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期2+1家庭成长计划的亲子咨询中,一位山东妈妈带着两个儿子前来求助。大儿子二十多岁,曾经陷入严重的人际困扰和情绪低谷,通过线上自学征铮心理的心理学课程逐步走出阴影,但他始终放心不下母亲和弟弟的状态。小儿子17岁,出现厌学、情绪低落等问题,与家人关系紧张。
在不断咨询中,家庭的主要问题慢慢浮现,这其实反映了中国家庭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问题:父亲在家庭中既缺席又强势,母亲付出很多却感到无力,孩子们在懂事的外表下承受着内心的创伤。
1.父母角色混乱,孩子被迫成为“大人”
这个家庭最令人深思的是,大儿子会反过来催促父母学习成长,表面上看是孩子有觉悟,实则是父母功能的严重缺失。当孩子开始教育父母、替父母做决定时,家庭角色已经出现严重的错位。
这种角色的颠倒让孩子过早承担成人责任,压抑真实自我,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轨迹。
2.父亲情绪不稳定,家庭氛围持续紧张
父亲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在咨询中小儿子描述父亲"说话很极端,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会因为小事在家庭群中发火后退群。
这种情绪不稳定的表现让家庭成员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同行走在情绪地雷区,让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相处,生怕触怒父亲,这种持续的压力环境对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3.家人之间,缺乏真正的理解与共情
小儿子直言"家里最大的问题是不能相互理解",他渴望被倾听,但得到的永远是"不上学怎么办"的道理轰炸。
当道理取代共情,说教代替倾听,家庭成员之间就失去了真正的情感连接,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建立真正的理解。
4.妈妈陷入受害者心态,无法直面核心问题
妈妈陷入了典型的偏执型受害者的心态无法自拔,不断抱怨婆婆的控制和丈夫的不作为,却很少反思自己在夫妻关系中的责任。
这种将问题外化的方式,让她失去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抱怨而非承担。这种模式不仅影响了夫妻关系,也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真实表达是家庭疗愈的第一步。在咨询中,王铮老师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比如问孩子:“听到爸爸那样说,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也引导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你希望妈妈怎样理解你?”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情绪,说出真实的渴望,才能打破那种“表面和谐”的假性亲密,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联结。
方法一:每天10分钟的心情分享时间
设定固定时段,一家人可以分享“今天最开心的事”和“今天有点困扰的事”。规则是:只倾听、不评判、不给建议。
方法二:用“我感受”句式代替“你不对”
当出现矛盾时,引导家人练习说:“当你______(具体行为),我感到______(情绪),因为我需要______(需求)。”
家长行动建议:当孩子表达情绪时,先回应“我听到你这么说,感觉很伤心或生气”,而不是直接讲道理。
家庭的改变,往往始于看见彼此的付出。虽然父亲经常缺席,但他一直在外工作支撑家庭;妈妈虽然焦虑,却也在尽力照顾孩子。在咨询中,王铮老师也在引导他们关注这些容易被忽略的付出,让每个人意识到:父亲也在努力维护家庭,妈妈也在默默承担。
这种“被看见”的感觉,能逐渐化解互相指责的循环,激发共同改变的意愿。
方法一:即时给予肯定
方法二:每天一句具体赞美
让每个家庭成员每天至少给他人一句具体的正面反馈,而不是笼统的“你真棒”。用具体的真诚,让对方实实在在感受到“我看到了你的好”。
家长行动建议:主动发现配偶和孩子的努力,尤其是在琐事中。
很多家庭的问题,源于缺乏直接的对话。妈妈总习惯用“他奶奶”“他爸爸”这类间接称呼提起家人,看似随口的表述,却悄悄把孩子推到“旁观者”的位置,让孩子觉得没被真正关注,反而像在听与自己无关的讨论。
所以王铮老师开始引导她转向“你”的直接沟通,让孩子感觉到被真诚对待,而不是被当作“问题”。只有直接对话,才能让关系回归真实。
方法一:练习面对面说
当家人习惯用“我爸总是…”这类间接表达时,鼓励孩子直接和对方沟通,平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示范如何平静的表达需求。
方法二:用提问代替自我判断
家长行动建议:停止替孩子表达(比如“他就是嫌他爸脾气差”),要多鼓励孩子直接对当事人说自己感受。
通过“空椅技术”,让家庭成员意识到:父亲是需要被邀请回家的,而不是被排斥在外;每个人也应该回归自己的位置:父母承担父母的责任,孩子安心做孩子。
清晰的界限,可以让家庭不再错位,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角色中发挥作用。
方法一:明确角色定位与责任
明确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要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是父母的责任,哪些是孩子需要承担的”。关键在于建立清晰、健康的关系边界,让每个成员都回归其最核心的角色。
方法二:设立“问题解决阶梯”
当问题出现时,引导家人思考:
①这是谁需要主导解决的事?
②其他人应该如何帮助你?
例如孩子厌学,先问孩子:“你认为哪些方法可能帮到自己?”父母再提供选项支持,而非全权包办。
家长行动建议:如果孩子过度介入父母矛盾,可以说:“不要担心,这是爸爸妈妈需要一起面对的事,我们处理完会告诉你的。”
当妈妈不再抱怨“他奶奶怎样”,而是思考“我能做什么”,家庭就开始从问题导向转向解决导向。
这一步的关键,是让成员停止互相指责,转而关注自己能做出的改变。抱怨让人无力,行动才能带来希望。
方法一:家庭“问题改造”工作坊
每月一次家庭小会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一个自己的困扰,共同将抱怨转化为具体解决目标。
方法二:设计“小行动打卡表”
针对经常抱怨的问题,设定可操作的小行动(如“每天听孩子向自己倾诉5分钟不打断”),完成打卡后给予家庭小奖励。
家长行动建议:当自己又想抱怨配偶、孩子或老人时,先自问:“我能做哪件小事来改善这个情况?”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家庭的伤痛往往不是源于不爱,而是源于不会爱。当我们用讲道理代替共情、用抱怨代替沟通、用控制代替信任,爱就被阻隔在层层的误解之中。而疗愈的起点,永远是真实地表达情绪,真实地面对关系,真实地承担责任。因为真实,才是家庭最好的语言;成长,才是我们共同的出路。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有自愈的潜力,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开始真实地面对、勇敢地行动。当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回归自己的位置,这个家就开始走向真正的疗愈。