设计的一套个人成长深度体验课程。 该课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成长经历对自我的情绪状态、行为与思维模式带来的影响,并且更深层次地去体验自己、表达自己、整合自己、接纳自己,找回真正的自我,由此达到提升自我的觉察能力、接触能力、平衡能力、价值感的目的! 课程背景 一般意义上讲,“成长”就是向成熟的、积极的阶段迈进。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成长是“在希望的方向上获得积极的变化(Arkhoff A,et al,1993)”。 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内部可能性和资源,这也是一种充分发挥他/她的潜力的自然倾向(Maslow 1970; Polkinghome 2001; Rogers 1951; 1961; 1980)。 国内外早有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尤其是个人的心理成长对心理咨询工作效果有显著影响。 张松在《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问题研究》中提出,深入探讨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问题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重要性体现在: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助人成长的必要前提。如果咨询师欠缺个人成长的体验,就难以拥有工作中所必须的个人安全感、自信心与活力;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也无法为来访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只有自己是一个体验着成长并具有成长功能的人,才可能接受别人的成长,才可能体会到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求,也才能真正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个人的良好成长离不开觉察力的提升、身心及人格的整合、未完成事件的修通、自我形成的解构与重塑以及新行为的挑战与蜕变。 课程目标 提升觉察力:身体感官的敏锐度、思维思想的宽广度、情绪感受的流畅性、行为表现的有效性。 身心及人格的整合:身体盔甲、心理盔甲的溶解、整合自我被驱逐且不予承认的部分。 修通未完成事件:创伤经历的穿越与疗愈。 自我形成的解构与重塑:探索原生家庭、成长背景脉络对自身的制约与束缚,发展出重新选择的能力,让自我更负责! 新行为的挑战与蜕变:提升与突破成长经验中被制约与束缚的生命能量。 课程特点 1、个人的自我成长为主,同时兼顾专业成长。 2、体验式学习,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个案呈现、自我对话、艺术表达等形式,来探索、疗愈、整合自我,发展自我更多的可能性。 更多精彩活动,欢迎持续关注“征铮心理”。

29 2022-03

征铮心理助力银座旅游集团“星火工程”

2018年6月21日,山东银座旅游集团“雏鹰计划”首次引入征铮心理测评系统,测评对于集团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山东银座旅游集团在新时代、新阶段发展中与时俱进,尤其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创造性的引入征铮心理资本提升和心理干预服务系统化工程,此举减少了人才流失,稳定了核心团队,对集团的持续性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次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星火工程”人才选拨中,再次引入征铮心理干预系统化服务。 双方经过一周的酝酿和分析,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星火工程”于2019年4月9日启动,所有参与人员从心里测评、无领导小组、团体辅导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化心理服务建设。参与此次活动的有山东银座旅游集团人力资源部李总监、周总监、项目负责人沈老师,整个活动由征铮心理联合创始人王蕾主导带领,项目助理李秋旖、李慎杰。 整个活动从测评结果的分析、无领导小组的考察方向以及团体辅导等方面,从深层次了解、评估参与者,评估结果得到了银座旅游集团领导的认可和好评。 此次,征铮心理助力银座旅游集团“星火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未来,我们将更加积极的投身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为中央提出的:“到2030年,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这一目标,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29 2022-03

征铮心理会员福利 | 感谢森田疗法治愈了我

 我终于在变态和正常之间,发现了这种似病又不是病的神经症。 ——《森田正马自传:我的神经症疗法的成功历程》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神经症包含: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和神经衰弱。 在中国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调查中,神经症来访者约占1/3;数量很多,但治疗很“难”。 森田疗法被誉为神经症的“特殊疗法”,1920年,由日本医学博士「森田正马」创立。 极具东方色彩的治疗流派 专门针对“神经症” 以“容易掌握”和“显著疗效”为特点 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睡眠障碍的治疗,另外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也有疗效。 施旺红 森田疗法领军人物 1966年生,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医学博士,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九州大学访问教授,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高级访问教授。自1997年起,施旺红教授开始以森田疗法为主攻方向,与其导师中村敬合作出版了《轻松告别抑郁症》一书,成为国内研究森田疗法的权威专家。主编出版了森田疗法在中国系列丛书,获第八、九、十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和第三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 近些年来,参加了藏区维稳、新疆维稳、抗震救灾、万里海疆行、抗战七十周年阅兵等重大军事行动,并十几次为空军重大飞行事故进行心理干预,对军人心理健康维护有着丰富的经验。 施旺红教授通过地面、网络课程推广森田疗法,治愈了了无数神经质患者。

29 2022-03

征铮心语 |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长相厮守,而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放手。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爱,日益增加,很多孩子刚刚出生,家长就已经给孩子铺下未来的道路。甚至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家长都小心翼翼的扶手走过。可是这样的爱,真的对孩子好吗? 曾经接到的个案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孩子的父亲是党政机关的教授,身居要职,待遇丰厚。母亲是全职妈妈,孩子在富足无忧的环境下长大。妈妈对她的照顾更是细致入微。小学距家不足五分钟的路程,母亲确天天接送。因为怕孩子独自出去有危险,也很少让孩子和同学出去玩。本来都在父母计划中的生活,却在孩子上了初中进入叛逆期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进入叛逆期后,孩子在学校常与老师顶撞,因为不知如何和同学交流,几乎没有朋友。心情不佳时,常常不去上课。到了高中孩子的这种行为愈演愈烈,甚至不在踏入学校半步。本来学习还不错的孩子却因为常常不去学校,成绩一落千丈。第一年高考时,因为怕考不好丢人,硬生生的不去考试。计划好的复读,却因跟不上,又不在去上课,第二年高考虽然参加了考试,但成绩并不理想。被一所民办院校所录取后,却因是专科,怕说出去丢人,又要学习外语出国留学。然而外语学习之路又一再受到坎坷。又一次闭门不出。 孩子本应在挫折中长大,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却因父母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形成抗击挫折的能力,也遗失了结交朋友的能力。当孩子步入校园面对挫折时,父母不在身边,又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流寻求帮助,孩子就变得不知所措。 尹建莉曾说过: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上学时的时候班里有位品学兼优的男孩,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是独占鳌头。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有一次家长会老师让他父亲上台谈谈如何把孩子教育的这么优秀时。他父亲微微一笑的说到“我很爱孩子,孩子刚出生时我小学翼翼的替他看管着他的一切,但孩子终究不属于我,他会长大,会有他自己的人生,属于他的还是要还给他。所以要学会放权,随着孩子的长大,每一个年龄段,我都会释放孩子的一些权利,交由他自己掌管,我只在幕后在孩子需要时给孩子提出建议,但决定权在他,我不干涉……“ 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写到: 在青春的路口, 曾经有那么一条路若隐若现, 召呼着我。 母亲拦着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有什么不信呢?”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我也不怕” 母亲心疼的看了我好久, 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 那条路确实是条弯路, 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的头破血流。 但我不停的走,终于走过来了。 张伯论的孩子中曾写道:“你们的儿女其实不是你们的儿女,他们是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因此,爱孩子,就要放了孩子。

29 2022-03

征铮心语 | 您与孩子的相处是否踩了这些家庭教育的“坑”?

孩子的世界纯真美妙,TA的世界与您的世界相遇,TA在您的生命中,又不属于您......在儿童节到来之际,“征铮心理”道出孩子们的世界......您的理解与支持,是今年给孩子最好的儿童节礼物!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哈·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此时此刻读了纪伯伦的这首诗您是否有新的感悟呢?接下来,请带着您的感悟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基于咨询伦理与道德规范,以教学为目的原则,向大家展示介绍格式塔心理咨询的案例,经与当事人协商,当事人愿意将此次内容提供给学习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同学,此处名字隐去。 你的夸奖真的有用吗? 有些家长跟我交流说,一直觉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会不吝赞扬,“你真棒”、“你真是太优秀了”......最近孩子总是机不离手,玩游戏,不想学习,平时对他的表扬没有效果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表扬和鼓励的长期研究:首先,研究人员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难度较低的测试,孩子们完成之后,研究人员告诉孩子测试结果,并附上一句夸奖的话。研究人员随即把孩子分为两组,A组孩子得到的是关于聪明、结果性的夸奖(例如,“你真聪明”、“你真棒”);B组孩子得到的是关于努力、过程性、发展性的夸奖(例如,“看起来你们很努力,刚才做题的时候,我看见你在某个地方很努力,很细心。”)。结果,两组孩子再做难度较大的测试,A组的孩子束手束脚、不敢犯错,退步了20%;B组孩子勇于面对挑战,成绩提高了30%。 当我们不断夸奖孩子的结果,孩子会内射“我很聪明”的标签,认为自己是很优秀的。在工作或学习中就会不愿意挑战高难度的事情,不敢尝试有挑战性的事情,以此守护自己的“聪明”。 我的一位青少年来访者,已经很长时间不去上学了。通过咨询的深入,因为他很难接受自己的失败,孩子以前考试是全班第一,一次考试失利之后,排名掉到了全班倒数,后来不愿意再努力学习了。他的“优秀”、“聪明”、“天才”的内射信念受到了威胁,受挫后难以面对困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一些过程性、描述性、发展性的赞扬和鼓励,少一些结果性、目的性、标签性的夸奖,否则将会限制孩子的发展。 你给孩子贴了哪些标签? 最近一位家长找到我:孩子现在天天躺在床上,不下床、不出门、不交流,整天抱着手机,父母很难与他沟通,感到害怕恐惧,手足无措。我看到家长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助、焦虑与无奈......我简单收集了基本资料,了解了孩子的情况,让家长把手机给到孩子,尝试与孩子进行交流,我看到孩子坐在沙发上玩手机......  “你好,我看见你正在玩手机呢?” “用得着你管吗?你是谁?” 当你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如果你是家长、咨询师、老师,你会怎么回馈呢? 我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描述,“我看见你拿着手机,翘着二郎腿,你告诉我‘用得着你管?’看起来你很不希望别人管你?” “是又怎么样?我就是不希望别人管我!” “我看见你开始给我回馈了。” 这时,孩子开始转向我,“给你说了也没用,你管不了的。”孩子向我表达了他的不满、愤怒...... “看起来你有很多不满,有很多愤怒,你不希望别人管你,我特别想听听你的不满、你的愤怒。” 孩子把手机放在旁边,跟我说,“你知道我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吗?因为上次期末考试没考好,我爸妈说我是个废人,说我是个没有用的人。”  父母对孩子这样的表达,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 心理学中有“自我预言效应”,即如果孩子接受了这个标签(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他就会在现实中去实现这个预言,成为标签中所描述的孩子。当父母给孩子贴了一个“废人”的标签,孩子会在潜意识里接纳这个评价,他的行为就会朝着父母所说的“废人”发展——躺在床上、不吃饭、不交流、不学习......这也就是格式塔疗法中的内射(Introjection)——个体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吸收他人(或社会环境)的观点、态度或指令,把这些观点、态度或指令看做绝对的真理。内射过程会导致个体持有未经思考就盲目接受的信念,即内射信念。当我们对孩子进行评价时,就限制了孩子的兴趣、意愿、期待。内射和标签效应,会影响孩子的潜意识,限制孩子健康发展。 谁在承受你的坏情绪? 有的家长说,我什么方法都用了,孩子还是没有学习动力,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回事呢? 觉察一下孩子与自己在一起的状态,孩子是放松舒适的,还是紧张焦虑害怕的?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踢猫效应”——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产生的连锁反应。它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会不断地在家庭里蔓延,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孩子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孩子是有情绪的,如果孩子的情绪无法表达,就会抑制学习动力。 一位青少年来访者,他的父母分别是数学、英语教研组的组长,但是孩子有不会的题目不敢问父母。当他第一次来到我这儿,我与孩子握手,孩子立刻去洗手...... 我与孩子建立关系之后,孩子为自己的“洗手”跟我道歉,“老师,刚才不好意思,我觉得自己很脏。”“我怎么理解你的脏?”“我不想把我的不好传给你。”(开始流泪) 后来孩子告诉我,当他每一次与父母交流的时候,父母都会指责他、打他,说他这么简单题的都不会,给家长丢脸。 孩子内心是害怕的,孤独的,不敢与父母表达。但是孩子的恐惧和害怕要表达,所以通过洗手、洗去“脏”、“不好”这样的强迫行为,代替情绪宣泄,从中获益。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确定的回答你的问题,当我问他的时候,他总会用“大概吧,可能吧,也许吧”这样的字眼回答我。孩子不敢做出选择,内心缺乏力量,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承担责任,逃避学习...... 你是否侵犯了孩子的边界? 格式塔心理学中有一个核心概念“边界”——接触边界是一个人感受“我”与“非我”关系的地方,通过这种接触,两者都会有更加清晰的体验。(Polster&Polster,1973:102.) 在家庭教育中,你是否侵犯了孩子的边界,限制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会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存在:父母说,“你看你的横斜的很平,竖写的很直,妈妈给你一个大大的赞。你这个竖可以再短一点,横再平一点,这样写是更好的,好吧?现在擦了重写。”孩子会怎么想呢?孩子会想,“你在我面前是一个假爸爸、假妈妈,你的表扬都是虚假的。”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吞噬了孩子,但不自知,你对孩子的赞美是有条件的。我们要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不过分把孩子看做学习的工具——学生的功能是学习。一旦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功能,他会有被遗弃感、缺乏存在感、价值感、缺乏学习动力......我们在陪伴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像监工一样、过度吞噬到孩子的边界。当家长跨越“边界”陪护孩子学习时,很多时候这会抑制孩子的学习动力、损耗亲子关系;父母承担起了孩子的学习责任,促使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做到自我负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们在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要守住边界。 有个孩子跟我讲,“王老师,你治疗到我这个状态刚刚好,我不需要再接受治疗了。”我问他“为什么?”“老师,你治疗到我这个状态刚刚好,如果你把我治好了,我就像其他的孩子一模一样了。”“我怎么理解这句话?”“王老师,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我周围坐了10个人,我穿的是黑鞋,他们穿的都是白鞋,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我是有问题的。我现在通过你的咨询和帮助,我的黑鞋好像染上了一层白粉子,他们感觉我是和他们一样的了,就好了。我不想成为白鞋,我的内心还是黑色的,我想是我本来的样子。” 在心理学上有“隐喻”,这个孩子的“黑白”其实是内在的一种冲突,是自己与他人的一个界限,他想保留住自己的“黑”,这就是这个孩子的边界...... 参考文献:  [1]Mackewn,J.Developing Gestalt Counselling.London:Sage,1997. [2]Polster,E.and Polster,M.Gestalt Therapy Integrated.New York:Vintage Book,1973.

29 2022-03

征铮心语 | 走进自杀,谁来救救孩子们......

3月3日,在河北石家庄某小区,一位五年级的男孩小刚(化名)因上网课与家长发生冲突,一气之下跳楼自杀。据邻居反映,疫情期间孩子在家里上网课不太积极,当天家长就责备了几句,孩子一时想不开,没想到却发生了惨剧...... 近期是各学校陆续复学复课的开学季,但最近的一组数据却令人触目惊心: 2020年4月13日,江苏无锡,一位12岁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 2020年4月12日,陕西商洛,一位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0年4月7日,江苏南通,一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0年3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位五年级的孩子因网课发生冲突,跳楼自杀。 2019年4月17日,上海,一位17岁男生与母亲沟通不良,在上海市卢浦大桥投海身亡。 ...... 一位位花一样的少年就此凋零,令人痛惜、唏嘘不已......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人民网)。自杀是我国15-34岁个体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曾转萍等人,2008),在全球青少年伤害死亡危险因素中位居第三(黄雄英等人,2011)。 相关研究指出,家庭矛盾与冲突、孤独和寂寞、无助感、冲动、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压力都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情绪崩溃,最终采用极端方式的典型原因。其中,家庭矛盾与冲突更为突出。 家庭环境不稳定增强了青少年的孤独和寂寞,也使他们失去了基本的社会支持。企图自杀的青少年, 其家庭往往长期不稳定, 他们的感情已经达到了与父母疏远的地步, 以致无法与父母交谈, 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他们常常设法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在这些关系方面也破裂的人接近,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感情上的支持,结果往往造成一种不断发展的孤立与无助感。 孩子的内心世界像一座城堡,里面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故事......有时候,需要我们敲开城堡的大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支持他们......然而,当孩子们觉察到或感受到周围的环境缺乏安全、缺乏同情,没有值得信赖的人的时候,孩子会紧锁城堡之门,将父母拒之门外,选择独处与缄默...... 参考文献:   曾转萍,廖日房,杨翌.对某医药大学学生自杀态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0):60-62.   黄雄英,邓希泉.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宏观态势与辩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5-10.

29 2022-03

征铮心语 | 高考在即,如何让孩子重启学习动力?

疫情影响下,孩子居家学习是否状况百出?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缺失;放不下手机、离不开游戏;在家网课效果差、开学成绩成隐忧;孩子厌学玩性大起...... 面对孩子的学习状态 你是否有心无力、手足无措? 你是否想要重燃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博士王铮老师 如何让一位“厌学的孩子”重拾学习希望! 基于咨询伦理与道德规范,以教学为目的原则,向大家展示介绍格式塔心理咨询的案例。经与当事人协商,当事人愿意将此次内容提供给学习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同学,此处名字隐去。 为了对个案的保护,CO:王铮博士  CL:来访者 (咨询案例节选) ...... CL:我在家待了一年了。 CO:在家待了一年,心里舒服吗? CL:在家也...... CO:在学校很难受。 CL:呵呵呵,至少比在学校舒服。(苦笑) CO:你说“至少”比在学校舒服?我怎么理解这个“至少”啊?(精准觉察) CL:嗯。是比在学校舒服,但是也不比我想像的舒服。在家里,虽然我想玩手机就玩手机,想玩电脑就玩电脑,想干嘛就干嘛,但是没有同龄人跟我在一块啊,感觉到了自己一个人没意思。 CO:觉得没意思?我仿佛看到一个孩子在家里,他在家里面走来走去,一会儿玩玩手机,一会儿玩玩电脑,一会儿躺在床上,一会......无聊和孤独。(语言实验+澄清) CL:对、对、对,就是这个样子。也许吧,孤独,对,是孤独。 CO:我好像看出你的一种期待,想和同龄人交往的期待。(高层次同理) CL:对。是的。 来访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泛化,而我们并不去急于干预他的症状、调整他的认知,而是通过跟随、描述、隐喻等技术在咨询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来访者从“是谁”经历着“成为谁”的过程。 CO:你告诉我,你怎么看待你想和同龄人交往的期待? CL:虽然我自己并不清楚,但是我好像还是有些动力,有意愿去和别人打交道。 CO:  我怎么理解你的动力? CL:你这样问我,我现在感觉有更好的目标了。 CO:哦,有更好的目标?(描述、好奇) CL: 是的。我要赚钱。在我脑子里忽然想到赚钱。从小我的家人,我姥爷他跟我说吧:哎呀,你可得好好学习,要不将来你可怎么买这、买那啊!然后我一想,不就是这样吗?第一个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然后找工作挣钱......(听不清楚)我现在说的是其一啊,就是在学校没啥希望。 CO:没啥希望? CL:对。 CO:哦! CL:就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CO:不着急。我们来看看。“没啥希望”,当你表达没啥希望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内界觉察)你再说一遍。 CL:我在学校没啥希望。 CO:我们换一句话,把“在学校”去掉,你说:我没啥希望。(两极之反向形成) CL:我没啥希望。 CO:再来。 CL:我没啥希望。 CO:再来。 CL:我没啥希望。(重复、放大) CO:在说这两句话的时候,你的感受一样吗? CL:不一样。 CO:好,告诉老师怎么不一样? CL:一个是我在学校没有希望,一个是我本身就没有希望。前半句觉得有些失落,后半句有些不服气。 CO:前半句有些失落,后半句不服气。(描述)不服气? CL:是的。因为......我想想,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没有希望,我刚刚说了,我感受到了一些动力。现在我觉得,我是很有希望的。 咨询师通过重复、放大、两极的反向形成,让来访者体验到了自己动力的真实存在,颇有点中国文化“物极必反”的感觉,将来访者的希望和动力不断的放大和强化是行动的前提。 CO:好,OK。你觉得自己是有希望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希望是什么?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益处寻求) ...... 高考在即,孩子居家学习的状态如何? 我们如何帮助“厌学的孩子”不再“厌学”? 重启学习动力  击破家庭焦虑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征铮心理”微信号

29 2022-03

征铮心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走进临沂烟草专卖局

       2018年12月10日,迎着漫天的飞雪,征铮心理“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奔赴临沭,为临沂烟草临沭分公司的员工进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2月11日,项目从中层干部领导力培训开启,李剑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解读当代管理,给现场参与者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和受益。下午,面对烟草公司全体职工进行的执行力提升与团队融合的培训,让参与者都感觉到意犹未尽!        12月12日,由征铮心理联合创始人王蕾、资深咨询师刘老师、尼老师为企业中层管理者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得到了每位参与者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今年, 征铮心理和临沂烟草专卖局的社会心理服务建设项目合作已满三年。三年来,临沂烟草专卖局的领导和项目负责人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信任。同样,三年的烟草系统心理健康与综合管理培训,我们团队倾尽力量为临沂烟草专卖局也带来了诸多变化:从基层员工自身思维的转换,到各个团队凝聚力的提升直至形成愈加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       未来,在烟草系统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我们将带着丰富的项目运作经验,结合现阶段烟草企业的现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服务的创造性思维,再出发!

29 2022-03

征铮心理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走入信访工作

       2018年11月19日,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        为响应政府号召,12月6日下午,由征铮心理联合创始人王蕾女士、国家心理咨询师尼治林、吕忠组成的“信访工作(试点)项目小组”赴济南市信访局开展调研工作。济南市信访局卢勇主任进行了具体工作的介绍,双方经过详细的研讨,确定了心理干预在上访群众中的工作预案,并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此次会议,将意味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走入信访工作的开始!        早在今年6月份,王蕾女士跟随济南市信访考察团,前往河南长垣县信访局参观学习“心理咨询结合信访工作”的先进经验。长垣县信访局率先将心理咨询服务引入信访工作,在全国信访系统中走在前列,设立了专门的“心灵沟通室”,局长亲力亲为,带领咨询师队伍持证上岗。长垣此行让济南市信访局领导和王蕾理事长深受启发,并拓展了新的视野和思路。从长垣县归来,双方就一直在探讨如何将心理咨询服务引入到济南市信访工作中,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开拓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济南模式。        继而10月,在龙奥大厦济南市信访局会议室,王蕾女士与济南市信访局的三位局长就试点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0月30日,在山东省总工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征铮心理王铮博士把“山东省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带进了济南市信访局。讲座吸引了全市的信访工作人员300多人参与,现场反响热烈,为后续试点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之前长期的酝酿,此次12月6日“信访工作(试点)项目小组”的调研工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济南信访工作迈出坚实的一步。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今后,俱乐部将继续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风雨兼程的姿态,持续推进信访工作中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为政府分忧!

29 2022-03

征铮心理助力省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公益宣讲中铁济南维管处第二场圆满举办

8月30日下午,初秋的细雨,天气分外凉爽。省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公益巡讲走进中铁济南维管处第二讲。 省总专家库成员王蕾老师(征铮心理联合创始人)为维管处职工带来一场精彩的“阳光心态与压力管理”课。通过视频系统同时为数百名职工讲授。 以“心理学是用心感受的科学”开题,四种距离圈,压力的四种来源……讲解内容让我们破除心理学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问题——应对——结果,这一理论充分证明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样应对才是问题。某些关键问题,甚至是日常琐事,如何应对,决定着以后的人生方向。拖延症,延迟满足,对企业管理和职工满意度、获得感和忠诚度大有裨益。 目前,全省不少地市已陆续开展公益宣讲 ,深受企业和职工欢迎。再接再厉,共同努力! (文章转载省总工会保障部)

29 2022-03

热烈庆祝咨征铮心理王蕾等五位老师当选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副主委、常委

        2018年8月19号,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一届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济南蓝海御华大饭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陈晓阳同志、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易继湖同志,大会由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岳林明处长主持,来自全省各地的心理卫生工作者10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大会经过选举,任命易继湖同志为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晓阳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贺:他指出这是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唯一一个由易继湖会长担任主任委员的专委会,这充分体现了协会领导的重视。希望未来专委会在在易会长的带领下,开创山东心理咨询师界团结、合作、共融、发展的新局面。        易继湖主委汇报了筹备的过程,他指出专委会成立严格遵守三个原则,积极服从协会统一集中领导,按协会《章程》依法开展专委会工作,发挥平台作用促进行业发展。        大会通过现场选举,产生9位副主任委员,由陈晓阳会长分别颁发了聘书。成立大会之后由胡蕾教授等四位副主委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此次大会,征铮心理王蕾老师当选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副主委,并现场做了《咨询师参与社会心理体系建设的前景与模式》的主题报告,现场反应热烈。征铮心理会员李新蕊、李振玉、玄爱玲、赵艳霞四位老师当选专委会常委。       感谢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领导对俱乐部老师们的肯定和鼓励。未来,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政府分忧,为民众服务,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29 2022-03

热烈庆祝王铮博士等八位老师被山东省总工会聘任为心理健康服务首批注册专家

      7月23日上午,山东省总工会召开“山东省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成立仪式,省总工会副主席魏丽及十五位专家代表出席仪式,山东省俱乐部名誉会长王铮等八位老师被山东省总工会聘任为心理健康服务首批注册专家。       权益保障部李东风部长就《意见》和专家库成立方案作了解读,山东省俱乐部名誉会长王铮教授作为专家代表表态发言,并现场签订了《聘任协议书》。      王铮博士发言摘录: 1专家团要讲规矩、懂政治。 2要有公益之心,做好公益的事情。 3除关注职工外,还要关注重点人群。 4加强调研,总结、研究、路径,形成山东模式,取得突破。 5  626文件是山东工会系统职工的一剂强心针,把事情做好,让领导放心,让群众受益。        魏主席向专家代表颁发了聘书。征铮心理会员王蕾老师、李剑老师、尼志林老师、丁文彬老师、玄爱玲老师、杜以芬老师、刘杰宜老师成为山东省总工会心理健康行动项目专家组首批注册专家。        近日,省总工会联合省卫生计生委印发实施《山东省实施职工心理健康行动的意见(2018-2020年)》。        《意见》旨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山东省健康心理行动实施方案(2017-2020年)》有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搭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不断满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助力职工身心全面成长。

29 2022-03

征铮心理格式塔济南训练营(2年制)第二期课程回顾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伴着夏日的美景6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塔友又一次相聚大明湖畔,开启格式塔心理俱乐部济南魔鬼训练营第二次课程。        课程一开始,先由学员汇报作业,学员相互之间进行朋辈督导,最后王铮博士进行督导点评。复习上次课程的内容同时,再次帮大家加深了对“极性”的理解。        第二次的课程主题是提高三界觉察——外界觉察。王铮博士说:格式塔将觉察分为:外界觉察、中界觉察、内界觉察。        三界觉察,这个界是边界的意思。格式塔治疗师通常以皮肤为界,皮肤以外的我们称之为外界,皮肤以内的我们称之为内界,大脑称之为中界。        比如:看到一束鲜花,我去描述她的美,这是我对外界的觉察,或者在团体里,我说:某老师,我看到你今天穿了一双红色的靴子。我在描述我所看到的,我做的是向外的觉察,这个就叫做外界的觉察。        当我们关闭其他通道,只留下一个感官通道的时候,唯一的感官通道就会变得异常发达,所以耳聋的人观察能力很强可以读唇语,而盲人听力也比普通人好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外界觉察训练就是让咨询师带上眼罩、耳塞,只用一种通道去感受来访者的表达。       三天的“格式塔心理俱乐部济南魔鬼训练营”第二次课程结束啦!学员们都感叹自己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看到和听到的细节。看似简单的练习中,大家的觉察力就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这让大家在赞同王铮博士的独特教学方式外,更期待后面的课程会越来越精彩。

29 2022-03

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济南顺利召开

       2018年6月2日上午,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济南黄河大厦召开。共有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委员候选人和心理健康科技工作者等1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王元宁会长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会议选举阶段由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秘书处傅继华主任主持。第一项议程是由征铮心理王蕾女士介绍了分会筹备工作情况,第二项议程是由心理健康分会副主任候选委员李辉副主任药师介绍了各候选委员情况,第三项议程是选举产生了心理健康分会的第一届委员、常务委员、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最后一项议程是由新当选主任委员王铮博士表态发言。他提到,今后将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清形势,做好艾滋病人群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二是,加强管理,科学办会,持续强化分会组织建设;三是,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学术报告会阶段由心理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蕾主任主持,傅继华主任和王铮博士分别作主题报告。傅继华主任以“艾滋病与心理咨询”为题,介绍了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心理咨询的确立与发展。王铮博士以典型案例与理论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授了格式塔心理治疗技术在HIV群体中的应用状况,介绍了开展HIV群体心理咨询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艾滋病防治协会心理健康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完成各项会议日程安排,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下一步提升艾滋病相关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奠定了组织保障基础,将进一步推动全省艾滋病防控工作的进展。

29 2022-03

征铮心理2018年度HIV关艾项目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回顾

       2018年5月26日“征铮心理2018年度HIV项目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特邀济南市疾病控制中心防艾科胡艳霞科长主讲,HIV项目组的20余位新老咨询师都参加了此次培训。         2018年5月初,征铮心理HIV项目组经过层层选拔严格筛选,新进加入第二批HIV项目心理咨询师。为了让新咨询师们更快了解HIV相关知识,更好的开展HIV关艾项目工作,HIV项目组组织了一系列“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5月22日由市中区疾控防艾专家李辉老师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艾滋病基础知识”的培训微课。        上午,济南市疾病控制中心防艾科胡艳霞科长又从“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和“艾滋病的流行及防控现状”两个方面为大家带来了更加详细的培训课程。关于“蚊虫叮咬纠结会不会传染艾滋病?”“窗口期纠结是多长时间?”这些常见问题,胡所长都一一做了解答。        会后,胡所长对征铮心理HIV项目组的工作表示了肯定与支持,大家也纷纷表示这场讲座受益匪浅,希望这样的培训多多开展。日后,我们HIV项目组也会陆续邀请更多防艾专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交流。

29 2022-03

济南市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模式探索项目2016-2017年度总结暨2018年度项目评审会议

       为确保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一地一策”工作取得实效,2018年4月12日上午9点,“济南市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模式探索项目2016-2017年度总结暨2018年度项目评审会议”在东方大厦举行。        本次会议由济南疾控中心阮师漫主任主持,参会的领导有国家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刘惠,山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陶小润,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主任傅继华,山东大学健康服务中心处长赵增科,广州市疾控中心徐慧芳等,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王蕾理事长和项目负责人徐瀛老师、李慎杰老师与会参加。        会议首先由济南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副所长张昌庆向大家汇报“总结2017年度济南市第三轮国家城市示范区工作”,参会的几位领导纷纷对此表示肯定。然后“HIV快检试剂药店营销探索项目”、“济南市HIV/AIDS人群心理干预”、“以社区为平台探索艾滋病综合防治新模式”等七家济南市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模式探索项目一一做了2016-2017年度项目工作成绩汇报及2018年度项目发展工作方向与重点总结。       王蕾女士代表征铮心理对“济南市HIV/AIDS人群心理干预”项目2016-2017年度工作成绩做了总结汇报。       参会的诸位领导和专家认真听取了七家单位的项目汇报,并针对每个项目的特殊性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各项目负责人也纷纷表示,今后将加强项目之间的合作交流希望在2018年度,为济南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和国家示范区模式探索项目做出更大的贡献!

29 2022-03

不疯魔不成活——记征铮心理格式塔济南训练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在烟花三月时节,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太原以及山东各个地市的塔友齐聚在大明湖畔,齐聚在“济南格式塔魔鬼训练营”。在三天的时间里,格式塔塔友们化身魔仙与天使,一点点靠近,一层层递进,感受内心最深处的极性,彻底体验不疯魔不成活的忘我境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天里的精彩吧!        在这里,我们有高校教授、心理学的博士、精神科的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EAP导师,还有……这个场里,大家卸下了自己社会的角色,充分融入场域,体验真我,回归本真。整个培训过程中,王铮博士在模式上将体验和训练充分结合,内容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格式塔中,“极性”占据相当重的比例。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里,人会感到不安、焦虑、进而很容易就产生心理问题。那么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去觉察“极性”,如何找到人性中的两级,如何进行实验的设置,如何做到“语言”、“躯体”、“情绪”三位一体,从而达到从“觉察”到“平衡”到“整合”到“选择”的咨询目标。这也和王老师的训练营第一阶段的开营训练目标不谋而合,术道结合,以柔克刚,张弛有度,顺势而为。       三天的“王铮格式塔魔鬼训练营”结束啦!很多学员感觉到涅槃重生。这是个神奇的场域,不管你是精神卫生中心的院长or主任医师,还是相关专业令人尊敬的教授,亦或是资深心理治疗师and咨询师,在这里统统选择打开、投入、释放、顿悟、整合,彻底体验不疯魔不成活滴忘我境界! 学员分享        辽宁陈老师 :此次济南格式塔魔鬼训练营,对每一位咨询师开始精准、觉察的训练!现场生成八个案例的分享与回馈。“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说话一定要慢,自己一定要稳,拉慢说话的速度,要给到来访者陈静的时间。”“当来访者表达的很少,我们咨询师也要依然能看到Ta两级的矛盾,这就对咨询师的要求就越高!”“咨询师不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咨询!”“咨询师在咨询中每个毛孔都是张开的!”“在不改变行为场合物理场的情况下,心理场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正是心理咨询的魅力!”“作为一名咨询会,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海底在哪里,不断加深自己的海底,稳稳地扎根在那里!”“来访者,慌、乱、不扎根、焦虑,怎样评估、帮助Ta能有一个稳定的扎根?”我且学习且体验,今天的场域里有博士、教授、医生、校长……都是五湖四海的精英,各位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我也从中受益匪浅!现在王教授正在手滑从国外引进最优秀的大师级的督导师,会给每个人配上或外的督导师!真正打造专家级国际的心理咨询师!早完形,晚完形,早晚完形!学习心理学,我一直在路上,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回馈给各位,我们一起成长!

29 2022-03

征铮心理格式塔工作坊毕业,魔鬼训练营走起

      2018年小年已过,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浓郁的回家过年气氛,而我们三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格式塔心理咨询师仍然排除万难相聚济南,在王铮博士的带领下进行了三天的欧洲格式塔高阶训练,整合了生命的完形。        格式塔家庭咨询与治疗策略、格式塔梦工作的路径及方法、格式塔双椅技术的应用等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都是格式塔技术中精华,这些看似深奥的概念与技术被王铮博士深入浅出讲解、演示出来。王铮老师还把很多初级课和中级课中讲过的格式塔技术神奇的串联起来,理论的高度,实操的艺术,让我们感叹心理咨询果真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学员们都被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博大精深和实用性所震撼,也被王铮教授幽默趣味的讲解和风度翩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起始第一天,王铮博士首先系统的串讲了格式塔技术的流程,从觉察、整合、平衡到选择,然后讲解了家庭咨询的工作路径与方法。光说不练假把式,王铮老师现场征集问题,通过大家集体票选三位来扮演一家三口,王老师现场演示了家庭咨询以及空椅子技术的运用方法。让在场的每位咨询师都受益匪浅。        第二天,王铮博士以现场讲授与体验互动的方式让大家学习了格式塔梦工作的路径及方法。通过对现场学员梦的处理,彰显了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大家纷纷感叹,原来对梦境的处理有如此严格的技术路径。在场的心理咨询师们先做两两练习,然后王铮博士一一再复盘督导,针对几个梦境比较深刻的咨询师,王铮老师做了现场片段式的咨询,短短几分钟后,当事人对梦的理解便达到了另外一个深度,让在场的咨询师们纷纷赞同。        最后一天,咨询师们分组练习家庭咨询与治疗,然后再由王铮博士一一进行现场督导。在大家掌握了家庭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后,下午王铮博士鼓励大家展示个案咨询技术。现场挑选了两组做了半小时现场个案咨询,第一组王铮博士很仔细的记录了来访者和咨询师每句关键的话语,给大家做了详细分析;第二组,王铮博士在咨询师有些进行不下去的情况下,迅速接手运用空椅子技术恰到好处的处理了个案的问题。在之后的复盘督导中分享经验抓住细节,大胆去做,在王铮博士的讲授与督导下,大家都收获颇丰。        三天两晚的学习,王铮博士教会大家娴熟的学习运用格式塔技术,让大家学到了格式塔技术的精华,领略到格式塔技术的极致。大家都敬佩王博士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并纷纷表示格式塔工作坊毕业了,魔鬼训练营再聚! 北京魔鬼训练营记实:        2017年10月格式塔北京魔鬼训练营北京开营, 堪称“魔仙王”的王铮老师,在三天的修炼中,指导大家体验、练习了格式塔冥想,格式塔极性分析和格式塔的接触练习。短短三天,“小魔仙”们都纷纷表示功力大增,战斗力直线上升!“不疯魔不成活”,在修炼中,大家的体力、精力等能量消耗也是成倍增长,也许,这种感觉就是传说中的“涅槃重生”!

29 2022-03

征铮心理2018EAP首场——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新晋军官团辅圆满成功

       2018年1月13日下午两点,征铮心理王蕾老师受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邀请,对消防总队的新晋军官进行管理心理学的团体辅导。        本次团辅的主题是:读心术与领导力。王蕾老师先从几个小游戏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潜意识的巨大作用,再从理论层面结合传统文化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心理学在日常工作、管理方面的渗透与应用,让在场的参与者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因为大家对催眠都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用深度放松代替了课间休息,让大家体验了一把催眠的感受。        想要做好管理,先要了解人心,通过房树人等投射测验,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自我,同时提出了压力的管理策略及高效沟通的几种方式,最后通过团队阵列分析,让管理者了解团队中的思维方式及如何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最终更好的带领团队有效的融合。       整个团辅过程,我们看到每位消防干部都能积极参与,打开自我、展现自我,培训效果显著,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了EAP在部队中的应用和未来!

29 2022-03

《征铮心理格式塔工作坊高级班》济南开课啦!!!

        格式塔高级班(2月9~11日)年底欢聚济南,这是2018年济南站格式塔魔鬼训练营开课前的最后一次三阶课程,剩余几席欢迎报名!为回报各位支持,所有参加本期高级班的童鞋,优先预约“济南魔鬼训练营”名额!        格式塔心理学技术高阶班课程:        一、基本内容:1.格式塔的“实验”实施的步骤与内涵(格式塔的各项技术);2.格式塔极性训练及双椅技术的应用;3.格式塔梦工作的路径及方法;4.格式塔家庭咨询与治疗策略        二、课程模式:1.咨询师模拟训练;2.咨询师实操与体验3.老师讲授与督导;4.咨询师分享与总结。             时间:2018年2月9日-11日             导师:王 铮        王铮博士是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定委员、中国应用心理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内知名格式塔心理咨询专家,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国家教育部“国培项目”心理学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审鉴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社会优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级项目十余项。       王铮博士在俄罗斯留学10年,心理学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格式塔心理技术,因为格式塔而受益,传播科学专业正宗的心理学,帮助了无数的心理咨询师走上了真正“自助助人”的道路。他是王铮博士!他来了,你在哪?

29 2022-03

全国首发征铮心理《王铮EAP实用技术之格式塔工作坊》等你来!EAP中感受不一样的格式塔!

       2017.5.20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格式塔(完形)疗法专委会成立大会,全国的心理专家和咨询师近400人齐聚泉城,8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为回报大家对格式塔疗法的厚爱,王铮教授把格式塔技术和EAP实操进行完美的结合,精彩不容错过! 王铮教授:        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定委员、中国应用心理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内知名格式塔心理咨询专家,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博士。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审鉴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社会优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格式塔疗法专委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十余项。         他,是有10年海外心理学研究背景的博士;他是欧洲格式塔技术的传承者;他是格式塔技术在中国本土化的缔造者;他是网络评选的“全国最受欢迎心理学老师”;他更是学员心目中的男神;他所推崇的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帮助了无数的心理咨询师走上了真正“自助助人”的道路。

29 2022-03

征铮心理EAP项目之中国银行---5.4青年节讲座圆满举办

       2017年5月4日下午四点,中国银行天桥区支行员工5.4青年节心理学知识讲座开始了。讲座开始前,刘行长给大家介绍了心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对此次团辅老师---征铮心理EAP团辅组张薇老师做了简单介绍。       张薇老师首先通过自己身边的趣味小例子带大家引入性格色彩的话题。接着让大家做了一份专业的性格测试,让大家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       接下来张薇老师带着大家系统的分析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四种色彩性格的人的优劣势、沟通方式以及如何进行高效沟通。张薇老师结合自己的例子,诙谐幽默的风格让大家耳目一新。       通过色彩分析大家可以洞见自己、洞察别人、修炼自己和影响自己的高效沟通。参会的员工都表示通过今天的课程收获颇丰,非常有意义。

29 2022-03

征铮心理“黄埔二期”焦点短期治疗培训课程回顾

       2017年4月30日,在电大一楼多功能厅,由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主办的“黄埔二期”焦点短期课程培训圆满结束。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主席赵然教授带大家学习了焦点短期治疗的课程,同时,学员们也被赵然教授真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所折服。        在课堂上,赵然教授首先详细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SFBT、SFBT的咨询过程,并针对具体理论内容,让现场学员进行练习,充分让学员体验,进而深刻理解学习SFBT技术。赵然教授针对学员们的疑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接着,赵然教授的两位助教丹妮老师和孙华老师又给大家详细介绍了SFBT咨询策略的12种核心技术,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大家收获很大。        最后,赵然教授给大家详细介绍了SFBT咨询流程步骤以及SFBT的哲学、信念与原则等。接着带领大家现场演示处理个案的技术,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又为自己的咨询技术增砖添瓦。 

29 2022-03

征铮心理助力济南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减压团辅圆满举办

       2017年4月14日上午九点,济南市公安分局高新分局基层干警减压团辅开始。团辅开始前,候局长给大家提出了此次团辅活动开展的重要性说明,齐主任对此次团辅的负责老师征铮心理王蕾及和朱成云老师做了简单介绍。        王蕾老师从大家对心理学的认识谈起,到悦纳自我和悦纳他人的游戏,从而把每一位参与者带入深深的思考中。通过房树人的投射测验,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自我。同时提出了压力的管理策略及高校沟通的几种方式,最后通过团队阵列分析,让管理者了解团队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最终更好的带领团队有效的融合。        整个团辅过程,我们看到每位参与者都能积极参与,打开自我、展现自我,培训效果显著,得到了领导和基层干警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EAP在公安系统基层中的应用和未来!

29 2022-03

热烈庆祝征铮心理与历下区人民医院EAP项目成功启动

       2017年3月7日,征铮心理受历下工会委托,在历下区人民医院的EAP启动大会隆重召开。讲座由征铮心理王铮教授主讲,历下区人民医院杨书记和候主任组织主持,王蕾理事长及秘书处参加了大会,医院职工200多人聆听了此次讲座。王铮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从人类的自我变革讲起,到心理资本的充盈,丰富的案例和扎实的理论,得到了医院职工的高度好评。现场爆发阵阵欢笑声和掌声。        接下来,EAP团辅将从急诊、眼科、血液透析科等科室开始深入,包括医院中层管理人员的辅导将有针对性进行,期间会进行个案的1对1咨询。        相信有工会领导的大力支持,院方的有序组织,EAP项目组成员的积极努力,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29 2022-03

2017征铮心理HIV项目正式启动!---与济南市疾控中心全国示范区项目委托书正式签约

      2月24号,征铮心理王蕾理事长和项目负责人杜华老师出席了“济南市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工作任务委托书签约仪式”。       济南市疾控中心主任阮师漫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她指出:2017年是开局年,她要求疾控中心各相关工作人员重视十三五规划中对艾滋病工作的政策要求,希望大家跟上政策和时代的步伐,联动社会各方,积极配合社会组织,共同创新!        她特别提到:此次要感谢征铮心理的支持,让这样一支优秀的咨询师队伍加入到艾滋病防控的工作中来。她特别要求,各区县要打破局限,在提供医疗服务基础之上,对新发感染者必须做到明确告知,转介到心理咨询的工作干预中!        艾滋病防治科胡科长对去年的工作做了阶段性总结。之后,济南市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工作任务委托书签约仪式正式开始,理事长与阮主任正式签约,经友好商定,二月的考核工作将本着择优原则双方尽快研究确定结果。

29 2022-03

善解童真 亲子教育 ——胡丹老师沙龙回顾

       2016年12月10日,征铮心理年底沙龙回馈会员“善解童真 亲子教育”如期举行。由胡丹老师带领,大家聆听了一场亲子教育的主题沙龙。        沙龙伊始,胡丹老师向大家发问“你在吗”?引出“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话题。胡丹老师提出的教育理念新颖,触动了学员们的内心。胡丹老师指出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父母改变1%,孩子改变99%,原件与复印件理论得到在场学员们的高度认同。胡丹老师提出孩子的五个优点,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大家感受到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大人的认同的心理感受,每个孩子独特的魅力都需要家长发现的眼睛,平等对待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她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孩子每个年龄发展阶段需要的营养,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受益匪浅。如何去赞美获得认同,现场演示和会员互动,先感谢会员给自己的帮助,让会员感到倍加温暖,并主动伸出友谊的双手接纳,场面温馨。会场中的大家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大家以热情的掌声回馈胡丹老师的辛勤劳动,此次沙龙获得圆满成功。        最后,沙龙后的点评对参与者来说也是一场考验,每个参与者都思路清晰,洞察力强,为我们的EAP团辅组胡丹老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在此感谢大家的支持。各位会员,让我们期待下一场精彩的沙龙活动,各位亲,记得会员群跟帖要快啊,机会就是留给有准备的你!

29 2022-03

征铮心理HIV项目第二轮督导圆满落幕

       11月13号,伴着夕阳迎着风24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在导师王铮教授的带领下,在景色宜人的百花公园幽静的百花汇展开了征铮心理的HIV项目第二轮研讨会及督导培训。           第一阶段:王铮教授就督导师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解释        1.在提高咨询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咨询能力和咨询技能基础上,我们需要通过艾滋病病理知识及相关政策性的培训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HIV咨询师。通过对个案的躯体症状的分析、用药的指导、国家政策的解读,建立和个案的良好关系,为心理干预扫清障碍。        2.在前期的咨询过程中,由于咨询方式的不同,个别的案例不完整,咨询师势必会产生未完成事件的挫败感,而督导就是重视对咨询师未完成事件的考量和处理。        3.要关注个案问题背后的问题,提高咨询师感受性,即提高觉察力。        第二阶段 :王铮教授提出面对特殊人群咨询师的关注点       1.关注伦理和道德       我们所面对的是HIV群体,咨询中必定会牵扯到伦理问题,我们自身的接纳程度决定着我们和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因此提高我们自身的包容性是项目小组成员必须做到的。      2.以谁为中心,咨询目标是什么      咨询中我们始终做到以来访者为中心、以法律为约束,咨询目标一定不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单方面认可的,是双方认同下的共同工作。      3.帮助来访者建立安全感       HIV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如何让个案建立安全感,是咨询师要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和个案共同工作,达成长远咨询目标:如何将HIV个案的焦虑软化,让这个群体生活的有价值、有尊严、有意义、有选择,是我们最终的咨询目标,要以此为导向进行工作。       第三阶段:王铮教授对咨询师的未完成事件的考量和处理       针对前段时间,大家个案接诊中的困惑王铮教授进行了充分的解答,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专业的辅导,整个督导照顾到每个咨询师的疑问,让大家茅塞顿开、收获满满。       为迎接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理事长王蕾女士携手24名心理咨询师举办了“携手抗艾,预防为主”的主题活动,并且以实际行动在百花公园进行了关“艾”在路上,你我同行的宣传。       携手抗艾,重在预防,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9 2022-03

征铮心理烟草公司EAP项目圆满完成!感谢小伙伴们!

       2016年10月3日,征铮心理烟草公司EAP项目,历经1个多月,12场团体辅导,419个个案咨询,于国庆节前圆满落下帷幕。此次EAP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得到了企业方和员工的一致认可和高度好评!        此次EAP项目是征铮心理继金融系统,医疗系统,部队系统、省直机关企业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领域。项目开始之前,有关人员进行了前期的调研,研讨,以及对整个地方烟草系统近1000名员工的量表分析,得出了精确的数据分析之后,拿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方案。针对每个专卖局人员数量的不同和压力源的差异,进行了有侧重点的团体辅导,本次团辅的创新之处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有效结合,在给员工解压的同时,给参加辅导的基层服务站长提出了很多管理方面的启发和引导,特别是“企业团队阵列图”的分析,得到了管理者的普遍认同和好评!        一个多月,419个个案的咨询,也是有史以来EAP项目涉及企业员工层级范围最广的一次,从一线员工,到专卖局长,确实做到了解决不同层级人员的需求,案例访谈问题涉及职业压力、亲密关系困扰、不良情绪的处理、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等等,为征铮心理未来在烟草系统的深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在此感谢企业方的信任和支持!

29 2022-03

征铮心理欧洲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中阶课程完美谢幕

       伴着初秋的丝丝凉意,来自全国各地的格式塔心理咨询师缘聚大明湖畔,千佛山下,在王铮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三天的欧洲格式塔中阶训练,整合了生命的完形。        觉察、未完成事件、接触、绕圈子技术、体验循环、抗拒的接触方式、格式塔家庭治疗等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这些听起来被咨询师耳熟能详的概念和技术竟被王铮老师神奇的串联起来,理论的高度,实操的艺术,让我们感叹心理咨询果真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学员们都称赞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博大精深和实用性,也被王铮教授幽默趣味的讲解和风度翩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起始第一天,王铮教授以现场讲授与体验互动的方式让每一个人体悟了何为觉察。皮尔斯把觉察分为三个领域:内界、中界和外界。内界觉察指以皮肤为界限,皮肤以内的从身体感动;中界觉察指人的思维活动与情绪状态;外界觉察指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知。接着学员们现场对练体验如何进行觉察并进行训练,分享,教授认真的督导每一位学员。        生命总不完美,残缺的即是完美的。如何悦纳生命,认识自我,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创造性的适应生活,做出更多的选择?王铮教授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许多未完成事件组成,在“那时那刻那地”的创伤里或情境里,来访者没有能力对未竟事宜进行表达,所以被压抑,被合理化,被隐藏。接下来,王铮教授通过对现场个案的处理,彰显了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大家纷纷感叹,原来未完成事件的处理有如此严格的技术路径。       第二天,王铮教授生动幽默的描述和讲解了格式塔体验循环的四个过程,即准备阶段、开始阶段、充分阶段和结束阶段。后来王教授运用格式塔的实验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带领学员们体验了感觉、觉察、评估、计划、行动、接触、满足和休息的循环路径。        团体的辅导与咨询的模式有很多,从精神动力到会心团体,从欧文亚隆到巴林特,王铮教授娓娓道来。随后,他邀请各位学员感受格式塔团体的魅力,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如何用格式塔技术进行团体咨询。觉察、体验循环、实验、绕圈子、角色、图底关系,被王铮教授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却丝毫感受不到技术的刻意,团体结束后“热椅子”学员的变化,深深的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大家受益匪浅。        最后一天,王铮教授将学员此时此刻的感受和心境,通过一个个幽默的小故事,系统的讲解了完形治疗中被质疑的五种主要抗拒接触方式,即内化、投射、回射、解离、混淆。大家通过两两训练,更进一步清晰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格式塔的精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所以看待问题,我们不能症状化和问题化,一个问题的出现一定要从整体的视角去看待。王铮教授将WALTER的格式塔家庭治疗模式,以团体的形式现场演示,咨询效果特别显著,学员们再一次被格式塔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所震撼。

29 2022-03

欧洲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级班开课通知

课程时间:2016年8月19日-21日 签到时间:   8月19日8:30 课程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南路7号舜德大厦4楼会议室 导        师:王 铮 他是有10年海外心理学研究背景的博士;他是欧洲格式塔技术的传承者;他是格式塔技术在中国本土化的缔造者;他是网络评选的“全国最受欢迎心理学老师”;他更是学员心目中的男神;他所推崇的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帮助了无数的心理咨询师走上了真正“自助助人”的道路。他是王铮博士!他来了,你在哪? 注:因名额有限,8月班已满,感兴趣的亲可参加9月格式塔中级班~

29 2022-03

征铮心理第23期蔡仲淮教授催眠研讨交流会回顾

      2016年8月14日晚,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第23期催眠研讨交流会在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演播厅隆重举行。主讲人亚洲催眠第一人蔡仲淮教授、征铮心理近150名会员和嘉宾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研讨交流会由王蕾理事长主持,会场从始至终笑声和掌声不断,大家纷纷赞扬蔡仲淮教授幽默风趣的说话方式和雄厚的心理学功底。        首先,蔡仲淮教授开始谈起催眠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方向以及催眠对我们日常生活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着,在场会员和嘉宾根据自己对催眠的神秘以及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的问题,蔡仲淮教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幽默的解答了大家的问题,现场掌声不断。        最后,伴随着学员们的互动问答,研讨交流会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本次研讨交流会以现场问答互动为主,会员及嘉宾纷纷热情提问,蔡仲淮教授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耐心答疑,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29 2022-03

征铮心理与济南市中区疾控中心“艾滋病心理援助项目”启动暨培训大会

       2016年7月31日,征铮心理第22期讲座暨“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启动大会在舜德大厦会议室隆重开启,现场掌声不断。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协会秘书长傅继华、济南市疾控中心阮师漫主任、济南市市中区疾控中心牛纪伦主任和李涛主任、济南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治疗专家王春梅主任、济南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专家李新蕊老师和李辉科长、济南市同志亲友会负责人春风妈妈、德州市德城区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胡玉宏科长和马新军老师、济南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者彭军主任、征铮心理王蕾女士及60多名会员及媒体朋友和嘉宾参加了此次大会。        本次大会由王蕾女士主持。会议伊始,王蕾女士简要介绍了本次项目并欢迎征铮心理会员积极投递简历加入“HIV感染者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让”HIV”感染者幸福而有尊严的活着,虽然没有浮夸的承诺,也没有夸大的口号,但一句“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道出了项目实施的决心和期待。接下来,令人期待的签约仪式开始。王蕾理事长代表征铮心理和济南市市中区疾控中心牛纪伦主任签订项目委托合作协议书。接下来,济南市疾控中心阮师漫主任开始讲话,阮主任对项目组提出了要求,希望通过正规的辅导帮助这个群体乃至相关家庭更好的生活,并预祝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接下来最令人期待的项目特聘督导专家王铮教授开始视屏讲话,王铮教授受济南市中疾控中心的委托,作为“HIV感染者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的特聘督导专家。他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并决心未来,和各位同仁一起携手,做好项目督导工作!最后项目成员代表李晶老师开始讲话,李老师代表所有项目成员向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承诺,并从多方面阐述了工作的实施细则。        第二部分开始进入山东省心理咨询师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首先由山东省艾滋病协会秘书长傅继华主任讲课,傅主任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20年,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培训经验,他讲解了艾滋病的传播路径和恐艾症的治疗问题。接着济南市艾滋病防治专家李辉科长从两个方面讲解了艾滋病人的身心调试。第一方面是青春健康教育,帮助青年人正确看待“性”话题;第二方面是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李辉科长从“HIV”有关名词、HIV感染自然史、HIV感染的三种转归、艾滋病病毒特征和传播途径和传播的条件、临床医生应熟悉常见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她是如何指导患者就诊的等方面专业细致的讲解了以上内容。        接着由济南市同志亲友会负责人春风妈妈开始讲话。春风妈妈说同志会亲友会倡导爱、责任和勇敢,倡导家庭的接纳从而改善生存环境,消除歧视。最后济南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专家李新蕊老师专业详细的介绍了济南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李新蕊老师用详细的数据分析了艾滋病疫情概况和济南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从全球艾滋病流行形势、中国艾滋病流行概况、山东省艾滋病疫情现状到济南市艾滋病疫情现况,李新蕊老师用详细数据让现场嘉宾知道了艾滋病疫情概况;从组织管理情况、防治能力建设、防治工作开展等方面介绍了济南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艾滋病病毒是我们的敌人,艾滋病病人是我们的朋友。携手共抗艾滋,有你有我有大家!本次“HIV感染相关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启动暨培训大会充分体现了疾控中心领导们对项目的重视和对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的信赖,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HIV感染者群体的关爱,更加令人敬佩的是俱乐部会员,特别是项目组成员们的大爱无疆和公益之心,未来我们盼望更多的会员朋友们加入,携手同行!

29 2022-03

征铮心理与济南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人群关爱项目启动了!

       征铮心理与济南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人群关爱项目启动了!         2016年7月,征铮心理与济南市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四个月的酝酿,携手共同关爱艾滋病人群项目正式启动,此举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响应和支持。        工作内容主要对求助的艾滋病感染者及时家属提供确诊后的危机干预和随访治疗中的心理疏导;对艾滋病高危人群提供心理压力疏导咨询,从而减少感染的几率。        征铮心理成立“艾滋病人群心理援助项目小组”,希望为广大会员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项目组将定期开展公益咨询并邀请省内外督导专家定期辅导,希望以此为开始,打造征铮心理的“核心咨询师团队”。

29 2022-03

《王铮格式塔中级班》济南开班了!—— 热烈祝贺格式塔初级班完美落幕

中国应用心理学研究院“黄埔一期”6月高端心理咨询师培训课,76位同学集聚济南。2天2晚,大家惊喜于格式塔带来的改变,感受着王铮教授带来的你我关系、实验循环、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抗拒类型、图底关系、自我支持、资源路径、环绕成圈……体验着伙伴间的共同成长带来的欣喜。初级课程虽然结束了,大家纷纷相约8月、9月中级班,再相聚! 董童鞋 职业:警察 跟随王铮博士从不同的城市学习了三次《格式塔初级班》了,王老师的课程特点,从不照本宣科,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内容和感受,每一次都是成长,成长,再成长!今天,终于等到王老师的中级班了,期盼已久! 李童鞋  职业:医生,开始的好奇和期待,在这三天得到了彻底的满足。感谢王铮教授,不管是理论功底还是体验环节的设计,都那么深入和用心,让我们不仅是打好格式塔的理论基础,更是锻炼了应用和操作,通过演练,提高了自我觉察,感觉对自己的咨询工作帮助很大,感谢平台老师,感谢伙伴们,我们中级班见,感谢大家! 刘童鞋  职业:教师  作为王铮老师格式塔团体里的学员,上这次初级班的目的就是想再一次复习老师的初级课,以便能更好的进入8月的中级班的学习,但是惊喜的是,王铮老师的初级课每次都为复训的同学加入更新更深的内容,让我觉得没白来,谢谢老师和伙伴们,此刻就开始期待中级班了! 王童鞋  自由职业者  这次参加王铮老师的格式塔,对于他格式塔的释梦特别好奇,经过体验终于感受到了它的神奇。谢谢老师,让我们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的练习和体验,让我很有自信,感觉自己初级班毕业就可以做咨询了!当然我还要在中级班再向老师和同学们好好学习,期待与大家9月中级班见!

29 2022-03

征铮心理EAP项目——银行篇

      2016年6月15日,征铮心理银行EAP项目,下至网点帮扶员工正式开启。活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感谢银行领导给予的支持与配合!        关于EAP,首先能为员工做的就是解决职场、生活等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本次通过员工间的互相评价赞美来提高自我的认可度,大家可能都想知道自己在他们的心中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结果出来后,许多人都惊讶:原来我比自己想象中要优秀的多了。这就是正能量给我们带来的新生活。        现场,大家在积极认真地参与、讨论,气氛十分融洽~       年轻的团队朝气蓬勃,相信工作中的困难大家一定能妥善处理,这一定是个优秀的team!       最后感谢各位的配合与支持!愉快而短暂的时光定格在此处,真诚希望各位工作愉快、生活幸福!

29 2022-03

热烈庆祝征铮心理部队“EAP”项目成功启动

       2016年6月14日上午,征铮心理“EAP”项目在部队正式启动!为切实做好官兵心理健康工作,不断提高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召开公安部队“EAP”——战士关爱计划大会。        大会第一项由崔政委作动员讲话。这次大会是经支队党委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前期调查摸底、认真分析当前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教状况的基础上,与主办方(中国应用心理学研究院)、承办方(征铮心理)引进EAP心理辅导服务计划,为支队全体官兵打造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通过有序的教育咨询维护官兵心理健康。今天的议题是:对支队开展“EAP”——战士关爱计划活动进行动员部署。      大会第二项由崔政委与征铮心理王蕾女士签订服务协议书。      大会第三项发放心理测评问卷,请同志们认真填写,会后统一收集。      第四项请王铮教授(国内知名格式塔治疗专家、莫斯科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敖德萨国立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为我们带来主题讲座,主题是:《EAP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讲解了如何调节、改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普及了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大家受益匪浅。现场大家被王教授的幽默讲解所感染,屡次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预计将在是10个支队进行EAP战士帮扶计划。希望通过长期系统性的战士关爱计划,能消除思想压力,提高全体官兵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

29 2022-03

热烈庆祝征铮心理“留守儿童心灵关爱”项目首次活动圆满成功

       应长清区万南小学和万德镇中心小学的邀请,“留守儿童心灵关爱”项目首次活动启动,薛在燕(济南市汇文实验学校、德育副校长)和王玉梅(济南市民政局婚姻家庭调解委员会、首席专家)代表征铮心理分别去万南小学和万德镇中心小学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两位专家声情并茂地讲座得到了校方、老师们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特别是正值黄埔一期开课,两位专家放弃半天课程去开展讲座,特此鸣谢!

29 2022-03

征铮心理会员周年庆典暨高峰论坛---王铮博士关于梦工作的文字稿

       大家好,天气很冷,应了一句话,这样的天气能来的都是真爱!(笑声)刚刚的李剑教授,是我们省里的教学名师,据说每次他的课堂都会被学生挤爆,我想大家听了他的发言,不难理解李老师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啦!不像李老师,我没有做太多的准备,在座的各位很多师友都曾经听过我的课程,如果给个题目让我讲,我会有种反移情的感受,那不如就从我今天的感受谈起吧。心理咨询师是需要注重感受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使用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杏仁核、脑垂体等部位,而不是我们脑的理性部位。        今天早上醒来,久违的阳光,白雪皑皑,让我想起了国外留学时候,一句普希金最短的诗歌,MOROZ I SONCE, DEN’CHYUDENO(俄语)翻译过来就是,白雪与阳光,多么奇异的天。来到舜耕山庄,正值两会,封楼,在俱乐部理事的带领下,我沿着山庄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到后门,通过灰暗的后厨房和楼梯,再上电梯,出电梯后,终于红色的大厅映入眼帘,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暖,有种久违的感觉。刚刚不满的情绪,寒冷的天气,都被站在这里的感觉所打消,这种感受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在梦里。曲曲折折的小路,昏暗的后厨,楼梯,电梯,就像通道,通往女性子宫的路,而我似乎刚刚经历了一次退行,这种感受也是在母体的感受,温暖而安全。        从感受谈到了梦,那我就与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如何对梦进行工作的吧。特别是格式塔心理治疗技术里面,对梦工作是有它不一样的一个理解的。在团体里面,我们一般是通过角色扮演,还有MORENO心理剧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那么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我们都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基础暨描述与呈现。特别是针对格式塔心理治疗,还要注重此时此刻的感受与觉察,我们通常会在这样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和理念下进行梦工作的。        首先,当我们做完梦,醒来以后的感受是什么?特别是一个梦结束的那一刻,我的觉察是什么?从躯体,到情绪。例如,我的胸口很闷,我浑身是汗,我手发抖,我的感受是很害怕,很恐惧,很焦虑,很兴奋或者说释放我的情绪,我感觉我做了这个梦我很轻松,等等。         第二点,我们要注意梦里重要的时空,而首先这个“时”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比如我梦到了我小的时候,我梦到了我中学的时候,我梦到了我老了以后等等,通常我们讲,叫“向以前致敬”,这个有点像心理分析里的“共时性效应”。我们现实中遇到的压力或是我的亲人遇到的问题,是我以前遇到过的,在梦里就是要回到那个点。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普遍的一种状况我们在遇见外界压力的时候,我们都会有退行的,就是回到过去,回到你最温暖的那个时候,所以如果梦到小时候,梦到很小的时候,梦到我们上中学的时候等等,这个都属于一种退行的状态。指我们现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可能会有一些压力,会有一些事件,会有一些应激,好像让我们无法去面对,所以我们要回到,一个比较小的时候,就是我退行了,退回到那个时代去,再次强调,这是普遍的一种现象。        而“空”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要看个人所出现的场域是什么?他的场是在哪里?有的时候会在小学的操场、教室;有的时候会在我们的房间;有的时候会在小时候的屋子里面;有的时候会在小时候的街道;有的时候是小时候父母工作的地方,等等等等。这个场域,他有他的一个非常大的寓意在里面,含义在里面,所以我们要思考这个场域。对我们个人的成长环境当中意味着什么?        再有就是关键性的人物的出现,比如我们的母亲,比如我们的父亲,比如我们的亲人,比如我们的朋友,比如我们最早些时候的恋人,比如我们小学的同学等等,这些人物的出现,就是他的角色,都有一定的意义在里面,还有自身人格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物有他的意义在里面。你比如我们爷爷奶奶,甚至小时候的那个爷爷奶奶,我们被他们看大的。跟爷爷奶奶关系特别好的时候,我回到那儿寻求一种关系,一种支持。有时候我梦到我的老师了。老师是一种权威的表现,如果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但是也有时候有一些人跟老师,他不是这种敬畏的关系,它是一种朋友的关系。他觉得只有在当年他的老师表扬过他,给了他很大的力量,你这个老师是支持他的!所以对每一个人他的成长的这个情境是不一样,成长的背景不一样,所以这个人物对于他来说的意义也是不一样,所以我们治疗师是不能妄下结论的。这一点我们要注意这是关键性的人物。        梦里面关键性的感受,就是在梦里的感受,梦里你是焦虑的,梦里你是高兴的,梦里你是害羞的,梦里的感受是什么。        梦里的事件,关键性的事件,梦里你做了什么?梦里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梦里被人恐吓了?梦里这一个事件,很多的时候都代表我们一种潜意识的一种呈现!所以梦里的事件发生了什么?那我觉得你通常把这几个问题梳理清晰了,基本上你对这个梦,在跟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最近这一段时间里,我最担心的,或者说我最焦虑的,或者说我最在意的,或者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再做一个链接,你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下面哪位举手谈一下自己的梦.............(因征求了个人建议,本着遵守咨询伦理与道德的标准,在这里不做具体细节的赘述)        最后我想说的是,格式塔心理治疗的梦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第一点:只有造梦者才知道梦的意义,也就是个案本身他知道梦的意义,那么第二点,梦,只有在梦中的那个你,才是你真实的你。现实中的你,是那个假的你,潜意识中的那个你暨梦里的你,是真实的你。        简单的说,就是你的自我,在梦里的那个自我,那就是你的真我,而生活中的我是你的假我。我答应给理事长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她表达她的感受,已经12点啦,我就说这么多,非常感谢各位的陪伴与聆听。

29 2022-03

初级格式塔工作坊感悟【参加王铮博士格式塔工作坊有感】

       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格式塔,走近各位大师,皮尔斯,劳拉,古德曼,莫雷诺,感受知识的沐浴。眼泪浸润了金色的盔甲,柔软了主人公,亦柔软了你我他。飘零的心灵碎片,整合成一副美好的画卷。        昨天,我还是一个轮廓,今天,我觉察我的精微(情绪,感受,颜色,动作,行为……);昨天,我还固着在过往的事件,沉溺于未来的虚幻,今天,此时此刻此地,我走近你,你靠拢我,我们联接自己,联接彼此,我们共融,寻求关系的神圣。在这个抱持的环境,在这个平衡的场域,不评价,不分析,不期待,不控制,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尊重,我们放松,觉察,描述,呈现,顿悟;过往的担忧,未来的期盼,请暂且悬搁,放空自己,静静地呆在当下,与所有的问题相互拥抱,共生共处,告诉ta:欢迎你来……        重复的语言,多变的情绪,精微的动作,未完成事件的呈现,团成纷繁的线,我们需要觉察,需要寻找,需要梳理,需要澄清,需要串联,串联的后面,完形就要出现。伴随的啊,还有僵局痛楚问题的磕磕绊绊,不要害怕,那是我们的资源,预示着本真就要出现,旧有的(格式塔)模式即将打散,我们将迎来美好的构建(新的格式塔),来实现完美的蜕变。        场内人流的涌动,追寻着自己的期盼,可她走了,越走越远,没有失落,没有选择,只想站成独立的我;慢慢周围有了新的温暖,我觉察这是否我要停留的港湾?还是要去靠近自己原有的期盼?最后一刻,抱歉的目光流过陪伴者的眼,走向自己的夙愿(内心的我)!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你们给与的温暖,我在心中永远把你们珍念。        美丽的康斯坦丁湖畔,上演着忧伤的哀怨。勇士啊,你可知,你已走过最危险的困难(物理场),却又受囿于过往固着的心田(心理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衬托我的清晰,我知觉你的浑然,但是在某一刻,我们可以互换(图形与背景原则)。黑色的圈圈点点,让我体验时间空间临近相似的奇幻(接近或临近原则)。没有闭合的图形,残缺的月弦,苹果手机的图案,让我们仍旧知觉着它们的完满(闭合原则)。只是啊,人生哪有完满美,残缺即是完满。        水是流动的,日子是流动的,人是流动的,格式塔是流动的,三天所有的流动,让我们珍藏心间,不固着,因为我们还会相逢于流动的时间。

29 2022-03

格式塔心理治疗—在案例呈现中,寻找完形

      在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工作坊“高端对话”中,现场呈现了一个案例:儿子害怕继父的案例讨论.格式塔心理专家王铮博士对本案例中格式塔咨询技巧做了简要的分析,以下简称王教授。       求助者小张(化名)在高端对话现场提出一个问题,迫切希望得到咨询师的帮助。小张是职场女性,业务能力很强。同时她也是一位单亲母亲,孩子三岁时离婚,现在孩子15岁了。离婚后孩子一直跟随姥姥姥爷生活。如今小张新认识了一位男友,与男友处于同居关系,男友的孩子随他们一起生活,而小张的孩子继续跟随外公外婆,偶尔会到他们的新家吃午饭。男友是一名法官,表情严肃,脾气暴躁,经常会因为儿子成绩不好而对其打骂。而小张的儿子勤奋好学,从没有挨过打,因目睹妈妈男友打其亲生儿子而对他产生恐惧情绪,以至于妈妈男友在家时,不敢吃饭,不敢说话。小张告诉男友儿子害怕他的事实,男友却说害怕就对了。小张在儿子与男友的问题上备受困扰,无法解决,因而现场求助,愿意面对大家说出自己的问题。高端对话后格式塔心理治疗师与格式塔学员们就这个案例进行了沙龙讨论。 员A:我坐在个案前面,注意到她的表情和身体都很紧张,没有放松下来。台下学员的问题和建议似乎让她更紧张啦。 学员B:大家建议后,她确实很沮丧,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感觉内疚,对不起儿子。 王教授:所以听了大量的信息,个案没有防松,反而增加了它的阻抗,我想先让她“松”下来。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小张的脚,她的脚从上台时就一直是悬空着的,我能感觉到她的紧张。所以我对她说,我看到你的脚是悬空的,你能不能放下踮起的脚跟,深呼吸,你现在的感觉怎么样?就是让她体会此时此刻的感受。在我让她把脚放平后能够感觉到,她慢慢松弛了。为了进一步检验她的状态,我用了格式塔的反推技术。刚开始,她在下面举手提问的时候,我在上面是听不清的,只关注到她的一个动作,她做了一个“抓”的动作,很用力地抓。所以我问她,你想抓住什么?小张回答:“我是想抓他儿子的成绩。”她回答的时候,手顺势做了一个上扬的动作,比她提问时那个使劲抓的动作轻柔了很多。我想,她的状态确实好了一些。大家思考一下,她当初说“抓”的时候,就只是想抓她男朋友儿子的成绩吗?这个“抓”意味着什么? 学员D:她也想抓住她的男朋友,抓住这段关系。李老师问大家哪些建议让她感觉到温暖的时候,她也说有个妹妹建议她不放弃这段关系的时候,她能感觉到温暖。 王教授:我们在咨询过程中要多观察细节,越是反复出现的,越是无意识的,我们越要重视。我们可以让她反推这个“抓”的动作,让她看到当下的感受。从情绪中抽离出来。 …… 王教授:她大多时候都是在强调她的感受,但也描述了一个事实,她说起她的前任老公离婚后从不看孩子,孩子想爸爸了,就每个周末骑着自行车去爸爸的单位看爸爸。她为什么强调这么一个事实?她的感受是什么?我让她待在这个场景里,不要说话,只是去觉察。我们格式塔心理咨询不谈改变,谈感受。只是会场太乱,她没有真正的觉察。 学员C:如果在咨询室,让她感觉这个场景,她肯定会哭。 王教授:应该会有情绪上的变化。所以我接着问她:你觉得家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在完形和放大那个场景。 学员D:她说家应该是温馨的港湾,然后被别的什么问题打断了,没有继续下去,如果继续下去,她肯定会特别难受,会大声哭出来。 王教授:她有家吗?儿子一直跟着姥姥姥爷,男朋友的儿子称呼她阿姨,自己的儿子看到他的男朋友会害怕,她这个家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家。所以她会有情绪上的变化,真正哭出来的话,情绪得到宣泄,整个人的状态会软化。但是显然,现场的情景是没法继续咨询,所以李子勋老师最后也只是在讲解遇到类似情况,我们该怎么做。 学员E:可以利用格式塔的“空椅子”技术处理小张的情绪吗? 王教授:空椅子技术不适合在第一次咨询使用,一般是在后期,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容器和抱持的基础上。 笔者发现,与李子勋老师合作,王铮博士一个小时的现场个案只发言四次,每次说话不足三十秒,但确是那么的贴切、自然、流动、真实,没有感觉到一点技术的刻意。听了他的讲解,我们清晰的看到了格式塔心理治疗技术的特点:一是对话关系。这体现了我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李子勋老师所说的语境。语境本身就是治疗。二是呈现。格式塔心理咨询师关注来访者的细节,就好比破案,我们把一系列的线索串起来,这就是完形。让咨询师们深切体会到:格式塔治疗技术是在案例呈现中,去寻找完形!

29 2022-03

王铮博士格式塔技术工作坊学习感悟---转自学员姗姗

王铮博士格式塔技术工作坊学习感悟---转自学员姗姗我要找到你 ——记格式塔第二天学习感受 那个蹒跚学步的娃娃是你吗; 那个躲闪惊慌的孩子是你吗; 那个迷茫无助的少年是你吗; 那个颓废疯狂的青年是你吗…… 线索无法串联,就请暂且悬搁, 用心觉察自己,你到底在哪里? 一次次澄清,一遍遍追寻, 有时会心力憔悴, 有时会顶不住压力, 不安,自责,焦虑,恐惧,抑郁,退缩…… 一百次回到原地,一百零一次又站黎明前的暗夜里。 做为自己出征的战士 外在骁勇善战 内在无坚不摧。 这需要时间,需要勇气,需要情境,需要场域,需要关系, 最重要的是需要找到你。 无论跋山涉水, 哪怕蛛丝马迹, 甚至凤凰涅磐, 甚至破碎重生 在格式塔的陪伴下 平衡矛盾的内心,呈现真实的自我! 在爱里重生 ——记格式塔学习第三天感受 生命本该绽放,自由自在 生命本该灵动 ,多姿多彩 生命有时固着伤痛不肯离开 生命也曾坐井观天不肯出来 格式塔的指引 像一道光照亮脚下的路 像星星火燃起爱的烈焰 让每个人在爱里得到救赎和重生 在这爱的场域里 你是突出我的背景,我是彰显你的图型, 各不相同确又好似一体,互相交织彼此影响 变化了无痕迹,流动如此神奇。 轻轻的你走了, 正如你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挥手, 作别过往的阴霾。

29 2022-03

征铮教育亲子教育经验分享及圣诞嘉年华活动回顾

       2015年12月26日,征铮心理亲子教育经验分享及圣诞嘉年华活动隆重开启。本期是由济南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陈老师分享亲子教育经验,参加活动的有王蕾理事长、俱乐部秘书处、主持人商利燕理事、俱乐部会员及家属120多人。        亲子经验分享开始,陈老师现身说法,从陪儿子成长的点滴讲起,从第一篇陪伴孩子的成长日记,到立志培养教授的誓言;从细节入手为孩子树立榜样,到成为孩子眼中崇拜的父亲;从母爱丰沛孩子的血肉,到父爱构筑孩子的骨骼。陈老师娓娓道来,平实的语言中,透着父亲的智慧。        陈老师提出的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感动、自省、改变”,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不二法宝。一个称职的家长,首先是孩子的榜样,即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要是什么样的人,无须教育,榜样的力量会让孩子自动模仿;感动,是父母要理解孩子,当孩子在外受了委屈,遇到挫折,要坚定的和孩子站在一起,不打骂不埋怨,给孩子足够的信任、支持、包容,让爱感动孩子;自省,是作为家长要时刻谨记的,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会深深的落在孩子的眼里,有时候孩子的眼睛并非是摄像机,而是挖掘机,会研究父母外显行为背后的原因;改变,如果家长做到了以上几条,孩子自然会改变,拥有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质,成为你期待他成为的人。陈老师自嘲式的语言,几度引得全场捧腹大笑,笑过之后带来的是深深的思考。        经验分享结束,是孩子们热切期盼的圣诞嘉年华活动,主持人商利燕理事纯正的中英文开场,让大家忘记了置身何处,她向在座的会员家属表示了衷心的感谢。第一个节目是由时嘉小朋友带来的小提琴演奏《新春乐》,虽然琴声略显生涩,但她幽默的开场,让我们欣赏到了极棒的单口相声。        第二个节目是高一凡小朋友的舞蹈《青春修炼手册》,动感的音乐,绚丽的舞姿,让我们感受到了她极强的舞蹈功力。        两个节目之后,小朋友们的抢椅子比赛激烈上演了,从最初的六位小朋友,到最后的冠军,一路努力的小朋友得到了圣诞老人的礼物。        由刘舒宁、时嘉两位小朋友表演的小品《当圣诞老人摔倒了》,令全场小朋友捧腹大笑,同时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助人为乐的孩子有糖吃”,当圣诞老人走到观众席发糖的时候,全场小朋友沸腾了。         现场最小的演员是五岁的周宇轩小朋友,一曲《数鸭子》把现场的观众都萌翻了。而接下来的击鼓传花的游戏,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倍感紧张,现场再掀高潮。         伊家彤小朋友的二胡《八月桂花香》颇有专业水准,而李书瑶小朋友的歌曲《好奇的小蜜蜂》让现场的家长们重温童年。         现场游戏环节中,最受小朋友欢迎的是,五角星带你认识新朋友的游戏,孩子们的踊跃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参与游戏的小朋友在活动中结识了朋友,收获了友谊。        术天豪小朋友的故事《狐假虎威》声情并茂,放佛把大家带入了原始森林一般。看着小朋友们积极踊跃的表演,家长们也跃跃欲试,王春兰理事的一曲《我只在乎你》,哀婉动听,赢得了现场一片掌声。        刘晓娟助理虽是初次舞台献唱,一曲《原来你也在这里》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武建立理事和老搭档杨洪丽助理的歌伴舞《红尘情歌》把现场气氛推上了高潮。       周艳磊理事的手语歌《感恩的心》唱出了征铮心理对所有会员的心声,而“森林绿”组合的两位助理杜敏和杨艳云为大家倾情献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赢得了现场热烈掌声。       最后,在全场参与的寻宝游戏中,征铮心理嘉年华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大朋友们意犹未尽,小朋友们恋恋不舍。

29 2022-03

格式塔--观看中国阅兵的几点思考【原创:王铮】

      记得,留学期间学到过著名心理学教授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的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个人有的师友不陌生,大家看的耶鲁大学的网上普通心理学课就是他讲得。        此人,曾经给全世界各国(具体几个国家记不清了)6个月大的小孩看几张简单的图形,其中有一个正在攀岩的人,另外有一只手在帮他往上攀登,我们叫做帮助的手;但下面还有另外一个手拽着他,我们叫做破坏的手,让他不能往上爬。然后,请这些孩子们看“帮助的手”和“破坏的手”。研究发现,孩子们恰恰偏爱那些“帮助的手”,而不是“破坏的手”。看来,人的天性,是喜欢那些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去破坏别人的人。更有趣的是这些孩子还会不自觉的用自己稚嫩的手去推开那些“破坏的手”!说明人类从天性上是愿意选择惩罚那些害人的人。         保罗的另外一个研究,让一岁的孩子,去看3个公仔的卡通片。其中一个公仔将球踢给右边一个公仔,而右边这个公仔也善意地把球踢回来,然后中间这个公仔应该接着将球踢向左边这个公仔,但他拿到球后却跑了。在看完卡通片之后,那个“善良的公仔”和“恶搞的公仔”,都会放在儿童的面前,并且在这两个公仔面前都会放有一颗糖。结果保罗发现,一岁的小孩就知道要吃掉左边这个公仔的糖,以示惩罚它的“调皮”。        而且,有的儿童不光是吃了它的糖,还会去敲打这个恶搞的公仔的头。以上的实验说明什么?说明,锄强扶弱、公平正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普世价值!此次阅兵不仅提高中华民族的自我悦纳,更重要的是弘扬人类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 (本文作者:王铮)

29 2022-03

征铮心理王铮博士经典语录汇编

 王铮博士,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敖德萨国立大学(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哲学博士。国家教育部“国培项目”心理学项目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会长。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级项目十余项。曾系统学习精神分析,格式塔,家庭结构治疗,后现代等心理疗法。 1.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是心理学的四大功能。咨询师在成长中,要不断的争取和高人对话。走大路,拜名师,成长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2.在心理学视域下,咨询师的整合与成长之路。包含三个方面:咨询师职业特征的整合、咨询师专业技术的整合、咨询师在应用领域的整合。 3.当咨询师对心理学的全貌从一个整体宏观的视域去看的时候,其对人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当咨询师了解了心理学的由来及其发展,就可以通过历史去理性的预测将来,更好的前进。 4.“立德助人的践行者,理论实践的统一者” 。 咨询师需要为自己的发展定位:一方面咨询师要做立德助人的践行者,“立德”和“助人”两种品质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咨询师应做到专业,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5.“技术是理论的流程” 。 心理学的每一个理论都将会由咨询师个人的建构和学习研究成为一门非常好的技术。例如,精神分析既是理论,又是流派、同时也是一门技术。 6.“心理学+” 即心理学和各个专业的融合。 由于心理学是与人相关的一门学科,其独特性可以和各种行业进行连接,比如导游行业,加入心理学元素——心灵旅程;教师行业,加入心理学技能——心理健康与疏导;婚恋行业,加入婚恋心理学——爱的能力。在信息共享的时代,心理学与各个学科各个行业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明显,对于咨询师来说,这是一种机遇。 7.“咨询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 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 没有理论的心理学是瞎子,没有应用的心理学是瘸子。 8.学心理学是为了提升自己生活,为了更接纳别人,而不是时时与别人分享你的成长。 咨询要问三件事: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状况下发生的?需要咨询师回到发生的那个情景中去体验来访者。 9.咨询师应如何帮助来访者重构核心系统? 应先修复,再重构。 心理资本是影响核心信念的重要因素。其有四个维度:自我悦纳------即自信、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程度;心理韧性(心理弹性);情绪智力。 作为咨询师如何帮来访者找到心理资本? 应通过心理技术挖掘其心理资本,而问话是一项最基本的技术。应先关注其情绪,再关注问题所指向的方面。 10.社会心理学讲的是什么?人在情境中。 关系在变,情境在变,关系是情境的一部分。 我们要处理三种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所有的咨询,谁说都不算数,只能见案主。 11.心理咨询师一定是一个高感受性的人,为什么别人会觉得你敏感,你的感受性是在你的职业中体现出来,不是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学心理学,要从各个视角看问题。 什么是完美?只有残缺的才是完美。 当你在关注逝去的过往,亦或是思考未知的将来,就会失去当下的力量。从此时此刻开始,为自己出征! 12.当你成为某人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了,当你想成为某人的时候,就没有改变。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你却在下雨的时候打起了伞,你说你喜欢阳光,但是你却在阳光明媚的时候躲进了阴凉,你说你喜欢风,你却在刮风的时候关上了窗口,你说你爱我…… 一生路很长,有些时候要一起走。

29 2022-03

征铮心理会员第六期(8月加场) “漫谈心理学”主题讲座回顾

       2015年8月29日,正值我校心理咨询师培训面授班开课之际,征铮心理第六期——“漫谈心理学”主题讲座隆重开启。本期讲座主讲人是2015年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特邀嘉宾、国内著名完型心理学者、心理学海归博士、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王铮教授。同时,王主任、主持人朱老师、我校工作人员及学员和俱乐部会员等嘉宾参与了此次公益课程。        讲座之前,王主任就俱乐部成功举办的两期户外“游学营”的活动情况给大家做了汇报和总结,对近期的一些活动安排(特别是万圣节party和年底的俱乐部理事竞选)做了简要的预告,得到了会员及嘉宾的积极响应。        讲座开始,王铮教授就漫谈心理学的主题,跟大家交流——在心理学视域下,咨询师的整合与成长之路。其讲座内容从咨询师职业特征的整合、咨询师专业技术的整合、咨询师在应用领域的整合三个方面逐次展开。 一、咨询师职业特征的整合。         咨询师需要为自己的发展定位,王铮教授特别强调其重要性:一方面咨询师要做立德助人的践行者,“立德”和“助人”两种品质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咨询师应做到专业,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王教授提出,当咨询师对心理学的全貌从一个整体宏观的视域去看的时候,其对人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当咨询师了解了心理学的由来及其发展,就可以通过历史去理性的预测将来,更好的前进。这就要求咨询师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        心理学的每一个理论都将会由咨询师个人的建构和学习研究成为一门非常好的技术。例如,精神分析既是理论,又是流派、同时也是一门技术。王铮教授提出“技术是理论的流程”、“咨询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等观点,耐人深思。 二、咨询师专业技术的整合。        面对目前国内心理学无序、膨胀的发展现状,咨询师应如何甄别,做出正确的选择?王教授指出,首先,应选择一个流派了解其理论和代表人物,在视域的角度下学习其学派团体的内容和发展。同时,个案经验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个案的接触中,不断发现问题,多读书,多学习。更重要的一点,咨询师在成长中,要不断的争取和高人对话。走大路,拜名师,成长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咨询师在应用领域的整合。        心理学+,即心理学和各个专业的融合。由于心理学是与人相关的一门学科,其独特性可以和各种行业进行连接,更有利于行业服务的升级,提高其竞争力。比如导游行业,加入新理学元素——心灵旅程;教师行业,加入心理学技能——心理健康与疏导;婚恋行业,加入婚恋心理学——爱的能力。在信息共享的时代,心理学与各个学科各个行业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明显,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对于咨询师来说,这也是一种机遇。        讲座的尾声,王铮教授愿每位咨询师都有更好的发展与成长,同时成为业界优秀精英,在征铮心理平台上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心理咨询的奢侈品牌。本次讲座照顾到新老学员的不同专业水平,王教授从心理学的定义讲起,心理学的历史,各个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技术,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咨询师的职业操守与专业技能等等方面均有所涉及。王教授的讲座内容深入简出、旁征博引句句经典、演讲风格幽默诙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在座聆听的每一个人,现场掌声不绝于耳。        本次讲座在现场嘉宾的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

29 2022-03

征铮心理会员第一期游学营主题讲座会员感悟分享精选

讲座主题:“自由涂鸦,认识当下的自己” 主 讲 人: 康耀南教授         不怕大家笑话的三句话         先说一句不怕大家笑话的实话,是关于我的“第一次”情结。         我不光是第一次参加游学营活动,也还是第一次听说“游学营”这个词儿呢!还有,我更是从未接触过“艺术心理”,第一次听说画画还跟性格和心理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两年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自觉阅历单调,我常想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包括学习心理学在内,所以这“第一次”情结驱使我十分兴奋地报了名,更开心的是可以带老公和孩子一起体验,真的越来越庆幸自己超有眼光,加入了征铮心理会员这个大集体,惊喜不断呀!在这次活动中,我还第一次闭眼涂鸦,第一次在这样相对陌生的氛围中跟孩子并肩参加游戏,受益匪浅,其乐无穷,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以后要争取更多“第一次”的勇气和冲动。         再说一句不怕大家笑话的“童话”,这里的“童话”特指我家那位十岁女童讲的话。         那天回家后,老公在整理一路行程的照片时随口说了一句“这种活动也没多大意思呀”,我还没说话,孩子先表示不乐意了,她非常严肃认真地说:“妈妈,我觉得康教授非常懂得我们小孩子的心理。”稍一停顿,又肯定地说:“比你懂。”然后气呼呼地指着她爸,大声地说:“更比他懂!”这样从语调、动作和含义中都具有递进层次的三句话,着实让我的心震撼了一把。         平时我们两口子自认跟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很愉快很开放的,康老师让孩子们画画时,我自以为孩子的作品肯定是太阳、白云房子、大树和花朵的组合画,没想到她画的主题竟然是“推球比赛”:笑脸太阳和蓝色云朵之下,有三个大大的球,中间的五彩球最大,两边的单色球略小,很多孩子排着队在球下笑着叫着尽力用双手把自己头顶上的球举得更高。孩子认为自己的满意部分是太阳白云,因为画的很像,不满意的部分是两边的球不一样,没有真正显示出大球与小球的“主次之分”。虽然康老师没有解读这幅画,但是我通过听讲别的孩子的画作分析,结合当前孩子正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的状态,也多少理解了画作投射出的孩子目前的心理,那就是竞争中的她一直在努力争做五彩色的“主”,战胜单一色的“次”。         现在看来,我们真的要与进时俱进地与孩子加强沟通了,特别是那位“更不懂”先生,我们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呢!孩子有收获就是父母最大的收获,就冲女儿这三句话,我真心觉得这次游学营活动给了自己超值的收获。        最后说一句不怕大家笑话的真心话,是我打从心里重新认识了一下自己。        闭上眼睛,三次深呼吸,然后我的左手就开始有些生硬、有些笨拙,从一下一下地,到后来就越来越“放肆”地信笔涂鸦起来,停止睁眼的那一刻,看到的是一堆“乱麻”,毫无头绪,这让我犯了愁。但当我把纸张左转,“乱麻”好像一下子柔和的很多,软软的,蓬蓬的,像被风吹着的秀发。于是灵感来了,我就在这秀发中间,画上了眼睛、鼻子和微翘的嘴巴,于是一名少妇的头部画像就栩栩如生了,淡蓝色的秀发,淡粉色的五官,其中有几根秀发轻轻搭在脸上,不太显眼,却非常耐看。        我的画同样没有在课堂上被老师分析,但是就单从我第一感觉选的两种颜色、画作的过程和画完后的感觉,还有听取老师对其他学员的画作分析,我就有些顿悟了。具体的我不想在这里多说,只用一句话代表吧!那就是我真真切切感觉到重新认识了一下自己,那个当下的自己。        总之,感谢征铮心理给了我这般终生难忘的体验,感谢学员们和孩子们给我的感动和感触,感谢自己和家人。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和美妙,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去发现、去享受吧!                                                                                                                                 ---会员:王春兰老师

29 2022-03

征铮心理第三期主题讲座 ---“在创伤中成长PTG的理论与实践”回顾

       2015年6月28日,征铮心理第三期“在创伤中成长PTG的理论与实践”主题讲座隆重开启。主讲人心理学博士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王铮教授,王主任,主持人朱老师,工作人员及俱乐部会员和现场嘉宾百余人身着素装参与了此次公益课程。 讲座开始,王主任就接下来户外“游学营”活动安排和会员福利给大家做了详细的汇报和交流,得到了会员们的积极响应。        近期的“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让国人再次伤恸。讲座现场,大家一起为遇难者祈福: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主持人宣布哀悼祈福仪式开始后,一支支心形蜡烛逐次点燃.无数根蜡烛跳动的火光,将现场气氛渲染的分外凝重和肃穆.在为生者祈福,为逝者默哀。寂静却不平静的三分钟,点点烛光,照亮了四百余位死难者天堂之路.......        哀悼祈福仪式结束后,主题讲座正式开始。王铮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社会心理因素对于个人影响的相关研究情况。研究初期,学者以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于人的消极影响为主,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学者提出社会心理因素也可产生积极的影响的观点,进而引出今天的主题概念——PTG(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即个体在创伤性事件中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为何有人成长了?有人却出现应激障碍了呢?王教授请大家回想自己或来访者有没有受到过创伤性事件,当时个体最初的反应是什么?嘉宾会员纷纷回答:焦虑、恐惧、睡不好觉;大脑一片空白;失去自信等。王铮教授总结到,这正是个体受到创伤性事件时的所表现出的情绪变化、认知变化和自我意识的变化等等。当压力源作用于个体,应激性事件发生,大脑反复出现创伤性的情景和画面,叫做反刍。反刍可分为侵入性反刍和有意识的反刍。侵入性反刍即不自觉,无意识的产生反刍行为;而有意识的反刍是指个体有意识的经过沉思和顿悟的反刍活动。        王教授指出,PTG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个体的核心信念系统受到挑战和改变,经历修复的过程,最终走向成长。核心信念系统即是人(自我、他人)对周围世界的预测和指向。那么,作为心理咨询师应如何帮助来访者重构核心系统?应先修复,再重构。他提出心理资本是影响核心信念的重要因素。其有四个维度:自我悦纳------即自信、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程度;心理韧性(心理弹性);情绪智力。作为咨询师如何帮来访者找到心理资本?王铮教授主张,应通过心理技术挖掘其心理资本,而问话是一项最基本的技术。应先关注其情绪再关注问题所指向的方面。         王教授总结关于PTG的理论目前还存在争议:一、PTG由于是扎根理论,在测量方面其信度效度不明确;二、侵入性反刍和有意识反刍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方式不明确。“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是心理学的四大功能,王教授将“立德助人的践行者,理论实践的统一者”这句话送给现场的各位会员嘉宾,以“感谢创伤、沉思顿悟、自觉成长”十二字总结了今天的主题演讲。         王铮教授的讲座幽默诙谐、生动有趣,将PTG的概念、提出背景、研究现状、甚至是存在争议的方面都逐次与现场会员嘉宾深入探讨,前后研读此类文献近200余篇,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现场嘉宾收获颇多,讲座现场掌声雷动。         本次公益课程在众多征铮心理会员及工作人员与王教授的合影留念中圆满结束。每位到来的会员及嘉宾都收获满满。

29 2022-03

2017征铮心理HIV项目正式启动!---与济南市疾控中心全国示范区项目委托书正式签约

       2月24号,征铮心理王蕾理事长和项目负责人杜华老师出席了“济南市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工作任务委托书签约仪式”。        济南市疾控中心主任阮师漫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她指出:2017年是开局年,她要求疾控中心各相关工作人员重视十三五规划中对艾滋病工作的政策要求,希望大家跟上政策和时代的步伐,联动社会各方,积极配合社会组织,共同创新!        她特别提到:此次要感谢征铮心理的支持,让这样一支优秀的咨询师队伍加入到艾滋病防控的工作中来。她特别要求,各区县要打破局限,在提供医疗服务基础之上,对新发感染者必须做到明确告知,转介到心理咨询的工作干预中!        艾滋病防治科胡科长对去年的工作做了阶段性总结。之后,济南市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工作任务委托书签约仪式正式开始,理事长与阮主任正式签约,经友好商定,二月的考核工作将本着择优原则双方尽快研究确定结果。

29 2022-03

征铮心理助力历下区人民医院EAP方案恳谈会圆满成功

       伴着冬日的暖阳,迎着拂来的几丝微风,2017年2月23日,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与历下区人民医院,EAP项目方案恳谈会在历下区人民医院会议室召开。       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王蕾理事长、秘书处朱成云老师、刘慧老师、建新法律事务所耿主任、何主任及历下区人民医院杨书记、候主任和郑主任参加了此次会议。       杨书记首先介绍了医院的情况及职工减压的迫切需求。理事长就项目方案进行了细化的阐述。双方就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最终确定了一套适用于医院目前现状的标准方案。        早春三月,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啦!!

29 2022-03

另类博士演绎的格式塔伊甸园---披露一个真实的王铮老师

       王铮:国内知名格式塔治疗专家,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敖德萨国立大学(odessa national university)心理学哲学博士。国家心理咨询师评审鉴定委员。国家教育部“国培项目”心理学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应用心理学研究院院长兼EAP项目顾问团专家,山东省心理咨询师俱乐部会长;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格式塔疗法专委会主委,山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山东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著作:《青少年自我知觉心理学》、《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引导策略研究》等。        有一次,我问一个学员,博士两字让你联想到什么?她怔怔的答:学术、严谨、不苟言笑。我继续问,那王铮两字呢?她竟失声笑出来:帅气、幽默、坦白、直率、小狡黠和磁性的声音。讨论的结果:王铮乃另类博士!是啊,敢于自嘲自己是“叫兽”的教授,学术圈也没第二个人了吧。         这个有着10年海外心理学研究背景的博士,欧洲格式塔技术的传承者,“全国最受欢迎心理学老师”,学员心中的男神!        3天的工作坊可以做7、8个个案,信手拈来、干净利索、通透彻底,正当你对他升腾起五体投地的崇拜之时,他那不着调的幽默又把自己从神坛上拉下来,恍惚中你发现他仍旧是那个另类的博士——幽默可爱的大男孩。唯有他演绎的格式塔伊甸园却极度炫丽美好,辅助无数咨询师走上了真正“自助助人”的道路,畅快流连其中。        在推广格式塔的路上,他极其认真、从不玩笑,从北京格式塔俱乐部的成立,到遍布全国的格式塔小组,你仿佛没见他如何努力,但当全国日渐蔓延的格式塔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袭来,又让你不得不佩服他。        在俱乐部EAP项目的个案咨询中,项目组7人反复尝试精分、家庭系统治疗、积极心理学、绘画治疗、格式塔治疗,最后的疗效让大家都服气的仍旧是格式塔技术。今年的黄埔二期,让我们继续期待,看另类博士如何演绎格式塔的帽子戏法。        前两天,看到微信上有人说,一生路很长,让我们一起与铮同行,毕竟世界上再无第二个王铮!感觉这句话有点浮夸,但你不得不承认,她说出了很多心理咨询师的心声!!!

29 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