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趴在门外偷听的孩子|2+1训练笔记(2023.4.19)

  1. 肢体上的共情

这个案例的孩子情况比较复杂,有抑郁,有焦虑,强迫,情绪不太稳定。咨询一开始,她说话的声音特别小,气力不足;当询问到她强迫的具体表现的时候,王老师的身体开始往前倾,这个孩子的声音也慢慢往上提高了。

王老师身体往前倾,是想让孩子体会到咨询师对她身体上的共情。同样,作为父母,当孩子给你说一件事的时候,你要非常专注地看着他,让他感受到父母有在认真倾听,这个非常重要。脸上的微笑,专注的眼神,肢体松弛的状态,都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放松。

这个案例里的父母对孩子一直正面肯定少,打压多,忽视多;而在此次咨询后半段,当王老师对孩子进行干预工作的时候,这对父母自始至终都在很专注地看着孩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

三、孩子叠加的创伤

1. 被父母打骂的创伤

这个孩子的父母从小就对她很严厉,高标准高要求,因为一点小事就打骂她踹她,把她当作情绪的出气筒,并且伴随着打压式的教育方式,从来不夸她,在外人面前还总说她不好的地方。早期父母这种暴力的教养方式,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形成应激反应。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一刻也不能放松,时时充满恐惧和担忧。她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心里紧绷着一根弦,“我这样做对不对,我这样做好不好”,永远处在担心焦虑紧张的状态,难以松弛。

她现在虽然已经上大学了,但实际上给她带来很大影响的还是早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女孩在咨询室里哭诉“你那时候真没必要踹我,又不是什么错!”,妈妈也幡然醒悟“以前自以为是的那种爱吧,其实都是一种伤害”。孩子现在的一些强迫状态,强迫去想一些事情、强迫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都会有相同的恐惧害怕的感觉感受。

但纵使这样,孩子现在还是不忍心说爸爸的不是,还是想和妈妈一起睡,还是想要和爸爸妈妈三个人可以一直生活到老。恰如王老师所说的:“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只会停止爱自己”。

  1. 父母争吵的创伤

这对夫妻的隔阂很深,经常因为一些日常小事就频繁吵架拌嘴,甚至上升到动手、离婚;两个人经常吵架冲突,因而共同带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也非常少,还经常把争吵中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而孩子从小就得充当调解中间人的角色,几乎每一次劝架都是她来劝——她一边被父母随意打骂,一边还要给他们劝架以维系家庭的完整和谐,实在承受了太多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以至于在睡觉的时候,她都得竖起两个耳朵听父母房间有没有争吵的声音,都得把耳朵贴在父母房间的门上听里面的动静,不敢住校是因为担心自己离开家后,“没人劝架了”。

这个案例里的孩子明显有叠加的创伤,王老师没有去干预孩子被父母打骂的创伤,而是干预了她对父母争吵的不安全感而引发的创伤——源于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是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选择了她的创伤,而不是他人(咨询师)所能决定的。

在咨询过程中王老师设置了实验,让孩子坐在小椅子上,往后靠在咨询室的墙壁和橱子上,贴得紧一点。当孩子进入体验的那一刻,她坐在小椅子上退行到小时候的状态,她一坐下来一贴墙,表情立刻就变了,情绪立刻就来了,她说“突然想起了我小时候趴在(爸妈)卧室门外,听我爸妈争吵的感觉”。

王老师让她闭上眼回到那个状态,想象自己就趴在父母的卧室门口,用头靠着门,去听里面的动静,孩子说“就是希望他们不要吵架了”。孩子贴着柜子,甚至是蜷缩着,一遍遍重复道:“爸妈你们不要吵了,我心里很害怕,我很痛苦”“我希望你们停下来”“你们不吵了,我就能回去睡觉了”。

接着王老师让她去想象一个爸爸妈妈非常温馨的画面,再让她睁眼去看咨询室里爸妈真的拥抱在一起的画面,再闭眼,再睁眼,再闭眼,这样反复睁眼闭眼,在潜意识状态里去重塑她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让父母在她潜意识状态的时候去给她道歉,不停重复“孩子你放心,爸爸妈妈不离婚,我们不吵架了”“我们三个人永远在一起,我们都好好的”,用信息过载的方式让她在认知上有新变化,让她体验现实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感受。

最后,当他们三个人在咨询室内拥抱在一起,孩子从小时候那个无措害怕“趴在门外偷听”的小孩,一点点长大,带着此时此刻温暖的感觉长大。爸爸的肩膀,妈妈的身体,父母不再争吵,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都让她有了全新的感觉和感受,生命中最真实的体验。

她的恐惧,她的担忧,她的痛苦,都会被新的感觉和感受所替代。以后当有冲突有争吵的时候,当她再害怕的时候,新的温暖的感觉就会冒出来,就会想起这个紧紧的有安全感的拥抱画面,去消除矛盾和痛苦,去降低她的焦虑和担忧,让她感觉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值得安稳地、快乐地度过这一生。

后续建议

1. 要持续夫妻咨询

在这个单次的公益咨询里,王老师没有就夫妻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干预。理论上来说去干预夫妻关系可能会更好一点,但王老师不知道这对夫妻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他们也一直顾左右而言他、不据实相告,王老师担心万一他们有什么更强烈的冲突会刺激到孩子,所以这次就仅针对这个孩子展开了一些干预工作。

但如果这次咨询回去,父母依然不改变,孩子在这次暂时的缓解之后,一定会有反复。所以我们建议父母要抓住这次向好的机会,回去以后坚持做夫妻咨询,坚持成长,坚持夫妻关系的疗愈,能够真诚地去表达关系里的问题,而不是有所隐瞒,这样的话孩子会好得更快一些。

后期如果夫妻之间关系越来越好,家庭越来越温暖,再稳定地托托孩子,孩子就会更自信了,更能够打开自己,像她所期望的那样,“我可以交到朋友,我可以找到好的伴侣”。

  1. 朗读小作业

王老师在咨询的最后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小作业:每天用5~10分钟的时间,朗诵诗歌或者文章。想象底下坐着的都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都在给自己鼓掌,都在给自己赞美,想象着那个场景,然后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说话声音特别小,气力不足,我们要帮助他去大声地朗读,比如朗诵诗歌,演讲,阅读等等,都会对孩子转好很有帮助。

3.给孩子更多一些时间

这个案例里的妈妈也意识到自己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夫妻关系的不和睦给孩子造成了很严重很深远的影响,她多次落泪,并表示“原因都在我”;但当孩子一开始听到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回应是:“应该是没有回去的可能了,说了也没用”。

当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表示她还没有真正接受母亲的歉意和道歉,她心里还是有很大的怨气。她大脑明白应该要原谅父母,但是她的委屈、她的愤怒、她的情绪还没有释怀,孩子宣泄得还很不够。

因此家长们不要着急,还是需要给孩子一段时间去排解、去宣泄他的情绪。

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他得了病以后,父母对他的态度转变了,现在对他特别好,甚至是百依百顺,但这个时候孩子内心依然是有创伤的。所以他有的时候面对父母,明明头脑知道父母现在改变了,现在对他很好,他应该要去接纳,但是他的身体和内心还是没有办法做到。

父母以前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以前的态度,以前的种种行为已经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且影响了他的潜意识、身体和行为。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处于一个更深层次的痛苦:爸妈已经改变了,爸妈现在对我很好了,但我还是没有办法和爸妈说心里话,我还是没有办法走近他们,和他们太亲近,他们一碰我我还是很不舒服——我也讨厌这样的自己,我也想接受爸爸妈妈,但是我做不到。

所以此时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更多一些时间,给予孩子一个变化成长的过程。不要太着急让他和你亲近,也不要经常说“你看我们都改变了,你怎么还没有改变”,不要说这样的话,而是静待他的成长和接纳,要有耐心、信心和持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