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挤在父母之间的孩子·上|2+1训练笔记(2023.5.17)

今天这个案例是一个即将满18岁的女孩子,没有上学,走不出家门。妈妈和爸爸都执有各自的模式,相互埋怨,彼此冲突,从小孩子被挤在他们中间,像个小大人一样要去照顾受委屈的妈妈、要去指导爱发脾气的爸爸、要去平衡整个家庭的关系。

这个家里的每个人都“身在此山中”,似乎都懂得都明白,但依然被困在自己的固有模式里走不出来。

我们有时候看自己看不清楚,但是看这个案例就像照镜子一样。看看案例里的爸爸妈妈和孩子,再回想回想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也要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也被困在“此山”中而不自知。

  • 妈妈的模式
  1.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非常焦虑

这个案例里的妈妈在近一个半小时的家庭咨询里,直到最后5分钟还在倾诉和抱怨,王老师直言:“(这次公益咨询)是我有史以来,可能是在做案例当中,可能是前端耗时最多的了”。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妈妈都在不停表达她的委屈,对爸爸的不满,对女儿的愧疚和心疼,爸爸的缺位,想改变却无力,焦虑,自责,无助……有对丈夫的怨气,有对自己的无力,有对女儿的愧疚,心里充满委屈和无助。她的整个情绪状态,一下就像泄了洪一样不断地去倾诉,几次叫停都停不下来。

这就是很明显的焦虑状态。处于焦虑状态下的人,不论用什么技术,用什么方法,怎么样去调整或者自我调整,都很难。这个时候她就是不断不断地倾诉,活在自己固化的认知和偏执的状态里面。

这个妈妈还意识到,自己似乎也把焦虑传给了孩子,整个家庭系统都出现了问题。父母的焦虑状态如果不调整,这个家很难好,孩子很难好起来。

  1. 共情能力低

女儿对妈妈的评价是“愣头青”,不会沟通,不会说话,不能捕捉别人的情绪。有时候别人生气到一个临界点了,她也看不出来,还往里面添柴加火,最后对方一下爆发,两个人就吵得不可开交。

尤其妈妈和爸爸,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丈夫比较细腻,性子又比较急躁,她理解不了丈夫的意思,又总是一而再地犯相同的错误,两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在一起,免不了经常谈着谈着吵起来。

妈妈深陷在自己固化的认知和信念里,看不到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看不到他人的情绪,看不到他人的需求,看不到他人的变化,没有稳固的情感链接。

  1. 受害者心理

这个案例里的妈妈,有很明显的“受害者心理”。她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和委屈倾诉不停,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丈夫造成的,不断想证明所有的痛苦和苦难都是他带来的:自己的身体不好,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行,孩子被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一切问题,都是老公造成的。虽然这个妈妈嘴上说通过2+1的学习自己已经改变了很多,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一旦固有模式自动化启动了,她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和责任,而是潜意识扎根着一个不合理的信念——我就是一个受害者

  1. 偏执的归因“所有的问题,都是他造成的”。

“受害者心理”最大的特点是:当事人的认知偏执,别人的话都听不进去,认为所有的错都是他人的,而自己是倒霉的,委屈的,痛苦的,不去找自己的原因和问题。

这个妈妈面对王老师和爸爸的各种提问,给出的所有答案几乎都能转向指责爸爸。没说几句就立刻掉进她的模式里,不停地向所有人控诉:我受了很多委屈,我这样都是我老公造成的,老公的错带给我很大的伤害。她只要一难受,只要一痛苦,只要孩子一出现问题,甚至她觉得自己伤害了别人、别人伤害了孩子,她就会攻击自己的丈夫。当她无能为力的时候,当她对自己有任何不满意的时候,她就会立刻对爸爸不满,因为她认为这样无力、令人痛恨的自己,也是丈夫造就的。

王老师试图多次打断、引领、想把她带到此时此刻的当下、聚焦到问题上、跳出固有思维,但妈妈都难以意识到自己的模式。于是,王老师用一个具身的实验,让妈妈把她的怨气外化”:当她一觉得哪里不好,就“捶”爸爸一拳。通过这个训练,把妈妈偏执的思维模式用身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直观生动地呈现,让妈妈更容易看见自己的模式,还能促进他们夫妻之间情感的链接。最终妈妈终于有了觉察和反思。

很多人也会像这位妈妈一样,认为是丈夫一贯的否定,冷漠,无动于衷,才导致她现在这样的状态。是的,丈夫一定有丈夫的问题,但我们每个人依然要去反思自己的问题,不能因为他人的问题而“合理化”规避了自己的问题和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是自我的负责人

  1. 看不到改变“他无视我的感受”。

“受害者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看不到改变。他们认为周围没有一个人是好的,看不到积极阳光的一面。没有“变好”,潜意识就不允许家里有变化,不允许伴侣和孩子有变化。

在咨询中,王老师问了妈妈多次:“你怎么看待你丈夫这一次跑这么远跟你一起来参加这个公益咨询?”。王老师这句提问背后的用意,是想让她看到爸爸的变化,让她看到爸爸的进步,看到爸爸的配合,让妈妈感受到爸爸的好。

但妈妈每次回答,依然还是答非所问,立刻转入她自己的情感倾诉中,陷入对“过去”的种种回忆和抱怨里,没有看到“这一次”“这一刻”,她身边坐着的这个男人,开了十多个小时的车陪着她和孩子一起来到这里,在她身边听她絮絮叨各种指责一个多小时,没有离开没有打断没有反驳,只是偶尔叹两口气。

面对这些,妈妈的回答是:“他无视我的感受”。

如果夫妻一方掉进受害者心理,无论另一方怎么做,她都看不到对方的配合和变化,看不到对方的一丁点好,所见之处都是问题、委屈、自己多么惨,都是对方的错。看别人“没有一点好”,因此老公、孩子都不会好,任何和她相关的人和事都不会好,这个家庭就真的不会好了。

此时对方做得越多,越觉得有无力感:“我做这么多,没有任何用,你也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就像案例里的这个爸爸一样,他的“回避,逃避,无力”的模式也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所以尝试改变的一方也很痛苦,双方都很痛苦,互相拉扯,最后孩子变成了真正的受害者。

这位妈妈不仅看不到丈夫的进步和变化,因为怨气太大,即使丈夫表扬她夸赞她,她也领会不到,甚至还会曲解。爸爸承认这两年妈妈通过跟着王老师学习,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也看到了;但是妈妈完全没有注意到这句重要的话,甚至连女儿都听到了,提醒她,妈妈只说:“他夸我,我心里没有任何感觉”。

在妈妈的眼里心里,丈夫就没有一点好。我们都能看到的积极的部分,在她那里全是消极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都渴望得到对方的关注,对着自己的伴侣说“你表扬我,我听不到,我没感觉”,对方接下来就更不愿意敞开,更不愿意去交流表达了。

夫妻双方都应该先觉察自己有没有受害者心理,有的话要把自己从受害者的潜意识里拉出来,要去调整,想想受害者心理带来的功能获益的部分,尝试发现他人的优点和改变。必要时还需介入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去疗愈过去的创伤和未完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