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稳定的依恋关系(上)|训练课堂(2023.7.26 )

一、精神病性抑郁

  1. 抑郁vs精神病性抑郁

传统抑郁的症状:(三低)情绪低落,兴趣低落,感觉低落/快感缺失;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专注力不持久,疲惫感/劳累感;社交回避,自我封闭;自我否定,自罪感;厌世,极端行为;等等。

一般性的抑郁状态下,很多人具有“自知力”,即能够觉察到自己情绪状态的异常,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而精神病性抑郁则伴有典型的精神病性的症状,如最常见的情绪不稳定,伴有幻听、幻视、妄想,以及被洞悉感、被监控感,交互出现。精神病性抑郁状态下,临床上比较明显的分裂症状和抑郁症状共病,同时出现,混合发作。它比一般的抑郁复杂,其疾病形成的机制也更难,比如有遗传因素,生化因素等。治疗精神病性抑郁和中、重度以上的抑郁,一定要医疗干预的介入,例如需要住院和吃药。

上个案例里的孩子在14岁这么小的年纪就被诊断为精神病性抑郁,除了有家庭创伤的原因,多半和遗传也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有隔代遗传,比如她的妈妈情绪极不稳定,外婆因为精神疾病自杀。虽然是有遗传的因素,但通过系统的医疗干预和后期积极的心理辅导,还是能好起来,康复后的幸福感还是很强的。

  1. 精神病性抑郁的干预方向

精神病性抑郁的干预主要以医疗干预为主,心理干预为辅,特别是在精神病性症状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当个体的精神病性的体验没那么强,精神病性的表现不是那么明显,且有稳定的自知感,可以和他人对话、交流、沟通了,此时心理干预就要和医疗干预并进。

家长们要注意,如果医生让孩子住院,不要对“住院”有偏见。当孩子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比如黑白颠倒,自己调整不过来;想走出去,但一下楼就心慌;想好起来,但就是无能为力,就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掉眼泪发脾气……孩子有时候会盲目乐观,觉得自己能调整,不需要咨询师、不需要医生,但其实他自己调整不了的。这是他病理性的表现,不是他所能够控制的。

当孩子的病理性表现大过于心理性表现,此时心理干预会受到限制,咨询效果就有限。父母先要找医院做检查,看看孩子对药物的吸收程度,先把他病理性的症状控制住。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医院做血液浓度测试,了解药物在多大程度上对孩子有帮助,他对不同药物的吸收程度,哪种药管用,更科学合理地调药,不再单从医生的经验出发。

因此,如果孩子的自知、对话、对他人信息的吸收和交流有病理性障碍的话,第一步先要介入医疗干预。待孩子有自知了,能和他人对话,除了可以对医疗药物吸收以外,对他人的说话也能吸收进来,此时就可以介入心理干预,与医疗干预一起进行,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

二、早期分离带来的依恋关系的不安全感

0-6岁期间(更早一点0-3岁),父母和孩子有分离,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就无法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其中的底层逻辑是:早期依恋关系没有形成→孩子没有安全感→内在就会恐惧害怕→进一步指向“被遗弃感”→进一步形成自卑/否定/我不够好→久而久之,人际关系就会变成“讨好”或者“回避”的模式,性格就会变得“敏感”。

这是常见于抑郁的孩子,常见于早期被遗弃的、过早分离的、依恋关系没建立、安全感不足的孩子,统一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我们要往深度、往根源里看他的“不安全感”“早期依恋没有形成”,而不是急于着手解决表层的问题,诸如去解决孩子的恐惧、敏感、被遗弃感、自卑、否定等等这些表现,要往前推原因,追根溯源。

“不安全感”即“没有依恋”,稳定的依恋关系没有形成。雪上加霜的是这类孩子长大后往往也无法建立其他新的关系,没有稳定的关系支持,症状就会越来越严重。并且这类孩子在学校里或多或少受到过老师或同学的霸凌,性格越来越胆小自卑,不安全感越来越重,整个状态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重建依恋关系?

第一种情况,很多孩子会出现退行行为,像个小孩一样,说话和行为表现得很幼稚,比如晚上要和父母睡,晚上睡觉得开灯,过马路得扶着等等。

首先,家长不要把“退行”仅看作病理性的症状,比如诊断为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不要总和孩子说“你现在大了,不要这样了!”;而是要把孩子的这些幼稚表现看成是一个心理性的退行。从另一个角度看,“退行”是在给父母机会,是在给孩子自己、给家人一个机会,让父母有机会可以亲近孩子,有机会可以重建依恋关系。

其次,家长也不要总把孩子的实际年龄和退行年龄做比较,否则父母自己烦、总认为这是孩子的毛病、孩子也痛苦。父母得一点点哄着,一点点鼓励着,一点点支持着,托举着,一点点建立关系,用心里的情感把孩子滋养大,重新形成依恋的、安全的风格,孩子就能慢慢好起来。

第二种情况,孩子如果没有退行,而是对父母依然充满仇恨,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情绪和想法都不稳定,认知偏激,行为不稳定,比如会反复把父母拉黑又加上,没听到他的话就突然闹起来,有极端行为等。

第一,如果孩子是不稳定状态,也得让他先退行,先塑造退行。

让他退行,不是完全让他表现得像个孩子的状态,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去反思自己需要具备怎样的人格特质,才能够被孩子所信任、所需要、所依附,才能够重新让他像个很小的小孩一样去依恋父母。比如父母要有稳定,真诚,真实,共情,耐心,温柔等品质,才能更好地重建孩子的依恋。

第二,如果孩子是不稳定状态,父母要有(相对)稳定的特质。

“稳定”是其中最重要的特质。这类孩子缺的就是稳定性,所以依恋稳定,父母要稳稳地托住他。重建依恋的核心机制,不是让孩子和父母相互冲突,相互攻击;也不是父母承载不了孩子的攻击状态,让孩子内疚,回避,压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无论孩子如何攻击父母,都像打到一团棉花上,父母很柔软,每次的攻击都能被接住、被化解,长此以往孩子的攻击性力量逐渐被消耗,攻击性就会越来越弱。同时,孩子攻击性弱的状态还会转移到同学、朋友、同事身上,因为攻击性变弱,不稳定的频率变低,其他人就会多一些接纳。当父母和朋友同事都能接纳孩子的状态,他的攻击就会越来越弱,不稳定的程度就会越来越低。稳定的状态从基本依恋关系转移到其他关系上,孩子的状态就会越来越好。

第三,如果孩子是不稳定状态,要创造稳定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

构建稳定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更好地放松、更好地退行,容易让他的不稳定变得稳定,让他更愿意为依恋为依附做一些尝试。家里如果有生病的孩子,夫妻关系、家庭环境得达到8分以上(总分10分),才能有安全感,才能够托起生病的孩子。

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开始谈恋爱,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不能再重建依恋关系,指望不了依恋父母,所以他渴望去依附一个新的人,一个能够给他稳定关系的人,再次去创造依恋,去创造一个家。

以上三点是逻辑框架,落实践行这几点,孩子就会源源不断形成依恋。但依恋重建、对孩子安全感的补偿,核心还是要有情感”。“情感”对于这一类不安全感弥散的家庭非常重要,各个家庭成员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情感,是不是会表达情感。夫妻间、父母要先迈出这一步,给到孩子安全感的氛围,比如可以尝试从今天开始,说话稍微柔软、温情、温和、有态度一些,慢慢构建起有温度、有情感、有安全感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