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31日 训练课堂
受害者心理
上期案例的妈妈陷入了不自控的焦虑状态,停不下来。当我们陷入不自控状态时,如果有抑郁,会不自控地流下眼泪,说着说着悲伤的情绪不自控地就来了;如果有双相、躁狂,会不自控地一句话就冲动了,莫名就想伤害别人;如果是有冲动极端想法的人,大脑里会不自控地出现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可以分为两个类别:①被动性自杀意念,希望他人或者环境能帮他一下,推他一把,让他的自杀行为成功,比如希望马路上的车撞过来,石头掉下来等等;②主动性自杀意念,在困难难受的时候,觉得“不如死了算了”。
当我们陷入不自控状态,有以下表现特点:
所以,当一个人陷入不自控状态时,首先要让他觉察到他进入了不自控状态。
不要试图改变他,不急着帮他解决问题,不急着教他该怎么做。当事人会索要很多方法、很多信息,会有很多需要,但此时,任何建议、任何技术、任何言语他都听不进去,都掌握不了,都会被他不自控的状态所吞噬。因此,所谓帮他解决了问题也是白解决,最重要的是让他看到此时此刻他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父母处于不自控状态时,很难支持到孩子。
也不要只去“共情”,共情是浮于表面的;核心的点是要让当事人看到“你失去了觉察力,陷入了不自控的状态”,让他看到他的模式。
可以用<描述+自我开放>的方式帮助他觉察自己的模式。如果对方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但是停下来听两句又陷入到固化的模式里,这时不要着急,反复让他进行自我觉察。
当一个人陷入焦虑、不自控、偏执的状态时,很多时候是由于受害者心理造成的。如果家长有受害者心理,则:①支持不了孩子;②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一定受损;③工作、社会功能会受到影响。
受害者心理有以下六个特点:
当事人容易认知偏执,潜意识里认为:“我就是受害者,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都是别人的错,我是最倒霉的那个”。比如像上个案例里的妈妈一样,不停地叙述:“我老公怎么怎么对我,他家里怎么怎么对我”。
在他的言语里,都没有好事情,没有开心的时候,充斥着满满负面的信息:“我为什么这么倒霉,我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我为什么摊上这样的老公/老婆,这样的孩子”。
当事人总是认为“生活中没有我是不行的”,总觉得自己一天到晚都是干不完的活。他会认为:“家庭中所有的事,只要我不出手,只要我不做,就没人做;我做的事太多了,如果我不做,别人就不会做,我不操心,就没人操心”。过度承担就会产生过度焦虑。
当事人对自我的评价很低,觉得自己不行。虽然做了很多,但没有有价值感的事,没有有意义的事。他会认为:“别人看不上我,我干的这些事都没意义,我瞧不起自己,我在生活中没有价值,所以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伴侣、孩子、家庭身上。我过度承担了这么多,还把家里搞得这么烂,而且你现在也不管,你什么都不弄,你永远理解不了我”。
会经常关注身边的亲朋好友,总觉得别人比他好(事实也不比他强)。目光总盯着别人的家庭,聚焦到别人身上,不断地忍不住比较,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比较,觉得别人好,看不到自己的好,总是眼红、羡慕甚至有点嫉妒。主要还不是嫉妒,就是反复思考:“为什么别人这么幸运,他就能赚这么多钱”。
情绪很不稳定,主要以抱怨、委屈、愤怒这些负性情绪为主。
以上受害者心理的六个特点,符合二、三点的,有受害者倾向性;符合四、五点以上,可以认定为是受害者心理。
如何化解自己的“受害者心理”:
在生活中尝试建立自己的小目标、小需要,并完成它,提升价值感。
<训练过程>
<注意>
“助人”可以化解受害者心理,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悖论,其原理在于:“助人”会实现非常大的价值感。“被需要感”是价值感提升非常重要的因素,当你去帮助别人时,“被需要感”就会得到充分满足。当别人向你表达感谢,当你看到别的家庭在因你一点点变化,你会感觉自己越来越有价值。当有了价值感、有了动力的时候,受害者心理和情绪状态就会慢慢趋于缓和。
因此,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一些公益、善事、好事,把自己在家里的受害者状态,转移到外部世界中,去帮助别人。让自己在孩子、伴侣、家庭、工作中实现不了的价值感,在帮助他人中实现。
当我们陷入受害者心理时,容易只关注自己所缺失的,而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因此要进行感恩训练。
创设<感恩清单>非常重要:
受害者心理的形成,一定是因为被某些人伤害过,这些伤害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也可能来自于现阶段的某个人。很多人无法直面创伤、无法碰触创伤,一直藏着捂着,于是发展出固化的模式和合理化的想法,再不断用这些想法去掩盖创伤,去解释现在的状态。
比如有的人出不了门,他在认知上合理化就会说:“这些是无用社交,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外面没一个好东西”,这些理念就阻碍了他走出去。这些想法越多,就会把他束缚得越紧,同时这些合理化想法发展出某种固化的模式,让他在社交上没有办法建立关系。这种模式能保护他的创伤不被发现,不被触碰,因为他没有办法去直面和解决。长此以往,他变得很偏执,很不可理喻,没有办法和他交流,变得所有人都要和他保持距离,没法和人亲近,只能活在自己的井底最深处。别人会觉得他的这些说法和行为很奇怪,但他自己又觉得没什么,很合理化,别人就慢慢疏远了。
有些创伤我们自己能想明白,可以自我和解;但有些创伤我们无法直面,就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要让别人知道你受的伤在哪,要敢于直面创伤。“不能放过自己,就无法原谅别人;原谅不了别人,也就放过不了自己”。
如果暂时没有办法化解“受害者心理”,还能够做什么?可以不让自己受到刺激,和刺激的人、事保持一定的边界感。虽然王老师个人认为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但人际边界的保持(和他人、尤其和家人不要过度亲密),多少还是能够让目前的受害者状态不会太深地影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