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认可和关注孩子(上)|2+1训练笔记(3.8)
- 当孩子给了非常正向的回馈,×家长不要说孩子“报喜不报忧”,否则孩子下一次再也不理你了。
- 孩子兴致勃勃说自己的进步、改变,家长这么一说,孩子心里会失望、难过。
- 即使是“报喜不报忧”,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也说明他内心里有一定的勇气,说明他有一定的意愿想让父母看到他好的一面。
- 家长不要用自己内心的复杂、担心和焦虑去揣测孩子心里的想法,这些是父母自己的投射,是父母的担心、恐惧、害怕、否定,不要用这些去影响孩子。
- 不管孩子是家里独子还是有兄弟姐妹,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 上个案例里妈妈说话有哭腔,又有笑声,说话也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说明:妈妈内心是有紧张、冲突的,所以欲言又止。
首先,要了解孩子真正想表达什么,怎么就认可&关注到他了。孩子在问题的初期,他说“妈我有心理问题了”“我现在很烦,我不想上学,我最近很累”“我现在很难受,一到学校我就心慌胸闷恐慌,一看到同学我就烦,总觉得他们在议论我,我太难受了”,此时,他的渴望是什么?理解/接纳/帮助/渴望被看见什么?
- 第一,先要看到孩子的(难受)状态,去“理解”孩子。
- 先看到他有气无力、很难受、很烦、很厌恶的状态。
- 孩子渴望被父母看到、关注、理解,父母就要说出来:“妈妈爸爸知道你现在心里很难受”“孩子看起来你现在很难受”。
- 错误示范
- ד孩子你不想上学,咱就休息几天,在家里调整下吧”“不行咱回家吧”:这个回答不是理解,恰恰没有理解他。他没有说他不想上学。
- ד发生了什么事儿啊?”想了解原因,“有什么困扰和妈妈说说”“希望妈妈给你什么方法呀”:都不是最佳答案,不是理解。可以放到后面再问。
- ד你已经挺棒的,虽然躺平这么久,还能比别人上学的考得好,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孩子听到这个会很烦,父母还是纠结在考试上。
- 第二,看到孩子难受了,父母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 “妈妈看着你很难受,妈妈这个心里也难受,也心疼”。
- 要真正去感受孩子的难受,而不只是套用一些方法。否则,有疾病的孩子会很反感,前期会觉得很恶心,受不了。
- 第三,看到孩子的努力。
- “妈妈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没想到这么多天,你这么难受了依然在坚持、依然在努力。你都不给妈妈说,自己坚持着、自己扛着。”
- 这个模式也可以用在工作上,和同事说:“哎呀我看你最近真是挺辛苦的,你最近帮我做了这么多事,我心里还挺感激的,挺不好意思的。最近一两周领导就要检查,没想到你都扛下来了,也没给我说。我还挺过意不去的。”
- 这个模式也可以用在亲密关系上,和太太说:“哎呀老婆你看,我最近看你,挺累的,照顾孩子挺辛苦的。哎呀我天天在外面跑,我一直挺在乎、挺关心,心里一直挺不是个滋味的。特别是我在外面,你有什么事基本上都自己扛,你也从来不给我说,你让我更内疚了。”
- 第四,接下来再扩充,有几个方向往下走,比如 “孩子你坚持了这么久,你给妈妈说说,妈妈很好奇,你坚持了这么久、努力了这么久,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时候,孩子的“委屈”和“资源”都来了,根据不同情况应对。
- 委屈:孩子有委屈先发泄,“我怎么做到的,我敢跟你说嘛,我怎么怎么”;
- 资源:状态不这么低落的孩子,他可能就会讲他的方法,“我每天去调整我的情绪,比如我早上怎么怎么样,我对每一节课去分配”。
- 第五,比如“看起来你坚持得挺不容易的,你愿意和我谈谈在学校你的感觉感受吗?”“你这么难受和坚持,你跟我说说你在学校里什么感觉、什么状态呀孩子”,让孩子感觉你在关注他,愿意了解他在那个难受情境下的状态。
- ×不要先问他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了;让他自由发挥,虽然他回答的不一定是“感觉感受”,让他去诉说。
- 父母和孩子交流不要高高在上,父母尽量选择坐在一个比他还要低的位置,不给孩子带来压迫感。眼神要保持目光的水平。
- 第六,还要做个比较,“回到家里你会开心吗,会舒服吗,回到家是什么感受?回到家的状态怎么样?”
- 这几句话说出去,让孩子觉得父母很懂他,很认可他很关注他,很能同感共情,交流就来了。
- “原来是这样。妈妈没想到我儿子承受了这么多,这么难受,我今天才知道。看起来家里和学校,还是有不同的。”
- 第七,和他一起分类,找出他在学校的应急刺激:学业考试or人际关系or对自我的不满。
- “你看你在学校里承受了很多,妈妈和你一块看看,学校带给你最大压力的是什么?你最接受不了的是什么?”“在学校里什么情况下让你最紧张?”
- 有的是学业考试“我受不了,每次考试考不好,我都特别紧张”;有的是人际关系“我到学校一看到同学,他们在那儿讲话,我都觉得他们在针对我,他们都笑话我”,家长要帮着孩子一起分类。
- ×一上来就问“你在学校里最大的压力是什么?”,不行,孩子不喜欢,会说“我也不知道”;但是如果前面铺垫很多以后,就可以问。
- 孩子开始交流,父母再反馈、分类:“看来好像是考试上/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上有点压力”,父母帮孩子做分类,不用他自己分类,让孩子觉得父母很懂他。
- 比如,孩子“一发卷子,老师一读成绩我就紧张”,家长“平时读成绩的时候紧张吗?”,孩子“不紧张”,家长“平时不读成绩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说话紧张吗?”,孩子“也不紧张”,家长“哦,所以只有考完试发卷子的时候读成绩紧张”。家长帮孩子找出在学校的应激反应。
- 分完类,找出应激刺激后,再去接纳他。
- ×不要光说答案“去上学”“不去上学”,要和他探讨更多。
- 比如,家长“讲了这么多,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孩子“妈,我不想上了”,家长“好,没问题孩子。你能坚持这么久不容易,咱们完全可以休学。你想休多久,你想怎么做,没问题,你自己来决定”,有的孩子接下来就会自己说很多。因为在初期时候受到理解,有的孩子就立刻上学了,就回去了。帮他分析很透,他就明白了。
- 比如,孩子自己说出需要后,家长“孩子妈妈理解你,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你有什么想法?无论你做什么打算、有什么想法,妈妈都支持你,我们一起来面对。”“你看看需要妈妈做什么能够支持到你?”
- 不要总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表达他的需要。
- 不要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应对。比如,孩子“我晚上睡不着”,家长ד那就别睡了”;孩子“我在这张床睡得不舒服”,家长ד那你就换张床”;家长ד要不你在家休息几天”,要去问孩子的需求和打算。
- 前面铺垫这么多,就是让孩子敢于敞开心扉,表达需要;家长不要替代他去说。如果孩子一旦能够敞开心扉,愿意说心里话了,孩子的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好转。敞开心扉,内在的力量和动力就会起来。
- 注意事项
- 父母要实时向孩子开放自己的感觉感受,孩子才愿意诉说。
- 对于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孩子,极度敏感,没有错的机会,需要非常谨慎:既要让孩子感受到关心、没有压迫感,又是无条件的。
- 前端铺垫可以多一点,不急着解决他的问题;而是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