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铮心理第三期主题讲座 ---“在创伤中成长PTG的理论与实践”回顾

       2015年6月28日,征铮心理第三期“在创伤中成长PTG的理论与实践”主题讲座隆重开启。主讲人心理学博士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王铮教授,王主任,主持人朱老师,工作人员及俱乐部会员和现场嘉宾百余人身着素装参与了此次公益课程。 讲座开始,王主任就接下来户外“游学营”活动安排和会员福利给大家做了详细的汇报和交流,得到了会员们的积极响应。

       近期的“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让国人再次伤恸。讲座现场,大家一起为遇难者祈福: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主持人宣布哀悼祈福仪式开始后,一支支心形蜡烛逐次点燃.无数根蜡烛跳动的火光,将现场气氛渲染的分外凝重和肃穆.在为生者祈福,为逝者默哀。寂静却不平静的三分钟,点点烛光,照亮了四百余位死难者天堂之路.......

       哀悼祈福仪式结束后,主题讲座正式开始。王铮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社会心理因素对于个人影响的相关研究情况。研究初期,学者以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于人的消极影响为主,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学者提出社会心理因素也可产生积极的影响的观点,进而引出今天的主题概念——PTG(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即个体在创伤性事件中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为何有人成长了?有人却出现应激障碍了呢?王教授请大家回想自己或来访者有没有受到过创伤性事件,当时个体最初的反应是什么?嘉宾会员纷纷回答:焦虑、恐惧、睡不好觉;大脑一片空白;失去自信等。王铮教授总结到,这正是个体受到创伤性事件时的所表现出的情绪变化、认知变化和自我意识的变化等等。当压力源作用于个体,应激性事件发生,大脑反复出现创伤性的情景和画面,叫做反刍。反刍可分为侵入性反刍和有意识的反刍。侵入性反刍即不自觉,无意识的产生反刍行为;而有意识的反刍是指个体有意识的经过沉思和顿悟的反刍活动。

       王教授指出,PTG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个体的核心信念系统受到挑战和改变,经历修复的过程,最终走向成长。核心信念系统即是人(自我、他人)对周围世界的预测和指向。那么,作为心理咨询师应如何帮助来访者重构核心系统?应先修复,再重构。他提出心理资本是影响核心信念的重要因素。其有四个维度:自我悦纳------即自信、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程度;心理韧性(心理弹性);情绪智力。作为咨询师如何帮来访者找到心理资本?王铮教授主张,应通过心理技术挖掘其心理资本,而问话是一项最基本的技术。应先关注其情绪再关注问题所指向的方面。

        王教授总结关于PTG的理论目前还存在争议:一、PTG由于是扎根理论,在测量方面其信度效度不明确;二、侵入性反刍和有意识反刍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方式不明确。“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是心理学的四大功能,王教授将“立德助人的践行者,理论实践的统一者”这句话送给现场的各位会员嘉宾,以“感谢创伤、沉思顿悟、自觉成长”十二字总结了今天的主题演讲。

        王铮教授的讲座幽默诙谐、生动有趣,将PTG的概念、提出背景、研究现状、甚至是存在争议的方面都逐次与现场会员嘉宾深入探讨,前后研读此类文献近200余篇,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现场嘉宾收获颇多,讲座现场掌声雷动。

        本次公益课程在众多征铮心理会员及工作人员与王教授的合影留念中圆满结束。每位到来的会员及嘉宾都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