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6日至27日,征铮心理成功举办为期两天一夜的「成长之星 - 成因评估就医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胡蕾主任全程主导,聚焦《青少年常见情绪障碍的识别》核心内容(抑郁、惊恐、广泛性焦虑、双相障碍的精准识别),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参与。
活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互动研讨等形式,系统梳理了情绪障碍识别的三大维度(生物学症状、临床表现、社会功能)及分级干预策略,帮助家庭建立科学认知,规避PPT中明确指出的常见误区(如“青春期逆反”“装病”“中邪”)。活动虽已结束,但专业知识的传递仍在延续——以下为本次工作坊的精华回顾。
▶ 抑郁症发作抑郁发作 (参考ICD-10)
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 2项典型 + 2项其他症状,日常功能(工作/社交)有一定困难,持续至少2周。
中度: 2项典型 + 3(或4)项其他症状,工作/社交/家务活动有相当困难。
重度: 3项典型 + 4项其他症状,几乎无法继续进行社交、工作或家务活动。
▶ 惊恐障碍
临床表现:反复出现、突然发作、不可预测的强烈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一般历时5-20分钟;伴随严重自主神经症状(心慌心悸、呼吸困难、头晕等)。
关键特征:预期焦虑(发作后1个月内持续担忧再发);求助和回避行为(约60%患者出现回避相关情境)。
▶ 广泛性焦虑障碍
核心表现:持续且难以控制的过度担忧(精神性焦虑);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出汗、颤抖、心悸等);敏感性增高;睡眠障碍。
高共病率:约2/3患者可能合并抑郁症状。
▶ 双相情感障碍
核心特征:情绪状态在躁狂/轻躁狂(情绪高涨、精力旺盛、活动增多、思维奔逸等)与抑郁发作之间循环波动。
表现谱系:可包括轻躁狂、躁狂、混合发作(躁狂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抑郁(轻度至重度)及正常状态。
观察14天:别只看一两天,设手机提醒连续观察。
记录功能损害:不上学/不社交/不洗澡等项数及天数。
就医标准(满足即行动):
两周内大部分天数(>7天)状态差,且影响多项重要功能(学习、交友、自理)。
或有自伤自杀念头/行为。
别等!及时求助专业医生(精神心理科)。
家庭是预防情绪障碍的第一道防线,而共情沟通是最强效的“心理疫苗”。当父母把“你就是不努力”换成“这件事很难,需要妈妈做什么”,孩子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会提升40%——这是通过FMRI脑成像验证的科学事实。共情语言如同神经润滑剂,能促进5-羟色胺分泌,修复情绪调节通路。实践中可建立“每日倾听一刻钟”制度:放下手机专注倾听,用“后来呢?”“你感觉怎样?”替代评判,让家真正成为情绪容器。
过度包办:会剥夺自主感,每周移交两项生活决策权,能激活前额叶执行功能;
夫妻冲突:它是隐形毒雾,研究显示父母当着孩子面争吵,会使孩子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飙升3倍。建立“T字手势”休战协议(比手势即暂停争吵),或约定“冲突不过夜”原则;
数字失控:问题需签订《家庭网络公约》:“作业时间手机存客厅篮子”配合“21点后全家断网”,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加重情绪波动。
建立压力缓冲机制尤为关键。设立“失败庆祝日”,把挫折转化为家庭联结时刻。物理上创建“情绪安全角”——铺软垫、放绘本和降噪耳机,允许孩子在此尽情哭泣而不被打扰。神经科学证实,定期情绪释放可使杏仁核(恐惧中枢)体积缩小15%,显著降低焦虑易感性。
绿灯响应(日常波动)
当孩子考试失利痛哭但能打球解压时:
拥抱并说:"失败是成长的机会"
启动"情绪温度计":孩子每日1-10分自评情绪,父母记录行为,绘制双轨曲线观察趋势。
黄灯响应(持续异常)
若出现≥2周拒学/社交回避或SCL-90量表"人际敏感">2分:
① 立即联系学校心理老师
②启动沙盘治疗(12次可降焦虑40%):用沙箱和玩具无压力释放情绪
红灯响应(紧急危机)
当发现自伤/绝食/自杀言论时:
① 清空危险品:刀具药物锁双密码柜(父母分持密码)
② 拨打心理危机热线:说明"青少年自伤"优先接入(例北京010-82951332)
③ 24小时内带三样材料就诊:
《14天行为记录表》
家族精神病史摘要
近期重大压力事件清单
参与家长通过沉浸式学习症状识别要点、案例分析与分级指引,实现了认知升级:“终于明白孩子那些表现可能不是简单的‘不听话’或‘懒’,而是情绪生病的信号!”“清楚了抑郁、焦虑、情绪不稳的具体表现和区别,知道哪些是危险信号必须尽快看医生。”“学会了更细心、更科学地观察孩子的状态变化,不再轻易归咎于意志力或青春期叛逆。”
一位妈妈恍然大悟: “以前孩子总说累、发脾气,我就怪他不努力、太娇气。现在才明白,这可能是情绪生病的信号,得认真看看!”
一位爸爸反思道: “我老觉得儿子睡不好、啥都不感兴趣是抗压能力差。听完课才知道,这些持续的表现,很可能指向抑郁,不能光叫他‘坚强点’。”
另一位妈妈分享她的收获: “现在知道怎么看孩子的状态了,也学会了怎么跟他聊情绪问题。最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情况该赶紧找专业医生,心里踏实多了。”
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早期识别,是有效干预的关键前提。胡蕾主任的工作坊,不仅为家庭提供了识别常见情绪障碍的“科学导航图”,更传递了“早识别、懂区分、及求助”的核心理念。工作坊不仅传递了识别的知识,更重塑了家庭面对孩子情绪问题的认知框架。
当家长学会用“放大镜”捕捉关键信号,用“分类镜”区分问题性质,用“行动镜”指引求助路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才能真正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预防。
未来,征铮心理将持续搭建家庭与专业资源的桥梁,以专业力量赋能家长,守护更多家庭的心理健康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学的护航下,穿越情绪的迷雾,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