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上个案例里的妈妈是受害者心理,爸爸便做了个“回避”的防御,也可以理解。
如果我们有回避心理,先觉察自己是不是发自内心把伴侣看成伴侣、把孩子看成孩子。很多人回避,也是对对方充满了挑剔,充满了不满,不愿意承担责任。
如果一对父母恰好是受害者心理vs回避性心理,此时“谁先迈出这一步”尤为重要。如果父母双方都不迈步、不改变,最终只能由孩子去平衡关系。比如上个案例里的孩子,她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先是安抚妈妈,后来又站在爸爸那边,周旋于父母之间。
这样的孩子需要被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他放松下来。
因为孩子随时要去补位,随时要去平衡,这样的状态很消耗自己,并且会很害怕关系的冲突。如果他心理没问题,未来很大可能会发展成大家所说的“老好人”角色,谁都说他好;如果他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未来很大可能会在关系里承担很多,惧怕冲突,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扮演“讨好型”的角色。
那么要如何让这样的孩子有动力走出去,如何启动他的动力呢?
上期案例的父母,坐在咨询室里全程眼神没有交汇,互相嫌恶,互相冲突,同在屋檐下却没有任何的情感,双方唯一的焦点都在孩子身上。
一个离不开家的孩子,家里一定有他放心不下的人和事。在潜意识里孩子都会有这样的牵绊,即使面上他们可能不太承认。就像图片里王老师呈现的那样,孩子两只手各拎着一张椅子,努力保持平衡,他的负担和压力其实是很重的。
我们又要回到前面讨论的内容,启动孩子动力的关键点在于:夫妻关系里“谁先迈出这一步”。如果没人先迈出这一步,孩子就会来补位;如果父母不转向对方,就会转向孩子,向孩子投去巨大的压力。
因此,作为家长,你愿不愿意先迈出这一步?不管你是不是受害者,不管你是不是在回避,不管你的家庭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你自己要先迈出这一步。
夫妻双方都直面了(这个直面不是冲突敌对,这个直面是“相遇”),就没孩子什么事,他的负担就卸下来。他可以放心,就离开了,就可以走出去。
每个孩子都是无辜的,家长不能抱着“不求不助”的心态,必须先从自己的改变开始,从自己的转化开始,夫妻彼此间有了真正的依附、依恋,有了情感的流动、亲密的状态,才能把孩子解放出来,不让他有这么大的压力,他就会越来越好。
我们每个人从今天开始为自己负起责任。不要把属于我的责任丢给别人,让别人替我承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我们。一旦我们把责任丢给别人,让其他家庭成员替我们承担,他只要多扛一分,这个家庭就会失衡。失衡势必会影响家庭系统,别人就会去补位,别人就会从中调解。
所以,从今天开始,从我们每个人开始,我们要勇敢迈出这一步,为自己负责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一点点创造小目标,让自己充满价值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做些助人的事情,提升内在的动力,转化对周围人的态度和认知,从自我开始成长,自己为自己负责。终有一天,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孩子都会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