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来访者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孩子从小学就产生了心理问题,但是由于察觉的较晚,最终导致孩子出现了秽语症(秽语症就是指通过语言性活动而获得X满足的习惯和癖好)。
非常遗憾,孩子因为病情没能来到咨询室。
不过在妈妈的描述中,我们渐渐地了解了这个家庭。
孩子妈妈从十岁开始就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从小就缺少家庭关爱,所以妈妈极度缺乏安全感。有了孩子以后,孩子父亲常年不回家,这又加重了妈妈的焦虑。
父亲离家,母亲和孩子融合度就会越来越高。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母亲,情绪没有宣泄的出口,她只能选择去控制孩子。
“她小时候画的画不是我想要的,我就会指指点点”
“只有让她去参加各种补习班,我内心的空缺才能被填满”
“她不去上学我就拧她”
缺失安全感的母亲,不着家的父亲,被控制的女儿,铸就了一个悲剧的家庭。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从小缺爱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当我们想要描述安全感时,会发现它很难准确表达。
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安全感都是不同的。
对于案例中的妈妈来说,爸爸及时接电话、关心妻女就是安全感;
对于刚来到一个陌生城市的年轻人,或许一个热心的邻居就能带给他安全感;
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女孩来说,可能有一个私密的、不被打扰的空间就是安全感;
及时接电话、人际交往间的温暖、私密的空间,这些都是安全感的一个展现。
那么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
准确的说,我们常说的安全感是指安全型依恋。
年幼的孩子是弱小的、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是需要父母帮助的。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孩子就感受到被爱、就会对外部世界产生信任的感觉,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反,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积极的回应,孩子就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型依恋有三个类型:回避型、焦虑型、混乱型。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很“作”,那这个人可能就是焦虑型依恋;一个人和你吵架之后,你怎么和他沟通他都不理你,这就是回避型。
焦虑型依恋以女性居多、回避型依恋以男性居多,当焦虑型和回避型碰撞在一起,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案例中的爸爸总想躲着妈妈,妈妈“焦虑”、爸爸“回避”,一个追一个跑,跑着跑着爸爸干脆不回家了。
所以,幼年时期安全感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缺乏安全感会给我们带来彻骨的焦虑。
缺乏安全感的人,对外界的一切会倾向于从“坏”的角度去解读。他们更容易感到焦虑、感到孤独、感到不被理解,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而具备安全感的人,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倾向于从“好”的方向去解读。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温暖、感到自信、被支持。
在今天的案例中,能明确感受到这位妈妈是从“坏”的角度解读自己经历的。
妈妈描述自己从十岁起就生活在重组家庭,没有感受过爱;
结了婚后老公越来越不体贴;
孩子七个月时和婆婆吵架,气到失语;
孩子生下来也是自己带,父亲从来没尽到过责任;
好像一切都站在了这位妈妈的对立面,好像妈妈被全世界抛弃了。
妈妈为了追求安全感一直在努力,直到疲惫。
其次,缺乏安全感会产生过分的控制欲。
很多缺乏安全感的人都经历过创伤,或者是被抛弃、或者是不被爱。
因此缺乏安全感的人害怕周围事物的变动、害怕别人离开。
他们喜欢在思想上掌控他人,或者把他人绑在自己身边,来换取一丝安全感。
在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小伟妈妈离婚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小伟身上。
小伟妈妈要求小伟必须听话、考上一个好大学。
如果孩子不听话,小伟妈妈就会用一个可以倒转时间的遥控器,让小伟回到过去。
小伟考不好,她就让小伟在辅导班的同一天重复学习十次;小伟想改成绩单,妈妈就会重复那一天直到他打消念头。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而是当成一个填满自己安全感的私有物。
他们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取自己缺失的安全感。
可以尝试下面两个做法。
我们是可以从外界获得支持的,这点很重要。
没有安全感的人,会把外界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产生一种被外界抛弃的感觉,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任何社会系统都支持不到他。
但是这个世界上确实会有一些人能够支持到我们。
研究表明,依恋关系可以改变,这意味着我们任何时候做出改变都不晚。
我们最先获得安全感的地方就是家庭。
所以我们可以先和原生家庭尝试沟通,消解和原生家庭的隔阂,让原生家庭成为我们的后盾。
另外还可以稳定我们现在组成的家庭。现在组成的家庭是我们最能直接感受到温暖的地方。
如果童年时期没有建立起安全感,那在结婚后,在与伴侣的相处中能够长期体验到调和、平衡和一致,也可以建立起安全感。
比如努力工作、努力挣钱,有能力给自己一个幸福的生活。
许多女性会把安全感寄托在伴侣身上,但是人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一旦伴侣出轨,女性很容易崩溃。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与其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构建一份。
小草会找大树遮风挡雨,而大树才不惧怕任何风雨。
真正的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写在最后:
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说过:关系的本质,就是谁向谁投射焦虑、谁为谁承担焦虑。
好的父母不应该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转嫁给孩子,让孩子成为接收焦虑的容器。
就像案例中的妈妈,因为自己缺少安全感,所以对孩子做出了许多控制性行为,让孩子失去了自我。
这些看似是爱孩子的行为,却给孩子造成了困扰,使孩子产生了内心冲突:
父母是真的爱我吗?那为什么都不了解真实的我?为什么这份爱这么窒息?
于是孩子也渐渐地失去了安全感。
令人欣慰的是,在咨询结束后,这个家庭做出了许多改变。
这位妈妈尝试与现在的家庭和解,夫妻关系缓和了很多,她用正确的方法找回了缺失的安全感。
所以,去治愈自己吧、去关心下一代吧。
安全感的缺失是个轮回,而这个轮回是时候在我们这一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