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父母和孩子过度融合
过度融合就会没有边界,就会失去自我,从而家庭角色混乱,妈妈更像女儿,女儿更像妈妈。还是那句经典的话“一个走不出家门的孩子,家里一定有他放心不下的人或事”,能否做一个让孩子“放心”的爸爸/妈妈,能否做一对让孩子“放心”的父母/夫妻,是家长们率先要反思的。如果连基本的让孩子放心都做不了,更无法带给孩子能够退行、稳定、依附的人格特质。
如果父母关系冲突,孩子受影响受刺激,整天担心受怕,比如担心妈妈会不会被爸爸打骂、担心爸爸今晚会不会喝多、担心回家以后是不是没饭吃、担心父母吵架、担心没人管他等等,“担心”就像一股绳拽着他往家里拉。当孩子没法专注于学业,在学校里成绩下降,价值感降越来越低,就很容易被家庭的担忧一下拽回到家里,从此走不出去,出不了门。
通常家长经过一系列的反思和觉察后,会有“自责”产生。父母适当的自责是正常的,且是很有必要的,几乎每个家长都要经历自责的阶段。但过分的、过久的(一年以上)“自责感”“自罪感”是对孩子的压力,会带给孩子很深的痛苦。
有些自责是“虚假的自责”,看似在自我攻击,实际上是不愿意反思自己,还是在变相地攻击别人。而有些自责是真正的、“痛彻心扉的自责”,父母是真的意识到伤害了孩子,特别难受,但消退不了,此时就会形成“过度补偿”和“过度自我否定”。
(1)过度补偿:孩子要什么,父母都完全答应。
看起来这是一种全然的接纳,其实是毫无底线、失去原则,是源于过度的自罪感自责感带给对方的补偿。如果有病理性消费冲动的孩子,父母给他再多的经济补偿,依然没法建立情感的连接,他还是会去攻击父母,反而容易形成“功能获益”,加深其病症。
(2)自我否定的常态化:孩子一出现问题,父母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错,会发展出另外的担心和焦虑。
比如孩子想复学,妈妈觉得他不行,一定不会成功,天天对他说“你怎么样都不行,你怎么样都不好,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你坚持不下来,都是过去我们父母造成的,我现在后悔死了”。父母依然活在过去的他的后悔里,一旦孩子成功,他就不能自我否定,不能自责,就没有理由自我攻击了,因此他不允许孩子有改变和成功。通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和周围相关的人过好日子的,他们看不到好,看不到希望,永远只看到不好的部分。这就是由自罪感和自责感带来的。
因此,当父母的自责充分释放了,充分反思了,自我疗愈了,也要给自责画上一个句号。只有情绪到达了,发泄了,让其消退,触底反弹,父母试着去原谅自己,放过自己,孩子才能更好。
四、父母内心的创伤
上个案例里王老师用经典的“空椅”技术对这个家庭的创伤的代际传递做了一定的干扰。父母先要检查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否给自己带来了创伤,而这些创伤是否又代际传递给了孩子。
父母不要回避自己的创伤,要直面过去。我们现在在帮助孩子,在对整个家庭进行修整,不管是关系的修通,还是结构的调整,系统的重建,还是在认知、情绪、行为上的调整,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努力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放过一丝一毫可调整的部分,有创伤不要回避,要真正地去面对自我的创伤。
有创伤的父母可以跟着2+1课程继续学习训练,逐渐就会有很多认知上的转变;但如果是有较大的心灵创伤,还是建议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父母好了,自己是一个稳定的、支持的状态,让孩子放心,让孩子能够去重新依恋依附,孩子就会好起来。
接下来,每个家长要和伴侣,和孩子一起共建一个温馨、稳定、有温度的家庭氛围,做彼此相互依恋的支撑,允许每一个人在家庭环境中退行,像个小孩,允许每一个人最真实的表达。观点上有差异时可以不认同,但我们可以接纳差异和不同,一点点托着每一个人走出困境,给他的不安全感注入稳定的心理的情感的滋养,他就会越来越稳定、笃定、有动力,愿意走出去,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