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鲠在喉的父子(上)|2023年8月09日(案例总结)

今天的案例在很多家庭中都很普遍。很多时候妈妈和孩子会抱怨爸爸很偏执,不会表达感情,不会表达感受,爸爸不太愿意说话,不太愿意去温柔地表达他的爱意,感觉他的心里没有孩子、没有妈妈,当然实际上他心里是有的。

而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特别敏感,内心的男性力量稍微弱一些,注重细节,特别需要关注和认可,但是他总也得不到。所以他在外的时候会有一些恐惧和不安,在社交上会有一些回避,情绪不是很稳定。这个案例里的孩子就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在家休学三年后复学,今年顺利考上本科。

如果你觉得家里的爸爸也不会表达感情,也从来不在意他人的感受,从来不会照顾家人的心情,总是我行我素,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总觉得我明白了就行了,没有必要说明太多;而带给孩子的是被忽略,不被认可,内在没有动力,极度的敏感,社交上的回避,如果你的家庭也有这样的状况,就要好好看看今天这个案例。

一、活在自我世界里的父亲

(一)没有回应:“我没必要说明”

咨询一开始,孩子就控诉父亲“毫无回应”:在路上莫名其妙就独自走开,也不说原因,不接电话,问他要干什么,也不回答,不知道他干嘛去了。在日常相处中父亲就是这样,孩子老婆跟他说什么,他要么不回答,要么就在那刷手机“嗯嗯嗯”地敷衍,过一会问他说了什么,也记不住。那些孩子和妈妈很在意的事,那些过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这位爸爸都说“没有印象”。难得和家人一起出行,都没有给他带来太深的印象和体验,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爸爸不回应时,妈妈情绪上就会有焦虑,不稳定,并把怨气和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妈妈长时间得不到回应,跟爸爸讲什么他都不理不睬,打电话不接,发信息不回,久而久之妈妈也不想猜了,不愿意沟通,最后导致两人虽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夫妻,却很少说话,彼此回避。

孩子得不到爸爸的回应,长期被忽略,也非常痛苦,情绪低沉、沮丧、愤怒,觉得家没有家的氛围,三个人在各自的空间里,没有链接,就是每个人在这个环境里合租一般相处,仅此而已。

(二)没有表扬:“我看见你的努力就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采用了一种很“独特”的养育方式: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即使父亲心里很开心,面上他也不会给予孩子任何的认可、鼓励和表扬,只是平淡如常地回应;而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他就会鼓励孩子“没有关系,你要努力”。父亲有一个认知信念是,孩子可能会因为一点成绩就骄傲,就翘尾巴,将来会无法适应弱肉强食的残酷社会,因此面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他得压抑住自己的高兴,表现得很漠然。

殊不知他这样的养育方式,这样的认知信念,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残酷和残忍。 通常男孩在内心最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同,然而这个孩子,从小无论他怎么做,无论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和表扬,甚至还会被否定,最后他就不表现了,不干了,也不认这个父亲了。

一个在家庭里永远没得到过认可、表扬、欣赏的孩子,当他真正遇到挫折时,他拿什么勇气去面对挫折和压力?他没有成功过,在他心里永远都是不被认可的部分,他拿什么去抵挡这个压力,他又怎么来的动力?父亲没有表扬过他,只有在他境遇差的时候干巴巴说几句“你要努力,你要加油,没问题的,你一定可以”,孩子从来没有“可以过”,从来没有“成功过”,从来没有被肯定被认可的体验,他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是可以的?父亲对儿子说“你努力了就行,我看在眼里,你永远是我的宝贝”,然而他在行动上却表现得截然相反,没有回应、板着个脸,孩子又凭什么去相信他?孩子只会觉得虚假和割裂,只会感受到来自父亲的轻视和否定,好像在父亲眼里,他的能力就只有那么高、他什么都不是,只会更加难受更加愤怒。

(三)只有解释:我个人觉得

咨询过程中,每当王老师问及父亲的感觉感受时,他都不太回应,而是一直活在他的认知里,不停在讲“我”,经常出现“我个人觉得”“我个人感觉”这样的字眼: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告诉妻儿我去哪里,就是去买瓶水而已,他们看得到我;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打电话,没有必要回信息;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我不能代表你,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是这么想的……不停地在作解释。他很难有丰富的情感性的表达,而是把仅有的语言堆积成了空泛苍白的解释。

王老师让他停下大脑的思考,去体会内在的感受,此时他终于不再回答和解释,说了句“不舒服”,紧接着马上又有“但是吧”,又要开始运转。他很难在自己的身体感觉、内在感受、情感的部分多作停留,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低敏感”——用自己的认知去替代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自己的感觉,用自己“觉得的”去替代自己的情感,所以他感知不到真实的自我,感知不到外在。这一类的人,我们经常说你换位思考一下,他换不了,他活在自己的头脑里,无视别人的需要,不会去满足他人的期待和渴望,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并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

很多家庭关系出问题,恰恰是由于解释得太多,解释越多,感情越淡。你不希望别人误解你而拼命解释,但解释得越多,越容易陷入一个自我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不让别人的想法进入自己,固化的思维和认知的偏执是一种很强的防御。不单是给别人解释,更是给自己解释,解释多了我们就把自己给圈起来,我们的情感就没有了。

在这个案例里,自从父亲开口说话,不停解释,孩子的双手就呈现交叉握拳的姿势,头低着,处于一个压抑、防御、愤怒的状态;而妈妈则是头一直朝向另一边,身子也没有向老公那边倾斜,一直在回避。所以父亲的解释其实是在给他自己解释,另外两个人都没有听进去,反而更防御,更不舒服。很多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自己跟自己交流,不是处于一个对话中,而是身在一个独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