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灵的温度照亮成长之路 | 未来之星格式塔疗愈之旅暖心回顾

【开篇:在裂缝中寻找光】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片未完成的拼图,那些未被言说的情绪、未被看见的需求,如同散落的碎片,在成长的暗处若隐若现。作为父母或心理咨询师,我们时常感到困惑:如何拼凑出孩子完整的心理图景?又如何让那些断裂的 “接触” 重新流动?

3 月 14 日至 16 日,“未来之星” 格式塔应用技术研习会以一场理论与实践交织的疗愈之旅,给出了答案。三天时间,从 “接触中断” 的觉察到 “图像构建” 的修复,再到真实案例的深度共鸣 —— 我们共同见证了格式塔疗法如何以温柔而有力的方式,为困境中的家庭点亮一盏灯。

#Day1

[触碰断裂的瞬间-体验接触中断模式]

“孩子突然沉默时,他在防御什么?” 这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困惑。接触中断模式(Contact Boundary Disturbances)作为格式塔疗法的核心概念,揭示了人际关系中那些未被觉察的 “断裂点”—— 通过 “空椅对话” 技术,引导家长体验情感阻断的四种形态(投射、内摄、回射、解离)…… 这些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往往成为亲子间情感流动的屏障。

活动亮点

情景还原实验:参与者通过场景还原,体验自己曾经的遗憾,一位女士还原与妈妈最后一个拥抱的场景中大哭:“与妈妈最后一个拥抱是我毕生的遗憾,我现在不再回避,也不再决堤,我会用妈妈爱我的方式,好好爱我的孩子”

身体觉察训练:通过呼吸引导与肢体放松,帮助家长识别自身在冲突中的 “中断反应”。运用 “语言 - 行为解构法”,例如将 “我应该” 替换为 “我选择”,帮助学员剥离内摄信念,重建自主决策能力。

蒋政伟老师分享:“当我们停止用头脑‘解决’问题,转而用身体感知当下,对话的通道便悄然打开。”“接触中断不是错误,而是未被理解的生存策略。” 蒋政伟老师指出,“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纠正行为,而是透过这些‘裂缝’,看见孩子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Day2

[绘制心灵的蓝图-实验图像构建技术]

如果说第一天是 “破”,第二天则是 “立”。图像构建技术(Figure-Ground Process)引导参与者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视化的意象 —— 潜意识的语言,通过视觉 - 动觉 - 认知的三维整合,帮助来访者重建被防御机制割裂的心理完形。

隐喻解析:心理咨询师学习如何通过 “你记忆中的房子” 等意象,引导家庭重构问题叙事。一位爸爸感慨:“原来疗愈不需要复杂的分析,只需帮当事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隐喻。”

技术内核

“图像是直达潜意识的桥梁。” 蒋政伟老师解释,“当语言无力时,一幅画、一个沙具,往往能绕过防御,让深层的需求自然浮现。”

#Day3

[绘制心灵的蓝图-实验图像构建技术]

终日的案例督导中,蒋政伟老师用真实干预案例呈现了技术落地的多维挑战。他还特别强调:“技术框架需包裹人文温度,特别是面对创伤经历个体时,接触调整比技术推进更重要。”

会议结尾的时候,我们家庭小组也分享了自己在未来之星学习中的心得:

「我真的明白老师当初说的要让家长不断学习,对于我的孩子来讲,症状基本上没有了,上周已经开始上班了,而且我还用心理学的角度来管理公司,员工的工作动力都强了不少」

「一开始我不信这套,但是慢慢的我开始变化,带动着我的家庭也在变好,夫妻关系修通了,和孩子感情更亲密了,所以回头看,就是需要家长来正确看待这份关系,要有所改变」

「家长必须要有先行的动力,必须自我感知,必须不断学习,给家庭还有孩子带来的受益是最大的收获」

.....................

尾声

[春种一粒粟的期待]

三天活动结束时,窗外正值春分。一位父亲在反馈表中写道:“原来所谓‘问题孩子’,不过是提醒父母直面自己未完成的课题。” 这或许正是格式塔疗法的精髓 —— 它不追求 “修复残缺”,而是教会我们以完整的视角,看见关系中隐藏的完形。

对于家长,这意味着放下 “矫正者” 的焦虑,成为孩子情感拼图中的一块坚实底板;对于咨询师,这是将技术转化为共情能力的艺术。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学会在某个春光和煦的午后,轻声问一句:“此刻,你体验到了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