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家庭里的妈妈本身的情绪就很不稳定,有抑郁表现,丈夫承接不了她的情绪,她便把满腹怨气都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严厉,还打孩子。孩子当初跟她提过几次自己的病情,她都没放心上。她也看不到孩子和丈夫的变化,满眼全是问题,有“受害者心理”,孩子稍微有点变化,稍微有点支持,她一句话又把孩子打回原形。
爸爸的缺位形成了这个家庭的“丧偶式婚姻”。父亲木讷,从来只会否定,木头一样无法承接情绪,无法表达情感,不管孩子,对孩子学业要求很高。更糟糕的是还当着孩子的面打妈妈,让孩子非常反感抵触。
二胎妹妹出生后,这个孩子(老大)更不稳定。父母有二胎后,不但没有关心老大,忽视她,还对她高要求,暴力打骂她,把负面情绪都发泄到她身上,这个孩子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所以这个小女孩,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谈恋爱,从二年级到六年级总共谈了12个“小男朋友”。因为她太缺爱了,一丁点都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就极力想在外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
因此至关重要,父母一定要接受心理辅导,修通夫妻关系。让妈妈充分表达怨气、让爸爸充分表达歉意,双方才能够真实地看见彼此、拥抱彼此,一起支持到孩子。
这个孩子情感淡漠,脱敏,感受性封闭,内心情感压抑,因此她经常会自伤来让自己“舒服”一些,“轻松”一些,“释放”一些,“释怀”一些。
孩子难受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尤其是爸爸妈妈一争吵一打架,她就想拿刀。她拿刀不是伤害妈妈,也不是伤害爸爸,而是伤害自己。很多时候夫妻的争吵会让孩子觉得她不够好,这些都是由于她造成的。
孩子自己哭不出来,生活中和妈妈一起看电影,就看着妈妈哭;咨询中几次她的抬头反应,也是因为妈妈的哭泣。她看着妈妈掉眼泪,会有“舒服”的感觉,跟划伤自己时候的感觉有点类似,好像妈妈能哭出来,她也会舒服一点。
这个点上有孩子的“投射行为”,就是其实是她想哭,但是她哭不出来,而妈妈哭出来了,孩子心里边就会稍微舒服一点,好像是妈妈在替她哭。孩子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部分,放到了妈妈身上,让妈妈的行为来替她,让妈妈来替代她哭。
一开始王老师试图让孩子和妈妈做链接,但是这样病理性很重、脱敏厉害的孩子,要促成她与父母的链接,太难了。于是王老师就转到了探索孩子如何看待妈妈哭的这个行为上,这是孩子内心的投射,把它呈现出来。
孩子情感隔离太久了,她的感受性并不强,王老师想促成她与父母的链接,没成功,孩子不能碰妈妈的手。后来王老师就试着促成她和外物、外部他人的链接,让她用手去体验桌子的“凉”,让她和咨询师握手,去感受咨询师手的温度和力度。
我们要让孩子能够觉察到,同时让她对自己有信心:虽然你和父母暂时建立不了情感的链接,但是你有能力去跟一个陌生的咨询师、陌生他人建立链接,建立关系,有能力去跟这个世界做更多的接触。感受性开启后,就可以把感受到的、体验到的表达出来,并做出相应反应,这样就不会压抑,不会难受,不会只有靠伤害自己才能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
这种极端的孩子,一旦他的感受性被开启,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这些感受性而留住他的生命。我们会看到很多孩子冲动地跑到楼顶,正要做出极端行为的时候,一下清晨的太阳出来了,当他看到阳光、感受到光照的时候,突然就有感觉、有感受了。当这些孩子有极端行为的时候,有时候会因为他和外界的这种接触,他的感受性被激发出来,可能就会保住他的生命。
这个家庭里的父母学习训练了王老师的2+1课程以后,有了很大的改变,连孩子都承认父母变化很大,关系融洽很多,让她找到“有点家”的感觉,温暖许多。
但孩子依然会表达“有时候还是会希望他俩分开”“有时候会希望他们再打一次”这样矛盾的心理。因为她觉得不真实,觉得父母不是真的好,孩子时刻带有的是怀疑,时刻带有的是不真实,时刻她得想一想,父母还会不会再打架。
所以家长不要急着期待我已经改变了,爸爸妈妈都好了,孩子立刻就会改变——孩子可能会反复,孩子可能会验证,孩子可能会试探,孩子可能心里面有担忧。家长一定要记住这个就是孩子最真实的感受,所以要持之以恒地改变,持续性地成长才行。
我们建议这个孩子和父母一定还要接受心理辅导。王老师在调整他们的家庭模式,但父母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明显改进,短期内孩子对父母还是脱敏的,因此还需要先把孩子所拥有的“资源”找好:第一个是咨询师,第二个她和她的朋友能见面能去爬山去活动等等。这些资源找到了,就可以搭建出一个很好的保护体系,加固她的支持系统,避免孩子出意外,避免她再出现极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